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初探

2022-03-24 14:15常潇潇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党史思政大学生

常潇潇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临沂 264100)

在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以史为镜、以史明志,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高校肩负着为党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全面融合,使红色基因在大学生中永续相传,不仅是思政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合格思政课教师成长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思政教师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思政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要实现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生动化、体系化,贯彻好落实好“三全育人”教育要求,首先就需要思政教师明确自身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不同角色需承担的不同职责。

(一)思政教师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者

党史学习资源一应俱全、洋洋大观,既有党史相关的系列理论著作和学术研究成果,又有与党史紧密相连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共和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相关的系列读本和重要参考资料,要想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是不易的。思政课教师面对丰富的党史学习资源应当保有虚心学习认真求教的心态,充分利用好各类学习资源,运用线上线下联动学习平台全面系统学习党史知识。同时,不断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分阶段完成不同专题的学习任务,始终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些、深学一层,真正做到学懂、弄通、悟透,真正实现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有一桶水的学识要求,使自身理论素养和政治站位达到新高度。

(二)思政课教师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传道者

所谓“道”就是要传扬好、讲解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情怀和品格。思政教师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把准党史学习教育总体方向,向他们传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所体现的精神价值、信仰追求、成功经验和现实启示,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血脉,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坚守住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初心和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业使命。在教室课堂上、在博物馆里、在纪念馆中讲解理论背后的思想性、思想背后的战略性、战略背后的智慧性,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时,要充分挖掘党史中丰富的红色故事、革命人物等鲜活思政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讲透党的百年辉煌成就背后的精神密码和伟大建党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祖国伟业的志向。

(三)思政课教师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者

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和归宿,这意味着在实践中锤炼党性修养,充分实现党史学习成果正向转化。思政课教师要在促进课程改革发展上力行,持续深耕挖掘党史学习资源,不断探索革新教学方式,打造“沉浸式”“嵌入式”思政课堂。还要在推动社会服务上力行,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协助社区营造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学在深处,行在实处,将提高教学质量与服务人民相结合,知行合一、以行促学,进一步提升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党史教育教学中的困境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突出以党史教育教学为重点的内容建设,就当前情况来看,党史教育教学和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普遍存在融合度不高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党史教育教学过程中也面临多重困境。

(一)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基础课、概论课、原理课和史纲课都使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统编教材,与党史教育素材紧密衔接融合。而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有时会仅局限于照本宣科,对教材进行简单复制,教案设计缺乏深度,没有吃准吃透教材,没有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党史学习元素并形成专题或者模块。党史学习教育指定书目和推荐读本中也有适合青年大学生的部分,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忽视了对党史学习内容的精选,既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也没有作为辅助教材,直接导致课堂内容相对单一化模式化,长此以往课堂教学效果难免会不尽人意。

(二)创新意识略显不足

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深受互联网影响,文娱活动多元化,热爱短视频、动漫、网络游戏等数字产品,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更倾向于观赏型、体验型、实践型。党史教育教学部分必学内容理论性强,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内容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略显晦涩难懂,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忽略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科特点,依然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创新意识不足,没有贴合学生实际拓展多样化教学渠道,直接造成教学无法吸引“00”后大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党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甚至产生逃避抵触心理。

(三)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思政教学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党史教育教学就是用党的百年创业史、理论创新史、社会建设史、自我革命史等引导青年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仅仅满足于完成固定教学任务,承担部分科研课题等略带功利化的“小我”发展路径,没有站在铸魂育人的思想高度,没有将自己视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领航者,担当奉献意识不强,只当教书匠,不做铸魂人,缺乏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深邃思考和使命追求。这也造成了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情感疏离,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学生不愿对思政教师敞开心扉,久而久之教学效果和师生情感无法实现同向而行。

三、思政课教师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能力的路径

中国共产党苦难而辉煌的百年奋斗史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体系宏大、内容丰富、价值引领、精神深远,思政课教师要从为党为国培树人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三新”为导向,以“六要”“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精业笃行、守正创新,用过硬的理论功底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言传身教、以理服人、启智铸魂,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优秀传播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真诚拥护者、路线政策的坚定执行者。

(一)深耕理论,宽领域纳“新”知

打铁必须自身硬,新时代加强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思政课教师必须深耕马列主义理论和党史知识资源,精心挑选当代青年大学生最易理解和掌握的学习素材。将日常教学教材中蕴含的党史、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重要内容分门别类,构建完整知识框架,把党史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优秀传统教育等有机结合。坚持党史原著天天学,吃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弄懂关键实质内涵,从中找寻能够融入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强化理论知识修养。注重以专题形式搭建起党史理论学习模型,从而不断增强党史教学的理论深度,使党的理论观点根植学生心中。

(二)创新教学,立体化讲“新”课

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作为思政课老师应当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将深刻的学理赋以活泼生动的形式,为学生带来有趣的学习体验。选择“00”后大学生更喜欢的教学视频,例如历史类国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在轻松诙谐中讲述严肃历史;全网爆火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等,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与信仰的坚守。仿照中国诗词大会,利用智慧课堂、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组织党史知识竞赛,在比学赶超的氛围中完成党史学习教育的矩阵式传播。

(三)重视实践,全方位育“新”人

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阵地不止局限于校园和课堂,思政教师应当积极致力于打造“行走中的党史课堂”,通过红色实践教学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七月是山东红色文化主题月,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契机,带领学生走进沂蒙老区,感悟沂蒙精神,去到台儿庄大战旧址、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感受先辈们顽强抵抗、英勇不屈的革命信念。通过一次次现场参观学习接受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党史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