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域下服装舒适性的重要性及功能评价探究
——评《服装舒适性与功能》

2022-04-07 03:48孙继锋,吴东利,赵利端
毛纺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舒适性生理服装

作 者:张渭源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服装舒适性是人体、服装与环境三重因素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既包括生理上的热湿舒适感、触觉舒适感、延伸舒适感等,也包括心理层面的色彩舒适性、风格舒适性等。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人们对于服装的需求已经从最初的穿衣蔽体、防寒保暖转变为舒适合体、时尚潮流。但究其根本,舒适性始终是普遍人群对服装的主要诉求。因此,基于以人为本视域,探寻服装舒适性的重要作用和评价方法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由张渭源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1年1月出版的《服装舒适性与功能(第2版)》一书,围绕服装舒适性问题展开研究,从热学性能、力学性能、热传递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服装舒适性的内在原理,并且阐述了评价服装舒适性的主要方法,清晰展现了服装舒适性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具有良好的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

《服装舒适性与功能(第2版)》全书共分为7个章节。第1章从理论层面系统概述了服装舒适性的基本概念和现实意义,并且深入分析了人、服装、环境与舒适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描述单位。第2章着重阐述了服装的热传导原理,首先从人体、服装、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的热平衡展开论述,然后分别介绍了服装的散热路径和导热原理,最后结合热阻知识,阐述了服装热阻的影响因素和隔热性能的评价方法。第3章以服装织物的湿传递理论为基础,详细分析了服装的湿阻计算方法、透湿指数以及相应的测量方法,并且根据人工神经网络构建起湿传递性能的预测模型。第4章从应用场景、评价方法、影响因素等角度全面分析了服装舒适性的主观评价。第5章围绕暖体假人系统主题,针对其表面湿态、出汗机理等进行了分析评价。第6章结合力学原理,详细论述了服装接触的舒适性和压力舒适性。第7章重点论述了热防护服装的性能测试和数值模拟。

一、服装舒适性作用的体现方面

参阅本书,历经数万年发展历史的服装已经不仅具有防寒保暖、遮风避雨等基本功能,而是逐渐进化出更加高级的舒适性、艺术性等功能。这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开始更加关注服装带来的生理感受和视觉审美效果,从而催生出服装舒适性的市场需求。具体来说,服装舒适性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运动舒适性。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是服装设计的第一要素,也是服装的本质功能所在。同时,人类是动态发展的,每天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和活动,如果穿着的服装不符合个人体型,将会妨碍人们的日常活动和基本的运动动作,从而限制人体活动能力的发挥。这样的服装设计显然是失败的,也不具有良好的应用性和存在价值。因此,运动舒适性在人们的服装选择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设计时,设计师应当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一切运动形态和活动动作,并且结合各自的运动特征来设计服装的各种功能构造。例如,由于前腰身与后腰身的生理结构不同,服装设计也应考虑这一因素进行差异化设计;同样,男装和女装的腰身设计也具有一定区别。

②触觉舒适性。人们穿上服装后,服装必然会与人体的皮肤进行不同程度的接触摩擦,而人体也可明显感觉到不同服装材料的差异性。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服装与人体接触时服装内部材料会刺激人体表皮神经系统产生特定反应,其中既有舒适、柔软等正向的感觉,也会产生刺痒、束缚等不良感觉。因此,服装设计师必须深入考虑服装材料对人体带来的触觉舒适性,防止人体在穿着服装后产生不适感。从舒适性角度来看,服装的触觉舒适感既体现在冷暖适宜、舒爽适宜,也体现在活动自由、动态贴合等方面。

③热湿舒适性。对服装而言,热湿舒适性是人体、服装和外部环境三大要素相互接触互动之后产生的内在平衡感。这一感觉不仅能够维持人体体温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而且可以保证人体自由活动并促进各项生理机能的良好运转,增强人体的舒适感。其中,热传递性能是在外部环境温度低于人体体温时发生的,会通过温度梯度将湿热流从外部的服装织物向人体内部传递,从而发挥一定的防寒保暖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服装材料的密度越小,内部含气量也就越大,能够有效促进内部空气、水分的流动,从而产生良好的热传导效应。湿传递性能则发生在外界温度高于人体体温情况下,由于无法进行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人体只能借助蒸发汗液的方式来散热。通常,当汗液以气态形式蒸发时,主要借助于织物内外的分压差异来推动热量穿过织物纤维的空隙,从而散发出去;当汗液以液态形式存在时,人体会通过服装纤维的毛细管来输送热量,使得热量从服装的一面传递到另一面,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二、服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

随着服装设计制造不断优化升级,人们对于服装的追求日益个性化,开始关注服装的视觉效果与艺术美感,将个体的精神感受寄托于服装设计中。但无论人们对于服装美感的追捧如何热烈,服装舒适性始终是人们选择服装的第1要素和重要前提,在服装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服装舒适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促使人体产生不同的舒适感觉。具体来说,服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生理机能。当人们穿上服装后,服装的舒适性会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并且会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反之,人体先天的生理机能也会影响服装舒适性的发挥。一方面,在着装后,人体携带的热量通常处于稳定状态,既不增加,也不减少。这时人体的生理感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即既不感觉太热,也不感觉太凉。为此,设计师要增强服装的舒适性,必须从人体的热感觉角度出发,探讨不同生理活动对服装舒适性的影响。例如,不同的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体新陈代谢水平,进而产生热量,使得服装的热湿调节性功能得到发挥,产生良好的服装舒适性。另一方面,服装材料具有天然的吸湿性、伸缩性、保暖性等功能,人体生理机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化的舒适感。以吸湿性为例,服装材料可有效吸收人体汗液、蒸汽等水分,并借助纤维管道将这些水分排出去,释放到空气中,使得人体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会感到闷热。

②心理因素。随着现代人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服装的艺术观赏性和体型表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穿着服装后能够凸显美化身体线条、彰显个人气质等。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根源在于人们主观心理感受的差异性。其中,在色彩心理上,不同的服装颜色会使人产生差异化的心理感受,进而作用于服装舒适性的变化。鲜艳亮丽的颜色可增加个体的活泼愉悦感,素净淡雅的颜色会使人产生清新优雅的心理感受,并转化为对服装舒适美感的良好评价。在服装风格上,人们会将内心的精神追求寄托于服装身上,如果认为服装达到了理想的视觉效果,则会产生一定的精神愉悦感,从而对服装的舒适性做出正向评价。例如,材料做工精良且造价昂贵的服装会使人的高贵典雅气质得到有效彰显,符合人们的心理诉求。

三、服装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正是由于影响因素繁多、构成机理复杂,人们必须借助于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准确评估服装的舒适性。具体来说,服装舒适性的评价方法主要分为2种:

①主观评价法。这一方法是指人体在服装穿着之后,各个感官所产生的主观生理感受和心理感觉,包括热湿感、触觉感、柔软性等。服装是为人而设计的,探究服装的舒适性也必须从人的主观感受和穿着情况出发进行科学评测。由于人体感知觉的不同,服装纤维性能、织物性能在作用到人体后,也会促使人们产生差异化的舒适感。所以,主观评价法的运用需充分考虑人体对于这2类因素的评价和直观感受。其中,从纤维性能来看,纤维越细腻,其所制成的服装面料会更加光滑柔软,并且内部密度较小,会产生良好的蓬松效果,衬托出服装的轻薄感,适合于夏季服装;同时,纤维长度越大,服装的坚韧性和强度更高,再添加少量的捻,能够有效增加服装的柔软度,使得服装的触感更佳,并且不易起球。从织物性能来看,当前较为流行的服装织物面料是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混合而成的混纺织物。天然纤维的织物虽然具有吸水、透气、弹力强等优点,但很容易变形、缩水,使得服装的重复利用率下降;化学纤维植物则不具备透气性、吸水性等优点,但却耐热、耐光、强度好且易保存。为此,将二者混合起来制作成混纺织物,能够达到一定的优势互补效果,满足人们对服装舒适性的要求。

②客观评价法。这一方法是指借助于化学生物仪器来实验测评不同服装材料的性能情况,并形成具体的指标数值,以比较不同材料的舒适性。常见的测试内容有微气候仪测试、单指标测试、生理指标测试等。其中,微气候仪是以人体穿着服装时的内外部环境为实验条件,研究服装对人体的热湿传递性,但无法有效反映出服装形态变化对于热传递性的影响程度。单指标测试法是指借助实验仪器分别评估服装的吸湿性、透气性、弹性、保暖性等功能。生理指标测试则是将人体的生理机能作为评价依据,如体温、出汗量、血压等,评估人体在穿着不同服装之后产生的生理性差异。此外,服装延伸性对于服装舒适性具有较大影响,能够有效降低身体与服装之间摩擦阻力,使得人体可以自由活动,不受外部衣物的阻碍,应当成为服装舒适性评测的重要指标。(孙继锋,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舒适性研究、服饰(皮鞋、箱包)定制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研究;吴东利,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鞋类产品设计与技术;赵利端,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服装。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省服装个性化定制技术创新中心。)

猜你喜欢
舒适性生理服装
羽绒服面料防钻绒性与相关舒适性研究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改良医用防护服的穿着舒适性与防护性能分析
舱外航天服主动热控与人体舒适性实验研究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热湿舒适性主动式改善方法研究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道具服装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