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融入生命

2022-04-03 12:15孙建顺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3期
关键词:阅读课堂教学

·人物档案·

孙建顺,江苏省常州市孟河实验小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常州市教育领军人才,常州市十佳乡村教师,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常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第五期、第六期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常州市第三批、第四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常州市特级教师支持乡村教师牵手行动导师,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督导专家;主持省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3部,在《上海教育科研》《教学与管理》《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

【关键词】阅读;育人观;课堂教学;教育主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2-0067-04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诸如此类强调阅读重要性的名人名言还有很多,而我也在阅读中实现了专业发展。近年来,我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了180余篇文章,投稿不可能百发百中,所以被退回的文章自然很多。那我究竟写了多少篇文章呢?其实,我没有统计过。但每写一篇论文,我都要阅读许多相关文献。我说这些,只是为了说明一件事:阅读已经融入我的生命,阅读让我赢得很多珍贵的机会。

一、阅读+育人,让我转型育人方式

19岁的我,中师毕业后进入常州西北边的一所村小工作,教数学和体育。这所村小只有7名教师,由于我是“科班出身”,不管遇到什么事,校长和同事总喜欢找我商量,俨然把我当成了“专家”。那时的我,坦然享受着这份独宠,继续着我的阅读生活,但那时的阅读范围局限在小说、散文等方面,而将教育理论书籍束之高阁。直到2004年,学校推荐我申报“常州市教学能手”,我的阅读方向才有了转变。常州作为全国新课改的先行区,将新课改相关理论作为教师晋级理论考试的必考内容。由于缺少教育理论的积淀,突然学习新理念、升級新理论,着实费时又费脑,因为新的理论体系难以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为了应付考试,我不得不冲了咖啡,将阅读任务单贴在案头醒目处,逼着自己挑灯夜读各种和新课改相关的书籍,尤其是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一书。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我慢慢地理解新理念,细细地品味新理论,尝试用新的理论去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小烦恼”。

一年一度的镇长跑比赛,最让我头疼。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我亲自上阵,陪着学生一起练习长跑,但最终收效甚微,这让我开始了反思。村小大课间一直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学生人数多而活动空间少,学生等待时间多而活动时间少,学生需要多而活动器材少。针对这种现象,我广泛征求意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学生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进行自由跑步。为了方便管理,我将“运动特长生”安排在田径场上跑步,每天跑步5圈,共计1000米。其他人看着这些“自由跑步”的同学,眼里充满了羡慕。但几天后,学生们便觉得乏味,不肯再跑了。《走进新课程》一书给予我灵感: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长时间的单调刺激很容易引起生理、心理疲劳。于是,我不断丰富运动内容,如计时跑(在限定时间内跑完规定路程,不达标的学生淘汰出局)、跑图形(用标志物摆出各种图案,学生绕着图形的边沿跑)等,以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一年一度的冬季运动会到了,运动场上,愉悦、兴奋、自信等表情写在每个运动员的脸上。

之后,我撰写成《考核:从困境到动力——考核方式改革的叙事研究》一文并成功发表,这是我的处女作。这个故事发生在10多年前,那时的课改才刚刚起步,我却拥有新课改的前沿理念,皆源于我所阅读的《走进新课程》这本书。长期阅读,让我的育人方式实现了转型——从只关注知识传授,升级到学科育人。以此为契机,我把遇到的每一个“困难点”,当成我新的“生长点”,并将这些想法凝练成文字,然后投稿发表。这让我在育人领域发出了“独特的声音”。

二、阅读+教学,让我建构课堂范式

很多教师都认为体育课难上,因为体育课是在全开放的户外进行,学生的基础差异大,动态生成多,课堂充满着未知与挑战。为了上好体育课,我既学儿童心理学,又学教材教法,还精心设计教案与课件,力求运用朴实的教学方式,打造灵动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执教了60余节区级及以上公开课,曾获常州市评优课一等奖,多次受邀赴上海、包头、长沙、宁波、西安、青岛等地开展示范教学活动或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抓住本真,超越教材、超越预设、超越学生,开放结构,重视互动,以张扬学生的个性,生成教学的精彩。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渺一这样评价我:“孙建顺对他的体育课充满了敬畏之情,他把课上得充满了文化的意味和深度,用无穷的魅力紧紧吸引着学生不愿意下课。”这几年,让我满意的,不是获得了很多公开课证书,而是为了执教这些公开课所拥有的各种磨课经历。因为每磨一次课,我的教学设计与学情越来越近,教学特色与我追求的“朴实·灵动·和谐”的教学风格渐渐接近。

“立足课堂,多维反思”,这是我坚持的磨课原则。为了执教常州市同课异构活动的《立定跳远》一课,我一遍又一遍地磨课,形成了课堂教学各个维度的感悟。上完课,我将教案整理成论文《妙用彩绳趣学立定跳远》,发表在《体育教学》上。以这节课为例,我还撰写了《例析学习目标具体化评价》《例谈器材使用的几个问题》《体育教学高效讲解六结合案例与分析》等文章。一位身处农村偏远地区的老师观课后这样评价:“一直受孙老师的教学风格的熏陶。他的教学语言自然,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手段新颖多样,特别是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利用资源方面很有教学智慧。”同行的认可,让我多了一份学习的动力。

不断地阅读与实践,让我的课堂教学也逐渐提档升级。刚入职时的课堂教学,是1.0版本,那时只关注动作教学。后来通过阅读,升级为2.0版本,因为我除了关注动作教学,还更多地研究学情,追求贴近学情的动作教学。现在又升级为3.0版本,即“育人+教学”,我试图通过润心、砺行、创境、启思和导法等教学法,让学生在体育文化中树立正确目标,在运动项目中培养坚韧毅力,在归因分析中养成逆境思维,在方法指导中释放心理压力。目前,我已初步形成了以“激趣引学、自主探索、合作解难、个性评价”为基本环节的“自主合作教学范式”,而“朴实·灵动·和谐”的课堂教学风格也日趋成形。

三、阅读+笔耕,让我形成思维模式

阅读是快速获取间接教育经验的有效途径。阅读专业期刊,其实质就是与专家和名师进行间接交流和学习。专家和名师往往站在理论的前沿,或在较为深刻的实践层面上解读教育教学问题,通过与专家或名师“对话”,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而宽阔的眼界将为灵感的到来开拓更宽的道路。

只读不思,或者只读不写,都不是完整的阅读,阅读还需要与反思相结合。这些年来,我坚持将阅读与研究相结合,将阅读与专题相结合,将阅读与反思相结合,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将阅读与批判相结合。细读了里尔登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一书,我被规划思想“撞了一下腰”,一篇题为“成长规划,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更给力”的文章发表于2012年2月的《中国学校体育》上,继而撰写的《学校体育发展规划难点之破解》一文又被该杂志录用;研读林乐波的《教育心理效应解密》一书,我被神奇的心理效应“洗了一下脑”,据此撰写的《例析心理效应在体育教研组管理中的运用》和《学生评价中的负效应与对策》两篇文章都在《中国学校体育》上发表;品读《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刊登的有关武术教学策略的系列文章获得灵感,抓住已刊登策略,补充自己新的见解,《武术教学基本功激趣九妙招》一文最终得以发表。

“带着烦恼来阅读”是我阅读时坚持的一项原则。烦恼源于实践,我喜欢将烦恼转变成课题,通过阅读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又通过课题研究来佐证阅读获得的灵感。近年来,我先后主持4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其中,省级课题“基于SPARK理念改善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研究”获得原省教育规划办彭钢主任“选题新,研究实,成果多”的评价,也在课题评估时获得稀有的“优秀级”,研究成果获2020年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除课题之外,我还出版《科研路上的跋涉者》《体育游戏的创编与案例》《个性化体育教学策略》3部专著,参编江苏省教育厅主编的《江苏省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书。

早期阅读,我主要是向他人学习,学习先进的方法,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现在的阅读,变成检验与挑战。每拿到一本杂志,我会先看目录,找到感兴趣的文章标题,在阅读正文前,我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写,我会怎么写?写哪些内容与策略?思考完毕,我才打开文章细看,如果发现我的想法比他人文章更深刻,我就会动笔写下来并投稿。如果发现人家策略更优,我会将其应用于实践中,用实践检验与拓展,待发现其中不足之处再进行思考,形成文章。

近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共刊登了我55篇论文,聘任我担任该杂志《教师教研》栏目的外审专家。这样的经历与需要,倒逼着我学习更多的参考文献著录方法,也开始接触更多的概念、术语。就这样,我一边阅读,一边研究,形成了“问题+阅读+实践+反思”的思维模式,这让我在学科教研之路上越走越自信。

四、阅读+辐射,让我凝练教育主张

一直以来,我对教研组建设、名师培养、团队建设等话题关注较多,所以在2012年常州市名师工作室换届竞聘时,我撰写了方案,以唯一一个市级学科带头人的身份,侥幸当选了领衔人。那时的我,举步维艰——一位年轻的学科带头人,竟然要带领10位青年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真的没有底气。好在我们选择了阅读这一正确的途径,变着法儿开展各类阅读,如“阅读+分享”“阅读+沙龙”“阅读+辩论”“阅读+报告”“阅读+反思”“阅读+写作”“阅读+修改”“阅读+研究”等。我们一起读文学名著,读教育专著,读教育期刊,谈笑教海,激扬文字。

在我领衔常州市体育名师工作室的三年里,10位成员共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所有成员“五级梯队”专业称号提升一级,张小瑜、范德举、何宇亮、徐涛、张崴等5位教师获全国教师基本功或评优课一等奖,工作室中期评估获市级优秀级,终期评估获得良好级,工作室研究成果《个性化体育教学策略》获得市级优秀成果奖。在常州市第六届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推评活动中,工作室成员李源、蒋小春喜获提名。在担任江苏省第五期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期间,我主持省级课题2项,站内学员共发表论文49篇,吕娟、范奕婷两位教师的论文在省培育站优秀论文评选中均获一等奖。同时,由我领衔的常州市新北区优秀教师培育室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勢,80%的成员专业称号有了提升,我也因此被新北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培育室先进领衔人”。除此之外,我还努力发挥专业示范与辐射作用,开展“常州市特级教师支持乡村教师牵手行动”,连续4年都获市级优秀奖。现在,我又担任江苏省第六期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广泛、深度阅读后,我不断凝练思想,形成了“童心育体”的教育主张。所谓“童心育体”,就是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既要教给他们体育健康基础知识和基本身体运动技术,发展他们的技能与体能,也要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与体育品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思想。其中,儿童立场是基础,身体练习是载体,学科育人是目标。

这些年来,我的岗位经常调整,职务也不断变化,但变的是岗位,变的是职务,不变的是基于问题的探索方式,不变的还有对阅读的敬畏与感恩。所有的荣誉与感悟,都是阅读给予我的馈赠。

李希贵说:“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生命因读书而充实,人生因读书而精彩。一路走来,阅读让我收获了思想,收获了自信,收获了精彩,也收获了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激励着我继续阅读,修炼自己,走向卓越……

猜你喜欢
阅读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