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门外忆西湖

2022-03-29 21:18冯国飞
美术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湖心亭张岱西湖

人常在旅途,总会不断去思考,哪里能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年寻找各种理由回去,或许是久居在外之因,比别人思考得多些。前年在南京呆过,借居在南京艺术学院外天津新村,似乎已是回家了的感觉,所以取名“系园”。今年夏天,来到湖上学习,特意找了一个离西湖近的小楼作寓所,想是多看看西湖的意思。记忆中的西湖如张岱笔下:“西湖真江南锦诱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西湖一千多年来的迷离繁华,苏东坡、白居易、张岱等一代又一代的风雅之士如此留恋、执迷于此。在南宋刘、李、马、夏笔下依然能看到西湖旧时的清俊与宁静,但是多了几分隽朗之气,少了些许韵致。西湖的美有时也很难用言语形容,西湖朝夕、四时变幻,如诗如画。如明代书画鉴赏家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余谈》中有这样描述:“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苏东坡笔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倒也贴切。自己自然更喜欢西湖原有的那份幽寂,林峦曲水涧,寺观、亭台楼榭、野墅林立,自然山林中颇有几分野趣。西湖的美在春夏秋冬各不同,而真赏者也能各得其趣。阳春三月,春风拂面,微波涟漪,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柳丝摇曳,草长莺飞;盛夏湖上披上浓妆,从一公园到断桥,从曲院风荷到孤山,荷花盛开;入秋后,是自己最向往看湖的季节,褪去了春时的妩媚与盛夏的暑热,多了一份空寂萧疏与清凉;寒冬应是访梅赏雪之时,闲步在湖上,满满梅香,沁人心脾。孤山雪霁、断桥残雪。但江南的雪不大等人,说来也难,又有几人能修得张岱的那份痴心。在《四时幽赏录》中有云:“飞雪有声,唯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不知何日能有此种福份。去岁大雪前余从蜀中回湖上,飞机晚点,至深夜,杭城大雪,料想明日清晨定能见到湖上银装素裹,谁知凌晨就停了。我好奇,一大早便起身去看雪,从柳浪闻莺、清波门走到雷峰塔,见湖面水气弥漫,远山仍清晰可见,近处林间有零星积雪。据说年末,湖上有一场大雪,可惜,我与它总错过。

南宋李嵩的《西湖图》可算是较早描绘西湖的作品,同时代的宫廷画家刘、李、马、夏抑或在野的牧溪、法常都生活在西湖的周围。史料所记载的西湖的东边乃皇城的世俗之地,而北、西、南山上寺观林立,其为境外之地,如保俶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雷峰塔、抱朴道院、天龙寺造像等,遥想当年,西湖胜境可见一斑。刘松年笔下的《四景山水》大抵描绘的是西湖早春踏青、盛夏赏荷、深秋看山、寒冬访梅的四时之乐。

年后,西湖不像平日里那么热闹。偷得半日闲,特意租了小舟,印象中这是第三回,上一次已是多年前的事了,从马家湾上船,嘱咐船夫从三潭映月绕行小瀛洲岛、湖心亭、阮公墩,在跨虹桥上岸。湖上泛舟,碧波荡漾,不远处是三潭印月,旧时有心人特意去三潭赏湖景,潭心点灯,灯影映射湖面,于是在花好月圆之时若加上心里的那轮明月就有了33个月亮的说法。湖中水面鸬鹚不停地嬉戏,来回于不远处的白云庵与三潭映月间,姿态各异,此景颇似元代画家罗稚川的《古木寒鸦图》中所描绘的,只是江南的正月早已没有寒冬的阴冷。过瀛洲岛,便是湖心亭,远处的宝石山、葛岭、保俶塔在斜阳下辉映成趣,湖心亭又稱“蓬莱”,据《西湖志》记载:“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后重建清喜阁乃湖心亭的前身,小舟过此特意嘱咐师傅稍作停留,匆匆上岸,此亭游客少至,让我想起张岱着毳衣、举火炉、乘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场景。舟过阮公墩后便上岸,趁夕阳未下山,从葛岭过抱朴道院、初阳台往保俶塔方向,此处应是看湖上胜景的绝佳位置。过道院时见前面丛林中山壑嶙峋、孤峭突兀,料想是保俶塔了,斜阳下保俶千秋,平湖水天,湖光山色一览无余。

明代正德年间有一日本使臣游西湖后曾写过:“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功夫。”西湖的美实在只有在梦里才能知晓。

冯国飞

号积风,斋号:系园、挹云山房、林庐。198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任教于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先后学习于西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硕士研究生。

曾参与策划出版:《钱君匋获印录》《二弩精舍印谱》《退庵印寄》《探幽索微——积风堂书画篆刻》《冯国飞中国画作品选》《岩泉叙画》中国画作品、《好风相从》画箑作品。作品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大匠之门》《中华书画家》《美术大观》《艺境》《大美术》《美术界》等刊物。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美术展览并获奖。

猜你喜欢
湖心亭张岱西湖
湖心亭看雪
西湖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湖心亭看雪
雪后西湖 暖阳
《湖心亭看雪》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
西湖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