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音画的和合相生

2022-04-01 21:55钟良鸣
现代艺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杨先生音乐

配乐是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细腻而精巧的配乐能使电影“先声夺人”。一般来说,电影配乐多被用以帮助电影渲染情绪、营造环境氛围、衬托人物心理或形象、过渡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调整叙事节奏、引发联想和想象、升华主题等。而电影配乐的这些功能在《九零后》中几乎均得到充分的实现。

纪录电影《九零后》以西南联大为题材,旨在对这所传奇大学独特而永恒的魅力进行集中展现、对其富有震撼力量的精神特质加以深入解读和传承弘扬。法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皮埃尔·马舍雷曾主张在进行文艺批评时,不应采用经验主义的批评方式,也不应采用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的批评方式,而应采用科学的文艺批评方式。在他看来,文艺作品“怎么说”比“说什么”更为重要,批评者要更多关注文艺作品是如何产生的,要更多分析其故事的讲述方式和叙述策略,因为在这之中往往隐藏着某些有待发现的真理性内容。

结合马舍雷在方法论层面所给予的启发,对《九零后》的叙述视角、素材选择、结构组织及视听呈现等方面作综合分析即会发现,本片遵循电影艺术规律、巧妙运用视听修辞讲好了“联大”故事、中国故事;同時在思想层面上,又以高度的艺术使命感和召唤意识,对青春精神、理想主义、家国情怀等共通价值进行深情召唤,从而使影片达成了可听、好看、“耐嚼”的审美效果,而这也正是其能取得良好反响和艺术成功的重要原因。就目前已有评论而言,评论者多从影片视觉呈现层面的“好看”和思想价值层面的“耐嚼”对本片进行评论,却鲜少对影片视听修辞层面的配乐作深入分析。

配乐是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细腻而精巧的配乐能使电影“先声夺人”。该片制作团队对音乐的创造性使用,有效帮助了电影内容的组织与结构,扩展了电影叙事的空间和容量,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加深了电影思想表达的深度。应该说,这部电影的音乐是会讲故事的,这是一部“可听”的电影。

首先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本片创作者非常注重对同一段音乐、同一首歌曲的穿插和反复使用,以此形成结构上的呼应和审美上的一唱三叹的复沓效果,并且从内容上强化了思想主题的表达,使音乐真正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典型者即是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和英文老歌《当我们年轻时》(《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在影片中被多次穿插运用。

《松花江上》在影片中的三次出现,形式都随着情境的需要做了恰切的变化,同中有变,错落有致,在内容串联、情绪烘托和思想表达等方面都起到了奇效。其次,创作者善于借助音乐完成叙事段落之间的巧妙过渡。全片以西南联大作为故事讲述的聚合点,每个人物的叙述也都基本按照如何进入“联大”学习、在“联大”的生活与学习记忆、毕业离开“联大”后的作为这样三个阶段展开;而就整体而言,影片又可按照从“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到西南联大成立,西南联大开始办学招生到解散及其解散之后这样三个阶段,分为三个篇章。时间线和节点都很清晰,每个篇章之间,则选择了恰切的音乐起到自然过渡的作用。譬如临近篇末,影片由许渊冲先生埋头“贴屏”坚持翻译的画面,过渡到杨苡先生听歌的画面,导演意图很明显,既以杨先生开篇,便再以她作总结,形成一种首尾呼应的、浑然一体的结构。这段过渡设计得非常精彩。当镜头从许老的背影拂过,他话音刚落,《你是我的阳光》 (《You Are My Sunshine》)的配乐和歌声便响起来。这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文歌曲,在当时特别流行,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青年的青春记忆。随着音乐声,杨先生家的院墙、院门、小院、门上的风铃,这些影片开篇出现的画面,又一一出现,然后便自然引入杨先生正用收录机听歌的场景。此时方知,歌声原来是从杨先生的收录机中传出来的。当杨先生按下按键,《你是我的阳光》这首歌曲停止,《当我们年轻时》(《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唱响,这一停一起既起到节奏调整的作用,又将影片内容讲述转至尾声。两首歌曲不仅起到结构形式上的过渡作用,而且其旋律、歌词又符合人物心境、可起到替人物言明心声的作用;加之歌曲风格复古怀旧,歌词直抵人心,营造出使人追怀往昔美好的意境,让观者不由带入自身情感体验,与之共鸣。如此,创作者、人物、观者便实现共情,这足见出导演之高妙匠心。

除讲究使用音乐的时机与情境,讲求音乐呈现的形式变化之外,该片创作者还非常注重音乐的地域性和文化意蕴。用导演自己的话说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一定要与这个时代的背景或者地域的特点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巫宁坤先生回忆自己家乡扬州的段落里,先是听得雨声淅淅沥沥,铜铃悠悠然然;其后,背景音乐便渐渐响起,是范宗沛所作的《水色》,在悠远而灵动的琵琶声中,一段苏州评弹翩然而起:“伶俐聪明寇宫人,她奉主命且向御园行……”江南女声,吴侬软语,清丽高逸,若隐若现,更添了几分飘渺。又间以潺潺水声,簌簌风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转轴拨弦,轻拢慢捻,三两声中,古老扬州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底蕴、才气淋漓的人文风貌、柔婉优雅的江南意韵,还有那种可洗尽铅华的安宁、平和与美好,款款显影。由这些种种富有江南特色的音乐元素所氤氲的美好,与巫宁坤先生讲述的被迫离家的现实,与他讲述时的悲怆情绪,形成强烈的错位冲突,便愈显家乡之美、去国怀乡之痛,也即更显侵略者之可憎。尤其当巫老哽咽难言之时,背景音乐里隐隐传来几声女子清唱的评弹,低回,渺远,让老人的无言,胜过万语千言。地域性特征鲜明的音乐往往本身便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是群落特有历史、文化、心理和情感的凝结与表达载体,因而具有不可取代的情绪激发和情感唤醒功能。《九零后》的音乐运用充分发挥了地域性音乐的功能,有效扩展了镜头语言的容量,增强了情感表现的立体感。

作家格非在其题为《重返时间的河流》的演讲中说,电影胶片上没有时间,占据其一个个空格的都是空间性的照片,电影的原理即是,那些图和画面通过摄影放映机的运动组接在一起,造成“一种时间在流动的假象”。图和画面毕竟是二维或三维的短暂定格瞬间,必然造成信息和时间性意味的损耗与散失,而音乐则能以其时间性的特质对图画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与挽救。从这个角度看,写意音画的契合配搭与和合相生才是《九零后》配乐成功的关键所在。

影片在讲述联大学子青春爱情的段落里,插入了一段颇具现代感的校园民谣《未央歌》,“九零后”们与画面中的当代青年学子构成一种时空对话:虽星移物换,但那对于美好爱情的炽热憧憬与纯真幻想,那独属于青春时代的怦然心动,却穿越时空,心灵相通。可以说,音乐铭记了“九零后”一代人共同的往日时光,亦唤醒了如今这一时代人们的共同的往日时光,更昭示了所有时代奋进而美好的人们的共同的往日时光。

“当我们还年轻/唱起了春之歌/那音乐是多么动人……”

音乐停止,电影落幕,而“九零后”们的青春怀想及其奋斗人生所引发的思索则蔓延开来。

钟良鸣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四川艺术基金献礼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评论人才培养”项目学员。

猜你喜欢
杨先生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音乐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花籽到哪里去了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