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

2022-04-06 11:38
现代哲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性词真值听者

刘 畅

蔑称(slurs)是一种具有贬低性和冒犯性的词语,比如“黑鬼”(nig**r)(1)“黑鬼”对应的英文蔑称侮辱性极强。因此笔者将其部分隐去,以避免造成冒犯。这一蔑称不仅指称黑人,也被用来贬低、冒犯黑人。蔑称兼具描述性和规范性,表现出一系列有趣的特性,对语言哲学提出了新问题。例如,有别于纯粹描述性词语,蔑称具有贬低性,所以蔑称理论需要解释为何“黑鬼”带有贬低性、而相应的中性词“黑人”却没有。蔑称也具有冒犯性,比如公开使用“黑鬼”会冒犯黑人群体。冒犯性和贬低性十分相近,所以我们要澄清二者的异同。此外,蔑称还具有真值条件贡献、强弱差异、不可转述性、独立性、不可移置性等特点。蔑称理论的工作,就是解释为何蔑称具有这些特性。

蔑称是当前国外语言哲学的研究重点,因为其对诸多哲学领域有重大影响。在语言哲学上,蔑称的贬低性挑战了意义的直接指称理论(direct referenc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指称。但“黑鬼”和“黑人”指称相同,意义却看起来不同。在伦理学上,需要探讨“黑鬼”这样的蔑称和“懦夫”这种厚道德概念(thick moral concepts)的异同。在政治哲学上,法律是否应该禁用蔑称,也是管制冒犯性言论的重要议题。

当前的很多蔑称理论,主张蔑称表达了贬低性或冒犯性的内容。例如,真值条件内容理论(truth-conditional content theory)会认为,“黑鬼”的指称与“黑人”不同,而是指“懒惰、暴力……并因此该被歧视、排斥……的黑人”。(2)See Christopher Hom, “The Semantics of Racial Epithets”,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5 (8), 2008, pp. 416-440; 张瑛: 《评蔑称语的组合外在论》,《哲学研究》2018年第11期。“黑鬼”这种蔑称看似支持了真值条件内容理论。例如“黑鬼”的贬义,似乎来自“黑”和“鬼”两字的贬义。但是,一个词的意义并非其部分的意义的组合,正如“神圣罗马帝国”的意义并不是“神圣的、罗马的、帝国”,而是指历史上一个德国国家。规约隐涵理论(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认为,“黑鬼”的指称与“黑人”相同,但表达了“说话者鄙视黑人”的规约隐涵。(3)Daniel Whiting, “It’s Not What You Said, It’s the Way You Said It: Slurs and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s”, Analytic Philosophy, 54 (3), 2013, pp. 364-377; Adam Sennet and David Copp, “Pejoratives and Ways of Thinking”, Analytic Philosophy, 58 (3), 2017, pp. 248-271.然而,这些理论只关注蔑称表达的内容,忽视了蔑称在表达内容之外的用途。(4)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只讨论禁忌理论和规约隐涵理论(参见第四节)。

本文将提出一种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其特性。根据这一新理论,蔑称具有贬低性和冒犯性,因为其用途是去贬低和冒犯指称的对象。说“亚当是个黑鬼”不仅表达了“亚当是黑人”的真值条件内容,也做出了贬低黑人和冒犯听者的言语行为。蔑称的冒犯性不同于其贬低性,因为贬低是以言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而冒犯是以言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相较于禁忌理论、规约隐涵理论等,笔者的理论具备两个优势:能够区分贬低性和冒犯性,并能解释蔑称的非贬低性使用。本文将以如下方式展开:第一节介绍蔑称理论需要解释的特性,第二节构建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第三节应用该理论来解释蔑称的特性,第四节论证该理论相对于其他理论的两个优势,第五节总结全文。

一、蔑称的特性

在构建蔑称理论之前,首先要澄清蔑称的诸多特性。以此为基础,蔑称理论才能解释为何蔑称具有这些特性。当前文献一般认为,蔑称理论需要解释蔑称具有的以下属性:(5)See Christopher Hom, “The Semantics of Racial Epithets”,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5 (8), 2008, p. 426; Christopher Hom, “Pejoratives”, Philosophy Compass 5, No. 2, 2010, pp.164-169; Renée Jorgensen Bolinger, “The Pragmatics of Slurs”, Nos 49, No. 1, 2015, p.1; Adam M. Croom, “Slurs”, Language Sciences 33, 2011, pp.343-346; Robin Jeshion, “Expressivism and the Offensiveness of Slurs”,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27, No. 1, 2013, p. 232; Jennifer Hornsby, “Meaning and Uselessness: How to Think about Derogatory Words”,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25, No. 1, 2001, pp.128-129.

贬低性(derogatory force/derogatory power):不同于中性词,蔑称具有贬低性,被用来贬低别人。比如,“黑鬼”这一蔑称具有对黑人群体的贬低性,而其对应的中性词“黑人”却没有。相应地,蔑称理论需要解释为何“黑鬼”这种蔑称具有贬低性,以及贬低性来自何种机制。例如,蔑称理论可以主张贬低性来自于蔑称本身的意义、说话者对蔑称的用法或者蔑称的社会属性等机制。

冒犯性(offensiveness):蔑称不仅具有贬低性,也具有冒犯性。换句话说,蔑称经常被用来冒犯听者。无意中说出蔑称,也可能会冒犯某些群体,从而产生冲突。蔑称理论也要解释,为何“黑鬼”这样的蔑称会让人感到冒犯。既有的理论常把冒犯性和贬低性混为一谈,默认解释了冒犯性就解释了贬低性,反之亦然。所以,蔑称理论需要澄清贬低性和冒犯性的关系。

对真值条件的贡献(truth-conditional contribution):作为一种规范性词语,蔑称具有指称,或者对真值条件的贡献。有些纯情感表达词(pure expressives)仅具有表达情感的用途,不影响真值条件。例如,“天他妈的是蓝的”为真,当且仅当“天是蓝的”为真。不同于纯情感表达词,句子中的蔑称会决定句子的真值条件。一个蔑称对真值条件的贡献,似乎等同于其对应的中性词。因此把蔑称替换成对应的中性词,句子真值条件不变。假设亚当是一位黑人。尽管把“黑鬼”替换为“黑人”,以下两句话真值应该相同:(1)亚当是个黑鬼;(2)亚当是个黑人。

贬低性的强弱差异(force variability):蔑称的贬低性有强弱之分,比如“黑鬼”这一蔑称的贬义性远超“英国佬”(limey)的贬义性。蔑称理论必须解释,为何有些蔑称的贬低性比其他蔑称更强。需要注意的是,该特性并不包括历史上同一蔑称的贬低性的强弱变化。例如,“为何‘黑鬼’的贬低性在历史上逐渐增强”涉及一个不同的问题,类似于“为何‘马达加斯加’指称马达加斯加”这样的元语言问题。

不可转述性(descriptive ineffability):蔑称的贬低性似乎难以用纯描述性的词语(descriptive terms)来转述。换言之,我们无法把蔑称转译成中性的描述性词语而不丢失部分意义。例如,哪些词可以准确地转述“黑鬼”?“黑鬼”是指“低智商的黑人”,还是“有犯罪倾向的黑人”?似乎任何一种转述都不够准确。蔑称理论需要解释为何蔑称的贬低性难以转述,以及转述之后失去了什么。

独立性(independence):不同于其他规范性词语,蔑称的贬低性独立于其指称或真值条件内容,因此所有蔑称都有对应的中性词。这些中性词指称同样的对象,但没有贬低性。比如,“黑鬼”的贬低性独立于其对黑人的指称,其对应的中性词“黑人”具有同样的指称,但失去了贬义。相比之下,“傻逼”这样的一般性贬义词(general pejorative),难以找到同指称的中性词。(6)“傻逼”这种一般性贬义词,在文献中不被当作语言哲学上的蔑称(slurs),因为它们贬低个人而非整个群体。一般性贬义词无法找到对应的中性词。即便“傻逼”的指称等同于对应的“愚蠢的人”,后者也算不上中性词。合理的理论必须能够区分开蔑称的贬低性和它们的真值条件内容。

不可移置性(non-displaceability):这是指当蔑称处于连接词的辖域内,仍然保留其贬低性。换句话说,蔑称的贬低性可以突破否定、合取等连接词的辖域。考虑以下例子:(3)亚当不是黑鬼;(4)如果亚当是黑鬼,他就爱吃炸鸡。虽然“黑鬼”被局限在“不是”和“如果”的辖域中,但仍然让整个句子具有贬低性,使用以上两个句子仍然构成对黑人的贬低。相比之下,“傻逼”这种一般性贬义词不具有不可移置性,其贬低性不能突破连接词的辖域,例如“亚当不是傻逼”和“如果亚当是傻逼,他就爱吃炸鸡”并没有贬低亚当。

说话者中心性(agent-centeredness):蔑称表达一种轻蔑、贬低的态度。有趣的是,蔑称总是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而不一定表达第三方的态度。考虑“(5)鲍勃相信亚当是个黑鬼”这一命题态度报告句。如果说话者在这句话中使用了“黑鬼”,可以推断出说话者对黑人的轻蔑态度。相反,从这句话中无法推断出鲍勃对黑人的轻蔑,可能鲍勃只是相信亚当是黑人而并无轻蔑之意,是说话者在描述鲍勃的信念时用蔑称表达了说话者对黑人的轻蔑。

推理难题(inference puzzle):蔑称似乎还能影响推理的有效性。解释这种影响就构成了推理难题。对比下面两个论证:论证(6)看起来是“有效”(valid)论证,假如一个人接受了“亚当是黑鬼”,他必须接受“亚当是黑人”;相比之下,论证(7)看起来是“无效”(invalid)的,假如有人接受“亚当是黑人”,他也可以拒绝承认“亚当是黑鬼”。为什么蔑称能影响推理“有效性”?这种“有效性”与传统意义上保存真值的有效性有何异同?

(6)前提:亚当是个黑鬼。结论:所以,亚当是个黑人。

(7)前提:亚当是个黑人。结论:所以,亚当是个黑鬼。

二、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

为了解释蔑称的这些特性,本文将构建一种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the speech act theory of slurs)。正如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所指出,语言的功能不仅是描述、指称对象,也包含用语言做出各种行为的用途(use)。(7)See J. L. Austin, “Performative Utterances”, Philosophical Papers, ed. by J. O. Urmson and G. J. Warnock,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1, p. 238; 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 by G. E. M. Anscombe, P. M. S. Hacker and Joachim Schulte, 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9, p. 25.例如,“你好”的用途并非仅指称某个对象,而是做出打招呼这一行为。在此意义上,蔑称类似于“你好”“再见”这种词,其用途不仅是指称一类人,而是做出贬低、冒犯他们的行为。(8)不同于“你好”这种词,蔑称仍然具有指称。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主张蔑称的用途,在指称之外,即是去贬低和冒犯其指称的群体。这也解释了蔑称的贬低性和冒犯性。笔者将逐一分析这两种用途。

蔑称的第一个用途是做出贬低这一言语行为。比如说出“亚当是个黑鬼”这句话,不仅在描述亚当的种族,也在贬低亚当所属的黑人群体。说话者通过贬低黑人群体,一并贬低了亚当。贬低这一言语行为,按照奥斯汀的分类,属于以言行事行为,即在说话中做出的行为(doing something in saying something)。(9)J. L. 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2, p.99.具体而言,贬低是一种表达性言语行为(expressive illocutionary acts)。表达性言语行为包含打招呼、恭喜、致哀等,其要点(illocutionary point)在于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10)John R. Searle and Daniel Vanderveken, Foundations of Illocutionary Log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38.而贬低的要点在于表达说话者对于对象的轻蔑(contempt)。例如,贬低黑人的言语行为,旨在表达说话者对黑人的轻蔑。

蔑称的第二个用途是做出冒犯这一言语行为。对亚当说出“亚当是个黑鬼”,不仅贬低了他所属黑人群体,而且冒犯了亚当或者其他听者。按照奥斯汀的划分,冒犯属于以言取效行为。不同于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是通过说话来达成某些效果的行为(producing certain effects by saying something)。比如,对伤心之人说“好了好了”来安慰他,是一种以言取效行为。但是成功地安慰对方,需要产生让对方感到抚慰的效果,仅说出“好了好了”并不足够。类似地,冒犯这种以言取效行为,也需要通过说话产生让听者感到冒犯的效果。蔑称能够令人感到冒犯,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负面联想。比如“黑鬼”会让听者联想到奴隶制的残酷以及种族主义的歧视,从而感到冒犯。

至此,我们可以把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总结如下:蔑称的用途,除了指称一个群体,也包含做出贬低该群体的以言行事行为,以及冒犯听者的以言取效行为。

对于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笔者需要澄清以下几点:

第一,本理论主张蔑称的用途包括贬低和冒犯,并非否认蔑称存在指称。蔑称具有指称,也对真值条件做出贡献。蔑称对真值条件的贡献,等同于其相应的中性词。因此,“黑鬼”和“黑人”具有相同的指称,即黑人这一群体。“亚当是黑鬼”为真,当且仅当“亚当是黑人”为真。

第二,贬低和冒犯这两种用途并不冲突。一句带有蔑称的话,可以既是贬低又是冒犯,因为一句话能同时构成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例如对枪手说“开枪打她!”这句话,可以同时是命令这一以言行事行为,也是说服这一以言取效行为。

第三,说话者使用蔑称,不保证会成功做出贬低或者冒犯的行为。一方面,贬低这种以言行事行为要想成功,必须满足特定的有效性条件(felicity condition):唯有说话者意图让听者也蔑视对象时,使用蔑称才构成贬低。比如,一个无知幼童不知道“黑鬼”的意思,但出于淘气使用该词。这种情况下,幼童并没有在贬低黑人,因为他只是为了好玩,无意让听者产生对黑人的蔑视。另一方面,使用蔑称也不总是构成冒犯。冒犯作为一种以言取效行为,旨在产生让听者感到冒犯的效果。如果听者未感到冒犯,使用蔑称并不构成冒犯对方的行为。例如说话者当着一群种族主义者大谈“黑鬼”,这些种族主义听者歧视黑人,使用“黑鬼”并没有冒犯到他们。

第四,虽然具有贬低和冒犯的用途,但蔑称可以不用来贬低和冒犯对象。一个词具有约定俗成的用途,并不妨碍说话者把该词挪作他用。这就好比筷子的用途是用来吃饭,也可以拿来盘头发、疏通管道。蔑称的用途是用来冒犯和贬低,也可以被用来开玩笑、表示亲密、甚至骄傲。(11)See Randall Kennedy, Nigger: The Strange Career of a Troublesome Word,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3, pp. 3-43.比如,“酷儿”(queer)原本是贬低、冒犯性少数群体的蔑称,近年来该词逐渐被该群体“挪用”(appropriation),用来表达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骄傲,甚至专门的学科被命名为“酷儿研究”。

第五,不使用蔑称也可以进行贬低或冒犯,所以蔑称不是贬低性和冒犯性语言的必要条件。假如一个外国人语带讥讽地说“中国人都爱吃猪大肠”,虽然这句话不带一个脏字,仍然能构成对中国人的贬低或者冒犯。需要注意的是,“爱吃猪大肠”并非蔑称,不具有约定俗成的贬低和冒犯的用途。

三、言语行为理论解释蔑称的特性

定义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之后,笔者将用该理论来逐一解释蔑称的特性,展示该理论的解释力。

第一,蔑称具有贬低性,因为其用途之一即是做出贬低这一以言行事行为。例如,“黑鬼”带有贬低性,因为其用途是做出贬低黑人群体的行为。这种用途是约定俗成的,就像筷子约定的用途之一是夹取食物。

第二,蔑称带有冒犯性,因为其另一用途是做出冒犯这一以言取效行为。这是因为蔑称会让听者联产生负面的联想,从而制造感到冒犯的效果。比如说出“黑鬼”这个词会冒犯黑人群体,因为该词让他们想起所受到的歧视和压迫。

第三,蔑称对真值条件的贡献,等同于它们所对应的中性词。例如,“亚当是黑鬼”的真值条件等同于“亚当是黑人”。蔑称的贬低性和冒犯性,并不影响其对真值条件的贡献。

第四,贬低性的强弱差异,源于蔑称做出的贬低行为的强弱。强烈的贬低比轻微的贬低,表达了更强烈的轻蔑态度。因此,“黑鬼”带有比“英国佬”更强的贬低性,因为前者的用途是做出更强的贬低行为。

第五,蔑称具有不可转述性,因为用词语做出言语行为不同于用词语描述对象。比如“你好”与“我对你打招呼”的意义并不相同,因为描述打招呼并非是在打招呼。类似地,“黑鬼”不能被转述成“低智商的黑人”或“有犯罪倾向的黑人”,因为“黑鬼”的用途是做出贬低黑人的行为,而非描述黑人。

第六,蔑称的贬低性具有独立性,因为蔑称的用途独立于它们的指称或真值条件内容。例如敬语“您”具有表示尊敬的用途,但和“你”一样在语境中指称听者。类似地,“黑鬼”的用途是做出贬低这一行为,独立于其对黑人的指称。中性词“黑人”具有和“黑鬼”一样的真值条件内容,但缺乏贬低的用途。

第七,蔑称具有不可移置性。这是因为有些词语在连接词的辖域之中,仍然保留原有的用途。例如格林(Mitchell Green)指出,“If snow is, as I suppose, white, then grass is green”中的“as I suppose”任然保留其做出设想的用途。(12)Mitchell S. Green, “Illocutionary Force and Semantic Content”,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23, No. 5, 2000, p. 447.类似地,“如果亚当是黑鬼,他就爱吃炸鸡”这一条件句,用途仍然包括做出贬低黑人这一言语行为。

第八,蔑称具有说话者中心性,因为其用途之一是做出贬低的行为。当说话者使用“黑鬼”这一蔑称时,是他在做出贬低黑人的行为,表达的永远是他自己的态度,而并不一定是他人的态度。(13)虽然使用蔑称总是表达说话者的态度,但也不排除同时表达第三方的态度。笔者的理论允许(5)“鲍勃相信亚当是个黑鬼”同时也表达鲍勃的轻蔑态度。

第九,蔑称会产生推理难题,因为言语行为之间也可以存在或缺乏蕴含关系(illocutionary entailment)。(14)John R. Searle and Daniel Vanderveken, Foundations of Illocutionary Logic, pp .129-137.例如,我们无法从“我为A抱歉”推出“我为A抱歉,并且保证B”,前者的用途并不蕴含后者用途,即做出保证的言语行为。与此类似,接受“亚当是黑人”的前提,并不一定要接受“亚当是黑鬼”的结论,因为带有蔑称的结论包含了前提所没有的用途,即贬低黑人的言语行为。

四、言语行为理论的优势

本节将论证,比起其他理论,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具备两个优势:能够区分贬低性和冒犯性,并能解释蔑称的非贬低性使用。

该理论的第一个优势,在于能够区分蔑称的贬低性和冒犯性。文献中的理论常把贬低性和冒犯性混为一谈。虽然蔑称兼具贬低性和冒犯性,但二者是不同的特性。这里可以给出两个理由。第一,贬低性不同于冒犯性,因为很多词语具有冒犯性却不具有贬低性。例如,韩国与日本争议的岛屿被日本称为“竹岛”,“竹岛”对于韩国人具有冒犯性,因为他们称该岛为“独岛”。然而“竹岛”并没有贬低性,这一名字并非对争议岛屿的蔑称或贬义词。第二,蔑称的贬低性和冒犯性往往具有不同的对象。比如“黑鬼”具有针对黑人的贬低性,但其冒犯性却有更广泛的对象。这一蔑称不仅会冒犯黑人,也会冒犯其他反对种族主义的人。当称呼一位黑人是“黑鬼”的时候,他的白人朋友也会感到冒犯,虽然贬低的是黑人群体而非白人。

无法区分蔑称的贬低性和冒犯性,对一些蔑称理论构成挑战。这些理论往往把贬低性和冒犯性混同起来。(15)大部分蔑称理论默认“贬低”和“冒犯”这两个术语所指相同,可以互相混用。例如,蔑称的独立性在文献中既被称为“贬低的独立性”,又被称为“冒犯的独立性”。比如,蔑称的禁忌理论(prohibitionism)把贬低性默认为冒犯性,并给出同一种解释:蔑称具有冒犯性(或贬低性),因为使用蔑称会违反禁止蔑称的社会禁忌。(16)Luvell Anderson and Ernie Lepore, “What Did You Call Me? Slurs as Prohibited Words”, Analytic Philosophy 54, No. 3, 2013, pp.350-363.然而,禁忌理论无法解释为何蔑称的贬低性和冒犯性具有不同的对象。“黑鬼”的贬低性针对的是黑人群体,但该蔑称却能冒犯黑人之外反对种族歧视的人。按照禁忌理论,使用“黑鬼”会让很多反对种族歧视的人感到冒犯,因为挑战了他们的禁忌。但如果冒犯性等同于贬低性,“黑鬼”就不仅贬低了黑人,也贬低了其他反种族歧视人士。然而,这一点与我们的直觉相悖。

作为一种回应,禁忌理论可能会区分贬低性和冒犯性,并主张蔑称理论的工作仅限于解释冒犯性,而不需解释蔑称的贬低性。这是因为进行贬低的是说话者,蔑称本身并不具有贬低性。笔者反对取消蔑称的贬低性,因为这种回应难以解释同为冒犯性词汇的“黑鬼”和“竹岛”(指称以外)的区别。如果两者都没有贬低性,为何前者会在很多字典中被标为贬义词,而后者不会?

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区分贬低性和冒犯性。这是因为贬低是以言行事行为,而冒犯是以言取效行为,两种言语行为可以分离。例如,使用“竹岛”这一名称会冒犯韩国人,但其用途并非去贬低该岛。就蔑称而言,“黑鬼”的贬低性和冒犯性具有不同的对象,因为贬低和冒犯两种行为的对象不同。用“黑鬼”来贬低黑人,表达的是说话者对黑人这一对象群体的蔑视。而使用“黑鬼”会冒犯黑人之外的对象,因为反对种族歧视的听者即便不是黑人,听到该蔑称也会感到冒犯。

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二个优势,在于能够解释蔑称的非贬低使用(non-derogatory use)。虽然贬低是蔑称的用途之一,但使用蔑称不一定构成贬低。有些时候,说话者使用蔑称,并非是在贬低对方。美国黑人法律学者肯尼迪(Randall Kennedy)发现,“黑鬼”这个词在黑人社群之内,除了用来贬低黑人之外,也被用来开玩笑、表示亲密、呼吁团结或者表达被压迫者共同的处境。例如,“詹姆斯·布朗是个真真正正的黑鬼”(“James Brown is a straight-up nig**r”)这句话,曾被用来表达对该黑人音乐家的灵魂乐成就的敬意。(17)Randall Kennedy, Nigger: The Strange Career of a Troublesome Word, p.30.

非贬低性使用挑战了很多蔑称理论。这些理论往往无法允许语境因素影响蔑称的贬低性。比如,蔑称的规约隐涵理论(conventioanl implicature theory)无法解释非贬低性使用。该理论主张蔑称的真值条件内容和相应的中性词完全相同,但是蔑称带有负面的规约隐涵。例如,“亚当是个黑鬼”与“亚当是个黑人”所言(或真值条件)相同,但隐含了说话者对黑人的蔑视(类似于“张三有钱但是慷慨”和“张三有钱并且慷慨”的区别,前者隐含了有钱和慷慨的矛盾)。这句话额外的规约隐涵,是由“黑鬼”该词的规约意义(conventional meaning)决定的。因此,只要使用“黑鬼”这一蔑称,所说的话就因其规约意义而带有贬低性。按照蔑称的规约隐涵理论,“詹姆斯·布朗是个真真正正的黑鬼”在任何语境中都带有贬低性,不会有非贬低性使用。

对笔者论证的回应之一,是主张规约隐涵在有些语境下可以被取消,比如富人语带讽刺地高喊“有钱但是慷慨”就没有隐含有钱和慷慨的矛盾。但笔者认为,在这一例子中,正是说话者先通过规约隐涵表达了有钱和慷慨的矛盾,才能通过讽刺否认这一矛盾。

相比之下,言语行为理论能够解释蔑称的非贬低性使用。贬低作为一种以言行事行为,其成功有赖于有效性条件的满足。正如第二节所提到的,要想成功做出贬低的言语行为,说话者必须意图听者也蔑视被贬的对象。如果不满足有效性条件,虽然说话者用了贬低性的词,但他所说的话并不构成贬低的行为,故而产生蔑称的非贬低性使用。例如,当黑人乐迷说“詹姆斯·布朗是个真真正正的黑鬼”的时候,他们作为黑人不可能意图让听者产生对黑人的蔑视,故而这句话不构成贬低的行为。

五、结 论

至此,本文构建了一种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笔者主张蔑称的用途(在指称之外),即是做出贬低和冒犯的行为。贬低是一种以言行事行为,其目的在于表达对说话者的轻蔑。冒犯则是一种以言取效行为,即产生让听者感到冒犯的效果的行为。这一新理论可以解释蔑称的诸多特性。例如,蔑称具有贬低性和冒犯性,因为其用途就是做出贬低和冒犯的言语行为。蔑称具有不可转述性,因为贬低这一言语行为不能被转述为对对象的描述。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具备两个优势。第一,该理论能够区分贬低性和冒犯性,因为贬低和冒犯各属不同类别的言语行为。相比之下,禁忌理论却把二者混为一谈,难以解释为何“黑鬼”的贬低性针对黑人,其冒犯的对象却不止黑人。第二,该理论能够解释蔑称的非贬低性使用。这是因为,贬低的有效性条件没有满足时,使用贬低性词汇也无法成功做出贬低的言语行为。蔑称的规约隐涵理论则预言,任何情况下使用蔑称都带有贬低性。

最后,蔑称的言语行为理论为解释规范性语言提供了新思路。人类不仅用语言描述这个世界,也做出评价、褒贬的行为。该理论对蔑称的解释,有希望扩展到道德谓词(“错”)、厚概念(“勇敢”)、品味谓词(“好吃”)、情感表达词(“该死的”)等领域。这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中性词真值听者
劳工(外二首)
俄语中性词语义偏移问题
英语职业称谓性别歧视语及应对策略
10kV组合互感器误差偏真值原因分析
年轻是个中性词
真值限定的语言真值直觉模糊推理
滚动轴承振动速度的乏信息真值估计
基于真值发现的冲突数据源质量评价算法
三人成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