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为一种精神

2022-03-27 01:33程然
长江文艺 2022年3期
关键词:木刻青年版画

程然

专栏主持:传统与当代,继承和创新,本土与全球,发展与融合。或许,这些都是我们想要传达的。原湖北美术馆馆长

由湖北美术馆和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以“青年精神”为主题,一方面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为重要指导,以青年之蓬勃精神,进一步激发与拓展中国工业版画的创作活力;另一方面,值新兴木刻运动90周年纪念之际,以“一切皆可老去,唯青年精神永新”的意气风发,积极续写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伟大成就,图像呈现中国当代版画创作的内在逻辑和前沿状态。展览分为“青年·道路”、“青年·力量”、“工业·青年”三个版块,以中国近代版画发展为背景,从“新兴木刻”与“工业版画”出发,在探究其诞生、发展、延续的内在联系的同时,讨论不同创作语境中,艺术家关于国家、社会和自身的思考,以及围绕这些思考而展开的对于版画视觉语言边界的探索。

《五四运动在浙江No.10- 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张敏杰凸版35×48cm 2020 年

《工业的记忆8》宿志刚22×29.2cm 2021 年

一百年前,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新兴木刻作为中国现代版画的发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木刻青年以“新兴木刻”作为重要的文艺武器,在思想战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的青年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建设祖国成为当时青年人的精神动力和青春理想。中国工业建设火热开展之时,也催生了大批专业青年版画工作者深入工业建设的现场,以版画创作的形式记录与宣传祖国兴盛之路,吹响建设国家的时代号角。今天,伴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当代青年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以艺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作方向,发挥版画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的优势,探讨当代版画创作的价值与积极作用,激发具有时代特质的青年精神。

张敏杰的《五四运动在浙江》,表现以青年学生、工商人士、工人、市民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罢工、宣传演讲、出版进步周刊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单幅独立叙事将十幅作品组合成一部青春交响曲。民国初,底层民众多不会阅读和书写,因此图像更容易被其接受。以图像代替文字,能够让思想更直观地被触碰和理解;版画印制迅速,制作成本低,一张木板和一把刻刀便可以开始着手,图像化的思想革命很快就被传播开。当时的版画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主动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以版画为媒介,将信仰注入图画,将为民族奋斗的思想变成视觉表达,将社会之现实复现于纸张之上,展现图像的张力与意义。

《我們走在大路上》王家增铜版63×48cm 1999年

《故乡即景03》范敏石版29×33cm 1992年

《梦蝶之二》陈琦水印版画80×58cm 2000年

新兴木刻的形成是中国创作型版画的发端,也是中国专业版画教育的开始。1931年鲁迅先生收集国外版画刊物,聘请外籍讲师在上海开办木刻讲习班,以实际行动为新兴木刻的开展铺设道路,虽然讲习所只开办一期,参加的人数只有十三人,但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木刻讲习所的开办为日后的中国版画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1935年,第一回全国木刻联合展在北平(北京)举办,并在天津、济南、汉口、太原、上海巡展。姜蕴在《木刻的趋向》一文中说到,“木刻作家应该是更平民的,更深入生活的,更直接向自然和社会学习的。这样,才能掀起新的活力来。”?譹?訛这说明当时木刻作家的探索实践方向,一方面是将木刻作为思想武器在民族战线上发挥作用,展现版画这门艺术的革命性;另一方面是为寻找基于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国木刻艺术本体语言立足于世界语境中的探索发展,实现版画家的自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大美术院校纷纷建立版画系,除木刻之外,逐步加入铜版、石版、丝网的专业教学,在丰富版画创作语言的同时,推进版画创作与教学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当时这些优秀的师资队伍中,不乏从新兴木刻一路走来的代表人物,如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江丰,正是参加木刻讲习所的十三名学员之一。通过几代艺术家、教育家的努力,版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展览第一单元“青年·道路”,主要展示一批受先生们影响、在工业时代中出生、于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艺术家的作品,以其早期作品和近期作品并置的形式,探讨在一段时间跨度中,艺术家延续精神道路探索,由时代进步、社会发展衍生出关于美学思维、艺术观念、价值诉求的思考。在他们的作品中,有对传统美学的回溯,有对时代表达的思考;有对技法的研究,有对版画语言的探索。如陈琦的水印木刻《梦蝶之二》用传统水印技法描绘现代生活的文人叙事;范敏的石版作品《故乡即景03》注重视觉样式,意图表达个性化的主体意识;刘庆元的木刻影像《轻》由88幅木刻作品组成,通过影像制作的视觉变化构成图像写作;宿志刚的黑白木刻《工业的记忆》以黑白木刻记录现实工业生活,表达历史;王华祥的无主版套色木刻《近距离—自然的坐姿》注重表达人物内在的气质,是向内的写实;王家增的铜版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着力于观念表达与精神关注,以独特的视角及超验的形态透析当代人的文化心理;杨宏伟的木口木刻《像素—历史》制作像素木块,将木块以活字印刷的形式进行拼板,完成传统与当代的视觉拉锯;张广慧的饾版木刻《荒原系列》以明代饾 版原理与自己的版画语言结合,将版画的创作理念还原于绘画;张洹的木刻《唐14号、20号》尺幅巨大,画面中的元素以超常的张力表达作者关于自然的精神思考;周继荣的丝网作品《北京之一》以其生活地北京胡同为背景,描绘社会变迁中的文化景观等。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近期作品与其早期的创作面貌的发展变化,其中关于版画观念的拆解与拓展,是他们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衣钵之后,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延续版画发展道路的学术成果。

《脚手架上下的生活》郭定奋砖、影像尺寸可变2021 年

《红色的南沙港湾》曾昭颖丝网110×110cm 2021 年

《城镇节奏系列之二》刘福铜版83×60cm 2015 年

代大权在《版画的进步在青年,在创造》一文中讲到“年轻人的画首先是价值观与我们不再类似,随之立场也难再苟同,随之语言也不再重复,最后是审美,审美不再是一统的结果,而多元出更多取向。以往以为的‘好’并不是结果,总会有更多‘更好’等着进场……”?譺?訛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工业建设到改革开放,不同时代下的青年人虽因社会形态有别而持有差异化的价值观,但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因正是他们想要发挥青春力量的奋斗精神。青年人有劲,人年轻的时候总有着探索的冲动和改变的力量。青年精神是在发挥这种力量的同时,找到自己要做的事业,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

《共生》裴莹铜版60×90cm 2010 年

展览第二单元“青年·力量”中主要展出一批当下正在学院中学习,或是刚刚走出学校的青年版画家的作品。青年版画家以多元的方式进行创作,以个人化的视角,表达对于社会、国家、自然、宇宙、个体等诸多问题的关注。如蔡远河《生命的等式系列》,图式中以科学的语言图式描述已知和未知的世界;初艳淼《守夜人》以个人化的构图想象,致敬新文化运动中的旗手们,暗示探索与实践的精神是文化乃至民族前进的诱因;郭定奋《脚手架上下的生活》拓展版画语言,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当下的社会形态;韩栩欣《便捷式社交》与刘福《城市节奏》探讨信息化时代中,以及城市化生活当中,人与人的社交关系与形态;何一鹭《上船,走人!》系列,以作品隐喻自己对于版画创作的探索与坚持;裴莹《共生》《启示录》《守望》《踏着的返照》《衍生》探讨在后工业时代中,工业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王林麟《后工业山水》以当代绘画语言表现工业风景与自然风景的转换;夏玉清《贵昆铁路》对现实题材进行致敬,描绘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事件;袁亚威《一个幻想者的乌托邦》是一个版画交流项目,表达物与物的交换,促成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其中有自己所熟悉的和陌生的人群。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除纸本作品之外,还有装置、影像、现成品和交换项目的体现,青年作者们大胆的继承与开创关于版画研究的拓展与实践。

《衍生》裴莹铜版90×60cm 2011 年

《百里钢城话攀钢》谢晓笛套色木刻120×200cm 2021 年

《窑湾系列之五》宋李增凸版52×75cm 2019 年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从探索、实践与创新中出发的“青年精神”,是推动版画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当代中国版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版画的诞生与发展,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写照,也是中国现代版画发展史中精彩的篇章。“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作为湖北美术馆重要的品牌三年展项目,历经四届,在呈现工业版画面貌的同时,也不断探索与扩展其在当今艺术语境下的可能性。

展览第三单元“工业·青年”,集中呈现后工业时代中,关注与思考工业题材版画的作品,这些作者中有各个工业群体的作者,也有社会范围内关注工业生态的学院教师、独立艺术家等。卜雪《2020瞬-1》以黑白木刻描绘工业化、科技化的新时代,以及在后工业时代中人们对于回归生活的思考;曾昭颖《红色的南沙港湾》、刁俊琼《洞见·崛起》、韩红岩《世纪丰碑》、李凡丁《工业现场》和李楠《建设中的杨泗港大桥》,以写实手法记录与描绘当下社会的发展与新建设;胡贤武《只能预测-2020》探讨人工智能的介入对于人类社会形成的焦虑与不安;李安达《曾经的乐园》系列通过描绘旧工业时代遗迹,反映当下的社会变迁;易阳《寰宇之光——天宫空间站》以超现实主义绘画展现中国航天工业中的新成就等。相较一些脱离真实生活、脱离真实情感的创作,本次展览中工业题材版画,抛开身份与材料的限制,回归于艺术创作的本体语言,呈现出一番既有专业学术高度又有人文精神思考的作品。

艺术创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与时代精神交替重叠,由群体到个体,再到个体中存在的普遍集体意识,艺术工作者关于“青年精神”、“工业精神”、“艺术精神”的潜在讨论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本次展览所传递的主题,是将“青年”作为一种精神,是一种不惧未知的思想向导和推动艺术创作的思维力量。相信处于新时代,回顾与强调“青年精神”在各个时期中的不同形态与因果联系,让我们有理由判断其传达的积极影响,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将为社会的发展助力,让一代代的艺术工作者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注释:

①文章刊载于1935年5月5日《武汉日报》。

②文章刊载于2019年11月7日《大河报》。

责任编辑   陈    俊

猜你喜欢
木刻青年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长征(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