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不端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
——基于知网文献的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2022-03-29 03:14周静舫
关键词:不端研究生学术

周静舫

(华中农业大学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0)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注已经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处置学术不端有效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一经发现坚决依法依规、从快从严进行彻查。”学术不端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声誉造成重创,动摇公众对知识群体甚至科学本身的信任,不利于崇尚诚信的社会风气的建立[1]。本文通过对我国学术不端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研究,了解我国学术不端研究的现状、热点与研究趋势,为预防学术不端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以“学术不端”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出3979篇中文文献,文献量大、水平参差不齐,给研究的科学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概念,指的是那些发表某学科(领域)论文较多、引用率或转摘率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的期刊,在这一类型的期刊范围内搜索所研究主题的文章,能够减轻海量信息导致的选择困难,使文献的分析更具有针对性[2]。因此选择来源类别为CSSCI,检索时间为2020年11月26日,检索出714篇文献,剔除公告、通告、须知、倡议、办法等非学术文献,共获得有效文献622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Excel和CitespaceV软件为研究工具,通过统计归纳法、知识图谱分析法、均一统计法等开展文献计量分析。在做文献数量、领域、期刊、作者、机构分析时使用统计归纳法,利用Excel统计功能进行分析;在做关键词词频、共现、聚类和时区分析时使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利用CitespaceV软件统计绘图功能进行分析;在做作者和机构分析时使用均一统计法,把一篇论文的N个作者和N个机构同等对待,即按每个作者或每个机构对于该篇文献的计数都为1[3]。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文献数量和领域分析

某主题的研究文献数量和变化轨迹可以反映该主题在特定时期内的发展水平和速度[4]。通过对我国学术不端研究的文献数量和领域进行分析后发现,2004年起学术不端开始引起学界关注,发文量持续增长,主要涉及出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等相关学科,是学术不端行为高发地。依据“文献累积数”和“文献累积率”两个指标来判定相关研究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其中“文献累积数”是指当年及以前文献数量的简单累加,标志着当年能够查询到的文献总数,可以反映研究规模的大小;“文献累积率”是指当年发文量与上一年度文献累积数的比率,可以反映某一年度发文量是否出现爆发式增长[4]。

从表1可知,第一阶段:2004-2006年,属于萌芽期,发文量少,文献积累率在37.5%-166.67%之间,波动较大。第二阶段:2007-2010年,属于快速发展期,由2007年的12篇快速增长到2010年的48篇,文献积累率在60.87%-109.09%之间。第三阶段:2011-2014年,属于积累期,每年发文量均在50篇以上,文献积累数达334篇,是第二阶段文献积累数的3倍。这得益于国家对治理学术不端高度重视,2010年出台《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2011年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2 年出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4年出台《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我国对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第四阶段:2015-2020年,属于平稳增长期,文献积累率始终保持在10%左右,学术不端的相关研究呈现持续热度。2016年发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这是第一份关于学术不端的行政立法。2019年发布《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界定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可能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适用于学术期刊论文出版过程中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和处理[4]。随着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国家对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表1 我国学术不端研究文献积累数和积累率

(二)核心期刊与高产作者分析

本研究622篇文献样本分布在142种期刊上,按照布拉德福核心期刊分析公式:r0=2Ln(eE×Y),其中r0为核心区期刊数量,E为欧拉系数0.5772, Y为刊文量最大期刊的论文数量[4]。本研究中Y=133,计算结果r0约为11,因此刊文量前11位即为核心区期刊。核心区期刊分别为《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出版》《编辑之友》《研究生教育研究》《科技管理研究》《高校教育管理》《科学学研究》《中国科学基金》《中国高校科技》《学术界》《科学与社会》,占期刊总量的9.86%,载文总量为381,占总发文量的61.25%。从核心期刊类别上看,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分别是出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领域,与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涉及的学科领域高度吻合。

表2 我国学术不端研究文献的核心期刊

表3 我国学术不端研究的高产作者

(三)主要发文机构与影响力分析

对文献产出的机构进行计量分析,共有669个机构参与了学术不端相关研究,其中各期刊编辑部、出版社、杂志社等252个编辑出版机构共发表了332篇文献,320所各类高等院校共计发表了407篇文献,说明高校仍然是学术不端研究的主要发文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等发表文献量位居前列。这些高校均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大多开设编辑出版学等相关专业,且具有较科学完善的学术不端预防和处置的管理体系,同时也反映出“双一流”高校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

三、热点与前沿趋势分析

针对我国学术不端研究的热点分析,主要利用CitespaceV分析软件,针对关键词词频、关键词共现和聚类进行研究内容分析。

(一)关键词词频分析

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显示,我国学术不端研究的关键词有2678个,主要集中在主体、领域、形式、程度、防范和处置等方面。其中,主体集中在研究生、编辑,领域集中在期刊、论文,形式集中在一稿多投、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程度集中在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防范措施集中在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同行评议,处置方式集中在撤稿。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知识图谱反应的是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共现程度,节点大小反应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7]。共现图谱共有120个高频关键词、48个节点和70条连线,从图1节点大小来看,“学术不端”“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科技期刊”“学术道德”“研究生”“学术规范”等节点圆圈较大,与表4显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规律高度一致,表明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研究热点及其影响力。

图1 我国学术不端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4 我国学术不端研究论文前20位高频关键词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视图体现聚类间的结构特征,每个聚类由多个紧密相关的词组成,聚类前的序号划分是按照聚类规模大小进行排序的,即序号越小,表明文献数量越多,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0为最多。从图2看出聚类之后呈现出“学术不端行为”“科研诚信”“学术失范”“学术腐败”“研究生”“责任编辑”等主题,反映出我国学术不端研究的关注热点。

图2 我国学术不端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四)研究热点分析

1.学术不端的行为界定

学术不端的行为界定是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基础。要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发生,就要将学术不端进行严格界定。学术不端的概念、具体表现形式、界定标准、影响程度等众多方面均有学者进行研究。我国学者把在科研活动中随意杜撰(数据、信息、内容等)、篡改(数据、过程、结论等)、剽窃(观点、结论等)行为称为科学研究中的“三大主罪”[8]。新时期学术不端不断出现新形式,如不规范使用科研经费、侵占他人学术成果、项目申报垄断等都被界定为学术不端。作为主管部门要始终关注学术不端发生的新形式,规避新的风险点。

2.学术不端的成因

学术不端的成因分析是预防学术不端的关键。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科研功能、制度性措施、评价考核导向、期刊编辑把关、社会监督力度、自身认知、生活压力、学术素养和道德素养等诸多方面均是学术不端发生的影响因素。其中,对论文发表等科研评价考核的影响尤为关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评价是教育发展的“牛鼻子”“指挥棒”,对于评价导向的研究将是未来持续关注的热点。

3.学术不端的预防

学术不端的预防是遏制学术不端发生的根本。学术环境影响、思想观念的源头、不同群体的职责、学术评价导向、高校主动治理意识、管理机制等方面均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的宣传教育,要不断丰富载体,拓展形式,从源头上遏制是预防学术不端发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健全完善科学的学术不端检测体系,坚持开放理念,扩大同行评议,接受社会监督等措施都将成为持续关注的热点。

4.学术不端的处置

对学术不端主体的严肃处置是威慑学术不端的关键利器。学术不端的处理机构、处理程序、处罚机制、救济措施等方面均有学者进行研究。在学术不端处置方面,关键词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撤稿,期刊社、杂志社、出版社对于学术不端的处置主要集中在撤稿,限制几年内拒绝接受作者投稿,而部分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机构往往持有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能不惩罚就不惩罚,长此以往,再健全、完备的制度都无法震慑和制裁学术不端行为。

(五)前沿趋势分析

研究前沿最早是由普赖斯于1965年引入,用来描述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本质的概念。时区视图(timezone)是一种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来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它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9]。时区图谱的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关键词,该关键词是在分析的数据集中首次出现的年份。关键词的时区变化不仅传递出每个时间段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从中也可以发现学术不端的前沿研究方向[10]。从图3可见,我国学术不端研究的焦点沿着“学术不端”“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失范”“学术诚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评价”“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高校”“杂志社”“学术共同体”——“科研诚信”“防范措施”“组织行为”“项目制”“单位制”……的方向演变,体现了学术不端研究从宏观向微观转变,从关注行为和主体向关注管理和防范转变,从研究单一的具体措施向研究全方位的机制体制构建转变。这表明我国学术不端相关研究将更注重评价导向和管理效能,更重视预防和处置研究生学术不端体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更坚持“预防为先”理念,强调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学术不端。

图3 我国学术不端研究文献关键词时区图谱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Excel和CitespaceV软件对CSSCI 期刊中我国学术不端研究的622 篇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学术不端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快速发展期、积累期和平稳增长期,发文量持续增长,研究领域相对集中;来源期刊覆盖面广且集中,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61.25%;高校仍然是学术不端研究的主要发文机构;行为界定、成因、预防和处置是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将更注重评价导向和管理效能,更重视预防和处置研究生学术不端体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更坚持“预防为先”理念,强调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的预防是学术质量保证的底线,构建教育引导、制度约束、全面监督、严肃处置相结合的学术治理体系,坚持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一)强化教育引导

育人为本、崇尚学术是高校贯穿始终的办学特质,一所以学术为魂的高校,应在新生入校之时即开展学术精神的弘扬,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发挥道德力量,将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作为研究生新生入学第一课的固定主题,帮助新入学的研究生扣好“第一颗扣子”。在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中探索建立荣誉学位制度,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审查作为荣誉学位的关键,对于出现学术不端实行一票否决。

(二)加大定规立法

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树立导向明确的学术诚信行为规范、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学术与人才评价机制等政策文件,是预防学术不端发生的制度约束。但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新形式也在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国家、高校不断对现有机制进行适时跟进整改,加大立法顶层设计,聚焦制度漏洞,及时建章立制,推动学术规范的制度化发展。中国科学院学部2020年科技伦理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多位院士、专家学者聚焦“科学道德与伦理教育”,呼吁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立法、高校出台规范管制学术不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发挥制度力量,按照交通法规来制定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细则,不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极具威慑力,因为在制度面前,没有人情可讲,一旦犯事,马上就能“对号入座”。

(三)健全监督机制

加强学术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基于语言文本分析法,构建学术不端大数据平台。构建深度学习方法,建立基于时间、地点、学校类型、学者层次、考核激励要求等要素的智能预警平台。另外,作为学术论文发表前第一道“质量把关人”——编辑,只有对学术怀有敬畏心、责任感、使命感,才能把坚决遏制学术不端发生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细化处置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将研究生教育与新时代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把研究生教育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水平,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注再多都不为过,高校应主动强化质量监控与检查,对学术不端应亮明态度,就是“零容忍”和“终身追责”。同时,在处置学术不端要区分学术不端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细化哪些行为需要批评教育、改正错误,哪些行为必须“一棍子打死”“格杀勿论”,明确学术处理、人事处理、纪律处分等不同的处置方式。

猜你喜欢
不端研究生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不端查询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教育部首次以部门规章明确6种学术不端情形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