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村过上甜日子

2022-03-29 22:49陈诚丁毅
当代党员 2022年4期
关键词:苦竹社保局潼南

陈诚 丁毅

从“一年赚,一年赔。种啥子,都遭罪。左一算,右一算,种来种去赚个累”,到“党领导,政策好,人变能,地献宝,屋里摆设有名堂,票子多了存银行”。

2022年1月19日,潼南区米心镇苦竹村花椒基地。

一大早,村民匡建明就带着锄头和修枝剪来到花椒园。眼下,正值花椒冬管的关键期。

“冬季的严寒天气会影响花椒生长,必须重视科学管护,明年才能有个好收成。”站在花椒树下,苦竹村花椒种植能手罗国兵开始为乡亲们讲解花椒冬管技术。

几年前,这片300亩的花椒园还是一片杂草疯长的撂荒地,村民们守着大山过着“要粮没粮、要钱没钱”的苦日子。

村“两委”下定决心,要在精准脱贫的大好形势下“杀出一条血路”。“这是我们苦竹村摘掉穷帽子的唯一机会。”潼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事信息档案管理中心主任、苦竹村“第一书记”何非说。

几年下来,苦竹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硬化的公路、人行便道纵横交错;因地制宜发展花椒产业,座座荒山变成了贫困乡亲的“小银行”;一人多高的鸵鸟成群结队地在山里奔跑……“那是一沓沓飞动的票子啊!”乡亲们笑得合不拢嘴。

“我们村‘两委’一班人,紧紧抓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这条主线,从精准脱贫攻坚以来,不松劲、不放手,终于带领乡亲们过上了甜日子。”何非说。

育人才 为乡村振兴注入“智”能

2021年10月28日,苦竹村鸵鸟养殖基地。

李恒贵站在基地门口的围栏前,看着几名工人将宰杀好的鸵鸟搬上冷链车。这是苦竹村今年外销的最后一批鸵鸟。

装载完毕,冷链车沿着硬化村道出发,几声鸣笛和着鸡鸣犬吠,协奏着苦竹村发展的“甜蜜和声”。

寻常只能在城里的动物园才能见到的鸵鸟,在苦竹村被发展成了一项产业,这变化,还得从几年前的一通电话讲起。

李恒贵,苦竹村的传奇式人物——20世纪90年代初,李恒贵便外出闯荡,走南闯北几十年,并选定在福建省龙岩市养殖鸵鸟。

彼时,苦竹村正面临人才短缺、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产业不兴、农民穷困等窘境。像李恒贵这样见识广、市场意识强、有养殖经验的人才,正是苦竹村所急所需的。

“如果李恒贵能回到村里来发展,能为苦竹村带来新的产业项目,就一定能带领乡亲们脱贫、增收、致富。”苦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平说。

梁平拨通了李恒贵的电话。

电话里,梁平和李恒贵一起话同学情、一起聊产业发展。

最终,在村“两委”的希望和支持下,李恒贵回到家乡,干的正是自己熟门熟路的“看家本领”——鸵鸟养殖。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关键,是人才。”何非说,“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工作一直是我们首抓的重点。”

回村后,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不到一年时间,一条直达鸵鸟养殖基地的近一公里长的硬化路修通,优惠政策和技能培训也随之而来,李恒贵的鸵鸟养殖业很快发展起来,还带领10多户村民一起发展。

为抓住人才振兴这个关键,潼南区委组织部和区人力社保局围绕农村基层人才之需,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返乡创业人士”三支队伍建设,出台《潼南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若干政策措施》等激励政策,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为乡村振兴人才标明“指示牌”。同时,还激活了一大批头脑灵光的“土专家”。

如今,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正在潼南集结:全区为基层招引人才175名,通过微信群、返乡站台宣传、专场招聘会等,鼓励引导3.6万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激活了边远乡村“沉睡”的土地。

培技能 为村民致富找到“切”口

2022年1月18日,早上8点。

骑上摩托车,匡三从家里出发了,今天,是匡建明家院坝扩路的收尾工程,天气好,下午就能完工。

一刻钟后,匡三到达匡建明家,到得早的几位工友,已经将混凝土搅拌机打开,开始干活了。

2014年,匡三因母亲生病,从外出打工的贵州回到家乡,本就没什么积蓄的家庭,这下没了务工收入,很快便陷入贫困。

“匡三曾跟着施工队从事建筑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为拓宽苦竹村村民的就业渠道,我们琢磨在村里举办各种适用技能培训班。”时任苦竹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胡江说,“匡三自己也有很强的培训意愿,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在区委组织部、区人力社保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联系潼南区就业和人才中心,针对匡三等一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人员,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建筑施工、种植养殖等专业技能培训,并为学员们提供大量的自主创业市场信息。

有了党组织“搭台”,“匡三们”充满了干劲,每次培训课,都没人缺席。

经过培训,匡三取得了潼南区就业和人才中心颁发的技能证书。

为了匡三能够顺利起步,工作队协同村“两委”,帮助匡三组建了一支施工队伍。

2019年前后,是匡三和他的施工队最忙碌的时候。那时,每天天不亮他就要起床,骑着摩托车赶往施工现场,同时,那也是匡三迅速提升技能、积累经营管理经验的黄金时期。

依靠通过培训获取的建筑知识和丰富的市场信息,匡三带领的施工队员,人年均增收近2万元,施工队成员也由最初的4人增加至12人。

“職业技能就是乡亲们致富的资本,‘一技傍身,致富有道’,返贫风险大大降低。乡村振兴期间,我们的技能培训工作,是持之以恒的重中之重。”何非说。

结合潼南产业发展特点,潼南区委组织部和人力社保局积极把握市场需求导向,组织有培训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大力提高脱贫人口就业竞争力。

匡三的成长,正是潼南区大规模、系统化、专业化技能培训的一个缩影。

2021年,在潼南区委组织部领导下,区人力社保局已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61人次,发放交通食宿补贴172.64万元。

谋良方 为保障就业增添“硬”招

“走了,杨大云,上工了。”1月18日下午1点,匡世洪骑着三轮车从家里出发,临走前,给同伴杨大云打了电话。

两人在杨大云家门口的公路前碰头,随后便一起沿着水泥路向第一村民小组走去,沿途碰见垃圾、废弃物,就收到随身携带的尼龙编织袋里。

“多亏了区人力社保局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村里这些上了年岁、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才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梁平感激地说。

3个小时左右,匡世洪和杨大云便完成了第一村民小组和第二村民小组的垃圾清、运工作,三轮车的车斗中,装满几大袋垃圾和废弃物,沿途环境也整洁了许多。

实现就业的背后,是潼南区人力社保局深入实施岗位开发举措,以稳岗就业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首先,稳定公益性岗位开发总量,对困难群体进行政策兜底,确保这个群体有收入、不返贫;其次,是吸纳就业,采集就业需求,帮助有技能、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就业,实现增收致富。”何非说。

“一岗在手,吃穿不愁”,为切实做好稳岗就业工作,潼南区人力社保局专门组建了一支304人的就业调查员队伍,通过电话询问、逐户上门、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就业需求,动态更新需求清单、企业用工清单,并组织专车运送求职者到企业“看企择岗”。

实施稳岗就业政策,潼南区已“点对点”输送劳动力4800多人次,新增530多名脱贫人员外出务工,为2.4万多名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保驾护航。

苦竹村的匡成和张菊芳都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困难,就近就业成了上好的选择,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匡成和张菊芳都在本地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稳岗就业措施释放了更多活力,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潼南区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戴红丽说,“未来,我们人力社保局机关支部和苦竹村党支部还将加强共建活动,夯实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断释放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活力。”

猜你喜欢
苦竹社保局潼南
苦竹属植物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苦竹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海拔梯度效应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抗疫阻击战告捷
探讨社保局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新时期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困境及出路
重庆潼南:就业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端上“铁饭碗”
关于如何增强社保局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问题的思考
有关社保局参加工伤保险待遇诉讼的可行性分析
说好潼南话 干好潼南事 做好潼南人
集约经营措施对苦竹林的改造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