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对培育“时代新人”的当代启示

2022-04-05 13:46李朗
中小学德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培育时代

李朗

摘 要“时代新人”作为培养目标,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人是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出发,需要凝聚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合力;从“人的需要”理论出发,“时代新人”的培育需要兼顾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出发,“时代新人”的培育需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关 键 词 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 ;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1-0013-05

①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20&ZD002)成果之一。

“时代新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守正创新的结晶。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作为指导,深入探究如何培育“时代新人”,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

(一)“时代新人”提出的背景

对人的认识,必须扎根于人所处的时代。“时代新人”中的“新”相对“旧”而言。“时代新人”特指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人的塑造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时代新人”形成的社会背景。

新时代有新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气度,新时代有新时代的问题。立足于新时代的时空坐标,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日益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新时代面临新挑战,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改革亟需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由此,人的培养目标的设定也有了新的内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1]。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9年出台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总体要求里明确提出,“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两次出现“时代新人”的表述。

(二)“时代新人”的内涵

“时代新人”作为一种培养目标,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殊时空坐标,对人的能力、素质、承担使命等的整体性预设、描摹和勾画,是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战略性和方向性的统一、价值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首先,“时代新人”体现了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对人的培养目标的不同设定,具有一定的内在张力,是对一定国家和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集中表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顺应时代潮流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明确了“时代新人”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能力要求,展现了对“人”的培养期许,是一种应然性要求。同时,“时代新人”又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际培育的对象所指,是教育客体。因此,“时代新人”体现了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

其次,“时代新人”体现了战略性和方向性的统一。罗马俱乐部已故主席A.贝切伊在《论人的素质》中断言,解决人的问题应该先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在许多情况下,它还是这些变革的前提。“时代新人”的提法是黨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从“两个大局”的时空坐标作出的对人的战略设计,引领着人才培养目标。“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起着“导航器”的作用,让人才培养有所依傍和遵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中,“时代新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再次,“时代新人”体现了价值性和目的性的统一。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个表象体系,但这些表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和‘意识’毫无关系;它们在多数情况下是形象,有时是概念。它们首先作为结构而强加于绝大多数人,因而不通过人们的‘意识’。它们作为被感知、被接受和被忍受的文化客体,通过一个为人们所不知道的过程而作用于人。”[3]“时代新人”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表征着人是怎样的人,需要融合哪些素质能力要求;同时,“时代新人”又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指向于一定的国家、政党在教育培养目标上的表达。

“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4],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对人的发展的三重规定主要表现如下:

(一)人是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是镶嵌在社会结构网络中的,通过实践,人进行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结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推动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反过来,社会的发展进步又进一步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的变迁,不同时代的不同领导核心有不同的教育政策和人才培养目标。譬如,毛泽东提出的人才培养标准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多次提到要培养“四有新人”,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出培育“时代新人”。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有所差异,但都统归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对教育培养目标作出的设计。

“时代新人”的提法是与十八大之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深刻变化的现实相对应的。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我们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腐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普惠性教育、“双减政策”等切实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所有这一切,都构筑了“时代新人”形成的现实社会环境,影响着“时代新人”社会关系的形成,赋予“时代新人”独特的历史使命。

(二)人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同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需要”是整个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逻辑起点。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人的肉体存在需要”和“人的社会存在需要”,“人的需要是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它反映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贫乏状态,可以理解为人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因”。[6]人的需要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人的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表现为利益。对人的需要的确证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人的本质力量转化成改造外部世界的动力。

“时代新人”作为一个建构性概念,体现了国家、社会对人的价值观念、能力、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需要,体现了“人”的自我塑造和社会塑造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殊社会语境的产物。

以“人的需要”理论作为指导,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时代新人”拥有一定的物质需要。物质生活资料提供了“时代新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形成了“时代新人”行为的最深层次的动力,为“时代新人”的形成奠定着基础。其次,“时代新人”拥有一定的精神需要。精神带给人思想的丰盈。要培育“时代新人”,就要重视对人的精神要素的发掘、尊重人的精神需要。再次,“时代新人”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新人”经由社会实践推动了社会发展,社会提供了“时代新人”人生出彩的机会,“时代新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应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契合。

(三)人的发展是全面的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人的发展经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预设了人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指向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未来教育”的原则和目标就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时代新人”的提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中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时代新人”要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从上述内容要素我们可以看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涵盖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时代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展开。另一方面,“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指出了“时代新人”未来努力的方向,是对人的培养目标的具象化表达。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科学文化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以及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等,均是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诠释。

“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导引性目标,是对以往“见物不见人”的“人学空场”的克服。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信息技术迅猛推进,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泛滥的今天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当前,对人的培养教育亟待破除逐利意识引导下的浮躁、浅表等不良风气,让“人”回归到真正的“人”,用“全面发展的人”观照人的培养,因为“有了光亮的未来给予我最初什么都不是、我将成为什么和我为成就自我而怎样生活的在的意识的映射”[7]

(一)从“人是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出发,需要凝聚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培育“時代新人”的教育合力

“时代新人”的培育,并不处在真空中,而是融入在一定的具体社会环境中[8],“时代新人”不仅要承继前人们所创造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同时还面临着创造未来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重任。在继承、创造、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时代新人”构筑了自身社会关系的大厦。总体来讲,培育“时代新人”,需要发挥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的合力,尊重教育的规律和人成长发展的规律,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首先,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制度设计,创设良好的教育政策、制度环境。教育政策具有先导性、权威性,决定着教育战略的选择和资源的配置,对人才培养起着规范、协调作用。然而,伴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有些教育政策没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面临“失灵”的问题,这就需要及时增加教育政策补给,为培育“时代新人”导航。教育制度具有稳定性、全局性、长期性,它设定了人才培养的框架,这就需要党和国家进一步优化教育制度安排,推进教育制度的科学化、系统化,加强教育制度的执行力,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稳定支撑。

其次,社会要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良好土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和井喷式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广度、深度大大增加。人才培养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映射,社会风气、国民心态均会投射到人才培养领域,产生共振效应。在这种情况下,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向上向善的共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助推“时代新人”的养成。

再次,家庭要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家庭作为“时代新人”成长的第一个环境,成员间无法割舍的亲情联系为“时代新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依托,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彼此,家风的熏染是形成“时代新人”品格、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实现“时代新人”社会化的重要基础。家庭在培育“时代新人”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另外,学校在培育“时代新人”中责无旁贷。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责任人。学校的校风校纪、校园文化、教学科研管理人员的素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科研体系、社会实践等都对“时代新人”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课程思政,努力做到“三全育人”“五育育人”等,夯实培育“时代新人”的根基。

(二)从“人的需要”理论出发,“时代新人”的培育需要兼顾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

“时代新人”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而提出来的,它既孕育着“未来培养怎么样的人”的冲动,又交织着现实的综合考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时代新人”首先定位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积极的政治意味。作为生活于一定国家和社会中的“时代新人”,需要与上述社会需要积极相容,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具体来讲,兼顾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的培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教育主体要将“时代新人”的培育从泛政治化的窠臼中脱离出来,防止过度工具化倾向。“时代新人”并不单单是一个政治性的指谓,也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蕴涵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问题导向意识对于“人”的整体性设计。在当前培育“时代新人”的具体实践中,部分教育主体对“时代新人”概念的理解不深入,导致认识的概念化。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没有很好地从“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角度进行课程、教材、教法设计,不能从内容设计的高度、情感关怀的温度、方法多样的效度等方面满足个体需要,从而使培育“时代新人”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作为个体的新时代的学生要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識,增强本领才干,增加未来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志气、底气、骨气。“时代新人”需要依托新时代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安定来实现追求和梦想。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时代新人”要自觉抵制“丧文化”“佛系”“躺平”等消极观念带给自身的负面冲击,努力奋斗,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实现个体需要。再次,国家和社会要营造“时代新人”满足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避免过于重视社会需要忽视个体需要;另一方面,要避免过于重视个体需要而忽略社会需要。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通过完善制度设计、进行政策引导、选树榜样典型、加强舆情分析等来引导“时代新人”在为人处世中将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而不是有所偏废。

(三)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出发,“时代新人”的培育需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和特色个性发展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来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是人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需要、活动、能力的充分发展,而且实现了自身素质和个性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把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这同样是“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在新时代,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即道德素质和要求;智,即文化素质要求;体,即身体素质要求;美,即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劳,即劳动能力。五个方面形成了人的道德、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系,构成了人的素质框架。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导引性目标,旨在克服以往对人的培养目标的片面性设定,确立完整的、和谐的人的培养目标。我们不能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条式地理解为“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抓、什么都抓不好”,忽视人的特色个性。“时代新人”的培育需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和特色个性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教育主体在培育“时代新人”时要尽可能引导教育对象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比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些培养目标勾勒了人的培养蓝图,提出了人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全面发展是一种美好愿景,对教育主体如何培养人具有一种牵引力。另一方面,教育主体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个体的差异性,不能造成个体核心素养的欠缺。每个教育对象由于先天、后天等因素,在禀赋、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客体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重每个教育对象个性化发展、最优化发展。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9]作为身处一定历史序列中的人,他们植根于一定时代的社会背景,被一定的社会秩序所规定,在既定的社会秩序框架内完成着自我塑造和社会塑造。“时代新人”是一定历史序列中的特定产物,融合了时代回响、社会需要、国家意志。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对人的理性化建构,更多主体智慧和创造能量势必会释放出来,为人的发展建构更为良性的环境,进而实现国家意志、人的主体性作用、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01).

[3]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02-20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9.

[7]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培育时代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