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墨里寻道 在探求中拓展

2022-04-01 16:10左人言
现代艺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书画名家用笔艺术创作

左人言

刘瀚月 又名刘光贤,出生于四川省彭州市。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顾问,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文化产业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巴蜀书画艺术院特聘艺术家,四川省美协会员,成都市美协常务理事,彭州市美协副主席,蜀风画院院長。作品先后获得“世界文化交流功勋者”金奖,“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经典大赛”金奖,“梦圆世界杯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银奖,“首届‘东方杯中国书画艺术大赛”铜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收藏奖等,作品入编《20世纪国际文化大系》《百年中国书画名家录》《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中国画名家百虎画集》等,出版发行多本个人画集,作品深受国内外人士的亲睐并收藏。

刘翰月属于这样的画家,他的画和他的人生浑然一体,他的画就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他的画。读画家中国绘画艺术创作,我们既能读到其潮汐涨落、渔歌飘荡的人生,又能读到其酣畅淋漓、笔势纵横的作品。一句话,画家卓尔不群、多姿多彩的艺术践行,张扬着他的“博”和他的“精”之艺术风采……

——题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信仰能带来一种既深且固的虔诚,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淋漓尽致的寄托。艺术家的信仰,带来的是一种至高的欲望,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浓墨重彩的发挥。青年画家刘翰月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沉甸甸的,这源于他是一位正直善良、质朴厚道,且对艺术虔诚的人;也源于他的绘画艺术创作有着一种“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纯真的艺术之魂。十多年来的相识、相交、相融,让我读出了画家为人、为艺求得真境界的人品、艺品。就其创作而言,画家唯有一种虔诚的信念追求、一种至高的使命担当,一种神圣的艺术求索,再加上一种锲而不舍的“苦”劲,才使自己用无数次勇敢的践行开始,让神圣的感知,崇高的意识和知识的积累,促使艺术结出了累累果实。

读者最清楚不过了,刘翰月笔下的老虎、牡丹等,凡握笔落墨,细入毫芒而器度精神富有筋骨;或既知安颐骨骼务须留心落笔用墨之道,或工中带写、以写衬工,在栩栩如生的“形”真里摇曳心与迹合的“神”韵,或在不断的反思中升华认知,使灵感得到艺术本身的一种潜意识。画家的《五福图》《丹景春色》等一批艺术作品,总会令读者窥出他在创作践行中,总是摒弃那些浮夸、炫耀及纷至沓来的廉价的虚荣,而是让自己的灵魂沿着人生的长河溯流而上,回到天真纯朴的孩童时代求得幼稚的灵魂。所以,画家的艺术创作就是一种精神的反映,也是一种个性的发挥与时代的体现,一种民族精神的弘扬。不可否认,画家不仅对笔墨情趣迷恋,而且对同样表达心灵意念的一种“形式”迷恋。“形式”与“笔墨”一样,同样是画家之精神,是画家个性的表白,是画家合上时代的一种节拍。所以,画家的创作是不假思索的,是心内流淌的,是真诚无邪的。

唐人论画,每每以“意在笔先”言之。它是说作画先立意的重要,也包括用笔的要求。可以意到笔不到,绝不可笔到意不到,行笔要高度控制,控制到每一点,所谓“积点成线”,这才能有意识地支使线条反映出细致、微妙的内容。画线绝不能像骑自行车走下坡路似的直冲下去,也不能似溜冰板那样地滑过去,这种运笔看似痛快则流滑无力。好的用笔,要处处收得住,意到笔随。古人叫“留”,又曰“如屋露痕”。青年画家刘翰月艺术的追求中,就特别注重其笔法中“线”的境界。“平”也罢, “圆”也罢,“留”也罢,“重”也罢,均能紧紧地围绕自己创作的“意”而驰骋。于是,画家的作品才出现了笔尚峻劲、笔力雄强、力透纸背的阳刚之美。

刘翰月的花鸟画创作,还有一个令人敬服的特质,那就是他深谙“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的道理。其于创作中,能通过刚柔徐急、抑扬顿挫的线条处理来体现对象的物理、机趣和生意,能对物象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在熟悉物情、笔情的基础上加以描绘。他为自己的笔墨经营不离造境和写意的目的,更是把线条本身所具有的变化多端的魅力,与自己的主观能动的掌握和抒发心意的过程紧密相连,而这一切又不脱离对具体物理世界形质的描绘与体现。读翰月“立意引导用笔画线的造型、表现骨法、写出生意和气韵”的作品,读者自然称道画家“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的艺术风貌。

我们说,提纯笔法和墨法,就是提纯情感和意境。艺术既讲吐述,又讲抒写性灵。内实才能感真,情深才能理纵。艺术也讲要在笔墨里寻道,要在探寻中拓展。以浓墨重彩写意,用笔圆拙浑朴而蕴藉深长;以淡墨简笔写意,用笔严谨内敛而意境开阔。读青年画家刘翰月的艺术创作,读者更能窥见其信手掇来,笔墨洗练,构图单纯,温厚古雅,潇散烂漫,“造化天工熟写真”的艺术风采。

猜你喜欢
书画名家用笔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包饺子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当代书画名家书丰子恺诗词选
书画名家作品欣赏
智力大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