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润疆的逻辑结构、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

2022-03-24 19:27刘剑明
克拉玛依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 要: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文化润疆被纳入党中央治疆方略,这是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发展。红色文化润疆是文化润疆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润疆就是要让散发着历史芬芳的红色文化穿越历史的时空,融入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精神之源。可可托海干部学院作為成立较早的红色教育基地,在挖掘整理可可托海红色文化资源、提炼阐发可可托海精神、探索创新红色教育方式、积极拓宽红色教育覆盖面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为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润疆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参考。在新时代,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切实开展红色文化润疆正当其时、大有可为,要重点聚焦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二是创新红色文化润疆的方式方法,三是紧扣红色文化润疆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 红色文化润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可托海精神;可可托海干部学院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2.01.06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刘剑明.红色文化润疆的逻辑结构、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J].克拉玛依学刊,2022(1)39-48.

引  言

文化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历史积淀与现实延续,它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文化会在深层次上影响和形塑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文化认同自然也就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精神支柱。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文化润疆被纳入党中央治疆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2]文化润疆的文化必须是先进的文化,“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吸引人,才能自觉为人们所认同、所接受、所践行”[3],只有坚持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润疆,才能从内心深处增强新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红色代表着理想、激情和奉献,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它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4]。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经过特定历史和生活发酵历练的文化形态,是文化润疆的核心和基础。新疆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在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目标奋进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的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就是新疆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当前,新疆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这就为文化润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切实开展红色文化润疆,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一、红色文化润疆的逻辑结构

红色文化润疆是一个塑造心灵的系统工程,从结构层面来看,红色文化润疆就是要用红色文化滋养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从而筑牢新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实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从价值层面来看,就是要通过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理性认知,形塑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世界,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实现价值观层面的认同。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润疆在逻辑结构上呈现出三个面向,一是红色文化精神的挖掘整理与传承弘扬,二是创新形式、载体,用红色文化“滋润”“滋养”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三是新疆各族人民在价值观层面认同红色文化,从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红色文化润疆的逻辑主线就是,让散发着历史芬芳的红色文化穿越历史的时空,融入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精神之源。

(一)红色文化润疆的起点:科学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解放、建设和发展新疆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新疆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反映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事迹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馆、毛泽民故居,又有分布在全疆各地的烈士陵园,比如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惠远烈士陵园、昌吉烈士陵园;既有反映各族人民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红其拉甫边防哨卡和国门、小白杨哨所、“西北边境第一连”,又有独具特色的兵团文化,比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既有反映边疆人民一心向党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又有民族团结的文化,比如阿尼帕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既有反映新疆人民为国奉献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马兰军博园、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克拉玛依博物馆,又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丰硕成就,比如中巴公路、新藏公路、柯柯牙绿化工程。

一直以来,新疆非常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使用。2021年6月,中宣部新命名1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中新疆新增5个(含兵团1个)。目前,新疆共有11个(含兵团3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2021年9月,新疆日报报史馆等15个教育设施被命名为第四批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此,新疆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91个。[6]目前,全疆共有红色旅游资源225处,其中红色景区33处(含全国红色旅游经典名录景区12处)。隶属地方红色旅游资源142处,其中红色景区26处(5A级1处、4A级5处);隶属兵团红色旅游资源83处,其中红色景区7处,均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7]

应当看到,不断扩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日益火爆的红色旅游,都很好地发挥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当然,从红色文化润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红色旅游景区,都做得还不够,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红色文化润疆表面上看是用红色文化来增进新疆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上是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深化,并最终实现理性认识指导客观实践。感性认识对应的是器物层面,理性认识对应的是精神层面,因此,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精神层面的深度挖掘就成为了红色文化润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真正把红色文化资源从器物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才能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产生更深远影响,也才能真正有效完成“润疆”的历史使命。

(二)红色文化润疆的过程:润物细无声

文化润疆概念的提出,不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话语体系与内涵空间,而且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提升到了价值观层面,赋予了新时代边疆治理以新的文化内涵。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文化润疆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润”的核心要义。关于“润”的含义,商务印书馆《中华大字典》(2015)给出了6种解释,一是“湿;不干燥”,二是“加油或水使不干燥”,三是“细腻光滑”,四是“修饰,使有光彩”,五是“余额;红利”,六是“水名,淮河支流,在今安徽”。显然,第五和第六种解释与文化润疆中的“润”相去甚远,第一和第三两种解释是形容词,表示的是一种状态,第二和第四两种解释是动词,表示的是一种变化过程。从文化润疆的词语结构来看,“润”表示的是一种动作,因此,第二和第四的解释更为贴切。当然,就动词层面而言,“润”所欲达到的状态恰恰是形容词所描述的状态,综合起来,“润”就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涵养过程,达到不干燥、细腻光滑的美好状态。可见,从“润”的字面含义来看,“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化物无声、深入心灵,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的那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对“润”最传神的描写。引申到红色文化润疆来看,“润”指向的是抽象层面的精神世界与文化情感,“润”所要达到的状态应该是用红色文化涵养和滋润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立物易,立心难”,这说明精神层面的塑造非常不易,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红色文化润疆实质上就是一个精神塑造的过程,是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润”的关键是精神层面的滋润与涵养,这就要求红色文化润疆必须在春风化雨、持之以恒、潜移默化中栽下信仰之树、培植理想之苗,不断强基固本、立根铸魂。在具体的红色文化润疆过程中,要真正做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所谓绵绵用力,就是遵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螺旋上升”的精神塑造规律,采用恰如其分的方式方法,让红色文化精髓如涓涓细流一样流入人们的心田,真正做到绵绵用力,切忌搞形式主义的“一刀切”。所谓久久为功,就是立足于红色文化润疆的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努力、锲而不舍,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久久为功,切忌急躁冒进、急功近利的“短平快”。

(三)红色文化润疆的落脚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8]

红色文化润疆的落脚点必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润疆是文化润疆的重要方面,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的落脚点必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也是新疆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内在支撑。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统一性,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民族团结的实践过程,民族团结的价值内涵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红色文化润疆的实践探索:以可可托海干部学院为例

红色文化资源是静态存在,要想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要有红色文化润疆的实践。一直以来,新疆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非常重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通过深挖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发挥理想信念教育作用,使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从对象上看,红色文化润疆实践主要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针对党员干部,二是针对广大群众。就党员干部而言,主要是党校、干部学院、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的红色教育。2011年5月24日,新疆干部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在哈密党校挂牌成立,成为全疆首个干部红色教育基地。基地成立以来,“整合利用哈密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和独特的地缘优势,创造性地探索、设计出以哈密市伊州区、星星峡、伊吾县、下马崖为主要教学基地的‘一路四点’,包括体验式、情景模拟、互动式、影像教学、现场教学等内在体验式党性培训新体系”[9]。针对广大群众而言,主要是如火如荼的红色旅游。“近年来,国家、地方和民营企业累计投资15.94亿元用于发展红色旅游。国家将全区8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纳入支持范围,投资3 800余万元对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林则徐纪念馆、于田县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等建设项目予以重点支持。”[7]在加大红色资源建设力度的基础上,还积极创新红色资源宣介方式方法。比如,2021年7月,出版发行《新疆红色旅游地图》,该地图“收录新疆各地州市行政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区域内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0余处,详细介绍了20个重点红色地标”[10],用全新视角展示了新疆经典红色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和具体位置,成为宣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红色文化润疆实践中,阿勒泰地区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尝试以可可托海干部学院为例,深入细致剖析红色文化润疆的实践探索,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分析归纳存在的短板弱项,以期为红色文化润疆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可可托海干部学院的建立与发展

可可托海是中国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镇,受额尔齐斯河源头滋养,被阿尔泰山脉环抱。可可托海因矿而闻名于世,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工业基地、著名的宝石之乡、中国西部的矿业重镇,被誉为中国有色工业的摇篮。“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为超大型铍铷矿、中型锂矿和小型钽铌矿等综合型稀有金属矿床,其中铍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铯、锂、钽资源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五、第六和第九位,是世界上罕见的超大型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11]20世纪中叶,为开发矿业,一批批建设者怀着满腔报国热情从四面八方奔向可可托海,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伟大实践,为助推“两弹一星”成功发射、为偿还苏联外债、为新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基地的建立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创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可可托海精神虽然产生于中国西北的一个小镇,但是,可可托海精神所蕴含的爱党爱国情怀、艰苦奋斗底色和团结创新品格同样历久弥新、光芒四射。

过去,可可托海长期隐匿于历史的云烟之中,现在,随着时光的推移,“英雄矿”“功勋矿”的历史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可可托海精神也作为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动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2015年10月,可可托海精神暨干部教育基地建设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2017年10月,阿勒泰地区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正式成立。[12]学院成立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办学理念,秉持“传承红色精神,讲好红色故事”的办学原则,在挖掘整理可可托海红色文化资源、提炼阐发可可托海精神、探索创新红色教育方式、积极拓宽红色教育覆盖面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经过不懈努力,学院的影响力不断提升,2019年4月,学院被中组部列入省(部)级党委(党组)批准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家跻身目录中排位第一的党性教育基地。[13]

(二)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在推进红色文化润疆方面的具体做法

第一,挖掘整理可可托海红色文化资源。可可托海建设史已经走过了70多年,老一辈建设者有的已不在人世、有的年事已高,加之长期保密的原因,一些珍贵的资料从未经过收集整理。对此,学院及时成立专门工作组,广泛收集感人事迹和相关的图片、物件等资料,并对珍贵资料进行抢救性挖掘和整理。特别是每年冬季,学院会组织专门的团队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可可托海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进行慰问采访,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方式详细记录可可托海的那段历史。“近两年,学院已组织教师进行了大量现场访谈,对历史资料进行挖掘,对曾在可可托海工作过的300余名亲历者、见证者、建设者进行采访、慰问,收集老物件、老图片等史料3 000余件;收集、整理150万字文字资料和500小时音视频素材,党史资料《西部明珠可可托海》、档案文献《共和国不会忘记》出版发行。”[14]同时,为了把这些珍贵史料保存好,学院正在积极组织《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拍摄和相关书籍的出版。

第二,提炼阐发可可托海精神。当年,可可托海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可可托海人的贡献镌刻在了新中国的光辉历史上。中国第一个稀有金属工业基地的建立,支撑起了新中国稀有金属事业辉煌;用矿石偿还苏联外债,挺直了中国人的腰杆;为“两弹一星”提供原材料,见证了中国人的扬眉吐气。历史虽已远去,精神依旧弥新,可可托海干部学院的历史使命就是传承和弘扬可可托海精神,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由于地处边陲,可可托海的历史鲜为人知,对可可托海精神的提炼阐发、传承弘扬就显得较为薄弱。2015年10月17日,由新华社瞭望周刊社与中共新疆阿勒泰地委联合主办的可可托海精神暨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研讨会上,来自中央组织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干部学院以及军地各界的70多位领导、专家对可可托海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瞭望周刊社社长、总编辑姬斌表示:“我们所熟知的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都集中体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不屈奋斗,而可可托海精神则折射出自1949年以来,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敢于担当、坚韧不拔、开拓创造的风采。”[15]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总装备部原副部长张建启中将说:“可可托海是一块富裕之地,资源丰富,精神更为丰富,可可托海是‘两弹一星’事业的源头之一,是‘两弹一星’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5]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认为:“可可托海精神与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表现形式上则有它特殊的地方。”[15]不可否认,研讨会上对可可托海精神的探讨,为提炼和阐发可可托海精神标定了红色坐标,但是,究竟如何概括可可托海精神,仍然需要不断努力。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成立以来,综合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的观点,把可可托海精神概括为“吃苦耐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并且打造了《可可托海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这一核心课程,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从宏观上勾勒出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群像,归纳提炼可可托海精神的本质特征,立足新时代新要求提出传承弘扬可可托海精神的具体路径。

第三,探索创新红色教育方式。红色文化润疆的核心在于浸润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而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最能打动人、感染人。可可托海有着丰富的矿山遗迹,非常适合开展现场教学。2018年,可可托海矿务局入选工信部第二批42个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入选名单的核心物项包括:三号脉露天开采矿坑、矿硐、采运设备、87-66选矿厂厂房主体及相关设备、水电站厂房、海子口大坝、发电机组、配套设备、机械厂厂房及设备、木桁架老桥、办公楼、专家楼、大食堂、地质陈列馆俄式风格建筑、馆藏地质标本及展品。[16]这些工业遗产是可可托海曾经辉煌的历史见证,也是开展红色教育的绝佳场地。学院陆续打造了三号矿脉、地下深水电站、87-66选矿厂、地质陈列馆、老木桥、阿依果孜矿洞等多个红色现场教学点,让学员在历史的发生地走进历史、重温历史、感悟历史。学员们走进恢弘的三号矿脉、穿过阴暗潮湿的阿依果孜矿洞、深入地下136米的深水电站、徘徊在充满历史感的87选矿厂,聆听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被老一辈可可托海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事迹深深打动。同时,学院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课堂教育方式。在访谈教学中,受访嘉宾深情回忆在可可托海的激情岁月,学员们被老一辈可可托海人的无私奉献深深感动,泪水不断、掌声不断。在“读诗歌 悟精神”教学中,教师与学员一起深情朗诵一首首歌颂可可托海奋斗岁月的诗歌,那个年代的激情、那个年代的奉献直抵人的灵魂深处。在学唱《可可托海之歌》的教学现场,悠扬的旋律、美妙的歌声交相辉映,学员的热情被一次次点燃。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员争相发言,回顾安桂槐书记的往事、学习安桂槐书记的精神,结合工作谈感想、结合时代谈体会,安桂槐书记“光明磊落,干部楷模;艰苦一生,两袖清风;优秀品格,高风亮节”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了学员心中。

第四,积极拓宽红色教育覆盖面。过去,可可托海长期隐匿于历史的长河,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可可托海、认识可可托海,被可可托海精神深深打动。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拓宽红色教育覆盖面,不仅仅把来到学院的党员干部作为重点,而且积极走出去向普通党员和群众宣传介绍可可托海精神,力争把放射着历史光芒的可可托海往事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可可托海精神的深沉和伟大。建院以来,学院立足全疆、面向全国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感恩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干部红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17]2021年5月,可可托海干部学院被确定为第一批“自治区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18]

(三)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在推进红色文化润疆方面的经验启示

可可托海精神是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岁月的洗礼,放射出穿越时空的光芒,成为新时代可可托海人奋发图强、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成立以来,把继承和弘扬可可托海精神作为中心任务,在持续推进红色文化润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一是打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重在历史挖掘和精神传承。无论是对可可托海历史资料的收集,还是对老一辈建设者的采访,都是为了让可可托海那段光辉的历史在新时代重放光芒,为今天的我们提供心灵滋养。比如,在历史挖掘过程中就特别注重民族团结方面的内容,可可托海在建设过程中培养成就了新中国第一代哈萨克族产业工人,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当年的民族团结故事自然也是新时代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优秀范例。二是注重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重在学员的心灵感悟。斑驳的工业遗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如果没有升华为理性认同,培训的效果就不能持久。为此,在具体的培训实践中,在依托工业遗迹的基础上,力图把工业遗迹所蕴含的精神进行理性描述,让学员在眼观耳听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把感动的情感转化为理性的认同。有学员在参加培训后深情地说:“通过在可可托海的学习培训,我非常受教育。那么艰苦的岁月里,老一辈建设者凭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凭着为祖国担当的责任意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和力量。今天我们有这样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一定要很好地传承这种红色基因,让可可托海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动力,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工作,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9]“以前只听说过可可托海的故事,经过这次的学习,使我对这段红色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先辈们为了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这种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公务人员,我会将先辈们的精神传承到我日常的工作当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的奉献社会。”[17]三是搭建学院与社会的广泛联系,重在提升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可可托海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都来一次的地方。”这是一位中年人在参观了恢弘的三号矿脉之后的肺腑之言。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可可托海的贡献与新中国发展紧密相连,是因为可可托海人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的,是因为可可托海长时期隐匿于历史的烟云。为此,学院建立以来,不仅仅培训来到学院的学员,更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可可托海的精神传播得更广。

当然,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目前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设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党性教育的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上还有待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还不到位,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尚不具备常年办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院的发展和办学效果。”[14]这其中有三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还不够系统规范。无论是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还是对老一辈建设者的采访,都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二是对可可托海精神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毫无疑问,可可托海精神是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红色精神谱系中如何定位可可托海精神、如何在全疆亦或全国的层面阐发可可托海精神,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三是对外宣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受地域限制,可可托海干部学院与内地相关院校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这就要求学院必须要拓宽视野、创新方式方法,加大气力扩大对外宣介,提升学院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红色文化润疆的优化路径

正如前文所述,从逻辑结构上看,红色文化润疆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红色文化精神是基础,创新“润”的方式方法是手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最终目标;从实践探索来看,红色文化润疆也取得了积极成效,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当然,也应该清晰地看到,新疆在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过程中,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是一个系统工程,红色文化润疆作为文化润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需要脚踏实地、持续推进。

(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是红色文化润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把这个工作做好了,红色文化润疆才能行稳致远。当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付出巨大的、长期的努力。

首先,要全面收集紅色文化史料。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没有史料的收集,红色文化润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红色文化史料收集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肯化大气力去尽量收集相关史料,尤其是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史料收集的效率。可可托海干部学院进行的资料收集工作经验就值得推广,学院把资料收集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在人力、资源和经费方面给予充足保障,确保对老一代建设者采访得及时、准确、完整。

其次,要系统整理红色文化资源。要按照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遵循红色文化内在规律,系统梳理红色文化资源,确保最大可能地还原红色文化本来面貌。当前,在这方面有许多亟需开展的工作,比如,对兵团在新疆建设发展中的贡献需要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挖掘整理。

第三,要科学提炼红色文化精神。无论是全面收集红色文化史料,还是系统整理红色文化资源,最终目的都是要科学提炼红色文化精神,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着人们行为的东西,因此,提炼红色文化精神必须要做到科学,既不能过度拔高,又不能随意贬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提炼红色文化精神还需要与当今时代紧密结合,要让红色文化精神真正与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对话,产生共鸣。

(二)创新红色文化润疆的方式方法

红色文化润疆的关键在于“润”,“润”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也不是照本宣科式的“独角戏”,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情感交融和精神洗礼,重在绵绵用力和久久为功。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积极创新红色文化润疆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使用受众乐于接受的语言。语言是交流的媒介,好的语言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大量的官话套话往往会拒人以千里之外。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在访谈课的打造过程中就非常注重语言的选择,主持人与访谈嘉宾之间的对话交流,使用的是源于生活、充满泥土气息和生活味道的语言,学员在听课过程中没有丝毫的距离感,感觉主持人提的问题就是学员想要问的问题,嘉宾的回答也是地地道道的大实话,学员的听课过程真正成为了一个内心的交流过程。当然,语言的选择应该是多元的,要注意场合与受众的不同,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要达到最佳表达效果。

其次,要采用互动的交流方式。“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只有那些理解了、认同了的东西才容易被接受,而互动交流、主动融入才能加深理解、强化认同。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开发的诗歌教学就是一堂教师和学员共同完成的互动交流课程,大家一起朗诵描绘矿区生产生活的诗歌,朗诵的过程既是一个回望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与老一辈建设者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既实现了教师与学员的互动,也实现了当代人与老一辈建设者的互动,更实现了历史与情感的互动,真正达到了共情的状态。

第三,要善于使用新技术。当前,5G、VR、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红色文化润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要善于使用这些新技术,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比如,可以通过VR技术,把现场教学搬到网上,扩大受众面;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沉默不语的老物件变的可以互动交流。当然,新技术的使用毕竟是手段,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要注重新技术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三)紧扣红色文化润疆的价值目标

方向明则道路清,方向对则成效显。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文化,红色文化润疆的价值目标就是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红色文化润疆工作的主线,引导新疆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具体而言,在红色文化润疆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两个突出。一方面,要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疆的发展,须臾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坚强政治保证。要用富有感染力的人物事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比如,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深入挖掘整理原可可托海矿务局局长、党委书记安桂槐的事迹,建成了党性修养主题教室展馆,开发了“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案例课,学员通过参观展馆、参与课堂研讨,近距离感受老一辈可可托海建设者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要突出民族团结的重要地位。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民族团结在新疆红色文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比如,可可托海的建设历程就是一个多民族团结奋进的过程。为此,可可托海干部学院专门开发了专题课“民族团结是可可托海建设发展的基石”,并且把民族团结的内容渗透到了每一个现场教学点当中。

结  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的丰富和发展,关系到新疆的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2]这为文化润疆工作指明了方向。红色文化润疆是文化润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在红色文化润疆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为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润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通过可可托海干部学院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到,在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过程中,红色文化润疆大有可为,红色文化润疆也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1).

[2]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09-27(1).

[3]宿正伯.用怎樣的文化润疆?[N].人民政协报,2021-04-01(8).

[4]张全景.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N].人民日报,2015-11-13(7).

[5]新疆新增5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N].新疆日报,2021-06-23(A3).

[6]我区新增15个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N].新疆日报,2021-09-08(A2).

[7]自治区党委政研室调研组.用好红色资源 深化党史教育 推动新疆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N].新疆日报,2021-06-22(A4).

[8]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9]新疆哈密市打造红色品牌干部教育基地[EB/OL].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161103/t2016

1103_523241533.shtm,2016-11-03.

[10]《新疆红色旅游地图》出版[EB/OL].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xj/202107/t20210709_926316.htm,2021-07-09.

[11]刘锋,等.新疆可可托海3号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6:Ι.

[12]富蕴县档案局.共和国不会忘记——可可托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8:141.

[13]喜讯:阿勒泰地区可可托海干部学院被中组部列入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EB/OL].http://www.xjfy.gov.cn/zwxx/001002/20190422/498908

fb-c1ad-4bdd-b5f2-c7de1775985f.html,2019-04-22.

[14]弘扬可可托海精神 打造全国党性教育基地[EB/OL].http://www.altxw.com/gblw/system/2020/04/08/030052817.shtml,2020-04-08.

[15]可可托海精神暨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研讨会侧记[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2/c_1116901493.htm,2015-10-22.

[16]工業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通告[EB/OL].https://www.miit.gov.cn/jgsj/zfs/gzdt/art/2020/art_f798ec16b4f346129f371

47b08d1bc70.html,2018-11-25.

[17]讲好现场党课 传承红色精神[EB/OL].http://ex.chinadaily.com.cn/exchange/partners/80/rss/channel/cn/columns/v8910m/stories/WS6143e841a310

f4935fbee2ca.html,2021-09-17.

[18]“自治区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在阿勒泰地区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揭牌成立[EB/OL].http://www.xinjiang.gov.cn/xinjiang/dzdt/202105/e0fb89

15727e4c1bb265d871138905d2.shtml,2021-0

5-11.

[19]追寻功勋遗迹 汲取信仰力量——新疆阿勒泰地区可可托海干部学院用红色基因开展干部教育活动[N].光明日报,2019-05-23(5).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当代价值
精准扶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分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从郭嵩焘的资本主义观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到自觉的转变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