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的社区治理探索
——湖南省邵阳市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融合实践

2022-04-07 11:59伍振威张红彬
中国发展观察 2022年10期
关键词:易地党员群众

伍振威 张红彬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伟业中,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搬迁群众所思所盼,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的社区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管理服务水平,切实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为突破点,全力筑牢基层治理“压舱石”

紧紧围绕搬迁群众原有血缘、亲缘、地缘关系被打破,短时间内难以融入新环境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夯实安置点治理组织基础。

一是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安置点治理的“主心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党员走在前、作表率,带头帮助搬迁群众解难题、做好事。全力推进安置点党组织全覆盖,500人以上且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安置点单独成立党支部,其他安置点按需设立党支部或结合所在村党支部进行统一管理,并选派得力党建指导员指导安置点党建工作。

二是选优派强驻村队伍。加强安置村(社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241个集中安置点或所在村实现工作队全覆盖,并将日常管理、产业发展等后续扶持工作作为驻村帮扶重要内容,有效带动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

三是全面落实网格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和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从搬迁户中选出素质较高、热心服务的党员群众担任小区楼栋长和单元长,推动搬迁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由村(社区)“两委”干部、管委会成员、楼栋长、单元长、安置点党员组成网格员队伍,负责本网格内综治维稳、矛盾调处、问题排查、政策宣传等工作,确保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四是全面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全方位宣传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积极开展“创业模范”“文明家庭”“遵纪守法”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感恩奋进、邻里和睦、勤劳致富等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组织“周末影院”、庆“五一”拔河比赛、端午节包粽子比赛及搬迁户子女艺术培训班等活动,帮助搬迁群众更好融入幸福新生活。

以党建引领后续帮扶为落脚点,全力推送稳定增收“定心丸”

紧紧围绕“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始终坚持政策不松劲、力量不减弱、工作不断档,推动各项帮扶措施落实落细,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一是精准推进产业帮扶。大力实施“产业兴邵”战略,发挥各级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县有产业园区,乡有产业基地,村有产业合作,户有增收项目”的后续扶持产业体系,积极推广“后续帮扶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发展模式,完善项目发展与搬迁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带动8384户32532名搬迁群众受益。

二是全面强化培训服务。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党员干部与搬迁家庭结对帮扶为纽带,广泛收集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和就业意愿、培训意愿、创业意愿,切实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有培训意愿的搬迁群众做到应培尽培,并按规定发放培训补贴和生活费补贴。今年以来,全市开展搬迁群众就业技能培训8980人次,有效带动搬迁群众从“要我就业”到“我要就业”“我能就业”的积极转变。

三是多措并举稳岗就业。依托劳务输出转移就业一批,各地乡镇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组织劳务经纪人,加强同长三角、珠三角等用工大省劳务协作,开展“点对点”对接服务;依托帮扶车间带动就业一批,全面落实群众就业奖补、技能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精准对接和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扶贫车间带动搬迁群众就业;依托投资项目促进就业一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依托园区(景区)拓展就业一批,充分发挥“县县都有工业园区”和部分安置点紧邻景区的优势,实现园区吸纳搬迁群众就业,景区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依托公益岗位保障就业一批,统筹开发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管理维护、保洁护绿、治安协管、生态护林等各类公益岗位,兜底保障劳动能力较弱的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党建引领稳就业助增收,实现搬迁群众就业38886人,有效促进单一就业向多元就业形态转变。

四是用心用情扶弱济困。在坚持党员干部“五个到户”的基础上,强化“三必到四必访”(群众有突发事情、有不满情绪、有家庭纠纷必到,困难家庭、住院病人、失能人员、孤寡老人必访),做到党员干部全动员、搬迁群众全覆盖,切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每月对搬迁家庭收入及支出进行一次核查,及时准确掌握搬迁群众收入支出信息,对收入不稳定或突发重大支出的搬迁户重点关注,做到符合纳入监测户条件的应纳尽纳;及时将无劳动能力和半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按政策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实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全市搬迁群众兜底保障10554人。

以党建引领公共服务为着力点,全力构建便民贴心“生活圈”

紧紧围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环卫有设施、购物有超市、运动有场地”的“六有”要求,推动各类服务资源下沉安置点,切实增进搬迁群众福祉。

一是提质改造配套设施。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协调、科学整合现有各类资金,大力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支持,对安置点水、电、路、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容提质,有条件的安置点建设充电桩、停车位,3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实现“五通三化”。投入资金11321万元,新建5所幼儿园、改扩建3所中小学和13个医疗卫生室,直接受益群众5499户22310人。

二是健全完善服务中心。坚持在党组织领导下不断提升基层群众自治能力,800人以上安置点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800人以下安置点设立“服务管理中心”,配备专职服务管理人员,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极大缩短了搬迁群众的办事距离。

三是妥善解决“两头跑”。尊重搬迁群众普遍“不愿迁移户口”意愿,迁入地党委政府作为后续帮扶工作责任主体,迁出地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切实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多方统筹联动,为全市跨乡镇安置的14个安置点3701户搬迁群众办理居住证,并做好“一户一档”、医保、社保、教育等相关资料的移交,由安置点所在村(社区)统一管理,搬迁群众享有与迁入地原住户同等待遇,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四是巩固提升综合服务。开展社区干部职业化培训,提升党员干部“全岗通”服务能力,以亲民化服务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按照每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在安置点设置“微菜园”,有效降低日常生活成本;按照“一户一策”,组织党员干部和党员志愿者开展留守儿童爱心家园“四点半课堂”、居家老人暖心贴心、伤残人士上门护理等精准服务;创建服务直通车、民情气象站等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农家书屋、党员之家等作用,切实为搬迁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最贴心的温情服务。

猜你喜欢
易地党员群众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多让群众咧嘴笑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