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情地朗读探析

2022-04-03 12:27尹文莉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备课策略

尹文莉

摘  要: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而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所以,“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几乎是每篇课文后面的第一个学习要求,这足见它的重要性。

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备课;策略

一、有感情地朗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有感情地朗读,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长期坚持有感情朗读,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就能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诵读习惯。

(二)有助于加强对课文的记忆

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学生不断地去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不断去揣摩课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不断尝试朗读时怎样用自己的感情表达课文里的每一句话。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思考课文的朗读方法和一次次尝试朗读,无形中把教材深深印在了脑海里。

(三)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有感情朗读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具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到文章的妙处,提升教学效果。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地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就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

(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有效的感情朗读,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文本含义,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还可达到“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意境。

学生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研究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在研究的过程中,就相当于对课文的再创造,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实践充分证明,朗读對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思考时,还会自然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就能使“教书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五)有助于培养开朗自信的性格

坚持有感情朗读,学生会逐渐建立起自信,性格也会越来越开朗。有感情地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会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六)有助于培养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情地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有着独特功能,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音节、语调、语速乃至轻重缓急的节奏、韵律的感受,还让学生从思想感情上进行转化,使文章增色。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字音和词义,体会其中的情感色彩,无形中提高语感能力。

(七)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有感情地朗读,其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歌曲,能使人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能使学生在跌宕起伏、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体会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有效的感情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八)有助于提高赏鉴文章的能力

长期坚持有感情朗读,就会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去体验、去占有名篇佳作的精髓。随着有感情朗读的深入,个人对于作品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会从随便读到有选择地读,从泛读到精读,是对文章赏鉴能力的不断提升。

(九)有助于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读出课文的感情。学生在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反复思考朗读的语气、语调,能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形成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有感情朗读可以把情绪广泛地调动起来,在朗读中能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起、承、转、合。喜欢有感情朗读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比较好,朗读中养成的习惯在平日说话时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出来,语言精练、准确、表现力强。

(十)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反复感情朗读一篇文章,体会其中的精髓。不但可以学到修辞和遣词造句技巧,还能领悟到作者的独特构思,久而久之就有了写作的章法。有感情朗读是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学生在读书声中感悟了文章,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然而教师们平时备课时却往往忽略了自己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殊不知,教师朗读得有声有色、具有感染力,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备课时有这样几件事要做

(一)情动于中,研判课文情感

朗读必须融入感情,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方能激动人心。读中揣摩课文句子的含义,分析人物的心理,体会语言的情感,情动为中,发而为声,自己先进入角色,激发起自己的强烈感情,这样的朗读才能动人心弦,赢得学生。

(二)因文制宜,琢磨朗读方法

朗读的声音技巧主要表现在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表情达意时的变化上。朗读有轻有重,才能使语意鲜明,感情跌宕起伏富有变化。语速变化可以区别人物特征,还可以区别情绪、气氛。如快读以表达兴奋、欢乐的情绪,紧张热烈的气氛;慢读表达悲伤、沉重的心情,平静、凄凉的气氛等。朗读,要读出感情,还要因文制宜,掌握各类文体的特点。朗读诗歌要把握情感的波澜,讲究节奏;朗读散文要探究行文的脉络,感悟意境……可见教师练好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必要条件。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潜入课文,充分自读自悟,渐入佳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一种高峰体验。如同登山,一步一陟,才能登临险峰观赏到奇丽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基于“正确”“流利”,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要舍得花时间,不要急于求成,严格按照先正确后流利的顺序训练朗读。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正确朗读,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

“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看一句话读一句话。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到下面一个词甚至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到下面一句话。

标点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正确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除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做停顿,再读课文,每个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

叶圣陶先生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是也。教师应改变眼下动辄让学生快速读课文,读了就说出意思的做法。“感悟感悟”,不能“赶着学生悟”。读“流利”了,教师可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活图景。触景生情,由感生情。

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反复品味、咀嚼,感受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内在的情感因素。作为教师,唯有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反复品味、咀嚼,感受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内在的情感因素,才能紧紧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在朗读中流露。

(二)感受形象,交流朗讀体会,移情体验

古人读书有“因声求气”的说法,“声”就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就是气势和感情。“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味和形态,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孤立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蜻蜓点水式感知课文,游离于课文语言文字、课文形象之外,学生少有真情实感,用一种矫情、虚情来朗读,是有悖朗读的规律和目的的。

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得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语文课的朗读是为了读懂课文,朗读一定要边读边想,可以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也可以在读完课文后自己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通过在读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交流朗读体会。学生个体自读时难以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有时找不到读的感觉是难免的。这就需要学习伙伴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一个学生读得到位会立刻感染大家,让大家豁然开朗。

移情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朗读指导需要通过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譬如写人物的课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

(三)感情朗读,教师朗读指导,内化情感

“情动而辞发”。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以平等者的身份参与朗读,或与学生对读、分角色读,还可以范读、引读、问读等。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课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互作用,学生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内化以至物我交融,变成“情感”了。

范读。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的示范,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就要发挥自己高超的范读水平,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导读方法。这样的范读,至少有三点功能:一是可以引领学生怎样去读书,教会读书方法,即要通过重音、语速的变化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听”,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大凡名师都是范读的高手。如果你感到有感情朗读指导乏术,那么你的范读就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张“王牌”。假如课文比较深,生字新词比较多,教师宜在学生初读前范读,其作用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通句子、增强语感,也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目前学生的朗读水平不理想,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较为普遍,教师范读尤为重要。假如课文并不难,重在读得情意浓浓、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可在课中范读。

引读。引读就是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恰当地引导启发学生读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情或意。像《荷花》的第二三自然段……此时的学生就会随着教师的基调读得高低有致,轻重有别,自然就把荷花形状的多、姿态的美以及作者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了。

问读。问读就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而是把课文中能够回答问题的语句读出来。在一读一问中,让学生读懂内容,品味情感。

四、结语

有感情地朗读是治学的法宝,是课文感情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门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艺术。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并加强有感情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起来并落实到课堂中,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才会使课堂传出朗朗读书声,才会使学生的朗读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才会使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再是教案上的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莫唯然)

参考文献:

[1] 李子杰.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10):12.

[2] 王佳女.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备课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