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位分析的新疆旅游发展效益分析

2022-03-30 09:13刘婧刘茹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效益评价新疆地区相关性分析

刘婧 刘茹

摘要:文章以新疆14个地州市2009~2018年的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新疆旅游发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旅游区位的角度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与旅游发展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会受到旅游的资源区位、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区位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区位对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最为显著。旅游的资源区位、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区位也会影响旅游地的生态效益,且交通区位与旅游生态效益的关系呈负相关关系。为促进新疆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精品景区建设,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做到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关键词:旅游区位;新疆地区;效益评价;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

在国内,有关旅游学的区位研究起步较晚。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是我国旅游区位理论研究的第一人。随着研究进程的发展,旅游区位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目前对旅游效益的评价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对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部分进行评价;另一种是对旅游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进行评价。其中直接效益通常是指经济效益,间接效益则是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过大部分对旅游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进行,或者是选其中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关于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最早是由博迪奥于1899年提出的。对于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运用的方法,包括旅游乘数、投入产出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等。关于旅游社会效益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上。关于旅游的生态效益,程道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旅游区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将旅游区位的研究和旅游效益的研究分开,或者是选取旅游区位中的一个因素,分析其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很少有基于多个区位因素来分析旅游发展效益的研究。于是本文选取新疆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分析资源区位、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区位对新疆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各项统计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于2010~2019年的《新疆统计年鉴》,新疆各地州市2009~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新疆各地州市的统计年鉴,新疆旅游局官方网站等公布的统计数据。

(二)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法是通过降维简化数据结构的方法,将多个指标转标为少量综合变量(即主成分),而初始变量的一大半信息都能被每个综合变量反映,并且所含的信息互不相关。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依据相关性对初始变量进行分组,将相关性高的分为一组,从而归纳出能够调表初始变量的公因子。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并力求较为完善、全面地反映新疆各地、州、市的旅游发展效益。本文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地州市2009~2018年的数据为样本,选取了能反映新疆旅游发展效益的9个统计指标,分别标记为第三产业增加值X1,国际旅游收入X2,国内旅游收入X3,旅游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X4,在校学生数X5,住宿餐饮从业人员人数X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X9。

(二)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因子进行提取,依据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两个主成分,结果可以看出,2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接近80%。这说明,提取出的主成分基本能够反映绝大多数评价指标的信息。为了简化因子的结构,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了旋转,经过3次迭代收敛,处理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果可以看出,变量X1、X2、X3、X4、X5、X6第一公因子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公因子F1主要映的是新疆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变量X7、X8、X9在第二个公因子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公因子F2主要反映的是新疆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综上,2个公因子概括出9个指标的含义和特征。

在新疆14个地州市新疆旅游發展效益评价指标的第一个公共因子F1(即代表当地的社会经济效益情况)上,乌鲁木齐市排名第一,公共因子得分达229.22,认为在新疆14个地州市中,乌鲁木齐市的旅游经济效益最佳。此外,除乌鲁木齐市、伊犁、昌吉外,其余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公共因子得分低于平均值39.96,说明其他几个地区,旅游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对旅游的投入与开发,旅游对当地经济推动作用不明显。

在新疆14个地州市旅游发展效益评价指标的第二个公共因子F2(即代表当地的社会效益情况)上,阿勒泰地区排名第一,公共因子得分达194.17,说明塔城地区在社会效益方面相比其他地区有明显优势。巴州、克州、阿克苏、喀什、和田的公共因子得分值均低于平均值143.57,说明这5个地区在生态保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从而全面提高当地的旅游生态效益。

(三)相关性分析

1. 旅游区位因素与旅游效益的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新疆14地州市2009~2018年的旅游资源广度、旅游资源深度、旅游资源丰度、客运量、客运周转量、人口密度、人均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各地州市的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Pearson 相关系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旅游资源广度、旅游资源丰度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相关性以及客运周转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生态效益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0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旅游资源深度、客运量、客运周转量、人口密度、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显著性检验值均小于0.05,说明新疆14个地州市的旅游资源深度、客运量、客运周转量、人口密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相关性。旅游资源广度、旅游资源深度、旅游资源丰度、客运量、人口密度、人均GDP与生态效益的显著性均小于0.05,说明新疆14个地州市的旅游资源广度、旅游资源深度、旅游资源丰度、客运量、人口密度、人均GDP与生态效益存在相关性。

2. 结果分析

(1)旅游区位与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与旅游资源区位的代理变量(资源深度)存在正相关性,但相关性较弱,间接表明旅游资源优势度会影响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乌鲁木齐、伊犁州直属县市、喀什的社会经济效益在4个地州市都遥遥领先,与其旅游资源的丰度密切相关。

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与旅游交通区位的代理变量(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存在正相关性,其中客运周转量与社会经济效益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表明旅游地的通达度对旅游社会经济的重要性。

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区位的代理变量(人口密度、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相关性,但其与人口密度呈较弱的负相关性,与人均GDP的相关性较弱,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较强,表明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水平是影响旅游效益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旅游目的地的供给能力和客源地的需求能力两方面推动旅游地的发展区域的经济水平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关。经济实力越强,配套的基础设施越完善,旅游接待力越强,游客的满意度越高。

(2)旅游区位与旅游的生态效益的关系。旅游的生态效益与旅游资源的区位代理变量(资源广度、资源深度、资源丰度)存在较弱的正相关性,间接的表明旅游资源会影响旅游地的生态效益。阿勒泰其旅游资源品质较高,其旅游生态环境效益也较好,说明其旅游资源区位和生态环境效益呈正相关。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阿勒泰地区本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丰富,绿化覆盖率和绿地面积都比较高,同时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对于资源的保护,因此生态环境效益好。

旅游的生态效益与旅游交通的区位代理变量(客运量)存在较弱的负相关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道路的建设会破坏当地的植被,从而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同时,交通车辆尾气的排放也会对旅游地造成空气污染和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旅游的生态效益与旅游社会经济区位的代理变量(人口密度、人均GDP)存在相关性,其中,其与人口密度呈中度负相关。一个地区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资源的需求增加,农业、工业、生活等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造成资源的巨大压力。其次,环保意识的缺乏,都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新疆旅游发展建议

(一)加强精品景区建设

新疆各个地区旅游资源众多,但不能没有重点,同时开发。必须根据各自地区的资金状况,选择开发价值高的旅游资源重点开发,使其能尽快形成旅游效益,带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对精品景区的建设,提高景区级别,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合理组合资源,联合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二)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推动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可以解决各地区旅游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补,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各地区应该打破地域分割,实现资源、信息、交通、服务等的互通,交流和分享,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三)改善交通状况,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旅游交通是影响旅游发展效益的重要因素,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纽带。游客往来的交通条件越便利,该地的可进入性就越高。新疆深居大陆内部,位置偏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使得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一个地区旅游交通状况对旅游业的直接影响就是旅游的时间成本。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造成对景区的负面评价,從而影响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新疆的旅游业,必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交通状况,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新疆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四)注重可持续发展,做到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好坏将对旅游环境效益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提高新疆的生态环境效益,就要在生态环境方面有所突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做好植树造林工程,并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整改或者关闭。在开发的过程中也要做好景区的生态保护,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28-38.

[2]宋增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度研究[J].旅游科学,2007(02):7-12+78.

[3]曾国军,蔡建东.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05):23-31.

[4]李日曼,甘永萍,吴娟.广州市旅游经济效益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05):638-640.

[5]田敏,崔榕.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31-34.

[6]程道品,何平,张合平.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龙省生态旅游区案例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3.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效益评价新疆地区相关性分析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新疆地区小学数学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探讨
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猛进水库清淤工程效益评价研究
新疆地区高中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新疆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模式
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淘宝星店成长中的粉丝力量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平衡计分卡在农业科技园区效益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