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小提琴说中国话

2022-04-04 00:06麦琼
同舟共进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提琴音乐

麦琼

一首《思乡曲》,曾勾起多少人的乡愁,温暖多少游子的心灵。

虽然作曲家的历史身影逐渐模糊,但那美妙隽永的旋律,从来都是那么真切、动人,令人沉醉。它以鲜明的民族色彩,以小提琴特有的吟咏,唤起国人对民族音乐的感情,体现了中国新音乐的品格。若论20世纪中国的小提琴音乐,《思乡曲》当属经典中的经典,无论是传播度、受喜爱度还是艺术生命力,难觅比肩者。而作曲家本人曲折的人生,也是一曲低回婉转的思乡故事。

【翩翩少年的弦上梦想】

马思聪出生在粤东一座依山傍海的县城——海丰。红色是这个地方的主色调,革命先驱彭湃曾在这里播下革命的火种,掀起早期的农民运动。这座小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除了彭湃、周恩来、徐向前等革命志士在这里留下了足迹,还有音乐教育家陈洪、“人民学者”钟敬文,一代名医柯霖等现代文化史中不可忽略的名字,他们都是马思聪的同辈人。

马思聪是饮誉世界的音乐家,这座城市自然以他为荣。笔者曾到海丰县城的幼石街——“马思聪故居”(今中山西路32号)拜谒,这是一条狭窄、富有历史感的小街,其中一处不显眼的平房院落,原貌已难以辨认,其简陋程度,很难与曾任国民政府财政厅长的马育航、众子女均为业界翘楚的显赫家世联系上。院子里有一株郁郁葱葱的米兰,很契合作曲家的高洁儒雅的气质。音乐家李凌回忆,马思聪生前爱种花草,在北京马勺胡同的四合院种有米兰、桂花等。

当年,在这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里,马思聪兄弟姐妹九个加上堂兄弟姐妹,十几个孩子,怎一个“热闹”可以形容。马家在幼石街为大姓,马父马育航,一介书生,曾是晚清秀才,与陈炯明从小交好,受后者影响至深,后来一起参加同盟会,追随朱执信、孙中山。照此说来,马家的后辈理应重学入仕,然而竟出了一眾成就斐然的音乐家来。除了马思聪,还有钢琴家马思荪(六妹)、大提琴家马思琚(八妹)、小提琴家马思宏(九弟)、长笛演奏家马思芸(十妹),加上家眷中的演奏家,足以组成颇具规模的乐队。说来奇怪,马家的上一辈竟是与音乐无缘的,用马思聪的说法:“亲戚里头想找一位能拉拉胡琴、吹吹洞箫的人是办不到的”,可马思聪怎么会想到学习技巧难度极高的洋乐器——小提琴,又带出众弟妹的音乐家群来呢?在他的回忆中,有这么一段趣事:“偶然的机会,让我从一个音乐热烈的爱好者转为音乐专门学习者。在正式学习小提琴之前,我玩过几种乐器,起先是风琴、后来吹口琴,又弹过月琴。我能在月琴上面背出好几首很长的粤曲。有一天,我的大兄从国外带回来一个小提琴,从天鹅绒的盒子里提出来,闪耀着黄色的光亮,这乐器能发出多么漂亮的声音呵!”对美妙声音的敏感,还有“固执”的个性,成就了小提琴家马思聪。

马思聪对大哥送的礼物十分喜爱,玩得不亦乐乎,很快学会了哥哥所教的曲子。乐问好学的他将哥哥(马思齐)逼得很没面子,不得不承诺带他去法国学习小提琴。1923年秋,11岁的马思聪从广州出发,远赴重洋,追寻弦上的梦想。

在大雪纷飞中他到了法国巴黎,住在南郊的枫丹白露附近,并听从大哥的安排拜师求学,先后随多位老师学习。1926年,经朋友介绍,他开始师从巴黎国立歌剧院小提琴演奏家奥别多菲尔,在奥别多菲尔的指导下,马思聪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很快得到了提升。这期间,他开始尝试音乐创作,曾根据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创作了《古词七首》。

【从演奏家到作曲家】

在人们的印象中,马思聪儒雅讷言,他擅长的是小提琴演奏,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作为演奏家,他曾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顶级的音乐活动,譬如担任肖邦钢琴比赛、李斯特钢琴比赛、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的评委等,对中国专业音乐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居功至伟。

经过六年的刻苦研习,1929年马思聪第一次学成回国,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台北等地举行演奏会,立即引起轰动。各地媒体不吝以“神童音乐家”“绝对天才”相称,上海、南京、香港、广州的著名报纸,如《申报》《南华早报》《星期周报》等中、英文报章皆有大篇幅的报道与评论,一时风头无两。1929年12月22日,马思聪与梅百器指挥上海工部局乐队合作演出的莫扎特《降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让上海滩乃至东亚的专业音乐圈惊讶不已。

1931年,在广东省政府的资助下,马思聪第二次赴法国巴黎学习音乐,入读巴黎音乐学院,随“隐士作曲家”毕能蓬教授学习作曲,并深受其美学思想的影响。毕能蓬教导马思聪:“一个作曲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艺术知识和素养。”马思聪记住了教诲,并以此教导后辈们:“多看一些好画,多听一两支优美的乐曲,多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培养高尚的情操,都是有帮助的。”

翌年学成回国后,20岁的马思聪受朋友之邀,成了中国第一所私立音乐学院的院长。虽然时间短暂,过程颇多波折,却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奠定了他作为演奏家和教育家的基础,并写下了他的第一首器乐曲《c小调弦乐四重奏》,得到毕能蓬“技巧是第一流的”的评价。同时,马思聪也收获了美好姻缘,1932年他与学生、钢琴家王慕理认识,后结为夫妇。从此,中国音乐舞台上有了一对比翼双飞的“夫妻档”。无独有偶,马家还有一对“音乐夫妻档”——小提琴家马思宏与钢琴家董光光,在舞台上鸾凤和鸣,一时被传为佳话。

演奏上有了一定的声名之后,马思聪先后获得中央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的教职,抗战时期,他随着中山大学的搬迁,从广州到粤北再到西南,在迁徙中坚持教学和为大众演奏,为救亡而呐喊。作为职业演奏家,他演奏的曲目相当广泛,从维瓦尔弟、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德彪西等,可这些都是西方作曲家的作品,无法表达他作为一个中国演奏家眼看祖国正在遭受苦难的心情。gzslib202204041036

在抗战的烽火中,马思聪明白了音乐家的责任担当。他转辗于华南、西南各地,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外敌的侵略。从南京回广州之后,他写下包括《自由的号角》(金帆词)、《游击队歌》(克锋词)、《保卫华南》(欧阳山词)《黄花岗》(欧阳山词)等大量的抗战歌曲,并开始民族化的器乐创作。他说,艺术在中国所受“待遇”一直不高,然而正是这位平时不被重视的“子女”,在患难时倒是最能为祖先尽力。“音乐穿上武装,举起号角,便着实参加这大时代的斗争了”。

之前,马思聪的创作是对莫扎特、贝多芬以及他的老师毕能蓬的学习模仿,凭借的是“地道的西方人的艺术直觉”,他在舞台上所收获的掌声,也是献给这些西方经典作品和西方作曲家的创作技术和套路。这时,他蓦然意识到:“我的交响曲里,该写我们这个浩大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奋斗,忍耐与光荣!”山河破碎期间,马思聪在不断的颠沛流离中创作出一批器乐曲,如《绥远回旋曲》《绥远组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交响曲》《西藏音诗》《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牧歌》《钢琴弦乐五重奏》等。其中,《思乡曲》与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思乡曲》(夏之秋曲)、《嘉陵江上》(贺绿汀曲)和《故乡》(陆华柏曲)等一起,形成了一股思乡主题的音乐热潮。

人们的印象中,《思乡曲》之所以广为人知,是由于中央广播电台曾将它长期用作对外广播节目的片头片尾曲。当然,曲子本身之高妙,也是它得以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这个不到六分钟的乐章,原是《绥远组曲》的第二乐章(另外两个乐章是《史诗》和《塞外舞曲》)。对于它的创作时间和具体场景,这方面的史料相对阙如,在几种传记和作曲家本人的回忆文字中均没有详述,至于创作时间,也有1937年和1940年两种说法。

目前只有马思聪女儿马瑞雪的一段回忆相对具体,据她描述,当时马思聪在广东省七星岩附近谱写了《思乡曲》。他的工作环境很差,没有书桌,也没有书房,挤在阁楼的房间里,他坐着小板凳,把五线谱铺放在一张高大些的凳子上。物质现实是贫乏的,但他的精神世界却丰富而又活跃,“他的灵思驰骋在塞北的黄土高原,脑子里回旋着塞北的民歌‘城墙上跑马,掉不回那个头。想起咱包头,咱就牙儿肉儿抖”,“《思乡曲》落稿后,父亲拿起小提琴拉给母亲听,母亲听完流下泪来,她说太美了……从此,《思乡曲》经常放在父亲的演奏节目中,成为他的代表作”。

1942年3月,徐迟在听过《思乡曲》后,在给郭沫若的信中形容“非常激动”,“遂至失眠”。徐迟的音乐修养极高,能征服他的曲目,一定具有非同寻常的艺术品质和魅力。

【镶入民族魂的《思乡曲》】

“他的演出(奏)不如作曲,他的演出(奏)在全世界不算一流。只能说是中国一流”。这是音乐教育家、马思聪的老乡陈洪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原话。陈洪说的没错,马思聪的作曲成就并不比他在小提琴演奏方面的造诣逊色。20世纪末,曾经有领导在艺术家的座谈会上问:“我们有自己的交响曲吗?”在场的音乐学家于润洋脱口而出:“有啊!马思聪。”甚至可以说,马思聪是最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作曲家。

在《绥远组曲》的乐曲解说中,作曲家曾这样介绍:首先,这是一首史诗,歌唱辽阔的草原和人民豪迈的风格,后半段是强劲的舞蹈。其次,《思乡曲》的主题采自一首内蒙民歌,蕴含着蒙古族独特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再者,这是塞外舞曲——牧民们强壮的身躯舞动了,骑士的马刀闪着光芒,马群在嘶叫,这是快乐勇武的舞蹈。

1942年秋,马思聪在受挚友李凌所邀撰写的《创作的经验》中,透露了他创作的心路历程:“战鼓响了,战争已经掀起,我回到广州……我主要的作品是《绥远回旋曲》《绥远组曲》……从这两曲起我开始进入利用民歌来创作的新途。回来中国久了,与民族(音乐)的接触由了解而融合……民歌与我互相影响成就了音乐创作;首先,民歌以它的旋律、风格特点、地方色彩感动了我……我总选那些有着凸出的特性的民歌作为我写作的动机,我有时采用一个、二个、三个旋律或甚至只有一二小节的动机。这些民歌或动机,在我决定采用它们之时,已变成我的一部分。”他还说:“今天中国的作曲家们要了解土地上的一切。我们要向我们的土地吸取宝藏。我们除了认识一些民歌之外,还要了解生长在土地上的人民。只有深切的把自己强化变成这土地的一部分,才能正确地走上民族风格的路子,而从这里开阔自己的路。”“民歌与我互相影响成就了音乐创作”,这跟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格林卡的名言“创作音乐的是人,作曲家只不过将其编成曲子而已”类似,表达了同样的向民族音乐学习的意思。

《绥远组曲》分别采用了内蒙、山西、四川的著名民歌。如第一乐章《史诗》的快板音乐主题采用了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第二乐章《思乡曲》完整采用了绥远民歌《城墙上的跑马》,第三乐章的《塞外舞曲》则以《虹彩妹妹》为核心曲调。《思乡曲》中无不蕴含着蒙古族独特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它以小提琴演奏出草原民族的传统马头琴的音乐效果,乃世界音乐史上的新创——要知道,马思聪是一个从未涉足蒙古大草原的南方人,却能如此准确地创作出勾勒马背民族情感的作品。

《思乡曲》以如歌的行板开始,音乐主题开门见山、朴实亲切,原曲中浓浓的思乡之情借着中低音的琴声悠然道来。乐曲接着发展到高音区,在多次变奏和多个主题之中,情绪时而激动时而忧愁,时而轻快时而迷茫,思乡者仿佛勾起童年的美好回忆,又感叹如今的颠沛流离、世事艰难。当主题再次以高八度的形式重新出现时,细腻绵延的琴声如泣如诉,最终在一个不稳定的和弦上结束,仿佛无法释怀的思念之情久久萦绕心头……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思乡曲》曾是许多人的心灵慰藉。马思聪在香港沦陷之后逃亡桂林,沿途他举办演奏会,《思乡曲》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保留曲目。在桂林这个“因战争而发展起来的城市”,画家叶浅予曾说:“某银行发起阳朔之游,通过石嗣芬的关系,招待部分文艺界人士。同船者有丁聪、马思聪、叶冈和艺术馆几位音乐家。第一晚途中夜泊,其時皓月当空,引发了音乐家的雅兴,就在江岸摆开场地,马思聪的小提琴奏起《思乡曲》,戴爱莲翩翩起舞,还有声乐家歌唱。次晨在兴坪停泊,观赏漓江最美的自然景色。”gzslib202204041036

马思聪在日记中说,《思乡曲》“对于游子之心总是能打动的”,先生的女儿马瑞雪和学者谢正光分别回忆过,诗人黄伯飞受邀连续三场聆听了马思聪在香港大学演奏的《思乡曲》之后,不禁潸然,“我从曲子里听到了北京骆驼走路时的叮当声”,并当场吟诗一首。马思聪知道后,激动地说:“对了,他听到了,他看到了。”自此视黄伯飞为知音。上世纪90年代,张学良获释后在台北圆山饭店庆祝九十诞辰。席间,当《思乡曲》的温婉旋律响起时,老将军哽咽良久,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动容。

【开启中国小提琴的新境界】

在马思聪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版本的歌唱:

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兒肉儿抖,举目回望,四野荒凉,落日依山,雁儿飞散,庙台的金顶闪闪光,驼群的影遮列天边。哎噢吁啊想家乡。风大啊黄沙无边,夜寒啊星辰作帐,草高啊盖着牛羊,家乡啊想念不忘,想念不忘。我的家乡路儿正长,心头怅惘。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家乡啊,想念不忘,想念不忘啊依呀噢。

这是1941年马思聪携家眷从香港逃亡回到家乡后,和乡亲们一起给《思乡曲》填的词。无独有偶,1944年桂林陷落,马思聪又逃难到贵阳,与夫人王慕理举行独奏音乐会。受《思乡曲》的感动,当地朋友也填过歌词,传唱甚广:

当那杜鹃啼遍,声声添乡怨。更那堪流水呜咽,暖丽南国多情的孩子哟!当那红花开遍,瓣瓣是啼痕渲染,尽都顺春归去,流浪儿哟你还在嘉陵江边徘徊,那边是你可爱的家乡,就是有水鸟翱翔的地方,那边白云映红荔村前,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不回家?

每人都有心中的故乡,都有自己的乡愁,或是炊烟渔火,或是岁月蹉跎,或是西风瘦马,或是流水人家。古人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悠悠天宇宽,切切故乡情”,一如小提琴磨砺出来的无言歌唱。《思乡曲》意境开阔,曲调韵味醇浓,中国的小提琴家无不将《思乡曲》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1957年,小提琴大师奥伊斯特拉赫访华演出就曾经将此作为必演曲目,1991年在费城举办的“马思聪小提琴国际比赛”,获头奖的是一位美国小提琴家——让小提琴说中国话,这是马思聪对世界音乐的一大贡献。

对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考察可知,他并不是“奏而优则作”,而是从一开始便有了创作音乐的强烈欲望。他娴熟地用小提琴深刻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赋予了小提琴作品中国神韵。马思聪更大的贡献在于开启了中国小提琴的新境界。从广州的私立音乐院开始,他便带出了一批小提琴和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及至建国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据他的同事和朋友的回忆,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创作和教学,这些大放光彩的音乐家——林耀基、盛中国、刘育熙、韩里、向泽沛、王友建、刘诗昆、傅聪、杨宝智等,无不受益于他的指导和培养。

对于马思聪的音乐,作曲家苏夏的评价中肯而深刻:“马思聪绝不是个低回于个人趣味和雕虫小技的人,而是一位有深刻人道主义思想的艺术家。”作家徐迟则在《马思聪小传》中,赞誉他的创作是在追求中华民族“最美的声音”,而这个“最美的声音”,是先生“感情的结晶,心血的凝聚,爱国的证件,珍贵的遗物,价值连城的国宝,壮丽的精神财富,汉民族文明的一座高峰”。

【回望】

近代以来,在奔腾不息的时代浪潮中,广东人得天时地利之优势,勇立潮头,不仅在经济方面,在文化领域也大放光彩、独领风骚。岭南画派、广东音乐、粤剧、汉乐、潮州音乐等令人瞩目,还有一群音乐家结伴而来:20世纪初,西方古典音乐传入,第一批把西方音乐带进中国的广东籍音乐家萧友梅、陈洪、冼星海等,谱写出《黄河大合唱》等不朽作品。20世纪上半叶,民族民间音乐发展,以吕文成(代表作有《步步高》《平湖秋月》《蕉石鸣琴》)、严老烈(代表作有《早天雷》《倒垂帘》《连环扣》)、何柳堂(代表作有《赛龙夺锦》《七星伴月》)为代表的一大批才子,创作出了充满灵性的、不朽于民族音乐文化之林的广东音乐。到了20世纪80年代,广东的流行乐坛又涌现出一大批充满了创意与拼搏精神的音乐人,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流行音乐的天地。广东的音乐在全国之所以有巨大的影响力,与广东对外开放最早、得风气之先不无关系。

马思聪不仅是中国的小提琴音乐文化的开拓者,也是中国新音乐的积极探索者,并在音乐的创作上展示了中国音乐的世界水平。遗憾的是,对他的音乐传播和研究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得到重视。新世纪以来,人们蓦然回首,意识到马思聪音乐的重大意义,开始对其音乐进行整理、研究。为了褒扬他的造诣和贡献,不少贤人志士为此奔走,终于在他逝世20年后迎回他的骨灰,在他曾经生活的地方——美丽的白云山下麓湖边,建立墓园和艺术馆,供后人瞻仰学习。

马思聪晚年仍然坚持音乐创作,留下数部大型音乐作品,但更为人们熟悉的依然是他那脍炙人口的《思乡曲》。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先生感佩马思聪曲折的一生,特地题字“未完成的思乡曲”,同时还作了一幅马思聪的素描作品,并赋诗一首:

难得音乐一大师,

思乡一曲震东西。

异国难消思乡梦,

遗骨终能回故里。

猜你喜欢
小提琴音乐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小提琴演奏之心理“意识”初探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Pear Concert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