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黉宇

2022-03-27 23:17韦美兵施铁靖
民族文汇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庙凤山书院

韦美兵 施铁靖

所谓“黉”(hóng,音:弘)者,古代指学生聚集学习的地方。《后汉书.仇览传》有云:“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所以,黉字使用,古代泛指学舍、学堂或学校。

黉宇,古代则具体地指学生学习所在的校舍。《后汉书.儒林列传序》曰:“顺帝有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黉宇。”

因此,笔者将本篇文字的题目定为“柳城黉宇——凤山书院”,借以追忆有清一代,柳城学子汇集学习之圣地——凤山书院。

凤山,这座千年古镇,自唐宋以降直至民国,一直是柳城县县衙所在地。据史籍记载,宋咸淳元年(1265)曾一度将柳州府府衙移驻凤山,柳城也一度成了柳府的附廓县。元初设柳州路,路治驻柳城凤山。可见柳城凤山曾经的政治地位,非柳府辖下诸县可比肩也。

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以水运为主的自然环境里,凤山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经济上的地位尤其重要。凤山地处融江、龙江和柳江三江交汇地,扼川黔入粤军事、经济货运交通之要冲。明永乐间朝廷曾迁南丹卫移驻凤山,证明通晓军事地理的明成祖朱棣,非常重视凤山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地理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唐宋以降乃至明清,广西当局重视柳城凤山,是不言而喻的。

稍有中国历史常识的人们都知道,古代某地域文化的发展,是在其地域政治或经济基础为依托而发展的。无论是古代的农业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抑或是现代的科技文明,概莫能外。古代凤山,地处柳庆南蛮腹地,又是獞猺苗蛮聚居之乡,且是南粤政治、军事和货运经济交通重地。历朝历代中央政府以及广西地方当局,都希望柳城地方上的各少数民族尽快归化,以稳定南疆的统治。古人在这方面的识见,我们可以从宋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以及今人刘介的《岭表纪蛮》等众多的史籍文献中,一窥豹斑。若使少数民族归化,达到编户齐民的政治效果,最积极有效的措施就是传播中原儒家文化并实施科举制度。相对古代柳城凤山而言,要传播中原文化并实施科举制度就必须建立县学和书院制度,使柳城各族子弟受到文化教育,懂得性命之学和家国道理。持之以恒,归化在教矣。

因本文主要探索凤山书院,有关柳城县学应当专文讨论,这里不赘。

然而,要在本文中比较准确地复原清代乃至明代以前的柳城凤山书院是非常困难的,因史料异常阙失。关于凤山书院的记载,1992年出版的《柳城县志》只有“凤山书院建在县城北门外凤凰岭”、“同治十年,因凤山书院已毁于战乱,修葺维艰”、“光绪十五年(1889)冬,在县城北门街文庙左侧,建成凤山书院楼阁四重,内设文场坐号五百,耗银1100多两”这三条。另据《柳城文史》(第十辑)《谢三聘及其对联拾萃》一文中提到:清同治三年(1864)柳城举人谢三聘(字萃农,号心农)曾任凤山书院山长。

有关凤山书院的资料仅此而已。

人们只需认真地通读一遍1992年10月柳城县志编辑委员会出版的《柳城县志》便可知道,这部《柳城县志》所能引用古代柳城县的历史资料,是很单薄的。而凤山,这座千年古镇,自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她都是柳城县衙所在地,有关她的记载,史料也不丰富。所以,关于凤山书院的资料搜集,有如大海捞针般的艰难也就不奇怪了。

为什么柳城县历史资料如此单薄呢?

稍微熟悉广西地方近代史的人们都知道,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1851年广西金田村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广西布政司辖区之内,几乎动乱连年,民不聊生。太平军打出广西以后,“大成国”又祸乱广西,寻郁柳庆地区遂成重灾区。很多官修历史资料毁于兵燹!1859年(咸丰九年)7月,太平軍石达开部回师广西,九月初路经柳城,为征军粮,到处搜刮,遭地方团练抵抗,兵燹难免。所以,官衙保存的资料也就在劫难逃。

及至民国初年,沈鸿英、韩彩凤等柳城地方势力兵匪一家,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这个“司令”,明天那个“师长”。晚清柳城县政府修的资料,又变成这些大小军阀的“引火纸”,幸免于难的,也所剩无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元月修成的那部薄薄的《柳城县志》,便是明证。这种志书方面的文化表现,与千年古镇的文化存在,是极不成比例的。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49年以后,为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要与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人们在这种革命思想的指导下,“打土豪分田地”;为防止地主阶级反革命复辟,人们将大户人家的“宗支簿”、“族谱”、“地契”、“账本”等等历史资料,统统付之一炬。这些缺文少化的流氓无产者,根本不知道这些被烧掉的文献,是今后研究旧社会的珍贵历史资料。尤为令人发指的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高昂着“破四旧,立四新”革命思想,致使县乡级以下民间的各种文物、史料、古迹,甚至明清石印的小说、唱本、经书、山歌,通通被斥为“封资修”,扫荡一空!以致现在“盛世修史”时,因无史料可稽,一些负责修史写志的人们,都暗中叹息:“为什么写史这样难?”

为完成探究“凤山书院”的任务,笔者决定考察凤山书院的遗址,再参考广西其他县级书院的历史记载和有关文献,也许能起到“画饼充饥”的作用。

2019年6月19日(星期三),天气晴朗,笔者在柳城县文体局张文春副局长的引领下,考察了凤山古镇。遗憾的是,凤山镇北郊的凤凰岭已成施工重地。凤凰岭四周都用蓝色的铁皮瓦将工地围住,无法参观,更无遗址可寻。笔者一行三人,又步行在凤山古镇北门方向寻找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在文庙左侧的凤山书院遗址。只见凤山镇北门街一带,民居砖混结构的楼房栉次鳞比,哪里还有什么“文庙”和“凤山书院遗址”?虽然访问了几位年长的本地居民,都是一问三不知!真是落花流水春去也,时代变迁,凤山文庙和凤山书院早已灰飞烟灭,杳如黄鹤。

但1992年版的《柳城县志》留下:“光绪十五年(1889)冬,在县城北门街文庙左侧,建成凤山书院楼阁四重,内设文场坐号五百,耗银1100多两”的记载,还是使笔者从记载中窥见清代柳城黉宇——凤山书院壮丽的概貌。考之柳庆一带各县书院之成立,多为绅士集资,官府资助,聘请名师主持书院讲学、教务和书院的管理工作。宋明时期,书院多建立在名胜幽静之处,及至晚清,建立书院多是因地制宜,不太注重选址。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授奉直大夫,曾任刑部主事(五品卿衔)的岭南大儒,象州郑存紵(字献甫,号小谷)曾说过:“吾谓今书院颇似古之家塾,其地不必城邑而里巷,其长不必官司而乡人,其士不必选举而考课,故成教较易而成才较多。然使无良有司主之,则虽擅山水之奇,极人文之盛,亦未有创非常而起者。吾故于潮州不羡赵德而羡韩昌黎,于平江不羡苏胡而羡范文正也……”

也许,“同治十年(1871)因凤山书院已毁于战乱,修葺维艰……光绪十五年(1889)在县城北门街文庙左侧,建成凤山书院楼阁四重,内设文场坐号五百,耗银1100多两”的《柳城县志》记载,正是象州郑献甫所说晚清凤山书院重建时的社会历史状况。

“楼阁四重,内设文场坐号五百,耗银1100多两”。可见重建的凤山书院规模不小。虽然《柳城县志》对凤山书院的内设没有具体的记载,却有“内设文场坐号五百”的记载。什么叫“文场”?据《柳城文史》(第十辑)韩建茂先生在他的《柳城文场的传承和发展》一文中写道:“所谓文场,是与清唱桂剧的‘武场’相对而命名的。用桂柳方言(广西官话)来演唱,是以说唱为主的清唱类型曲艺,属于琴书类。曲调悠扬婉转,词句典雅隽永,集叙事描景抒情于一体,雅俗共赏,韵味无穷,有‘以文为戏,以戏寓文’的称誉。”

可见晚清重建的凤山书院,已由传统的“其士不必选举而考课”专习儒家典籍的讲学功能,增加了“以文为戏,以戏寓文”的群众娱乐功能。这是一种“下里巴人”很接地气寓教于乐的文化教育形式。也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社会文化研究课题,应当专文讨论,本文在此不赘。

重建前或者重建后的柳城凤山书院内部的设置情况如何?考之其他县级书院,便可见一斑。因为中国自秦始皇始,就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统一制度,之后的历朝历代的专制统治者都强调政治制度和意识文化制度的高度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概莫能外。所以,對比研究其他广西县级书院的内部设置,凤山书院的内部设置也就八九不离十。

一般来说,柳城县建凤山书院,是为邑人学子游学研修儒家典籍之地。若光绪十五年之重建楼阁四重,虽由故地凤凰岭迁至北门街文庙左侧新址,仍曰“凤山书院”。从“凤山书院”位于“北门街文庙左侧”的方位来看,书院应为“北座南向”。从“楼阁四重,内设文场坐号五百”的规模来看,书院内设置有斋馆、庾庖和门墉等功能房间。

据笔者考之,大凡“北座南向”之书院,有院门,门上悬有书院名号匾额;有礼殿,礼殿西像周公、孔子、孟子于内壁,使就读学子知所尊者,殿东壁上铭有白鹿洞学规,使就读学子勿犯禁;有东庑作室若干,山长居室一,斋室六供业师居所;有西庑作室若干,主为讲堂。东又为庖,西为庾,四围墉之。多数“北座南向”书院北殿室内,祭有本邑名士前贤位,以作就读学子楷模,誓做忠臣廉吏。

凤山书院建成,延聘书院山长、业师,且多由首任山长撰“凤山书院记”。一般而论,记的内容多为范式如下:

“我大清奉天承运,今天子久道化成,文教翔洽,薄海内外,靡不蒸蒸丕变,……为兴本邑文教,众乡绅共襄盛举,兴建书院。鸠工庀材,率先倡捐,各各踊跃以助,既成。……院有堂,堂两翼为庑,庑尽为门,皆垣焉以合。……我书院既成,择本邑痒彦之最优者,延司其任,复以时劝,课其怠勤。……自兹之后,本邑学子,肄业有地,讲习有人。……庶俾本邦之士,群相琢磨,奋起云路,以仰符当今天子振育斯文圣意。……是役也,经始于某年某月,落成于某年某月。而董其事者,为某某人也。撰写者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书写者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下为立碑时间。”如此而已。

若柳城县,盛世之年,欣逢良吏,振兴斯地,构建旅游,恢复传统,重建书院,本篇拙文,仅供参考。果然如此,善莫大焉!

猜你喜欢
文庙凤山书院
梁瀚嵩与起凤山
王凤山:三分“严”+七分“慈”=十分“爱”
文庙开笔大典
府文庙:走下神坛,走进民间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
Ho Feng—Shan何凤山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凤山的弥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