语文,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沃土

2022-03-24 16:44梁云
教育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普学科

梁云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能仅靠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学科。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的课程目标。对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把握好科学教育的尺度,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同时,要立足学科特点,挖掘语文学科中的科学素养元素,梳理语文与自然科学学科的脉络、联系,找准切入点进行融合。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好奇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科学创造才能,只是对自然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相关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的创造才能与强烈的好奇心密不可分,好奇心一直以来都是促进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和科学研究的原动力。而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正是来源于科学启蒙教育。

笔者曾设计过一项长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与生物零距离”。活动中,笔者鼓励孩子们观察学校小动物园的小鸽子、小白兔。孩子们用儿童的心理赋予它们语言、神态、思想、感情,让人一听就心生爱意。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校园初春的花草樹木,留心光秃秃的灌木树怎样长出嫩芽,如何变得枝繁叶茂、满树繁花。在观察中,孩子们认识了许多花,知道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和自然现象,例如:紫荆花先开花再长叶;桃树先长叶再开花;棕榈树会长像玉米棒子一样的花苞;合欢树的叶子晚上合拢、白天舒展,还会散发淡淡的清香,等等。通过认真观察、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孩子们认识了大自然,培养了对事物的好奇心,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同时积淀了生活体验,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除此之外,笔者还将孩子们机敏的观察目光从大自然引向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鼓励他们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观察周围的一些人,指导孩子们在观察与比较中分清是非、辨别美丑,求真知,做真人。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并记录下勤劳的爸爸、心灵手巧的同学、关心自己的老师、工作负责的门卫叔叔……这样的训练,让孩子们不仅提高了观察写作能力,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不能简单说教,教师要发挥好教材的优势,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

部编版语文教材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是科学素养之花盛开的沃土。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蝴蝶的家》,全文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下大雨的时候蝴蝶怎么办,它的家在哪里?”作者不断猜测又不断否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表达出强烈的求知欲。文章最后以“谁要是能说给我听,我就不着急了”作结,没有给出答案,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探究欲。在笔者的引导下,孩子们或讨论,或请教,或查找资料,饶有兴致地探究问题的答案。

又如另一篇课文《用冰取火》。文章记叙了探险队员在南极洲的一个孤岛上,利用冰制作了一个凸透镜取得火源、驱散了死亡威胁的故事。在孩子们感悟到探险队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困难的坚毅品质后,教师可以进一步通过播放凸透镜取火的视频,让孩子们了解用冰取火的光学原理,解答孩子们的困惑。此外,教材中还特别选编了一些科普文章,如介绍动物的《鲸》《松鼠》等,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生物的科学奥秘是很好的素材和引子。

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法和策略是多元化的,除上述所说,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内外链接,由课内一篇文章到整本书阅读,由阅读科普文到创作科普文。只要教师“有心”,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路径,把科学的种子根植于孩子们内心,并用智慧浇灌其发芽生长。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普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