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墨人物画的造型意识

2022-03-29 21:18马苏文
美术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物象人物画感性

对人物画而言,造型是无法回避之事。一幅人物画的好坏在于对人物“型”的理解与把握。往往优秀的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造型意识”。人物画中“形”与“型”的转换也是从“形”到“神”的传达。

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来看,每个时代对人物画的造型意识有着独特的理解与审美趋向。如唐朝以肥为美,丰腴便成了唐代的风尚,从而所绘的人物也透露着雍容华贵之姿。然而也有来自个人审美趣味的偏向,使其具有一定的程式性。无论人物画如何发展和变化,总的来说,审美造型观念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偏理性的写实造型观,另一类则是偏感性的意象造型观。由于对绘画本体的认识不同,所以二者所最终形成的画面效果也有所区别。但从认识事物的角度来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理性认识是我们认识物象的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换而言之,当我们在面对一个物象时我们首先应该是以客观理性思考和观察,只有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观察物象,才有可能准确地认识它。当我们在面对一位模特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全方位的理性地去观察与认识对象,了解其人物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例如眼睛是内双还是外双、鼻梁是高是低、嘴唇是厚是薄等。这些基本的特征需要我们理性又精准地去观察,无需画蛇添足。以写实造型为代表的画家如蒋兆和、王子武、吴宪生等,他们的画作以严谨的理性造型,再现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理性的状态下作画也并非易事,过分地理性描摹物象会使画面显得呆板。所以“度”的把握也尤为重要,它是画面成功的关键。

当我们已从理性的思维来分析与观察后,需要我们再次认识事物时要摆脱原有的认知(理性认识)。如果说理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那么感性认识可以说是认识的升华,一件好的艺术品必须经过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的层面。在理性认识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它是一个无需过多思考的环节,因为所观察的事物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本质的变化。反之,感性认识是随着“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偶发性,恰恰因为其存在这种属性,才使得我们所呈现的绘画作品更具有表现性。

当进行人物画创作时,我们首先要从理性的角度全方位地去观察,直观地认识事物是认识的第一步,当面对陌生的模特时,如何准确地认识和捕捉模特本身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先要用心去感受,再经过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境进行二次加工,最后以绘画的形式展现,这与古人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及“以形写神”等理论如出一辙,都体现的是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艺术观。“外师造化”就是向自然学习,以自然为师,这个过程是让我们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自然规律,而不是机械地闭门造车。“中得心源”是要我们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早在东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人物造型观念,那时就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物画该怎么画和画什么的问题。这些绘画理论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它是中国画所最终要达到的一种境界。总的来说“形”只是在我们作画时所起到一个参考对象的作用,我们最终所呈现的画面不是客观地再现,而是要通过客观物象来表现“意象造型”。何为意象造型?从字面可简单理解为“意”是意念,“象”是物象,“造型”就是塑造形體,它也是一种“象”。“意象造型”最核心的部分是“意”,它不会被客观物象外在形象所束缚,在表现客观物象时,我们既要表达主观情感又要把握对象所独有的特征。“意”通过“形”来协调,以“象”作为参照,从而最终达到对“神”的追求。如袁武所绘的人物画作品,画面强烈的对比给人以视觉的震撼,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把人物的特点强化,看似夸张的表现其实是对人物神韵的准确表达。它不再是对真人的再现,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阐释自己的情感。

绘画的本质在于自我内心的表达,由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物象的感知不同,因而表达的艺术性也就有所不同。若简单地分类,中国人物画可根据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程度的不同大体概括为三类:过于理性偏于“工”、过于感性变为“写”、二者均衡则为“小写意”。笔者的这种分类并非绝对,它也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绘画中没绝对的理性,也没有绝对的感性,写实也非绝对写实,意象也非绝对意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性的写实造型是感性意象造型的前提,也是发展认识的必然结果。正如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理论。“眼中之竹”是对自然实景进行观察并且从中体悟画中之意;“胸中之竹”是对艺术创作时的艺术构思;“手中之竹”是对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诚然,理性写实造型与感性意象造型亦如此。艺术的发展规律往往以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反复往返。造型意识的表现也是衡量画家水准的一个关键。随着造型意识的转变也使作品发生着质的变化。绘画无贵贱之分,但有高下之别,好的艺术品不仅仅是赏心悦目,更是艺术家个人情怀与精神寄托。如何正确地理解“造型”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

马苏文

1994年出生于甘肃陇南市康县。2018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2019年考取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人物画专业研究生,师从黎小强。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陇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物象人物画感性
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
——“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由“象”达“意”——唐代人物画设色方式探究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感性理性不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