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CI理论的高校众创空间知识创新体系研究

2022-04-06 00:26于姗姗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众创创客空间

于姗姗 夏 星

(1.湖北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2.湖北工业大学 就业创业学院;3.湖北工业大学 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湖北 武汉 430068)

0 引言

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深刻阐明了众创空间作为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本质特征以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8项重点任务,成为众创空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9月14日,科技部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印发《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进一步明确了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建设原则、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尤为重视科技型创新创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有效互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1-2]。全国创新创业热潮高涨,以高校为主体的新型众创空间也应运而生。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3]。2017年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4]。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建设致力于知识创新的高校众创空间,既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题中之义;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国内针对高校众创空间的研究热度不减。目前国内学者围绕“高校众创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①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付志勇[5]认为“众创空间具有合作社群、创意实践、开放资源和协作空间4个核心要素”,形成了有机的生态系统;王涛[6]阐述了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的独特优势、发展定位和实现路径;李双寿[7]等以清华大学i.Center为例,通过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实践进行分析。②众创空间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黄兆信[8]等致力于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提高就业率向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转型,从创业实践教育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转型,从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向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转型”,发展高校众创空间,培育高校创业文化。③基于高校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王大本[9]试图借鉴众创空间的成功经验,指导创新型人才培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目标,设置聚焦科技前沿的教学内容,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方法,营造“分享、奉献、公平、积极参与”的创新型人才成长氛围,将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将股权众筹纳入创新创业资助体系。④高校图书馆众创空间的建设。陈良[10]探索基于众创空间的高校图书馆转型,实现“从阅读文化到众创文化、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从信息素养到跨素养能力的转变,循序渐进开展创业型众创空间服务”。

高校众创空间以知识的创新与发展为其核心特征;而知识管理学界对于知识创新体系的研究,大多基于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的SECI理论,即知识创新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互相转化而实现,这种转化过程可以分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显化(Externalization)、综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4个阶段。耿星[11]认为,企业知识创造应当纳入“外部知识输入”这一因素,形成增加了“外部引入(Introduction) 、传播共享(Dissemination)、解释内化(Explanation)”这3个阶段的IDE-SECI模型。李久平[12]构建了“基于SECI的企业内部知识流动过程及螺旋模型”;张克英[13]等分析了知识共享的内涵,根据知识共享手段和主体的不同将SECI模型的4个阶段细化为16种模式。毛天虹[14]将SECI模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加强通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意会知识的交流共享三点启示;马丽[15]等关注于高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建立知识转化“场”以“加速创新性知识资产向教学资源转化、创新人事体制激发协同创新活力入手”,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吴保根[16]以微观巴、宏观巴和已有的知识资产作为前因变量,将SECI模型作为中介变量,将输出的知识资产作为结果变量,构建了大学科技园的知识创新理论模型。孙雪[17]等运用SECI理论分析众创空间中的知识创造过程,提出建设众创空间的三点建议,即落实“互联网 +”的协同创新作用、充分利用各类工具平台、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综上所述,高校众创空间的研究成果侧重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而SECI理论可用于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将“SECI理论”和“众创空间”研究相结合的相关文献鲜见,且缺乏对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的针对性分析。本文基于SECI理论探讨地方高校众创空间知识创新体系。

1 高校众创空间的知识创新

高校作为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策源地,尤为关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有形或无形的知识资产的社会转化与服务。高校众创空间,是众创空间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的产物,促进人才培养、推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其实质是“一个以思想的形成和持续改进为关注点的团体,其成员通过建构性的互动过程发展对于共同体有价值的思想”[18]。

1.1 双主体:以创新思想为起点,强调去中心化的开放互动

传统教育教学建立了权威知识的传导模型,而高校知识建构共同体则以“思想”为起点,强调每一位成员在思想交互过程中同等重要,教师和学生都是知识建构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创新的合法贡献者,形成开放互动的“对话”关系。高校在众创空间的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思想”创造的双主体,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打破师生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内在壁垒,提升知识分享的意愿,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

1.2 培育机制:关注思想的持续改进,而非定论式成果

作为高校知识建构共同体成员的师生,“以理解他们感兴趣的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为建构知识的出发点”[19],提出关于解决问题的真实想法,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修正、改进、深化和提炼,随着理解的深化而不断发现和解决更深层的问题,呈现出“跟进性探究”或者“跟进性问题解决”[20]进程,最终内化并升华成为更高层次的观点。高校众创空间,推动院系共建“创新点子想出来-创意产品做出来-创新企业办起来”全链条式的创新创业企业培育机制,提供全程化、一站式的创新创业指导咨询和服务。

1.3 多元功能:关注共同体知识,而非仅仅是个体知识

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不只是为了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是在共同发展集体的公共知识。各成员共享思想、探讨问题,这些知识要素由主观知识变为客观知识,作为观念性对象开始生存在高校知识建构共同体的公共知识空间中。同时,个体也通过推进共同体知识的增长而实现个人知识的发展。在高校众创空间中,由共同体成员推进的集体公共知识,既包括对学术科研的推进,也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2 高校众创空间的知识创新模型

高校众创空间作为知识建构共同体,以拥有知识的师生创客为其行为主体,以知识的传递、共享、加工和实践为其工作路径,以知识的流动和创新为其运行机制,以原有知识的升华和新知识的产生为其主要成果,其内部呈现出潜移默化、外显明示、联接组合和内化升华这一动态循环的过程,4个环节缺一不可,最终实现知识资产的螺旋上升。

图1 高校众创空间的知识创新模型(SECI模型)

2.1 潜移默化: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潜移默化是高校众创空间知识创新的基础,其主要途径是不经由符号语言也不构成逻辑表达的“默会”。它是指创客主体将隐性知识传递给他人,并可能发展成为共同体集体化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包括创客主体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专业素养等等,因为具有高度的个体性和排他性,其转化过程呈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移默化。其他创客主体通过虚拟社区互动或实体空间走访接触到这些隐性知识,并因为共同的感悟和体验而触发,通过观察、模仿和感受,逐步形成了对它的理解与控制。高校的文化育人,同样属于此类范畴的重要内容。

2.2 外显明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外显明示是高校众创空间知识创新最为重要的环节,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对话”,即符号化概念和语言要素的清晰表达,推动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进程,以期达成知识的交互共享。高校创客主体将所持有的隐性知识加以整理、概括、归纳和总结,经由授课培训、论坛沙龙等,让众创空间中的其他主体可以通过交流沟通来习得。就其表述的方法而言,可以通过会谈、比喻、演绎、推理、类比等方式,让高度个体性或深层次的隐性知识,转变为更易理解、更具可操作性的显性知识。

2.3 联结组合: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联接组合是高校众创空间知识创新的必由之路,将个体化的显性知识联结成为集体化的显性知识,其主要途径是信息的采集、加工和系统化进程。就知识转化路径而言,创客主体的显性知识并不能被直接全盘吸收,能进行传递的只是知识中的信息或观点。而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使得这些零散的信息快速且低成本地聚合成为组织层面的显性知识,并将其重新划分为不同的知识单元,同时也凝聚起组织的核心知识,以便于共同体成员后期的检索、吸收和进一步使用,促生了新知识的创造,形成了知识库的更新。

2.4 内化升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内化升华是高校众创空间知识创新的关键点,只有经历了前三个阶段并将系统学习中获得的显性知识内化为创客主体的隐性知识,才能让知识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资产,其主要途径是“在做中学”。通过锻炼、实验、比赛、实习、实践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将显性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吸收显性知识,将其内化并升华成自身的隐性知识,让知识得以持续发展并螺旋上升[21]。

3 高校众创空间的知识创新实践

对应SECI知识创新模型的四个阶段,高校众创空间进一步为知识的转化和创新提供支撑平台,促进创客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依据“个人·集体”“直接·间接”两个维度[12],可分为知识传递的创始场、知识共享的会话场、信息加工的系统场和升华价值的操作场。

3.1 创始场:凝聚众创空间的精神内涵

高校积极建设校园文化项目,打造创新创业文化平台,拓展创新创业资源共享空间。建设创新创业文化长廊以及融入车库精神的创咖文化群,构成校园物质文化情景;落实企业家论坛、创业沙龙等,始终贯穿着“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校园次文化。校园主流文化、次文化贯穿一、二、三课堂,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强化众创精神,挖掘文化内涵。

3.2 会话场:提升创客主体的创造活力

从关注创客项目逐步转向为关注创客本身,学校不断强化创新创业社交空间,深入挖掘高校师生中的人力资本,活跃线下线上的创客群落,持续提升众创空间的创造活力。完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体系,鼓励扶持在校师生知识创业、科技创业。打造线下“五创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链,开设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业导师团队建设,邀约知名企业家和杰出校友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的辅导服务[2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依据学生用户群体需求,建立APP线上社群,以广大校园创客及潜在创客为其用户群体,以兴趣为引导,聚焦形成点子、促使同行业及跨行业进一步地交流合作,创建团体、遴选项目、借用场地、融合资金的创新创业全过程[23]。

3.3 系统场:建设智能化创新创业中心

建设智能化创新创业中心,全面布局创新创业实时共享数据网络空间,实现精准创业就业指导和大数据挖掘。为APP线上用户提供个人测评和团队诊断服务,构建职业信息测评系统,对用户行为进行360度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创业团队组建的合理性,提出改进建议,实现精准指导和信息配送;与兄弟院校开展合作,将线上线下数据打通并进行匹配,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全民共享、实时更新的数据网络体系;汇聚网络空间内部所有创客的交互信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数据形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关键因子,可针对“创业动机” “创业热门领域”“优秀创业者素质”“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等问题进行研究,为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以及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指导广大校园创客或潜在创客的创新创业行为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3.4 操作场:集成优化资源的有效对接

加强高校资源共享,完善校院企合作机制,畅通创新创业工作空间。校院共建:学校加强校级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搭建短学期实践育人平台,纳入学分管理体系;支持学院完善专业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基础训练中心加强专业训练、创新训练及仿真演练,支持学生进入高水平科研实验室,体验学科前沿与高新技术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成果;鼓励学院组织一院一赛,打造一院一品牌,构建创新创业项目的推介系统,实现创新想法的快速转化,实现师生创业项目质量和数量的双提升。

校企协同,探索产学研用融合:一方面,以项目为驱动,以政府创新创业工程为抓手,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技术产业研发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技术交流和通用技术的合作研发,通过与校外企业的联合培养、一院一班等合作模式,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将成果转化处置权、使用权、受益权下放到个人或团队,鼓励校内科技人员大胆实施成果转化,师生可以在岗或离岗创业;成立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和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了成立科技公司的管理办法,简化申报、审批流程,量化股权认定比例,提供注册、引资、孵化平台等优质服务。

图2 高校众创空间的知识创新系统

4 结语

高校众创空间的知识创新系统具有三大要素:①知识资产,是其核心要素;②潜移默化、外显明示、联结组合、内化升华的SECI模型,呈现出知识创新的全过程;③涵盖创始场、会话场、系统场、操作场的知识“场”,为知识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高校众创空间将原有的知识资产输入到SECI模型中,经由四大知识“场”催生,输出新的知识资产;这些新的知识资产,再次输入SECI模型,开启新一轮的知识创新,由此往复。

基于以上系统,高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深化改革和新型众创空间的转型升级,致力于服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本文研究方法较单一,采用案例分析和定性研究,存在较大局限性;如何科学制订高校众创空间的测评指标体系,加速高校知识的创新和转化,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将是本研究继续关注的方向。

猜你喜欢
众创创客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兰州出台《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
校园创客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朝阳“五个工程”促进众创空间发展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
创客时代
上海“工商众创十一条”出台 给创业降门槛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