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
——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考察”课程为例

2022-03-24 15:26赵湘学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技艺文化遗产课程

赵湘学

(湖南科技大学 齐白石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制定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各门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并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其中,对艺术学类专业课程也给出了指导性意见:“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1]为进一步提高美术人才培养质量,湖南科技大学美术学专业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积极转变办学理念,不断优化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考察”正是该专业极力打造的一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实践课程,该课程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导向,通过对湖南本地的非遗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体验与推广交流,提高美术学专业大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识。

1 文化育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考察”课程思政的根基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2]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世代相传”,这种“世代相传”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保障,中华文化也正是在世代相传中不断传承与创新,才造就了璀璨辉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6个民族不断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聪明才干的智慧结晶。

以前关于非遗传承的课程建设,更多的是关注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忽略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有作用。2021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列入的新专业名单。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该意见明确提到:“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5]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近些年,我们通过增设“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考察”课程,一是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让大学生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二是通过该课程与美术教育实习的深度融合,把非遗文化带进中小学校园和美术课堂,让更多的人来保护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弘扬非遗文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来做讲座和示范,而且还带领同学们走出校门到非遗传习所和非遗展示馆去亲身体验、感受非遗文化的技艺与魅力,原汁原味学非遗。另外,我们不仅邀请中学美术一线教师为大学生介绍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而且通过美术教育实习让非遗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和美术课堂,讲授非遗知识,开展非遗活动,举办非遗展览,传播非遗文化。美术一线教师毫无保留的精彩分享,让同学们对课程开发有了直观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教育实习中,实习生精心准备的非遗特色课为实习学校的校园里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非遗风景线。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的“双向”实践,我们能看到这些实习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态度变化,感受到他们身上多了一份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担当。

2 以美育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考察”课程思政的核心

马克思说过:“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6]人不仅创作美,成为审美的人,而且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自身,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7]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美育被赋予更为重要的意义,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成为高校重要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他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8]所以,新时代的美育离不开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艺术审美教育,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运用美术中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及其各民族审美的元素,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进而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非遗项目就是身边的、现成的、生动的美育资源,我们新时代的美术专业课程思政更是要利用好这种有着品格美、情怀美、技艺美和生活美的美育资源。

非遗之美,美在品格。经过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入接触,发现他们特别是年长的传承人非常愿意传授非遗技艺。“我想在有生之年能尽快把我知道的新疆曲子都传承记载下来,免得留下终身的遗憾。”[9]这是刚过花甲之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疆曲子代表性传承人郭天禄老人的心声,他为新疆曲子奔走了一生的故事感动过很多人。我们发现,非遗老艺人几乎都有着同样高尚的品格。湖南省湘潭市的“彩纸折叠”传承人贺桂华老人在耄耋高龄来到大学课堂为我们的学生讲授折纸技艺后,留下了这样一段真实而又感人的话:“只要大家喜欢这门艺术,我愿意随时教大家,我希望中华优秀的传统艺术能够被继承和发扬,我也愿意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如果说我是燎原的火种,那么热爱这门艺术的你们,就是我的火种。我期望我们的火种能够燎原,也坚信你们能够将其传承与发扬。”

非遗之美,美在情怀。非遗传承人爱国为民、崇德尚艺。在非遗考察中,我们能从非遗传承人身上深刻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情怀。湖南湘西自治州芦溪县的“踏虎凿花”州级传承人李铁骑先生就是一位有着家国情怀、德艺双馨的民间艺人。他深爱自己的家乡,创作了很多描绘芦溪风景名胜的踏虎凿花剪纸作品,蕴含强烈的湘西乡土情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铁骑先生创作出《武汉加油》《共抗疫情》《众志成城》等“抗击疫情”主题系列作品,表达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李铁骑先生又饱含激情地创作了一批主题作品,有描写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有刻画红军长征的历史题材,表达了他爱党爱国的浓浓情怀。湘潭纸影传承人吴升平老人自小痴情于影戏,5岁时开始跟着影戏班子跑,7岁开始动手制作皮影戏,至今已从事皮影制作、表演70多年。他在特殊年代冒着生命危险将祖传的12件影偶保存下来。改革开放后,皮影戏解禁。他再次组建戏班到处表演,成为远近闻名的皮影表演的民间艺人。老人对影戏执着的情怀,也感动了自己的家人。2009年,老人的孙子吴渊毅然辞去深圳的高薪工作回到乡里,接过了祖辈传承下来的纸影戏接力棒。吴渊把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皮影传播,与爷爷一起录视频、出著作,办展演,还成立了博物馆,由此成为圈内知名的“爷孙档”和“守艺人”。

非遗之美,美在技艺。湘潭纸影秉承宋代素纸雕簇的技艺特色和演出传统,从舞台的搭建、影偶的操作、乐器的演奏、唱腔的声调和剧本的整理等方面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宋代影戏的风貌,其影偶制作方式是目前国内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纸质纸糊纸影制作工艺。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从造纸、刻版、印刷、手绘,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全套技艺十分复杂,年画印制非常严谨。特别是齐纸、套版、配料、开脸等工艺极具技巧性,当地学徒出师的标志就是用一根针扎进叠着的年画里,每一幅画针孔的位置要丝毫不差。踏虎凿花是一种“不是剪纸的剪纸艺术”,成为一门纯手工的凿刻绝技。非遗传承人用自制的刻刀,在秘制的蜡板上凿出的线条细如发丝,犹如“天使般的舞蹈,神笔般的图案”,刀法细腻流畅,作品极其精美。可以说,踏虎凿花刀法和蜡板制作技艺改变了传统剪纸的工艺制作流程,这种 “凿刻”技艺对湖南以及周边剪纸艺术的影响深远,不仅在数量和尺寸上使剪纸艺术获得了更大的突破,而且在题材表现上远远突破了原有的束缚。贺桂华老人的彩纸折叠工艺,利用废弃的糖纸、画报纸张作为创作材料,依据《红楼梦》等文学经典,经她的巧手,制作出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被誉为“在指尖上跳出了绝美芭蕾”。如果这些艺人没有一颗追求美的心和热爱生活的感情,很难创造出如此高超的绝技和创作出如此精美的作品。

非遗之美,美在生活。“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2]民间年画是老百姓祈福迎祥、驱灾辟邪、惩恶扬善的精神载体,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湖南邵阳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和气致祥》《秦叔宝、尉迟恭》都有着各自动人的故事。滩头年画中的人物形象不同于国内其它地区,人物面部的形象是通过手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点睛”“排须”“染红”,在当地被形象地称为“开脸”,体现出一种浓浓的生活哲学。在当地花岗岩石之间的夹缝中,有一层绿壳鸭蛋色的薄泥块,当地人称为“天应石”,经捣碎、过滤、搅拌、漂洗之后,变成了细腻光亮的石浆粉,不仅可以作为当地滩头年画制底的特殊涂层,而且可以制成当地特有的“滩头香粉纸”,被用于女性化妆美容,有润肤去油之功效,可以说是物尽其才。冯骥才先生这样评价过邵阳隆回的民间艺术,他说:“隆回民艺浓似酒,滩头年画艳如花。”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踏虎凿花也是源于苗族人民爱美的生活追求,踏虎凿花最开始是作为苗族服饰绣花的底样,被誉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当时的剪纸艺人从当地民间凿“喜钱”的技艺中得到启发,由“剪”变“凿”,不仅一次可以完成大量的作品,而且凿刻的花样越发细腻、复杂,更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而这些从事凿花的剪纸艺人,则被当地人称为“花客”。他们手摇花铃,走乡串寨,逢集赶场,售卖作品。“三角坪的凿花郎,挑着担子走四方。人间辛苦都吃尽,风风雨雨走他乡。”这首山歌成为过去那个年代踏虎凿花艺人生活场景的生动写照。而在“凿花”基础上产生的“苗画”,则证明历史上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苗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经超越装点服饰这一实用功能,成为能够承载苗族人生活文化的形象符号。

非遗之美,美在自信。通过非遗考察,让学生充分认识非遗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的独特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高校非遗研培助力乡村振兴需引导非遗传承主体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承保护,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正是高校非遗研培在乡村振兴中激发内生活力的表现。”[10]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极其重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思想的熏陶,而这些道德的教育在以前很多都是通过喜闻乐见的影戏形式来开展的。自宋代以来,皮影制作素以“公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11]。在湖南民间,有句俗语叫:“不看影戏,不知礼仪。”湘潭纸影传承人吴升平老人多年以来坚持用纸影戏台为社区群众和学校师生表演《岳飞平金》《杨家将》《打金枝》《三娘教子》《关公盘貂》等弘扬中华美德的“传统戏”,使得纸影戏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他不仅在影偶制作和影戏表演上肯下功夫,而且注重文献研究,出版了《湘潭特色纸影戏》《湘潭地方影子戏》等著作。他的事迹被国内外多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并多次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影偶作品被美国、 英国、 法国、 韩国、 南非等多国影戏爱好者收藏,对纸影戏的保护和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虽然吴升平老人年事已高,但他壮心不已,逢人就说自己是“80后”,要用老当益壮的激情来争取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湘潭纸影,真正把中国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文化自信更多来自对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价值构成体系的认同与尊崇。

3 智慧育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考察”课程思政的突破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受到楚文化的影响,与当地的民众生活方式、民俗活动,甚至与其他形态的艺术形式及内容相结合,种类多、分布广,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湖南各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如蔡伦古法造纸技艺、滩头手工抄纸技艺、滩头木版年画、传统美术梅山剪纸、湘绣、湘西苗绣、苗画、踏虎凿花、花瑶挑花、苗族挑花、侗锦织造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宝庆竹刻、菊花石雕、沅洲石雕、益阳小郁竹艺、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通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些湖南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体裁、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具有丰富、实用、多元和综合的特点,反映出湖南人质朴的个性和浪漫的情怀。“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考察”课程的教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传下去的形式,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既要注意课堂内的理论学习,也要注重课堂外的实践体验,更要思考社会生活大课堂的无穷魅力。通过临场讲座、实地考察、访谈交流和课程开发,从讲解到体验,再到理解,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学,身体力行地参与,在文化浸润中接受与传播非遗文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试图探寻当地人的智慧以及可以贯通这些非遗技艺的内在线索,发现非遗的智慧无不体现在“勤思善变”和“尚美如流”之上。比如材料,在影偶制作材料上的选取上,北方的皮影自宋代传到南方后,由于气候潮湿,还有南方牲畜文化的影响,用“纸”代替了原来用的牛羊皮来制作影偶,刷上湖南地区产的桐油后起到了很好的防霉防腐防虫作用,不仅大大降低了制作的经济成本,而且便于影戏的推广。而滩头年画用的纸张就是当地的手工抄纸,纸的原料也是取材于当地的楠竹,就连纸面上的石灰涂层也是取材于当地的“天应石”。 比如纸艺,剪纸艺术在各种非遗技艺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剪、凿、扎、折、染等不同技法的产生,才有踏虎凿花、彩纸折叠、湘潭纸影等丰富多彩的纸艺形式。比如纹样,苗族女性喜爱各式各样的花纹,从头到脚,无论头巾、衣袖、苗锦、裙边、裤脚、鞋袜等,无不是凿花、绣花、织花、打花和挑花的,加上苗族银饰的花样繁多,故有所谓“花苗”之称,而“踏虎凿花”大师黄靠天专门制作各种服饰上的花样,被誉为当地最受欢迎的 “花客”。苗族服饰往往集刺绣、挑花、染色、织锦、银饰于一体,融合挑花、织锦、剪纸、印染、苗绣、银饰锻造等多种非遗技艺。特别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被立项为非遗名录,“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公共保护越来越被重视。充分说明这些普通艺人通过“申遗”获得了社会认同,人们也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和欣赏。如北京大学高丙中先生所说:“普通人的生活内容成为公共的文化遗产,与其说是因为他们的精美,不如说是因为他们所承载的价值、情感、技艺、记忆、想象。它们作为非遗受到尊重、被欣赏,实际上是普通人被尊重,被欣赏。”[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14]通过考察发现,几乎所有的非遗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虽然传承人对创新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创新确实从古至今从未中断。比如苗画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纹身,后来凿花为绣花提供蓝本,绣花又促成凿花花样不断创新。苗绣最开始采用剪纸为花样蓝本,后来苗族人王正义直接用白色粉浆直接描画在布料上,再依照白色图案刺绣。这种“白描”富有情趣,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深受女性喜爱,大家甚至不愿意再在上面刺绣。王正义就把“白描”进一步加工创意成“彩绘”,发展成为“苗画”。而现代梁德颂老人传承下的这门手艺,采用的材料和表现的题材也都有了新的变化,这很好地体现了手艺人的智慧。再有李铁骑先生创新了踏虎凿花技艺,他根据不同的深浅和色彩层次,开创出一层一层凿刻拼叠而成的多层套色剪纸技法。最开始这一方法遭到一些人的非议,甚至引起学术界的争论,李铁骑先生却逆流而上,靠着自己对于踏虎凿花的独特领悟和执着的探索,利用电脑技术、多层套色和集体创作,将踏虎凿花技艺发挥到精妙绝伦、炉火纯青的境界。一方面从非遗文化生存的实际境遇来看,这些非遗项目不同程度面临着现实的困境,特别是那些没有创新的非遗项目不受市场待见。另一方面从文化的历史演变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弘扬。所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也是一种智慧。

猜你喜欢
技艺文化遗产课程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与文化遗产相遇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