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儿童喜欢的语文
——四下《母鸡》教学片断赏析

2022-03-24 01:44王亚敏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母鸡小鸡自然段

文|王亚敏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街石岗小学)

《母鸡》是四下“动物朋友”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是“体会作家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对于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体会作家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其实是有难度的,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一是他们离作家生活的时代较远,二是他们大多没有养小动物的体验。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家对动物的情感?唯有创设丰富有趣有质的活动,让文字变成画面,引导学生读懂文字的弦外之音,并联系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去表达。

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团队的杨卉老师执教《母鸡》一课。整节课,学生朗读充分,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我不禁深叹: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教儿童喜欢的语文是多么重要!下面分享三个教学片断,以飨读者。

【教学片断一】开朗诵会,读出画面

(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母鸡妈妈的哪些表现让作者不敢再讨厌了呢?”浏览5~8 自然段,根据结构图提炼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师:从5~8 自然段中任意选一自然段,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同桌合作读。注意努力将文字读成画面。

(生同桌合作读)

师: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而且富有画面感。接下来我们来开一个小型的朗诵会,用声音去表现课文里描绘的场景。你挑选一个自然段,自己开始读吧。读好了,你可以冲我点点头,也可以用眼睛笑笑地看着我。

师:下面我们就要开始展示你的朗读了。我想请其他同学听一听,在他的朗读声中,是否看见了这幅画面,哪个地方让你印象特别深刻。待会咱们来聊聊。

(两生合作读: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师:男女生二重读啊,掌声送给他们。说说看,在他们朗读时,你看到那幅画面了吗?有什么印象特别地深刻呢?

生:我看到他们读出来的画面,印象深刻的是母鸡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没有可怕的东西。结果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就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师:刚才他注意到了这样的两个词,谁来读读?“挺着脖儿”“挺着身儿”,跟我读。

师:什么意思啊?能做做动作吗?(一生上台表演“挺着脖儿”)这不是伸着脖儿吗?改成“伸着脖儿”不是挺好吗?你怎么想?

生:“挺着脖儿”可以看得远,俗语说,“站得高,看得远”。

师:就是站得高,看得远。

师:杨老师从他的叙述当中看见了一只母鸡,它像一个无畏的斗士。有一种勇敢叫无所畏惧。

【赏析】杨老师让学生用文字画画,再现母鸡爱小鸡的场景,可谓“呈于象”“感于目”。这还不够,她还通过开“小型朗诵会”,让学生朗读,来“发于声”。发于声还不够,她继而让学生谈谈印象深刻的场景,于是“挺着脖儿”“挺着身儿”,一只无畏的母鸡形象就这样矗立在学生心中。教学层层递进,老舍对母鸡的情感,就这样悄然地“会”于学生的“心”。这一教学片断还令人称道的是,学生分别做动作“挺着脖儿”“挺着身儿”;“挺着脖儿”与“伸着脖儿”的比较,在具身学习词语与比较品味中,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感悟。但是教学如果再往前走一步,可能更好。比如,“挺着脖儿”是伸直脖儿,从“挺”字中,你仿佛看见了一只怎样的母鸡?再如,把“挺着身儿”与“警戒”一词联系起来教学,既能巧妙地理解“警戒”一词,又能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母鸡无惧无畏的形象。

【教学片断二】当翻译员,读出内心

师:其实在画面当中,不只有场景,还有声音。你看,在5~8 自然段中,有一些描写母鸡叫声的短语。杨老师找到了一个(“咕咕地警告”),剩下的你来找。快速地圈一圈。

生:(圈画,交流)咕咕地紧叫,一声不哼,放声啼叫。

师:接下来杨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当一回叫声翻译员,请你选择一种叫声,说出母鸡当时的心声。(出示)

师:请看黑板,自己练,待会儿站起来说一说。

(生自由准备)

师:翻译员做好准备了。第一句谁来?

生: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不要被别的大鸡伤到,赶快到我的肚子下来。”

师:对。妈妈在哪儿,安全就在哪儿,赶紧跟“我”走啊。这个警告声听起来有点严厉,但是充满了爱意。第二句谁来?

生: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快过来吃饭了,再不来就被别的大鸡吃掉了。”

师:(故意调皮地)可是可是妈妈,我还不饿呢。

生:可是如果你不吃的话,大鸡就会过来抢。

师:那好吧。

师:掌声送给他。第三句谁来说?

生: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心里在说:“小祖宗,你快下来啊,这样妈妈受不了,但我还要忍着。”

师:尽管嘴巴里嘟囔着,可是妈妈动也没动一下呢。这叫甜蜜的打扰呀。第四句。在夜间又有什么动静?

生: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快到妈妈身边来,有黄鼠狼出没,不来,就不安全了。”

师:夜深人静时分,妈妈还没合上眼,妈妈在哪儿,安全就在哪儿,有妈妈的地方就有港湾。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倾听着母鸡的叫声,我们对鸡妈妈更加了解了。现在杨老师想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相关的语言文字,能不能再来读一读?杨老师相信这一遍读,大家一定感触更深刻了。让我们见证你的朗读是有变化的。

【赏析】当叫声翻译员,生动活泼,饶有趣味。我们在叹服杨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时,不禁深思:是什么让她的教学受学生欢迎?我以为,一是教师对文本细读的功夫,让她的教学设计深入浅出;二是教师对儿童的懂得,让她的教学有情有趣。因为细读,教师不仅读出了文字的画面,还读出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她十分敏锐地把握了母鸡不同的叫声——“咕咕地警告”“咕咕地紧叫”“一声不哼”“放声啼叫”等词语,并悉心揣摩了母鸡叫声的“弦外之音”。于是,有了“小小翻译员”这样精妙的设计。因为懂得,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创设了替母鸡言说的巧妙情境,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让他们自由地言说,甚至教师还故意“为难学生”——“可是可是妈妈,我还不饿呢”(考察学生的应对能力),结果学生应对自如。从学生丰富的言说,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在学生言说中,母鸡爱小鸡的情感如盐入水,悄然渗透。这一点,我们从杨老师的点评中即能感受到。令人叫好的是,在学生读懂母鸡妈妈的心语后,杨老师再一次让学生朗读5~8 自然段。从学生的朗读看,学生因为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与体验,朗读得更好了。教师就这样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母鸡对小鸡的爱便在学生的心中扎根了。值得商榷的是,学生在翻译第三句时,教师点评为“这是甜蜜的打扰”,如果改为“鸡雏儿不懂事,啄妈妈,母鸡很疼,但它一声不哼,这就是母亲啊!”,是不是更好一点?

【教学片断三】夸妈妈,举例表达爱

师:通过朗读,我们不仅看见了一幅幅母鸡和小鸡生活的画面,还看见母鸡妈妈的内心世界。这样的鸡妈妈怎能不让人喜欢呀?我们来夸夸妈妈吧。可不是随便夸哦,得有讲究地、贴着老舍先生的文字来夸。

师:听清了没?可以开始自己说说,待会儿在小组内说说。

(生纷纷自由说,兴致勃勃)

生(动情地):妈妈,以前我是多么地不懂事,总是会爬到你的背上,啄你的脑袋,啄你的身体,可是你却一声也不哼,默默地忍受我们的折磨,我知道你的心中是非常疼痛的。其实我也非常爱你,妈妈。你是多么地能忍耐,你对我们的母爱又是多么地强烈。妈妈,我爱你。

师:“孩子,我还记得那次你吃得不太消化,妈妈把你托在背上,我们走了好远好远,可是那天妈妈的心里可幸福啦。”就是像这样,举个例子来夸夸。

师:还有谁来夸?

生:还记得有一次我的零食被大鸡抢了,你跑过来把那个大鸡一直赶出老远。

师:在这篇课文当中啊,大鸡老是被我们讲,换一个吧。

生:有一次,我的食物被一只硕大的黄狗给叨走了,然后你不怕艰辛,坚持从大狗嘴里抢回食物,然后再次喂到我嘴里。

师:那妈妈抢来的食物喂到你嘴里什么感觉?什么味道?

生:虽然没有太好吃,但是却有一种母爱的味道。

师:也许你吃饱了,但你能感受到爱的味道,很好。妈妈的肚子还饿着呢。还有谁来夸一夸?

生:(嗲声嗲气,学小鸡)上次,我掉到泥坑里。

师:正常语速,听不清,正常表达。

生:(仍然嗲声嗲气,学小鸡)上次我掉到泥坑里,你千辛万苦把我救了上来,自己身上却有很多泥,我看到你身上黏乎乎的,我很伤心。所以我想和你道个歉,对不起。

(生笑翻了,鼓掌)

师:你要知道,亲爱的孩子,为你,哪怕妈妈身上浑身都是泥,也心甘情愿啊。同学们,你们都笑了。夸母鸡妈妈,让我们感到幸福。我想到一句歌词:我把妈妈夸成花,夸成心中最美的一朵花。母鸡妈妈有了这一班鸡宝宝,一定也乐开了花。同学们,杨老师想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文,老舍先生就这样写着写着,他也忍不住把母鸡妈妈夸一夸。谁来读读是怎么夸的?

生(读):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师:这不就是老舍先生写给母鸡妈妈的颁奖词吗?你能不能用读颁奖词的语气来给我们念?得自己练一练。开始。

【赏析】这一环节,让教学走向了深入。郭华教授曾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任务,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夸妈妈”具有挑战性,但因有教师“贴着老舍的文字夸”的提示和脚手架的提供——“小贴士”和教师的示范说,学生不仅会夸妈妈,而且夸得非常好。我在感叹学生的精彩言说之余,不禁为杨老师的精妙设计叫好。“夸妈妈”这一活动的设计,实现了由读到说(写)的有效迁移,这为本单元的习作“我的动物朋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此课之后,就悄然明白了:写动物朋友,要抓特点来写,要有具体的例子来支撑。此外,教师的评价语言很美,但我以为,如果用“1.以小鸡的口吻夸。2.集中夸一个优点。3.想象一个例子,具体夸”来评价,是不是实现了教学评一致呢?这样的评价可以再一次重温与提醒学生:夸别人,该如何夸,不是空口说说而已。

“‘课’似看山不喜平。”以上三个教学片断,三个有梯度的学习活动,让学习像登山一样,使学生在攀爬中,不断看到语文的风景。

猜你喜欢
母鸡小鸡自然段
母鸡
母鸡下蛋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秋天
母鸡
美丽的秋天
小鸡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