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帮助学生思维
——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

2022-03-24 02:38潘小福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个数长方形正方形

文|潘小福(特级教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作为“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内容,它适于以数学实验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发现过程。同时这是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起始课,是“种子课”,学好了这节课,学生的数学思维会有质的飞跃,能让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推导形成认知结构,为后续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提供良好的、可迁移的研究方法结构,便于学生自主、独立地展开学习活动。

一、解析教材编排的意图

苏教版教材在编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共编排了三个例题,这三个例题的编排有其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与编排意图。

第一个例题(教材第66 页例4),用几个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初步体会摆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小正方形个数之间的联系,初步感知小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联系,强化对“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一知识的认识。第二个例题(教材第66 页例5),用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在探索快速“量”出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中,想到“要知道一共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只要知道横排摆几个,竖排摆几个,就可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简便方法。第三个例题(教材第66 页例6),对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不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就能“想”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引导学生在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中,理解、巩固长方形的面积与摆的正方形个数之间的多重关系,并能利用“计算的方法”得到长方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通过回顾反思以上学习过程,在“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可以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的引领下,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的编写结构引导着学生的思维过程。从“满摆”(第一个例题)到“简摆”(第二个例题),再到“想摆”(第三个例题),引导着学生建构起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认知结构。从“满摆”中发现“横排正方形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竖排正方形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在用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是否一定要把长方形摆满才能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引出“简摆”。在充分“摆”的过程中,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此过程中,每一次的思考、发现,即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都是在“摆”的实践活动中自然生成,因此,数学实验活动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帮助学生在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中,不仅有明晰的思维方向,还有丰富的数学思维体验。

二、把握数学实验的特征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数学结论需要通过严密的演绎得到,但是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是灵动的、活泼的。数学实验借助物化工具,让学生在清晰的实验目的引领下,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学化的分析和结论表达,帮助学生个性化地建构数学意义。数学实验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互动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培育创新意识。

1.数学实验要有清晰的实验目的。

数学实验不同于一般的操作活动,在实验前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问题聚焦指向目标。譬如,教材的第一个例题,用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如果单从这一活动要求看,这仅是一个操作活动,学生只要按要求摆出长方形,填写表格,至于为什么摆,填写表格后有什么发现,都没在活动之前告知学生。要用数学实验帮助学生思维,就必须在实验操作之前清晰实验的目的,在第一个例题教学之初,就率先提出问题(实验目的):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然后引导开展数学实验。

2.数学实验要重视规范的操作。

数学实验往往要借助物化工具,依托《数学实验单》开展操作活动。譬如,教材的第二个例题,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时,怎么“量”才能很好地引发思考,就需要引导学生规范实验过程。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单》,包括“实验问题、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等几个方面,尤其是实验过程,要把实验的关键步骤记录下来,便于后续互动交流的深化,更为学生数学结论的得出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基础。

3.数学实验要重视数学化的分析和结论表达。

在数学实验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验体悟,更为关键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会思维。譬如,当学生用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后,“摆”“填”两项数学实验操作活动,都只是提供了数学事实,而真正引发思维的,是“从中发现了什么”,这就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多向“对比”:横向摆了几个正方形,长是几厘米;纵向摆了几个正方形,宽是几厘米;一共摆了几个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长相同,宽越长,面积越大;宽相同,长越长,面积越大。通过这样的对比,就容易形成数学结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还可以引导学生概括:摆出的第1 个长方形,用“长×宽”算出的正好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摆出的第2、3、4……个长方形也是如此,由此提出数学猜想:长方形的面积是否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样,就发挥了数学实验帮助学生思维的作用。

三、创生学会思维的课堂

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类型,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一般有规律发现式、策略探究式、问题解决式、意义建构式这四种课型范式(如下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灵活应用,创造适合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思维。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中,常州市实验小学的陈老师和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的芮老师,都是在用数学实验帮助学生思维,且在具体课堂实践中能根据学生学情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

陈老师执教的学校是常州市中心城区的学生,他们见识广泛、思维活跃。因此,陈老师没有拘泥于教材的教学逻辑,而是先提出挑战性问题:“这里有两个没有分好格子的长方形,想知道它的面积有什么好办法呢?”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顺势开展第一次的数学实验。该数学实验属于问题解决式,学生开动大脑,充分尝试,并不断自我纠偏或讨论完善,初步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要用边长是1 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初步发现,用长方形的长和宽相乘就可以算出长方形的面积。进而,深化学生的思维:两、三个例子是否就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的数学结论?于是开展第二次实验,采用规律发现式,让学生充分举例,用边长是1 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来进行验证。学生进行实验,摆出各种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并试图寻找反例,进而深入思考:为什么举不出反例来?发现横排摆出的正方形的个数,其实就是长方形的长,而竖排摆出的正方形的个数,其实就是长方形的宽,由于正方形的个数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用横排个数乘竖排个数,那么自然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两次实验的过程,形成思维链,顺势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数学实验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展开提供了数学事实,也促进了其思维的进阶,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芮老师执教的学校是乡村小学校的学生,因而芮老师遵循了苏教版教材的编排逻辑,在课始先安排了一个观察活动,教师动态演示,拉动长方形的长或宽,让长或宽的长度发生变化,同时观察面积的变化,从而形成共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继而,设计了第一个数学实验:长方形的面积到底与长、宽有怎样的关系呢?把摆出的长方形列表整理,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初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接着设计了第二个数学实验,用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在多维度的观察、比较、思辨、交流中理解“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深化思考,概括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芮老师的教学在动手摆、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凸显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线索,不仅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发展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使学生理解到位,学得扎实。

数学实验帮助学生思维,就单一实验活动而言,有着数学实验活动应有的规范,但当几个数学实验“串联”起来时,就会创造出鲜活多姿的数学实验课堂。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学情特点,灵活选择适切的、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结构展开,让数学学习的过程思维涌动、活力绽放。

猜你喜欢
个数长方形正方形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剪正方形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小长方形找朋友
最强大脑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有多少个长方形
铺瓷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