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政策:历史演进、逻辑指向、现实意义

2022-03-24 00:52郑文锋田森杰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闻宣传指向

□郑文锋 田森杰

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新闻政策是形塑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形态的重要因素,同时政策研究也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个经典选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党的建立、巩固、发展到夺取政权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的新闻政策对发动和组织革命、政治党建和思想党建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政策历史演进

有关“新闻政策”的概念含义,国内的研究者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看法。最早有关新闻政策的定义是《新闻研究资料》在1992年第1期的《新闻宣传政策略论》中提出,作者孙大胜将其定义为:“政党、政府对新闻传播媒介规定的活动准则的通称,是政党或政府掌握和管理新闻机构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1]郑保卫等将新闻政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包括新闻报道政策、媒体管理与经营政策、对外宣传与国际传播政策、新闻发布政策、外国媒体与记者管理政策、新闻队伍与人才培养政策等;狭义的新闻政策通常指的是新闻报道政策,包括新闻报道业务领域的方针、原则、规范等。[2]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并未取得政权,本文所指的新闻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夺取政权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政治党建、思想党建、组织党建以及鼓动和宣传革命而制定的包括领导指示、通知、措施、办法、条例等系列的宣传和新闻手段。

(一)中共创立到大革命失败时期(1921—1927)的新闻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7月召开了“一大”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工人组织、宣传、工人学校、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对现有政党的态度、党与第三国际的联系等六个方面作了规定,其中第二部分关于宣传的内容强调不论中央或地方的任何出版物,均不得登载任何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及决议的文章。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最具有约束力的关于党的新闻宣传政策的规定,其对此后共产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大力开展了出版报纸和刊物、编印宣传册子等工作,开启了党的领导下内容丰富多样的新闻宣传活动。党的“一大”召开后,1921年8月20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组织创办了全国性工人报纸《劳动周刊》,设有评论、通讯、社会调查、工会消息等栏目,该刊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撰文发文,积极宣传劳动组合主义,扩大解放全人类的声浪。该刊办了10个月共41期,最高发行量达5000份,总共印数达到16.5万张。[3]后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勒令停刊,但是其对促进解放全人类的事业、解放中国劳苦工农阶级做了思想动员和革命准备。

创刊于1921年6月的《工人周刊》是中国共产党指导工人运动的刊物,其于1924年2月改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出版直至1926年,该刊关注全国受压迫的工人阶级,深入调查并报道了劳动工人的工作、生活状况,对工人的反压迫反剥削运动和为改善经济状况的罢工斗争进行了重点关注。此外,建党之初的报刊还包括《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他们主要运用大量典型事实的宣传报道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军阀内战,号召推翻封建军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主革命纲领中的错误思想和反动宣传进行坚决的斗争。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报刊视为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报刊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贯彻党性原则,发动和领导工农阶级开展革命斗争。

(二)大革命失败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1927—1937)的新闻政策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自己的军队,并在反围剿斗争失败后带领红军开展了长征。这个时期的共产党领导人多次变更,党的中心任务也不断变动以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因此新闻政策也随着革命进路不断调整。该时期的新闻政策呈现出调整、完善和强化三个明显特征。

1.中共新闻政策的调整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在1927年8月7日召开了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同时重新制定新闻政策。会议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明确要建立“坚固的能奋斗的秘密机关,自上至下一切党部都应如此”,对秘密状态中的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4]议决案对报刊的秘密出版和发行作出了具体要求,设置由政治局领导和指导的特别出版委员会,要求从中央到区域省委都要设立出版机构,通过秘密渠道传播报刊信息。这意味着共产党要建立起秘密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宣传网络。八七会议后,瞿秋白兼任中央宣传部长和中央党报总编辑后制定了由各级党支部严格执行的宣传鼓动的工作大纲,目的是使全国宣传和鼓动工作更有组织性和一贯性。[5]

2.中共新闻政策的完善

中共“六大”于1928年6-7月在莫斯科近郊召开,会议明确了当时党面临的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两大问题,提出党的中心工作不是组织暴动,而是做群众工作以积蓄革命力量。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党的新闻宣传政策也随之调整和完善。对于当时面临的“做群众工作、积蓄力量”新任务,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任务转移到了扩大群众基础的工作上来。[6]因此,报刊通过秘密渠道,一方面组织、团结广大的工农群众;另一方面是加强内部交流,改进和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方法。中共“六大”确定的《宣传工作的目前任务》明确了将党报视为集体的组织者,并在此后发布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明确各省党委要办自己的机关报和部分地方办工会机关报、规定党员对党报有批评与发行义务、将党支部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组织、在组织层面将党报委员会与宣传部分离开来等。这些政策表明党进一步重视和利用报刊团结、组织群众,使党的新闻政策得以更加完善。

3.中共新闻政策的强化

在19世纪20年代末期,列宁有关党报思想的论述和文章在共产国际和一些中共负责人的借鉴下开始被国内所接受和学习,中国共产党对党报和党建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共在留学苏联归国的张闻天的报刊实践中,强化了党报对党建的促进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1931年1月27日印发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党报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从十个方面深刻分析了党报一直以来出现的问题,提出“党报必须成为党的工作及群众工作的领导者”,“成为扩大党在群众中影响的有力的工具,成为群众的组织者”。[7]《决议》提出了党报的任务,并对各报纸的性质、工作计划、印刷、发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决议》规定中央机关报是全国最高的党的刊物,中央要求各省各地党委转变地方党报的工作,建立中央党报通信网,指定人员负责发行、通信,将党报工作放在党的日常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党的报刊发行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标志着党的新闻政策趋向全面强化阶段。

(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取得政权期间(1937—1949)的新闻政策

该时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虽然两场战争的对象不一样,但是两场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政策存在较好的延续性,因此将它们放在同一个时间段来探讨。该时期的新闻政策呈现如下特点:

1.“大宣传”格局的建立和形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既面临处理民族矛盾问题,又面临处理国共两党矛盾的问题。特别是国共在第二次合作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思想政治宣传的任务面临前所未有的艰巨。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1941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制定和颁发《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对党的宣传鼓动工作任务与范围、工作特点、宣传与鼓动的相互关系、宣传鼓动的基本原则、工作方法等方面作了具体阐述,强调党的宣传理论、纲领、政策要符合客观真理,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要符合全民族与全国人民的利益,言论和行动要一致。《提纲》要求党宣传鼓动工作要注意效果和方法,明确宣传内容、宣传对象、宣传目的、宣传方式,注重群众反映和反馈。

2.党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在1940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报纸更加注重党性的建设,更加注重按照新闻的规律来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党的新闻宣传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人的谈话和报纸发起的改版和运动中。一是1942年《解放日报》在改版后加强坚持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总结了建党以来在报刊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高度概括了当时机关报改革的理念,并为后来党的报刊新闻宣传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二是1947年《晋绥日报》开展加强党报新闻真实原则的“反客里空”运动。这次运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闻媒体中尝试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方法,重视改善新闻界的工作作风。三是1948年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该谈话明确了党报的性质任务与功能作用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进一步阐释党报工作要“向群众学习”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反对命令式的方式来开展宣传工作和群众组织工作;倡导党报宣传工作要生动、鲜明、尖锐、毫不吞吞吐吐的战斗风格和作风;倡导全党参与办报与群众办报,走好群众路线工作。四是1948年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该谈话再次强调党报的使命与任务和功能、党报的工作原则和方法,这与毛泽东的提倡和要求高度一致。此外,刘少奇还从理论修养、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三个层面对党报记者队伍提出了工作要求,强调了要“做马克思主义记者”的鲜明观点。

二、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政策的逻辑指向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双重的逻辑指向,这种逻辑渗透于新闻政策的文本之中,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政治理念相吻合,具体表现为党性逻辑指向和人民性逻辑指向。

(一)党性逻辑指向

党性原则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性原则,也是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政策所体现出的逻辑指向。具体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闻政策中,就是要求宣传工作不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纲领,要积极宣传党的思想主张。党性原则的指向是中共新闻政策制定的一种本存逻辑,中国共产党是新闻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新闻政策和党的思想主张是保持一致的。这种本存的逻辑指向渗透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每一条新闻政策之中,从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要求党的出版物不能登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的文章,到1948年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强调的做“马克思主义记者”,党性原则的逻辑指向十分明显。这一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群众基础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党的思想方针政策的宣传,能够让党的思想主张广泛地同人民群众见面,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把全国人民团结聚集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实现党所确定的宏伟目标共同奋斗。

(二)人民性逻辑指向

在党的新闻政策中,不难发现其中很多内容都凸显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人民性的指向并不突出,随着党的力量的不断强大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逐渐彰显出来。在中共“六大”确定的《宣传工作的目前任务》、1931年1月27日印发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党报的决议》、1941年中央宣传部制定和颁发的《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到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中,人民性已经和党性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逻辑指向。人民性的逻辑指向主要由两层因素所共同形塑:一方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宣传报刊是进行政治宣传和组织动员的主要方式,它关系着是否能够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力量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关系着社会各方共识的凝聚以及革命合力的形成。因此,如果新闻宣传工作不能被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可,那么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的动力就将不复存在,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将无法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与其他的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以实现全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政党,这也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走群众路线,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民性的逻辑指向也是党自身建设和历史使命的必然归宿。

三、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政策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政策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健全和完善起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出台的一些指示、通知、措施、条例等在当时发挥着强大的效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规范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诞生在战争年代,社会环境十分复杂,新闻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党的发展。在复杂的环境中,党的新闻政策对于宣传对象、宣传内容、宣传方式、宣传效果都进行了规定,同时对于宣传者的作风、素养等方面也进行了指示,这些新闻政策无疑发挥了“指南针”的作用,为战时新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政党要想让自己的主张被民众广泛认同,就不得不通过报刊等媒介进行传递,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新闻政策来更好地规范新闻宣传工作,使得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不仅保持了一个政党的独立性,形塑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还建构了自己的特色优势,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共同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努力。同时,新闻政策还使得党内不断实现净化,例如,中共三届第三次执行委员会的一份会议文件显示,中央宣传部要通过报刊加大党内教育的力度;政治宣传工作要从全国的大范围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党中央的政治机关报要成为“真正工作的结合体”,要形塑全党的思想[8],这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奠定了“两性一统”的宣传基础。“两性一统”是指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在上文中已有所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新闻政策呈现出党性与群众性的双重指向,它规定了新闻宣传活动中既要增强党性,也要积极地反映群众的思想和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任何时期的新闻宣传在整体上都体现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样的宣传机制能够将党和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闻宣传指向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实践
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