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精神与信任危机

2022-04-02 10:48邱元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借口契约保险公司

邱元阳

近期的俄乌局势不仅整得世界上硝烟弥漫,也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从新闻媒体到街头巷尾,从网络公知到平民百姓,大家都能发表对此事件的看法,发出不同的声音。

俄罗斯悍然发动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似乎成了全世界的敌人,一夜之间,抵制和制裁俄罗斯的行动迅速火遍全球,从科技封锁到经济制裁,从商业活动到文化娱乐,多个国家参与的声讨和制裁,其规模之大,是世界上从没出现过的。

在这种铺天盖地的制裁中,很多俄罗斯的公司和个人财产直接被掠夺,俄罗斯在反制裁中,也声称要把制裁方在俄境内的公司资产收归国有。就在今年3月,著名的设计软件公司Figma根据美国的制裁名单,对大疆无人机进行账号封停和断供。类似的事件还发生在两年前,知名的数学分析软件Matlab断供国内哈工大等高校。对于商业软件来说,单方面的断供就是毁约,完全违背了企业的契约精神,也让人对企业的诚信失去信任。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公司就是一系列契约的总和。企业的诚信来源就是契约精神,它是商业社会最基本的文化,也是西方文明所遵循的主流精神。曾经,苹果公司拒绝为美国FBI解锁加州枪击案嫌疑人手机数据被传为佳话,可惜,这只是没有到必要程度时的表现(2020年苹果放弃了iCloud数据加密计划)。当企业因为利益考量,而打着国家安全和政府要求等各种旗号大肆践踏自己的诚信时,基于契约精神的企业大厦已轰然倒塌。

在特殊时期,契约可能无法履行,如战争发生时。这种非常时期,有时也能成为不讲诚信趁机违约的借口,所谓的背信弃义,就演变为兵不厌诈。在各种企业中最需要诚信经营的也许首当其冲的就是保险公司,但保险公司也会声明对战争的免责。在法律的制约下,保险公司一般都能很好地履行契约精神和义务,国家也对其给予极高的信任,甚至不允许从事人寿业务的保险公司破产,以保证长期的保险条款得以执行和兑现。但当出现无法抗拒的因素时,它还是需要免除责任,这不是违约。而把战争和莫须有的安全作为借口来公然违约,却会受到鄙视和唾弃。当突破诚信只需付出较低代价却能获得很多利益时,自然就会有人爽约,采取违背契约精神的行动。较多的人普遍采取这种行动,就会造成信任危机。

规则本来就是人制订的,如何约束人自身,一直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讨论社会财富时有过一个“分粥效应”的比喻:最初指定一人负责分粥,但是他慢慢地就给自己多分;于是轮流分粥,但每人轮到自己分粥时,都会给自己多分;大家只好选举一位比较公平的人来分,但不久他就开始给巴结和逢迎自己的人多分;最后大家只好規定,每人轮流分粥,分粥的人最后一个领粥,这样终于能分得公正了。但是对于这样的规定(契约),后来的分粥者会遵守吗?

人类社会不是程序化的,无法做到按算法执行每一句指令。但是如果用程序来控制这样的过程,让机器信任来代替人际信任,规则的执行效率就会大幅度提升,如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就部分地实现了机器信任。

以制裁为借口,大肆消费多年来建立的信任机制,恶性循环的结果,只会让人类重新回归丛林规则,弱肉强食。

猜你喜欢
借口契约保险公司
别找借口
契约中国
——马鞍山市博物馆馆藏契约展
爱找借口的小猫咪
小保险公司不靠谱?理赔难、易倒闭?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香港保险公司过往5年部分产品分红实现率
Lévy市场下保险公司的最优投资策略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The Most Ridiculous Excuses for Skipping Work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