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喻文化场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022-04-07 17:31龚迎迎魏荣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后喻场域理论课

龚迎迎, 魏荣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0)

“后喻文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 《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的研究》一书中提出,指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年轻一代将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传输给年长一代的具有“反向社会化”特点的文化[1]。在后喻文化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师生主客体身份随时会发生角色转换, 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所带来的问题,并审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后喻文化场域下的未来进路,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学界对后喻文化已有过不同方面的研究,如宋晔等认为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道德权威及法理权威正在逐步消解,并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2]。刘瑞平等也认为在后喻文化时代,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信息的可得性方面发生了时空的错位,教育者的权威受到了挑战[3]。崔凯认为,互联网扩散中的后喻文化实质是对数字代际鸿沟和区域鸿沟的自发性弥合机制[4]。学界对于后喻文化的本质、影响及其应对已做出了颇有价值的探讨,但仍然缺乏关于后喻文化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刻思考。鉴于此,本文对后喻文化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然困境、应然原则和必然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可能的理论遵循。

一、崩塌与重构:后喻文化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然困境

(一)从讲台到互联网:高校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与信息信任对象的转向

当作为权威象征符号的讲台遭遇价值多元化的互联网平台时,高校大学生无论在信息获取广度还是信息信任程度上都愈加依赖于后者, 这就使“讲台崩塌”的隐患在互联网时代更加明显。传统意义上的讲台和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标配”,教师几乎是社会道德和知识文化的“代言人”,其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传达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在学习和接受教师思想熏陶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但过度信服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懒于主动思考,从而缺乏积极主动创新的思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社会整体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后喻文化时代应运而生,使得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趋于消解,高校学生有了看起来似乎更加值得信任的信息获取渠道。

在后喻文化场域下,网络社交平台等媒介拓宽了高校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从而导致高校学生对一直作为信息获取“中介”的教师的依赖度降低,教师作为传递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媒介作用越来越被弱化。互联网一跃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知识信息的新手段,不仅拓宽了高校学生的视界,也使学生能够相对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但网络世界鱼龙混杂,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上网络伦理建设的相对滞后,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隐患,网络诈骗、色情暴力、病毒传播及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等充斥着互联网的每一个网格。作为互联网空间繁杂信息的重要获取者,高校学生群体在面对大量的知识信息时常常会产生很多价值困惑,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高校学生自主选择知识信息的同时可能会出现道德失范现象, 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群体如何取得学生的信赖, 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了令人担忧的难题。

(二)从互联网到讲台: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与异化

当互联网世界成为大学生甚至部分思政课教师精神世界的主要生存空间时,滥觞于互联网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极容易攻占网络浏览者的头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跟着跑、并着跑到领着跑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一些西方反华势力却趁机抹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质疑党在历史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否定党的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网络媒介愈演愈烈,他们或以“学术探讨”之名义来对大学生和思政课教师进行价值干扰,诱导他们误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或以“民主自由”的旗号大肆宣扬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捏造事实恶意否定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达到丑化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目的。尤其是网络上的一些“大V”对历史进行改头换面,加以包装和粉饰,迎合部分人的猎奇心理,使诋毁党史、否定党的领导的言论肆意蔓延,企图动摇部分党史观念模糊及意志薄弱的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党、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5]。面对这些冲击,高校学生及思政课教师能否坚守初心、守住内心的一方净土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当作为个体的人从互联网空间“下线”再到思政课课堂“上线”之后,能否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于风清气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氛围之中成为难题。现实中,某些党员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其中甚至包括有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却与其自身的职责背道而驰的人民教师, 他们在课堂上满嘴胡言乱语,毒害青少年的思想健康。比如高级历史教师袁腾飞就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者,身为历史教师的他全盘否定祖国的历史,否定祖国的传统文化,否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这样的教师走进课堂直接导致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讲台的冲击, 进而错误重构了讲台的价值导向,部分学生也会因此受到影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其危害甚大。

二、守正与创新:后喻文化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然原则

(一)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不易旗帜

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见我国留学生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6]在后喻文化场域下, 大学生依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成为指导和纠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向和偏差的关键抓手,高校教师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科学的教育原则,引导学生学习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 以坚持党的领导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7]。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德”包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老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还要教授为人处世之道。 教师在课堂上既要教学生基本知识点,也要向学生宣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在后喻文化场域下,学生从互联网上接受的知识比从课堂上获取的多,似乎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高校学生由于处在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易于受到西方价值观及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这时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人”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8]。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理应要坚持党的领导,办好思政课。

第二,以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7]。 在后喻文化场域下,高校学生与思政课教师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及青年学生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造成了教师可能要向学生请教的“文化反哺”局面,这就使得具有知识权威及文化权威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引下,找差距、补短板,努力提升自身知识与技术技能,做到能够与学生在学业上相互影响、生活中彼此了解,必须本着“关爱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实现与学生的共同进步。高校青年学生也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青春之我书写青春之华章,以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要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航标。

第三,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道:“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无论过去、 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9]实践充分证明,百年来中国青年始终积极投身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中,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后喻文化场域下,高校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他们通过互联网媒介获得的“知识”“经验”比前辈们的知识经验看起来多,从而有可能导致他们骄傲自负,产生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假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面对部分骄傲自负的青年学生, 思政课教师就需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他们认识到,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使命,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创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化之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与时俱进

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唯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创新,才能在信息纷杂、价值多元的当今世界更好地吸引“口味独特”的年轻高校学生的目光,才能让他们乐于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坚持理论创新的原则。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科学的理论能科学地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 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伟大创造力的青年!勉励广大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 开拓者、奉献者[9]。在后喻文化场域下,高校青年学生更善于通过互联网寻求“答案”,他们从“网线”上获取的“新鲜知识”比从似乎枯燥乏味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得到的更多。因而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的需要了,学生的价值接收意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度之间难以产生同频共振效应。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创新,进而制定出对学生有充分吸引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

第二,坚持实践创新的原则。 在后喻文化场域下,学生由对传统教师知识权威的信服转由对互联网的信服,教师过去通过传统讲台向学生传输知识的方法似乎对当代大学生并不受用,一味对学生进行强迫式的灌输只会适得其反。如何让当代高校青年学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成为课堂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的关键环节,后喻文化场域下的思政课仍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应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上进行创新,以满足当代高校青年学生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

第三,创新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并不意味着要一味迎合学生喜好的内容及形式,而丧失思政课原本资政育人的本性。 思政课创新的前提是要守正,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同时也要吸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宣扬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抑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都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和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思政课教师在对高校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应当展现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始终坚守“红色语境”,立足中国国情,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营造浓厚的“中国特色”氛围,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政育人的深远作用。

三、翻转与互动:后喻文化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路径

(一)以不耻下问求再引风骚:高校思政课教师须紧随时代发展步伐

在后喻文化场域下,“前浪”向“后浪”学习的“文化反哺”现象盛行。高校学生在思政课堂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授课教师,他们能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所以也会产生更多千奇百怪的想法。 思政课教师如果不去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一味按照自己固有的想法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枯燥的灌输式教学,就会容易陷入主体间性的陷阱。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不耻下问,虚心向思维活跃的年轻学生学习更能吸引年轻一辈的新话语与新媒介。 一方面,话语要新。 近年来,网络上经常出现的“网红词汇”成为高校学生所喜爱使用的新鲜话语,似乎成为他们彰显自身与众不同的“标杆”。 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运用现当代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话语,要理解并学会使用诸如“夺笋啊”“什么是快乐星球? ”“YYDS”等网络流行语,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媒介要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青年学生更喜欢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学习、交流、沟通,与此同时,他们还依托这些新媒体平台创建各种圈子。 思政课教师也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 在课堂之余, 思政课教师要学会使用“b 站”“微博”“小红书”等学生喜爱的 APP,通过这些APP 里展示的内容及学生发的生活动态,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 当遇到不会的“新型技术”问题时,教师也可以主动向学生请教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坚守师风师德,使自己在后喻文化场域下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优良形象。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人类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前浪”还是“后浪”都会经历从社会边缘步入舞台中央,再从舞台中央退居社会边缘的身份场域转换。在后喻文化场域下,高校青年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信息,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可能会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而导致教师知识权威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消解。 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坚持提升自己的理论文化素养,重塑在学生心目中知识渊博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守师风师德,赢得学生的敬重。在后喻文化场域下,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就能快速地获取知识信息,他们可能会更加骄躁,有时候甚至会在文化选择及价值判断上出现失误。思政课教师要勇于接受学生在部分领域优于自己的事实,经常与学生进行学习与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发挥教师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当学生遇到挫折及价值判断出现偏差时,思政课教师也应以自身积累的社会经验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及时对其进行情绪安抚和价值纠偏,以塑造自身德高望重的优良形象。

(二)从单向教学到双向互动:高校思政课堂可以成为师生互相交流的研讨会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在后喻文化场域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形成平等对话、共同学习、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上也应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资政育人、润物无声的作用。

第一,既要使高校思政课堂发挥好“教师说、学生听”的传统模式的优点,又要让思政课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 使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后喻文化场域下,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能接受到更多新思维、新想法,他们的猎奇心理也更重,有时甚至会被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带偏。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对社会思潮价值整合力的发挥不但要通过“共同语言”“统一意志”来实现,而且要通过传播、教育、融入等渠道与说服、同化、感召、批评等方式融合使用来实现[11]。 面对被网络文化带偏的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在讲台上发挥传统课堂单向教学模式的优势,加强课堂知识的针对性,为学生以后的升学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铺垫。思政课教师也要担起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引路人的职责,坚持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及时给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通过问答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想法学,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师与学生要摒弃标准答案是“权威”和“真理”的思维,这有可能会产生学生“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他自己”的意外之喜。

第二,除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高校思政课堂也可以成为教师主持下学生间充分交流、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平台。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在后喻文化场域下,高校学生接收到的新知识和新事物也许比教师多,思政课教师由于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对某些领域的认知可能会不足,但教师所走过的人生历程和积累的丰富阅历却能帮助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上少走弯路。由于高校青年学生自我意识强,思政课教师主持人角色如果缺位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彼此交流时陷入泛自由主义的陷阱,所以在思政课堂上,教师既要让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又要保证课堂在其主持之下进行。 “后浪”之间的交流切磋一定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一浪胜过一浪”,展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使学生担负起“一浪更比一浪强”的时代责任,传承好思政课的人才“接力棒”。广大高校青年学生要勇于站在历史的潮头,既要仰望星空的浪漫,也要脚踏实地的真实,志存高远、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结 语

高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举措。 在后喻文化场域下,如何使大学生在利用起属于青年一代的独特优势的同时, 克服自傲焦躁的负面心理, 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前, 立足后喻文化场域, 审思高校思政课的困境所在、 明辨基本原则和设计推进路径, 有助于在高校构建起良好的思政环境, 推动青年大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顶层设计及实践方略都要继续以后喻文化场域为基本的环境考量, 不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可堪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后喻场域理论课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后喻时代的教师心理系统构建
如何面对后喻时代下的少年说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巧用后喻阅读,提升阅读品质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后喻文化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问题及对策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