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螺-鱼”综合种养试验及其效益分析

2022-04-03 18:52王海华王梦杰马本贺黄滨李燕华傅雪军金武闻海波李彩刚姚善才
江西水产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养殖

王海华 王梦杰 马本贺 黄滨 李燕华 傅雪军 金武 闻海波 李彩刚 姚善才

摘要: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稻-螺-鱼”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江西省“稻-螺-鱼”种养的技术要点。通过对鹰潭市贵溪姚超家庭农场开展的“稻-螺-鱼”综合种养试验测产和效益分析,结果显示,经过6~8个月的养殖,亩产水稻、田螺和鱼类分别达400 kg、750 kg和216 kg以上,亩综合产值、净收入达12000元和3820元以上,种养效益显著,为江西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提供了一种特色高效种养模式,发展前景广阔,可在全省推广应用。

关键词:“稻-螺-鱼”综合种养;稻渔种养;田螺养殖;生态养殖

中图分类号:S966.28,S964.2        文献标识码:B

“稻-螺-鱼”综合种养模式是利用水稻、田螺、鱼类共生的方式把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它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有效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稻田土壤肥力,能够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同时,增收田螺、鱼类产量,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是发展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1-2]。为推进“稻-螺-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本文在“稻-螺-鱼”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江西省“稻-螺-鱼”种养的技术要点,并选择典型试验田块开展了种养效益分析,现报道如下,可供广大养殖户交流学习。

1  材料方法

1.1  稻田选择和改造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方,最好能有流水,保持池底泥厚度10~15 cm为宜。应避开需实施大量农药、化肥的农田,稻田大小可进行适当改造。试验基地位于江西省贵溪市,周边无工业和居民生活污染源,在该基地选择2块临近且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稻田进行试验测产,面积均为1亩,分别标记为田块1和田块2。将稻田田埂加高至50~70 cm以用于储水,并沿田埂内侧铺设塑料薄膜用于预防田坝坍塌及小龙虾打洞。每块稻田均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并加设过滤网,防止敌害生物进入,进出水口要略低田基底部或与之平齐。每块田都要建立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利于田内水体流动。

1.2  种养准备

1.2.1  清杂消毒

稻田改造好之后,在田螺放养前10天左右,每亩池塘泼洒50~100 kg生石灰消毒以及消除野生幼杂鱼和其他杂螺,3~4天后在水体投放腐熟的有机肥料500 kg左右每亩,为田螺生长繁殖培养充足饵料,同时又能为水稻种植提供底肥。

1.2.2  种螺放养

种螺选择人工繁殖或直接从当地周边收购野生田螺,注意挑选种螺时要求螺壳完整、外表干净、无伤无病。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放养,每亩投放种螺100~150 kg,规格以60~80只/kg为宜。

1.2.3  水稻种植

选择品质优良、抗病虫害强、高产的水稻品种。播种前一天将田里水排干,排干后田螺会钻入淤泥中,不会影响水稻播种,之后连续晒田10天左右(此时田螺躲入淤泥不会受到影响)。等秧苗长至15 cm左右,加水至2~5 cm,之后随着水稻的生长可逐步加深水位,最深不超过15 cm,过高会影响水稻生长。

1.2.4  鱼类投放

稻田适宜放养鲢、鳙、草鱼、泥鳅等鱼种,投放时间为每年清明节前后,鱼种投放前须浸泡消毒处理。本试验放养鱼类为草鱼和花鲢,草鱼摄食稻田杂草和饲料,鱼粪肥水;花鲢可滤食水体藻类和有机碎屑,调节水质。草鱼、花鲢投放数量分别为120尾/亩和30尾/亩,规格均为体重50 g/尾左右。

1.3  饲养管理

1.3.1  饲料投喂

田螺投放前期要保持水体肥度,每20天施肥1次(EM菌发酵的生物有机肥料,如鸡粪、猪粪、牛粪等)。放养鱼种1周后,每天早晚投喂1次草料,每次投喂量30 kg/亩为宜;6月-8月每天投喂2次,每次草料增加到70 kg/亩左右;9月-10月每天投喂2次,每次投喂草料增加到100 kg/亩左右。

稻田高密度精养田螺,还需在草料投喂后补充投喂人工饲料,饲料以植物性原料为主,可自行配置,原料及配比为:干杂鱼或鱼粉5%、豆饼粉30%、麸皮15%、米糠40%、草粉8%、贝壳粉2%。经充分粉碎后,用80目筛网过筛,加入20%水分充分搅拌后即可投喂。根据温度、天气情况等来确定饲料投喂量。田螺最适生长温度在20℃~28℃,此时每5天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为田螺自身体重的2%~3%,当水温在15℃~20℃、28℃~30℃时,每周投喂2次,每次投喂1%,當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则少投或不投喂。

1.3.2  日常管理

避免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进入,防止鸭、蛇、鼠、鸟等天敌入侵,保持水位在25~35 cm,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保持50~60 cm的水位,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有充足溶氧。等到冬季田螺进入泥土过冬,每周换水1~2次,同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便于田螺越冬。

1.3.3  病害防治

田螺正常养殖情况下很少暴发疾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保持水体鲜活,夏季高温每隔3天换水1次,如遇闷热天气,为防止田螺缺氧,应保持流水。每隔半个月左右用二氧化氯消毒1次,每亩用量150~200 g,或者每亩用5 kg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

2  试验结果

2.1  产量

经过6~8个月的养殖至11月份左右,田螺可长至25~30 g/个,每块试验田分别随机抽取50个田螺进行体重测量。具体产量如下表所示,亩产田螺在700~800 kg(表1),水稻亩产400 kg以上(表2),混养草鱼、花鲢亩产可达到180 kg和36 kg以上(表3)。gzslib202204031902

2.2  效益

按照市场批发价田螺10元/kg,稻谷4元/kg,草鱼12元/kg,花鲢10元/kg。田块1总产值12010元,田块2产值12320元,扣除种养成本8190元/亩(表4),亩净收入分别达到3820元和4130元,综合效益显著。

3  总结与讨论

3.1  稻田养螺优势明显

“水稻-田螺”生态综合种养实现了在同一块稻田内既种水稻又养殖田螺,田螺钻泥活动为稻田松土透气,合理改善了水稻的生长条件,同时水稻又为田螺提供攀爬、遮阳休息环境,一田两用[3],实现稻、螺、鱼三丰收。

3.2  稻田养螺注意事项

田螺养殖的最佳温度为20℃~28℃,超过40℃时会引起死亡,低于10℃则会进入冬眠状态。所以必须注意夏季防高温,因稻田的水较浅,在夏季水温可能会达到上线致死温度,因此需有效的利用水稻遮挡阳光,防止水温过高[4]。田螺在捕捞时应“捞大留小”,也可以每亩再额外留下150~200 kg大规格田螺来年做种。

如种植早稻需在年前就准备好田块并加满水,等到来年清明前后方可自行播种,此时稻田经过几个月的浸泡,田里已经有了10 cm左右的淤泥,并且腐烂的稻草是田螺天然的饵料。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需使用化肥农药,到水稻收割的前半个月左右把水排干,田螺便躲进淤泥深处,待泥土干至可以过收割机后便可收割水稻,此时便不会对田螺造成伤害。

在养田螺的稻田中最好不要混养鲫鱼,鲫鱼会吞食幼螺,可混养草鱼或花鲢、白鲢等。此外,水蛭(蚂蟥)是田螺最大天敌,应定期用小网眼的地笼清除[5-6]。在夏季生长旺季可定期使用有机肥,切记少量多次,不宜一次施肥过多。养殖过程中最好有一定微流水,以确保水体中有充足溶氧,但需特别注意水源,切勿使用含农药的水。

3.3  田螺运输方法

田螺捕捞上岸后,用清水除去田螺表面淤泥,然后放入塑料筐中晾干水分,待田螺表面充分干燥后,将田螺平摊到阴凉干燥的仓库地面上,并保持通风,在此期间不得泼洒水,用此方法夏天可以存放1周左右,冬季可存放1个月左右。运输途中为防止田螺破损,通常情况下采用泡沫箱打包。当气温高于20℃时,需在泡沫箱内加适当冰块,短途运输加1 kg冰块即可,长途运输时需加2.5 kg以上的冰块才可保证成活率。

参考文献

[1]严家辉. 稻螺生态种养技术及效益分析[J]. 江西水产科技,2020,(5):30-31.

[2]吴林. 稻螺综合种养技术[J]. 渔业致富指南, 2020,(16):39-41.

[3]吴海贵. 稻螺综合种养生态模式研究[J]. 科学养鱼,2018,(11):43-44.

[4]韦玉奇,全有华,黎荣欣,等. 龙圩区稻螺生态综合种养技术要点[J]. 乡村科技,2019,(14):102-103.

[5]杨晓燕. 丘陵山区“稻-螺-鱼”综合种养试验[J]. 科学养鱼,2021,(6):16-17.

猜你喜欢
生态养殖
泰和县生态甲鱼养殖技术
重庆大宁河鸡生态养殖关键技术
农村生猪集中养殖污染及其治理
非洲斑节对虾高位池生态养殖试验
推进“猪—沼—菜”生态养殖模式,突破养猪污染瓶颈
茭笋水田套养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试论柴鸡养殖中的注意事项
小水体名优水产品生态养殖效果显著
猪生态养殖技术探讨
宜都市养殖污染治理做法及成效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