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融合的教育评价“五要”

2022-04-03 14:43李赠华林巧
师道·教研 2022年3期
关键词:五要共同体信息化

李赠华 林巧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可见,过程性、信息化、面向人人,将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最鲜明的表征。那么,教育评价如何落地,如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重大效能呢?

基于对教育评价的深刻理解与期望,学校报送的《发现、促变、赋能——“共乐之城”数据育人实践案例》入选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本文结合学校的主要实践与体会,就发挥信息化手段优势,优化教育评价的路径与策略,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信息融合要“首护”用户体验

当今社会中,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融合与应用,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落后于信息化对人类生存、生活、生命其他方面的影响。原因何在?我们认为,简而言之,信息化在人们生产生活其他方面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最重要的“红利”——不断迭代的强烈而舒适的用户体验。而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应用,一直没有实现这种良性循环,没有带给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更多舒适的体验,甚至被视为破坏了人们已拥有的所谓“舒适感”。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推进教育与信息化融合应用,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短、平、快地让教师、学生、家长获得舒适的用户体验,甚至不断地迭代优化这种体验。只有这样,这些用户才能成为信息化融合应用的“粉丝群体”。

不少学校很多基于信息技术融合的项目“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也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在选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时,必须让技术解决“人”难以甚至无法完成的任务,比如快速、精准统计,比如在特定环境中工作。为此,共乐小学针对教育与信息化融合提出明确的几条“红线”:去麻烦,不让信息化成为新的麻烦、新的负担;伴生式,评价力求无痕化沉淀,自然伴生;专业化,用于评价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工作交给专业人士及技术来完成。

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基于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线性的、片面的,其效果一直受人们诟病。融合信息技术的教育评价,要突破传统教育评价的缺陷,就必须突出“人机互利”思维,即基于技术的数据思维,这样才能让教育评价实现增值。

二、过程评价要立足共同发现

传统教育评价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目标偏离,现行的教育评价主要目标是甄别与选择,而非诊断、激励与引导;工具单一,多数教师评价学生的工具只是一本薄薄的成长手册,甚至是一点印象;流于形式,学生评价只是班主任期末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式工作(个别甚至还由学生代劳);依据模糊,评价学生最多是学习测试和模糊的日常观察;效果低微,教师的评价,多数只是学生眼中的一纸空文。

造成这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除了教育体制使然外,这种评价的操作难度巨大,是我们今天最应该正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因为要想真正全面真实地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评价每一个学生,就必须把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各种活动、所有项目中的原生态的表现都收集起来加以分析。这对于过去,绝不是一位教师、甚至一所学校想完成就能完成的。这必须依托教育评价之共同体“共同发现”,包括学校与家庭、社会关联的共同体,中小学贯通的共同体,学科教师协作的共同体,课堂学习与校园活动联通的课程共同体,以及平台、技术与资源链接的共同体,等等。

从这一理念出发,共乐小学依托“共乐之城”平台,确立“一二三四五”教育评价思路,积极构建“智慧共乐”育人共同体。一个平台:“共乐”成长力平台;二条主线:数据生长线、积分流水线;三大功能:发现、促变、赋能;四个维度: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五个层面:共学、共德、乐健、乐美、乐创。学生的课堂学习、班级管理、校园活动、家庭劳动、社会实践与服务、在线体验等足迹都在平台上留痕,成为他们成长的原生态数据。这既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伴生性、个性化数据服务,也为学校个性化教育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智慧共乐“育人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获广东省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

三、机制运行要坚持儿童立场

共乐小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主要借助于“共乐之城”成长力平台,机制建设上坚持“活动—评价—数据—积分—能量—价值”一体化。其中,前三个步骤,是评价科学性的需求,而后三个步骤,则是评价儿童立场的落地。为此,成长力平台突出游戏化设计,把根据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德、共智、乐美、乐健、乐创)各项活动表现,形成的评价数据,同步转换为学生的积分(虚拟共乐币),交由学生自主管理,生成能量,实现价值。其一,积分排行。电子班牌实时推送展示全体学生的积分情况,包括虚拟位置、积分排行和“今日之星”。其二,角色晋级。成长力平台为学生的积分递增设置了12个等级身份。其三,物化兑现。“我想换米老鼠”“我想跟校长共进午餐”“我想和老师换本书”,打开各班级的电子班版,琳琅满目的兑换奖品,全由班上学生自行兑换。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我送出了写有嵌名寄语的书本共68本,与48位学生共进午餐,应邀与超过100位学生合影。其四,环行中国。“共乐之城”成长力将学生的数据生成、生长过程可视化为线上“中国环游记”,共设36个城市站点,由深圳市宝安区、深圳市以及34个省级行政区域城市组成。随着学生的成长数据变化动态环游(虚拟的场景变化),历经的城市站点会获取相应的城市徽章。其五,王国设计。每位学生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里面有12座待建城堡,他们获取一定积分后便可以自行建造其中的一座城堡,全部建成后,城堡便组建成一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王国”。

四、数据分析要“变现”成长能量

对于成长,教育是手段;对于教育,评价是手段;对于评价,技术是手段。因此,教育评价,既要看过去,更要看未来;既要看对象做了什么,更要看对象做的背面是什么。过去的教育评价很难实现这些,但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新教育评价,则完全可以实现。原因就是,通过技术我们可以在多元的观察点上开展评价,可以拥有大量用于评价的依据——数据。数据,越来越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下一桶石油”!

比如,“共乐之城”成长力体系,在评价学生“共学”方面,系统从学业能力、学科表现、学习品质方面记录学生“智”的发展轨迹,数据来自于日常的学业测试、课堂表现、作业表现、学科竞赛、专项技能测评、课外阅读、家校学习清单等。这里,“学科表现”,类似于过程记录,是一種档案式评价,而“学业能力”则不只是学业成绩这么简单,我们重点要引进技术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进行分析。得到的这一分析结论,既可以成为个别化辅导学生的依据,又可以汇集成他个人的学业能力水平表征。而这里的“专项技能测评”,我们主要借助社会资源力量来完成对每位学生的学习品质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情绪、学习意志、学习思维方式等等。在所有数据采集之后的分析方面,我们要特别注意,不只是从“有什么”和“是什么”层面分析,更要从“怎么样”和“为什么”角度分析,因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更清晰自己的“未来路径”与“未来样态”。

五、结果应用要关联资源“供氧”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其能胜出实体经济的重要原因,就是资源非常丰富。这点我们都身有同感。

当然,要实现这种“让资源精准找人”,前提是我们要建设足够强大的“关联性”资源。比如,我们的平台在期末综合素养评价中发现,不少学生劳动素养偏低,我们便调集这些学生的素养表现问卷数据,进一步分析具体的原因,从中发现,同样是劳动素养偏低,但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劳动环境不理想,有的是劳动态度不正确,有的是父母观念不一致,于是,我们在平台上分别给不同成因的学生推送不同的资源。

资源“供氧”是教育评价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切实完善这一环节,精准教学、个别化教育才能真正落地,学生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发生与实现。9280E7B5-09A7-4A37-9ABC-D8E5AA561F55

猜你喜欢
五要共同体信息化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五要”
“五要”家长才有好的家庭教育
高中物理“主问题”设计研究
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水平的“五要”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