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年画地域性和时代性研究

2022-04-06 10:52孙继梅姜兴达
河北画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年画戏曲艺术

孙继梅 姜兴达

(1.河北美术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2.河北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一、武强年画的地域性

(一)武强年画的发展现状

河北省武强地区因其固有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需求,武强作为燕赵、宋辽等势力割据的分界,战乱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武强人敦厚朴实、勤劳刚毅的性格,这为武强地区独特木版年画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历史与人文基础,作为一种源于民间、服务大众的民俗艺术,具有淳朴、清新、极富乡土气息的艺术特征。1993年武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之乡,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强地区的木版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始于宋元时期,而发展到明代已具相当规模,至清康乾年间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正如清吴汝纶所记载:“强地瘩人贫……民往往画古今人物,刻版集印五色纸,入市公售,悦妇孺。其事至鄙浅,然颇行远。”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武强地区的年画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也为武强木版年画题材的拓展提供了空间,随着统一抗战路线的形成,民间艺人以画笔、刻刀为武器进行着不息的抗争,绘制、印刷了大量关于抗战、保家卫国题材的作品,以宣传抗战,从此武强年画开始成为宣传抗战的有力武器,也揭开了武强年画服务于现实革命斗争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武强年画出现了复兴,成立“远大画业合作社”并发展成为“武强画业工厂”,在保留其原来艺术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全新艺术风貌,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改革开放之后,先后组建了“武强年画学会”与“武强年画社”,1985年成立武强年画博物馆。

武强人通过木版年画向世人展现着他们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对新生活的热情,尽管一度被认为是一种“至鄙浅”以“悦妇孺”的存在,但它却寄托了武强人对生存的渴求,对生命、人生价值的肯定,对平安吉祥生活状态的殷切向往。随着民族文化自信力的不断恢复,武强年画的文化艺术价值逐渐得到认可,其影响力也随着国家影响力的扩大而不断提升,以其对生活与生命的炙热情怀、饱满的热情不仅满足了各地民众的审美需要,同时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二)与地方小说戏曲紧密结合

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武强人具有北方民族特有的敦厚淳朴、粗犷刚毅、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质。他们爱憎分明,多褒扬侠义歌颂忠良。在艺术文化中,小说和戏曲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在武强年画中占有很大比重,这种“有说头,有看头”的年画具有很强的欣赏性,既有美的享受,也能传播历史知识。冀中地区有草台班,武强地区有流行的剧种老调梆子,这些剧种在艺术风格上具有燕赵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当地流行的《三国演义》《杨家将》《水浒传》《七侠五义》《呼家将》等大量小说和戏曲被刻印成年画,流行于民间。当时,农民识字的不多,在武强地区,戏曲作为被当地人们所喜爱的文化形式在艺术传播和文化教诲上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河北当地发生的故事,《施公案》中的一些事就发生在河北一带,窦尔敦所在的河北河间府就在武强附近,这些公案故事成为武强年画重要的组成部分,《呼延庆打擂》是河北梆子的连台本戏,从呼家被奸臣所害到沉冤昭雪连演数场,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大量在地方年画当中出现,戏曲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形式,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满足当地人们的文化需求。年画就通过戏曲版画的形式将动态的戏曲转化为静态的版画,以独有的形式感染和教化民众,形成了武强地区的“土产”。

武强戏曲年画中人物神态通过画笔和刻刀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展现了“不用文章朝天子,全凭刀马定太平”的思维意识,在题材、构图以及色彩的运用上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对该地域传统价值观与文化思维意识最直接的、最贴近生活的表达,所以武强年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原生态的朴拙美。武强年画对戏曲人物的造型方面做到了形神兼备,人物都是戏曲装扮,特点鲜明,造型淳朴。构图上画面结构紧凑,在有限的篇幅中把人物、场景和情节浓缩在一幅幅年画之中,使观众了解历史故事,激发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武强年画的时代性

(一)时事变革和讽刺画

武强年画作为最贴近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生活气息,最直接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喜好。清代末年开始,中国处于动荡之中,清政府的没落和帝国主义的入侵,激发起各界爱国人士的奋起反抗和革命图强精神,洋务运动的推进,也实行了一些新政,开办学堂、修铁路、开矿山、建立操练新军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使中国的封建王朝被推翻,中国又陷入军阀混战当中,在这一时期,武强木版年画在题材上突破原有的传统形式,涌现出大批反映现实生活中时政变革和讽刺时弊的新题材,几乎构成了民间美术的近代画史。

中国古代也有讽刺画,但是由于封建专制的思想禁锢,只是少量存在,未能得到发展,十九世纪末,由于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不断兴起,武强年画打破了传统年画中歌颂盛世太平的吉祥绘画限制,出现了《尖头告状》《扛箱官》等讽刺性的绘画。其反映了清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这些揭露黑暗的年画一经问世,使百姓高呼大快人心,并受到欢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艺术题材的选用上也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成为艺术创作题材的主要来源,武强地区的年画呈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共同发展的面貌,既有传统题材的天地全神、美女、娃娃等,同时也有《女学堂演队图》《河间府演大操》《两军大战南口》《保卫和平》《神枪手》《保卫边区》《参军图》等,这都体现了对当下生活最直接的表达。

图1 《女学堂演队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66cm×130cm 现藏于武强年画博物馆

图2 《保卫和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20cm×32cm 现藏于武强年画博物馆

(二)革命新年画

武强新年画是二十世纪中期诞生的作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发挥着教化民众、团结人民的作用。在根据地和后方出现的革命新年画获得了初步的成功,根据地的美术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相结合创作了《抗战门神》和《立功喜报》等作品,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和喜爱。华北大学美术系迁移到束鹿和正定后,年画作为当时学校师生课程的一部分,到武强进行了走访学习,组织了翼中年画社,对武强新年画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新年画和旧年画相比较,在题材和内容上都有革新,表现的主要是新时代的现实,如保卫边区、勇于斗争、支援前线、学习文化等生活场景都是生产战斗中的新生活、新气象、新人物。从事新年画设计创作的艺术家大都是专业美术工作者,既有革命理想,又有一定的创作技巧,和群众打成一片,其审美爱好和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这些新年画使古老的艺术画种充满了时代的气息,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新年画注意学习和吸收传统年画的形式样式,如五子图、农历图、门神等都被艺术创作者融合了当代绘画技巧,采用传统水印的方式,真正做到了革命内容与传统形式相结合,成为河北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武强年画中充分表现了与时俱进的农事耕织、社会现象、心灵崇拜、人生礼节、民间故事等各个方面,采用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讽刺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武强年画可以说向我们展现了武强人民所特有的家国情怀,每一个形象、每一幅作品都被赋予了人们最虔诚的祈求与向往,体现的是人们最根本的一种需要与意图,是贴近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是蕴含自然、人文气息的综合体。

图3 《保卫边区》 36cm×25cm 现藏于武强年画博物馆

图4 《打日本救中国》 36cm×25cm 中央美院薄松年

三、结语

武强年画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展现一定的时代性。武强木版画艺术通过精湛的技巧、丰富的内容和永恒的传承集中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中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理想。一方面,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情怀,在作品题材、构图与色彩的运用上都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命运的不屈抗争。武强地区的木版画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中国向世界展现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也是保持中国传统艺术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化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与民族文化自信心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猜你喜欢
年画戏曲艺术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纸的艺术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羊年画羊缪印堂
爆笑街头艺术
缪印堂的“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