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报刊传播与践行列宁党报思想研究

2022-03-24 00:52商建辉董子尧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0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党性原则办报

□商建辉 董子尧

中央苏区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始于1929年的古田会议。会后,中央苏区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现存中央苏区出版的报刊累计达223种[1],这些报刊不仅广泛地传播了马列主义思想以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在中央苏区的革命宣传、经济建设与壮大红军队伍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列宁党报思想的指引下,中央苏区的报刊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党性、组织性、工具性以及群众性得以确立。[2]

一、党报党性原则的确立与党报党性立场的落实

1905年11月,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党性原则,“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提出党的出版物的原则,发展这个原则,并且尽可能以完备和完整的形式实现这个原则”[3],这里的“原则”即指党性原则。建党伊始,党的新闻出版工作的党性原则得以初步确立。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规定了“一切书籍、日报、标语和传单的出版工作,均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不论中央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版工作均应受党员的领导。任何出版物,无论中央的或地方的,均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4]。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也提出“党的一切机关报,均须由已经证实为忠于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共产党编辑……一切定期的或其他的报纸与出版物,须完全服从党的中央委员会,无论他是合法的或违法的,决不许出版机关任意自主,以致引出违反本党的政策”[5]的规定。上述规定为中央苏区报刊党性原则的实践指明了方向。但在1926年7月前,中共只加强了对中央报刊的管理,对地方党组织的报刊管理还处于“放养”状态,尚未普遍执行党性原则。所以在中共报刊中曾多次出现非党内容,典型的如1922年夏秋之间,陈公博坚持在《广东群报》发表拥护军阀陈炯明的文章,与《向导》的观点直接冲突。[6]

列宁党报坚持党性原则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并加以本土化实践主要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现的。这一时期党对中共报刊党性原则的认知也更为具体化,即明确党员读中共报刊、为中共报刊供稿、帮助中共报刊出版发行等义务[7],强调将报刊掌握在党的手中,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对中共报刊的党性原则进行落实。如1931年4月21日,《中央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中指出,“党报是党的党纲、党的政策的直接宣传者,是从党的立场来记载一切消息的”[8],直接提出中共报刊需遵循党性原则。

除相关决议外,对党性原则的传播与践行也表现在中央苏区报刊刊发的一系列文章之中。如1931年7月1日,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战斗》在创刊号上发表的《怎样建立健全的党报》中提出,“党报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党的思想上的领导者,系统发挥理论的真理、策略的原则,一般组织上的思想上的在各个时期内一般的任务”[9]。文章着重阐释了列宁关于党报党性原则的相关论述,要求《战斗》依照列宁党报思想的指导开展实际工作。1932年6月,《党的建设》在“开端语”中也强调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党的实际工作展开的,“根据国际和中央路线,站在自我批评与两条路线斗争的基础上,经常来检阅苏区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一切工作,介绍党的理论组织,开展党内生活的讨论,帮助党在实际工作中的彻底改变”[10]。在其目前可查到的6期刊物中,共刊登各类文章34篇,其中16篇是关于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文章,7篇是关于党的领导方法和党的作风建设的文章[11],这些文章表明了中共报刊和党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党性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张闻天在主编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苏区版)期间也不断传播与践行党性原则,他高度重视中共报刊的党性,多次强调党管报刊,致力于将《斗争》(苏区版)办成拥有高度党性的机关报。如1933年12月1日,张闻天在《关于我们的报纸》中指出“我们的报纸是革命的报纸,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报纸,是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12]。在理论层面上明确了中共报刊的性质。在办报实践中,《斗争》(苏区版)从1933年2月创刊到1934年9月停刊,共出版73期,发表了党的文献和署名文章356篇[13],其中涉及中共中央、中共苏区中央局的重要指示、决议以及党的建设和党内斗争的文章约110篇,占载文总数的31%。[14]这些文章紧密结合党的中心工作,传播党的政治主张,表现出鲜明的党性立场。

《红色中华》也通过刊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1933年2月,《红色中华》改为党团政府与工会合办的机关报,积极配合中央苏区党政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从1931年12月11日创刊到1933年2月4日第49期为止,《红色中华》以党和政府的名义刊登的公告占载文总篇数的21%[15]。除以上报刊外,其他如《红旗周报》《每周宣传纲要》等也对中共报刊的党性原则进行了传播与实践。

二、报纸组织功能的延伸与“群众组织者”的本土化发展

列宁“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论述有着特定的历史语境,是为了将俄国分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团结起来组建社会民主工党[16]。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推动和陈独秀等人的努力下迅速建立起来,同时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列主义知识太少了,多数同志几乎是当了共产党员才学习马列主义”[17],还未能全面系统地理解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因此列宁的这一论述在中共报刊实践中衍生出了不同的含义,得到了本土化发展。即将“集体”的概念发展为“群众”,将报纸视作群众活动的组织者,发挥宣传鼓动以及组织群众的作用。1931年1月,中共中央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作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党报的决议》,强调党报“必须成为党的工作及群众工作的领导者,成为扩大党在群众中影响的有力工具,成为群众的组织者”[18]。1931年7月,《怎样建立健全的党报》着重阐述了列宁关于党报作用的观点,“党报的作用,绝不止于散布思想,政治教育和吸收政治的联盟者,党报——不但是一个集体的宣传者、集体的煽动者,还须是集体的组织者”[19]。苏区时期的《红星》亦是如此,它积极宣传苏区军事斗争和红军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有效地推动了红军队伍的建设,被称为“革命的喇叭”,发挥了中共报刊作为“集体组织者”的作用。

《斗争》(苏区版)在其刊登的《自我批评》中指出,“报纸不但是一个集体的宣传者,也是一个集体的组织者”。通过列宁关于报刊功能的经典论述,明确了《斗争》(苏区版)作为中共报刊的功能与职责。为更好地发挥中共报刊组织者的作用,《斗争》(苏区版)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宣传鼓动群众进行游击战争的文章。如1934年9月14日发表的《游击区域的斗争方式和组织方式》一文,要求苏区各地红军及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时要注意斗争方式和组织方式[20]。

三、“报纸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传播与新闻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是列宁党报思想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工人阶级夺取胜利之前,列宁提出报纸应该主要报道政治新闻,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服务。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又提出了“报刊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强调报纸的工作重心应转到经济建设中来。这一观点是列宁党报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20世纪20年代,这一办报理念传入中国,成为中共指导报刊工作的理论基础。

自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到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战略转移,中央苏区进行了近3年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一时期中央苏区的报刊高度重视列宁党报“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办报思想,并在此指导下推动了苏区的建设。《斗争》(苏区版)刊登过大量指导苏区经济建设的文章:毛泽东的《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第32期),明确了查田运动的方式方法以及党的土地政策;刘少奇的《论国家工厂的管理》(第53期),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全的工厂负责制”;陈云的《关于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第9期),批评了王明的“左”倾劳动政策[21]。《红色中华》亦是如此,自创刊以来,在其出版的324期中报道了大量有关苏区经济建设的消息,主要有《迅速完成收集粮食运动 为充分保障红军给养而斗争》《粮食突击运动的总结》《战争环境中的经济建设大会》等。

四、党报群众思想的传播与中央苏区“群众办报”的滥觞

在列宁的办报思想和实践中,始终十分重视群众办报。为争取更多的读者,列宁在《给同志们的信》中强调“让工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给我们写稿,可以写各种各样的问题,尽量多写些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兴趣的问题和工作情况,没有这种材料,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就一文不值,因而也就不配称为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22]。受列宁党报群众办报思想的影响,中央苏区报刊在通讯员队伍建设、报道内容方面传播并实践了群众办报思想。

第一,建立工农通讯网,提高通讯员的积极性。通讯员是指受过新闻采访写作基本训练,能够广泛联系群众,以通讯形式向所属报刊反映情况、提供新闻线索的非专职新闻工作人员[23],是报刊深入实际的锐利武器。号召广大基层群众参与通讯工作,组织建立基层通讯网是列宁群众办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报刊的特色与传统。1931年1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会通过的《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指出“为建立完善的党报,每个党员尤其是干部,应当负责供给党报的材料与文章,并且要努力负起发行的责任”[24],要求各级党委要积极号召、动员全体党员和广大工农群众支持并参加苏区的报刊工作。

《红色中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非常重视通讯网的建设工作,以“每篇每条自两毛至一元不等”的稿酬激励群众积极投稿[25]。1933年2月,《红色中华》在《关于〈红色中华〉的通讯员问题》中指出“为了使今后的《红色中华》真正能成为苏维埃运动的指南针,并加强其在战争动员中的领导作用,必须建立良好的通讯网与发行网”[26]。1933年4月,《红色中华》刊登了《告通讯员同志》一文,充分肯定了通讯员的工作成绩,指出正是广大通讯员的贡献,《红色中华》的质量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并使其逐步成为真正的群众报纸。到1933年底,《红色中华》组建了一支拥有400多名工农通讯员的队伍。通讯员队伍的发展壮大,使得《红色中华》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广大工农群众的纽带。

第二,贯彻群众思想,实现内容上“为群众办报”。列宁在其办报实践中十分注重阅读和回复读者来信。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青年实话》以此为样板,专门开设了《读者来信》专栏,经常刊登读者意见,发布来自群众的声音。1933年6月,《青年实话》刊登了凯丰的《青年实话出版的两周年》一文,肯定了《青年实话》在群众办报方面取得的成绩,认为“我们不能不说,在群众的报纸上来讲,《青年实话》的确是苏区内比较好的一个报纸,他不但获得广大青年的拥护,而且也获得了成年人的爱戴”[27]。

报刊文章的通俗易懂,宣传方式的简单明了有助于更好地联系群众,实现更好的宣传效果。在列宁群众办报思想的指导下,《红星报》刊登了数量众多的通讯员稿件,文章多在几百字,短小精悍。《红星报》的编排方式灵活,板块丰富,除了“社论”“消息”,还设有“列宁室”“红军家信”“群众工作”等栏目,刊登了大量通俗易懂,符合群众阅读习惯的文章。《红色中华》同样注重文字的通俗化和口语化,使用口号、诗歌等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写作,密切和群众之间的联系。正是在文章中使用老百姓的通俗语言,增加了当地群众对《红色中华》的亲切感,才使《红色中华》成为“群众的喉舌”[28]。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非常重视新闻宣传。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赣南、闽西一带开创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报刊事业蓬勃发展。这是在人民掌握政权下首次进行新闻事业的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列宁党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初步实践。历史证明,中央苏区报刊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的党性原则”“报纸的组织者功能”以及报纸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和“党报的群众性”思想的实践为彼时苏区建设构筑了坚实的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极为宝贵的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进行斗争和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同时也为当下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和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党性原则办报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列宁报刊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微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正面报道工作
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院报的制胜要素和办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