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黔中视学与文学创作

2022-04-08 16:55黄江玲
贵州文史丛刊 2022年1期

黄江玲

摘 要:洪亮吉因诗文出名,但科场不顺,四十五岁才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随即出任贵州提督学政。持节黔中三年,精心琢育人才,大振黔中学风,创造出空前的业绩,唯有晚清的严修可与比肩。又得江山之助,在黔中创作大量诗文作品,其中不少篇章是洪氏毕生代表作,更是贵州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值得珍视和传扬。

关键词:洪亮吉 持节黔中 琢育人才 提振文风 诗文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2)01-66-77

贵州建省后,中央王朝特派专管教育的官员,统管全省教育事务,明代以按察司副使任之,故称提学副使,清代称提督学政(也叫督学),俗称提学使。两代当此任的有两百馀人(次),其中对贵州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者屈指可数。如明代正德年间的席书,他写信恭请王阳明来省城文明书院讲学,王先生首次宣讲“知行合一”学说,环而听者数百人,为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打下坚实基础。嘉靖年间,阳明先生及门弟子湖南蒋信出任贵州提学副使,创建正学书院,培育出孙应鳌、李渭、蒋廷锡三位黔中儒学大师。清代道光年间,安徽程恩泽出任贵州学政,精心培养门生郑珍,使之成为清代经学家、一流诗文大家,有“西南巨儒”之誉。光绪中后期,天津严修出任贵州学政,倡导新学,以中西两学授生徒,琢育大批有为人才。乾隆末叶的洪亮吉,在任三年中,足迹踏遍贵州山山水水,创作诗文数百首(篇),甄拔贤能,精心琢育,人才辈出。其贡献不亚于上述诸位,而且影响到后来几十年的傅寿彤、郑珍、莫友芝等后辈学人。本文着重论述洪氏黔中行迹、诗文及影响。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江苏阳湖人。出身书香世家,曾祖父璟,拔贡生,曾任山西大同知府;祖父公寀,国子生;父翘,国子生。亮吉六岁丧父,随母蒋氏寄居外祖父家,就塾读书,甚聪慧。每天夜晚,母亲亲自督课,为亮吉训解字义。除练写制艺文之外,他善吟诗,与同邑好友黄景仁齐名,人称“洪黄”,成为乾嘉之际诗坛名家。学术方面与孙星衍比肩,人称“孙洪”。

洪亮吉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但科场不利,屡遭踬顿,二十四岁考取秀才,乡试只中副榜,长期以副贡生的身份出入于公卿幕府。三十五岁中举,四十五岁中进士,成为一甲第二名(俗称“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从此才步入仕途。

乾隆五十七年(1792)秋,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在闱中奉视学贵州之命,时年四十七岁。洪亮吉于九月中旬由京启程赴黔中。将此后三年的诗作取名《黔中持节集》,凡三卷,后辑入其《卷施阁诗文集》中。按惯例,学政须从侍郎、京堂、翰、詹、科、道等部属官中进士出身人员内简用,各带原衔品级,最低不下四品。洪亮吉以翰林编修(七品)出任学政,算是破例的“异数”,清代只有洪亮吉和同年石韫玉修撰(状元)两人。

赴黔途中写诗百多首。《早发良乡小雨》《邯郸题吕祖庙》《自郑州至新乡作》《樊城》《抵荆州》《桃源行》《自芷江县晓行》等,为出京至湘西之作。渡过潕溪,来到玉屏,便进入黔境。

他首先去玉屏学宫看望师生,向诸生讲授文法,鼓励他们勤学问业。《晓发玉屏,刘教谕嗣武、陈训导秀升率诸生相送,舆中口占六首示之》,其一写道:“一例青衫马首迎,罗施山半见诸生。眼前指点为文法,似此峰峦始不平。”1亮吉离京前蒙皇帝召见,论以黔省士风淳朴,须勤為教导,故诗中有“却喜十州民气愿,殿头早荷圣人知”之句。

潕溪,本地称潕阳河,为贵州赴京的必经水道。沿溪山水优美,洪氏深受吸引,沿途写有多首纪游之作。《渡水至焦溪行馆,山水环抱、林木尤邃,觉严滩剡中无此奇胜也》写道:

山百折,溪百回,到来山水欲俱断,一叶忽破青冥来。南津楼,北津楼,津树对出云分流。岚光密处山花好,十月犹青堤上草。沿溪一带飞绿烟,偏向人家镜中袅。人来岸南立少时,岸北征马闻惊嘶。行人冲寒马流汗,马影度波鱼忽窜。2

山折水回,烟岚花草,行人征马,波中窜鱼,组成动静和谐的奇丽画境,难怪浙中名胜也无此奇景。

行旅到达黄平飞云岩,已是夜二更天,为观赏久负盛名的奇景,洪氏迫不及待秉烛而游,平明再度细品,久憩其间,写七古歌行一首。诗中极写岩如飞云之奇。如云:“平明待得云全出,始向山根搜石窟。乃知云亦无石奇,石转觉瘦云嫌肥。累累却似枝垂果,一朵峰尤奇一朵。飞腾只在人眼前,不遽拔地思升天。”岩间之云恍若飞腾起来,令人有拔地升天之意。不惟如此,飞岩之云仿佛随人而行:“出门云动石觉行,云脚送我来黄平。”3此诗为洪氏代表作之一。

路过贵定,写有《牟珠洞》四百馀言的长诗,描绘洞中奇幻景物,引人入胜,不一一论列。

十一月中旬抵达贵阳,贵州巡抚冯光熊等出郭相迎。十五日接印任事。

洪亮吉早年受安徽学政大兴朱筠之聘入幕,随其赴各府州校士,因而对学政之职责及校士之规程多所熟谙。他与幕友黄景仁,得朱学使激赏,称洪、黄二生,其才如龙泉太阿,皆万人敌。幕友中还有邵晋涵、戴震、汪中、王念孙、章学诚等,相互砥砺古学,从事诸经正义及《说文》《玉篇》,每夕至三鼓方就寝。后来,邵、戴、王、章等成为乾嘉学派大师。

贵州学政署逼窄,洪亮吉出资扩建署后楼阁,有西红香馆、听雨楼、晓读书斋、千叶莲台等,各题以额,署院焕然一新。

在城中与一位老友相遇。此人姓徐名日纪,二十年前任安徽英山知县,亮吉随学使校士时同他结识,而今正任贵阳知府。除夕,绘图赠之,写《除夜写岁寒图贻徐太守日纪》二绝,诗中有“使君循迹吾能识,记得相逢又廿年”“欲祝一番交谊永,临溪仍写岁寒图”之句。4以后与徐君有多次交游唱和。

家人与亲友陆续到达,同在署中度新年,洪亮吉有多首诗描写黔中风俗民情。每年元宵,贵阳民间及官府都要扎制灯山,十分壮观,苗民也结队进城吹笙跳月。《贵阳元夕灯词》中描绘节日盛况。现录几首:

西南郭外尽平畴,节使筵开百尺楼。灯火似山人似海,忽惊天半一回头。

廿家门巷一楼灯,火树银花夹数层。只有笛声凄怨甚,四更还待月华升。

金锁桥西送客回,趁人丛处广场开。芦笙吹彻秧歌起,逐队花苗跳月来。

疏杨成幄水如烟,错认江南二月天。星月未来楼阁暝,万枝灯里漾秋千。1

贵阳虽远在天末,元宵节日却如此热烈欢腾。虽值乾隆末叶,仍有盛世馀风。

开岁之后,洪学使率领幕客赴上游诸府州校士。按朝廷有关规定,学政的职责是巡回全省,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能,斥其不率教者。学政掌岁、科二试。岁试为各府州生员之考试,科试为将应乡试生员之预试,合格者才取得应乡试之资格。此外,凡经县、府考合格的童生,以府为单位,由学政主持“院试”,录取者即补为儒学增生或附生,即为生员,俗称秀才,谓为“入学”“入泮”。

学政为朝廷直接派遣的地方大员,不隶属于督抚,且常奉密旨办事,省内有大兴革,会督抚会商以行。学政掌全省学校政令,有考送贡生之责。因此,对学政要求颇严,设有诸多禁限,规定不得受私书,不得私下会见当地学官,不准泛受民词,试毕亦不得探望乡绅亲故。

此次校士的首站是安顺府。二月启程,有多首纪行之作。诗作有《春分日抵安平行馆作》《寒食出安顺府城西门校射》,即在春分至清明的半月时间内,洪学使已完成全府文武生员的岁试及童生的院试,遴选一批新秀才。此后稍作休憩,游览当地名胜,如金钟山、武当山等,均有诗。《初一日出南门至华严洞,持烛入三里许》,描绘探险经历。

洪氏极富探险精神,早年在京郊探一古洞,深入数里,为前人所未至。此次来华严洞,手擎蜡炬,“奋身一掷若飞鸟,回视偏惊洞门小”。行进中遇巨石如两扉,“牵衣屈曲入扉罅,飞瀑偏从两肩下”。走过飞瀑,又见危崖如覆釜,釜下空阔,有大声传出,疑为“蛰龙”之鸣;而地底忽有天风冲出,而至“崖穷路断”,无法再进,只得“半寸烛中人复返”。 2

洞外山色秀美,赵姓族人世居此地。此次院试,赵氏有文武各二人获隽成为秀才,山民请洪学使为山题写“读书山”榜额,后制成漆匾金字悬于华严洞门之上。学使有七绝一首云:

城南十里路回环,百折烟岚水一湾。却喜青衫迎马首,华严洞口读书山。3

由“读书山”的牌匾,又延伸出一则洞中藏书的故事。洪氏《初一日……持烛入三里许》之末云:“我欲磨崖易旧名,读书山畔藏书穴。”一百五十年后,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北京故宫有一批古籍文物运来藏入华严洞中,守护者徐森玉、庄尚贤见“读书山”原匾残破、髹漆剥落,便照原式新做一块悬挂洞门,终于回应了洪氏“藏书穴”的预言。

三月上旬,学使一行启程赴南笼府(治今安龙县)。途经镇宁、安庄。观赏白水河瀑布(今黄果树瀑布),渡关索岭,过盘江铁索桥,经普安、新城,均有纪游之作。

白水瀑布,名震中外,自明代以来,吟诗作文以赞誉者千百篇。洪氏《白水河》用五七言相间的歌行体,赞美其磅礴气势和诡奇形态。他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久久吟赏:“行客去不停,孤吟我偏久。”4此诗是洪氏代表作之一。同时又写有骈文《白水河赞》。

盘江铁索桥,修建于明代晚叶。铁索分两层,下层铺木板,上层列护栏。“天半一桥飘若虹,空中匹练交如织”;桥面悬空,却很安稳,“人行半空马不惊”。诗人过桥后登上桥头高楼,久憩其间,品赏削崖千尺和晴江景色。在此观赏到特异的“蛮中”风物:

四围山势若削成,树亦直上无纵横。危崖尽处僧房锁,三月榴花已如火。阑干影里望行人,一半分趋石崖左。蛮中节物何太忙,百卉开落谁平章。赏心岂独无俦侣,莺燕南来亦蛮语。出门石罅路不分,鸟道十里铺黄云。(《抵盘江铁索桥久憩,复下坡至凉水营午饭》) 1

南笼地区春旱,洪亮吉到达后二日便下透雨,麦秋有望。他写诗向知府张凤枝道喜。张太守有诗回赠,亮吉再答。

在南笼校士完毕,回身北上,奔赴大定府。为赶路程,有时走夜路,有时骑马爬坡,度过多重关隘。途中经过安南县2、永宁州3、平远州4,于四月初六日渡鸭池河,进入黔西州境界。

黔西州知州张曾垿,是亮吉同年。亮吉写诗代柬,先派人投递。诗末有“衙斋借榻心殊慰,为我先开卜夜筵”5之句。在这里得到同年的热忱接待,然后西行赴大定府。

在大定近半月,完成岁试及童生院试。《十九日至大定城西坡上校射,归途复诣斗母阁看飞瀑》为五言古体,描述校射的热烈场景及“飞瀑空际来,湿此半岭花”的风光,后入阁中饮禅茶,“客倦欲暂停,禅扉试煎茶”。6

由大定返回黔西州,在州署盘桓数日,观赏大海棠树,受同年之邀游东山,有诗纪之。

此次按巡校士的最后一站是遵义。由黔西入遵义境域,途中有诗数首,《白蜡坎道中》写道:“忽觉身无据,篮舆下半空。冥濛万重绿,中隐夕阳红。客醉连宵雨,花残昨夜风。谁言播州恶,土脉较疏通。”7

此诗写遵义8地方景物,后来成为洪氏代表作,被多家诗集选本收录。白蜡坎离鸭溪不远,而鸭溪窖酒早有名声。“客醉”为纪实。播州为杨氏土司故土,传七百数十年,宋明以还,主动接受蜀中文化,开发较早,因而“土脉较疏通”,土壤肥沃,气候朗畅,气象与黔南诸地“蛮风”迥异。

五月初到达遵义,住进试院主持生员岁考。端午节,忆及故乡龙舟竞渡的欢快场景,更想念往日亲友,写了十首诗寄给钱维乔、赵怀玉。

校士之暇,洪亮吉游览了城外的回龙洞、桃源洞,有诗。返省城途中,渡过水流湍急的乌江,有诗二首。其二云:“江流中劈四山开,雨后江声怒若雷。万朵白云空际落,错疑潮自海门来。”9雨后江涛汹涌,如白云自天而降,何等壮观!

五月杪回到學使院。使院后墙之外,有贵筑县仓库所属的一片大荷塘,约十顷之广。洪亮吉瞄准这块宝地,特命工匠在靠近荷塘的墙边修一座三层楼台。校士归来,楼台恰好竣工,而塘中荷叶田田,莲花次第盛开。于是洪学使分日宴客于台上,尽情赏荷、吟诗。其同乡友杨浦绘画《千叶莲台雅集》长卷,客人各系以诗,亮吉也写长篇歌行一首题于画卷上。

此诗从不同层面抒写“借物赏景”的多重乐趣。如云:

不特有山有水有高阁,且喜山绿绕阁阁外十顷荷花红。为补竹百竿,为筑台三层。仓廒百舍比如栉,静里已落书窗灯。花枝红,水流碧,云气时黄亦时白。有时天黑雨欲来,却好一窗收五色。宴客既有藕,藕底复有鱼。池莲可劈桃可食,酒盏借此青芙蕖。帘垂百尺楼千丈,客真疑在天上。窗棂八角灯影联,一城居民望若仙。楼高高,觞满满,丰岁莫教行乐缓。1

六月中旬,洪学使主持贵阳府生员的岁试及院试,留心甄拔有为人才。

七月秋爽,洪亮吉受同寅之招邀,参与多次宴集,写下多篇唱酬之作,展现其汩汩不绝的诗思。

七月十六日,按察使姜开阳在臬署“听绿轩”设宴,招请一批要员来赏荷,有巡抚冯光熊、布政使万宁,道员吴超、尼堪什、张继辛三人及贵阳知府徐日纪、学政洪亮吉。亮吉当场赋《采莲词》十二首,希望诸君同作。

这场赏荷游宴,主人作了精心安排。一是设置笙歌队,“笙歌小部雍容甚,都杂儿童竹马来”。二是令诸歌童妆拌成采莲女子,“束素腰纤点屐高,花非芍药即樱桃”。三是招请百戏班来助兴,“各占一亭陈百戏,却忘宾主是何人”。还有一个大举措,臬使署的门卫不再以棒拦人,放任游人进入衙中同赏莲花,形成“怪底鹭丝无立处,压波人影黑于鸦”的局面。人们在荷塘周边自由活动,随心游赏,“水心亭北接危城,亭左先闻按玉笙。且觅柳阴深处坐,暂停杂伎奏新声”2。诗歌的描述,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那官民同乐的场景,却令人耳目一新。这组诗是洪氏代表作。

十七日,听绿轩继续举办赏荷雅集,只是改换了宾主。此集由贵阳知府徐日纪作东,受邀嘉宾除洪学使外,其馀的多是府、州、县官员:安顺、遵义、思南、石阡、黎平、铜仁六位“太守(知府)”,威宁、麻哈、开州、普安四州“刺史(知州)”,松桃、丹江两位“司马(同知、通判)”,以及贵筑、遵义及候补诸“大令(知县)”;而冯巡抚、万藩台等因事未出席。恰逢天雨,游人极稀。洪学使以两诗纪事。他即将赴下游诸府州校士,借此集与诸位地方官相识,也算是徐知府的苦心安排。

冯光熊也是位诗家,著有《外台集》诗集,他按洪亮吉《采莲词十二章》之韵和作十二首,洪亮吉对此评价很高,认为“其用韵之妙,不减皮陆”3,堪与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比肩。此前,冯光熊还对洪氏《贵阳元夕灯词》及两次赏荷都写了和作,共有二十五篇诗。亮吉为此写二诗致谢。

八月,洪学使出巡下游诸府州。首站是平越府4。途中写有《过陇首关》《新安塘道中》《谷子塘》诸诗。九月上旬,校士任务完成。重阳日,知县郑五典在城南福泉山高真观设宴,盛邀洪学使及署中同人作登高之会。亮吉即席赋赠一诗。

第二站是思南府。九月十一日由平越出发,路过葛镜桥;经清平、草堂关、偏桥、翁头塘、平贯塘等,来到石阡,在温泉洗个痛快澡,均有诗纪事。洪氏奔走南北,在多个著名汤泉沐浴,如直隶盘山,陕西临潼、盩厔,黄山朱砂泉,和州、句容温泉,而石阡为第七泉。诗中有“半生莫讶尘劳甚,已试人间第七汤”5之句。

由石阡继续北行,来到塘头,乘船顺乌江至思南城。由石阡至塘头有芙蓉江,在此与乌江汇合,均可行船,沿江有宽阔驿道可通车马。亮吉诗中对沿江特异景象这样描绘道:

帆影欲入地,马嘶惊上天。高高下下行不歇,马力反后帆居前……高低橘柚合一村,五色石中鱼比目。风帆北转飘雨丝,马上戴笠知多时。舵楼半晌酣清梦,马背人愁湿衣重……(《自塘头舟行至思南府城外》) 1

思南府下辖有安化、婺川二县及沿河司。生员百数十名。思南为水陆交通枢纽,经济文化较发达,历代多有英才。

校士完毕,洪亮吉游览当地名迹,写有《观音阁》《小崖关》诸诗。随即返回石阡府,重沐温泉。当时石阡所辖有龙泉县2。

石阡府的校士任务完成,学使署一行奔向镇远府。途中写有《晓发路濑塘》《将抵荆蓬塘》《过思南塘道中》诸诗。

镇远是贵阳通往京师的重镇,为水陆要冲。学务设施较他府尤为齐备。其北面的思州府(治今岑巩县),辖清溪、玉屏二县,府中未设考棚;更北的铜仁府,也无考棚。因此,铜仁、思州二府的生员,都去镇远借棚考试。三个府的岁试、院试分别举行,花用时间较长。

恰逢按察使姜开阳入都,路经镇远,洪亮吉写诗赠行。

十一月返省城,重走去年经过的关山形胜,有新的感触,写下《再度响琴峡》《再经陇首关》诸诗。

回到署中,仍不时去贵山书院与诸生讲论,出题试诗校文。

腊月严冬,洪亮吉与家人或友人举办“消寒雅集”近十次,直延至来年春正。每次消寒都题咏古物或碑拓、绘图,以及游山、观雪等。所作多考据、议论,诗风近宋派。其子饴孙也奉命同作有几首,附于集中。

《(腊月)初五日近山堂消寒一集分体咏秦宫人镜》,其《镜铭》有“天上见长,心思君王”八字。洪诗阐发其旨,极写“入宫讵识君王面,三十六年曾不见”的“斑斑血泪”3。

饴孙的同作,从“祖龙一卧群雄起,三月阿房土花紫。千年宫镜出人间”写起,回顾昔年宫人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际遇,别有深意。

《十五日藏春坞消寒三集题范巨卿碑额即送张州守曾垿南还》诗中涉及多位人物和故事。范巨卿即范式,东汉人,他与张劭友谊深笃,成为后世交友的典范。其碑额拓片是两千年旧物,系亡友黄景仁所赠,而今重赠同年友,含义更深。十几年前,亮吉与景仁同客陕西巡抚毕秋帆(沅)幕,景仁英年早逝,亮吉千里抚柩归葬故里,深受朋辈稱颂,有“巨卿”之称。

饴孙的同作,盛赞范使君永垂不朽的交谊,诗末点出赠送拓片的深意:“蛮乡刺史殊今昔,况值穷冬束装日。偶读庐江太守碑,一篇还赠张元伯。”4

其他几次消寒集,或题诸葛灯,或题“阳春有脚图”,或小除日写祭诗,或咏盆栽素心兰,或游黔灵山、圣泉与同人共题咏,或于禅房看雪。内容丰富多彩,不一一论述。

开年之后,洪学使于正月下旬赴都匀和黎平两府校士。路经贵定、蒋塘、谷洞、西塘等地,均有纪游之作。《将至都匀道中》描绘苗族民众欢迎的盛况:“花苗迎使节,半岭注红烛。十里戍鼓鸣,芦笙响空谷。”5足见苗胞对学使的敬仰。

二月初六、初七两天,都在府城西门外试射士,预示全府岁试行将结束。试毕,登剑河桥耸翠亭望西北诸山,有诗二首。有句云:“沿流都有鹭丝飞,空翠时时沁客衣”“回潭西去绿沄沄,一角楼台上夕曛。”1足证剑江两岸景色之美。

由都匀起程东行,在三脚屯(今三都县)乘船,沿都柳江(洪氏以为是古牂牁江)东下,至古州厅(今榕江县)起岸。航行途中,历经鸡贾河、羊忙塘、石槛滩、雷音滩等地,风景各异,分别有诗纪之。《雷音滩》描述下滩的惊险场景:

一舟挈一绳,一绳长百尺。绳头持十辈,毕力踞岩隙。高低悬半里,观者咸失色。一瞥倏已过,微惊眼光黑。危崖排石齿,都向舵楼突。我仆忽失声,头低险遭啮。 2

《都江夜行》又是另一番情趣:“墨鳞成队出,白鸟破空行。卧听花苗曲,劳劳解送迎。”3

古州厅是苗疆战备重镇。此时彭廷栋以提督衔在此任总兵,下辖有副将、游击等军官。司马孙鉴在署西诸葛台招邀彭军门、书麐副将及洪学使饮宴,并观看士兵角射,至二更才罢。

洪亮吉登抱膝亭,又过江登五榕山兼谒诸葛祠。

东行途中,住宿寨麻,有十三四岁苗女结队唱歌迎接学使,苗童吹笙应和。苗女穿黑色衣裙,头颈戴银冠项圈;男童穿锦衣,头插雉翎。他们歌舞至夜半,学使以荷包和银两犒赏。

路过九朝堂时,又有成队苗女歌舞迎送,《九朝堂》诗写道:“嘈嘈天半响笙簧,雉尾排肩绣两裆。三百蛮姬拥前后,篮輿飞过九朝堂。”4

在黎平府校士期间,游览当地名胜南泉山,山间有古寺,明末何腾蛟曾在此中读书。此地人文荟萃,人才不断涌现。来游此山者,大都留有诗章。洪氏《南泉山》写游览历程:天气晴朗,鸟声关关。山间乔木,翠气空青。沿山径上行:“踪疲方问路,绝顶尚三里。袅袅石鼎香,迎人入亭里。天风荡衣袂,云白欲缘履。卑瞻穷万仞,微辨爨烟起。却哂下方人,经旬居釜底。”5山势之高,非同寻常。

在黎平接到朝廷明诏:皇帝宣布举行恩科乡会试。学使必须在八月前对全省生员举行科试,以便预选参加乡试的生员。因此,黎平不举行岁考而改为科考。

试毕,赶赴镇远。途经锦屏、天柱,有多处地方名迹引起洪氏注目。

黎平府西四十里有少寨河,河左数里有洞,洞内景观奇特。他有五言古诗一首描绘之,意犹未尽,写《少寨洞赞》一文。此文被选入《明清奇文赏析》一书,脍炙人口。原文不长,现录如下:

黎平府西有少寨河,河左数里有洞焉。门险若劈,崖危欲倾。入数十步,则左途右溪,径益深邃,陆可乘马,川能棹舟。土人云:“桃花水时,鱼则麕至。”寻源而进,势及百里,惜未获穷其胜也。徒观其积崖万丈,无一尺之坦,悬瀑百仞,靡暂时之停。荒寒接天,阴翳匝地,虽思狂搜,不觉瑟缩。又未至少寨以前,景亦奇丽。石径百折,蟠如怒蛇。危桥十寻,衬以鲜羽。绕岸居者,凡数百家。牖接渔艇,楼通鸟巢。花红上床,苔绿入灶。人禽俱蛮,莫辨啁唶。土石尽赭,尤凌景光。名花夥于种人,鹅鹜繁于沙石,则又楚南之秀壤,荒外之奇观云。赞曰:左途右溪,石作郛郭。鱼长于人,陡向崖落。黑尽生白,光如爨烟。呀洞阴香,疑为墨天。春波如雷,千尺逆上。樵丁方樵,堕入渔网。6

锦屏与天柱之间有一道山峡,峡的南北两边气象和树木迥然不同,特别是正午时分,景象极为分明。洪亮吉《黄泥峡》写道:

马蹄真已踏千峰,上岭丛杉下岭松。当午日光分显晦,南山云淡北山浓。

谁将界石作横梁,上是黎阳下潕阳。怪底庙门开向北,南行不炷岭头香。1

此诗至今仍流传于黔东南地区。

快到天柱城,有一座大石山名狮子崖。怪石奇崛,有飞瀑,有藤蔓,还建有亭台。洪亮吉写诗后,又写散文《狮子崖赞》,也收入《明清奇文赏析》一书中。

三月中旬抵达镇远府城,住入试院,调集镇远、思州、铜仁三府的生员,分别进行科试。完成后,赶往石阡府举行科试,在此写有《雨夜至石阡温泉浴》一诗,随即奔赴思南府,为生员举行科试。

洪学使对生员的考卷十分重视,除随行协助校士的幕宾先看一次外,他自己要亲自审阅,每卷必看,终日坐于堂皇之中,对好的卷子再细斟酌,发现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便调到贵山书院,用薪俸为他们交膏火费。回到学使署,不时前往书院亲自授业。

他在思南发现一位生员安文笔拔尖,联想到在贵阳府学发现的熊焕章,二人分别在延江(乌江)的头与尾,于是写《延江两生行示贵筑熊生焕章思南安生》。熊生家贫,在南明河畔构竹屋居住,但他“一室窘乏文丰腴”;安生之父在江南任县令,他随宦三年,“落笔居然学刘柳”,“我前持节来衡文,万言日试童子军,惟二子者超群伦”2。由此推知,安是去年院试录取的生员。后来二人先后中乡举。

思南知府袁纯德招请学使游城南文昌阁,并归饮署斋。值太守七旬寿庆,亮吉赋诗相赠。

从思南出发,奔赴平越府,历经石阡、镇远、黄平诸县,都是以往走过的归路,未引发诗兴,未吟一首。

平越府科试结束,又再度去都匀。三月前在此举行的岁试,主要是评定生员成绩的优劣,分成六等,赏优罚劣。而科试则预选参加乡试的生员。

此次出巡写的最后一首诗《发都匀日枉道过七星山入仙舟引洞》:“偪仄疑无路,随云七里东。水从深径黑,果向怪崖红。削壁风徐下,幽轩日乍中。正怜书韵好,鸟语复玲珑。”路远而道险,为什么还“枉道”而去呢?诗末注云:“诸生徐时英等读书其中。”3这些都是他考试发现的优秀学生。

五月中旬返学使署,为贵阳府生员举办科试。他经常前往贵山书院,为从各地选来的优秀生讲论文章和试帖诗的作法,并亲自出题,进行“摩拟试”。对拔尖的一批学生,还招到使署中“开小灶”,提供饮馔,还奖给银两。

甲寅科秋闱,取三十八名。洪学使选拔来培养者占了二十四位,成绩可喜。

从五月到八月,洪亮吉全身心投入秋闱考生的辅导,没心思作诗。直到中秋节与家人团聚忆旧,写《八月十五夜》,有“蛮方今夜月,儿女集樽前……不寐缘何事,相将话昔年”4之句。

秋日登甲秀楼,参观鄂尔泰的纪功铁柱,有感赋诗颂之。《九日偕富尚书纲、冯侍郎光熊至甲秀登高》诗,写送别宴的场景。富纲任云贵总督十五年,加兵部尚书衔,冯光熊加侍郎衔。当时又送黔中两主司北上,诗中云:“殊方再值重阳日,候馆欣联五使星。”5

秋菊盛放,有朋友送菊花上门,或应邀赏菊,有诗纪之。《徐太守日纪饷菊数十盆,因结花龛,邀同人共赏,即席赋谢太守》中有句云:“醒时看花倦即眠,人意花意交相怜。”6达到人花相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沈太守丙招集寓斋赏菊》即写花前狂饮的醉态,如云:“一花前头酒一杯,客若不饮花徘徊。酒倾十斛花千朵,醉倒倩花扶客坐。”1

九月下旬,洪学使赴安顺、南笼二府举行科试,途中只写了几首纪游之作,如《自新铺至永宁》《安南抵安姑作》《将抵南笼道中作》。在南笼写有《南笼试院即事》2,有“云气大都红似火,居人多半黑于乌”3之句,抓准地域特色。

明末清初,南明王朝永历帝朱由榔,受孙可望挟制,在此建都四年。大臣吴贞毓等十八人反孙,被杀害后,合葬为十八先生墓。洪亮吉引述府志,写诗赞之云:“七千里路接蛮荒,十八先生并命场。绝胜瀛州唐学士,就中宁有许高阳。”4唐代设“十八学士”阁,入选者称“登瀛州”。许远在睢阳抗击安禄山叛军,其祖父许敬宗,为“十八学士”之一。

科试毕,十一月返学署。来黔中两年,留心考察各地民间生计、风俗民情,以及地理水道、关山形胜。他写成《贵州水道考》三卷。此書《序》中说:“余以壬子冬,奉命视学此方,轺车所至。类皆沿源溯流,证以昔闻,加之目验,既不信今,亦不泥古,两年于兹,成《贵州水道考》三卷。”5多数水道,都足迹所至,亲目所验,所作考证,颇有学术价值。

洪氏又将所闻见的特异习俗,以乐府形式,写成《黔中乐府十二首》,有《赛神谣》《打虎谣》《起龙谣》《网鱼谣》《跳月谣》等。有的民俗,令人匪夷所思。如《嫁女谣》,十三岁的女子出嫁,女家付出高昂陪嫁品:“山羊十角米百抬,嫁女不惜倾家财。欢来牵侬侬不宿,却抱黄羊水边哭。”又如《网鱼谣》写女子脱去里衣跳入“春波”,“延回半晌即出波,八幅裙拖鲤鱼出。”《跳月谣》写男欢女爱:“芦笙吹彻人欲还,眼波一瞥郎上山。上山亦识侬心切,天际黑云来罩月。”有的夸赞苗女心灵手巧,如《织锦谣》:“十指纤纤化工出,春禽怪底齐上楼,织得一堤花欲活。”6

岁暮,学务稍闲,不少故人的身影映入眼帘,怀人之思涌上心头,写出《岁暮怀人二十四首》《续怀人诗十二首》,涉及师友近四十位,如袁枚、毕沅、钱大昕、王芑孙、纪昀、江声、章学诚、张问陶、孙星衍、王昶、汪中、卢文弨等,都是乾嘉学界的名家。其中对洪亮吉影响最深的有几位:

一是袁枚7,乾嘉诗坛盟主,“性灵”派领袖。洪亮吉二十五岁时前往江宁拜望袁子才,袁称洪诗有奇气,逢人辄诵之。由是诗名鹊起。二人有诗唱和。

另一位是孙星衍8,有诗名,与黄景仁、洪亮吉同为“毗陵七子”,精研经史文字训诂之学,成为著名汉学家。洪、孙二人同邑,订交后经常一起谈诗做学问,同赴科举考试,同客毕沅幕府。比洪亮吉早四年中进士,为第二名“榜眼”。

又一位是纪昀9,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官,甲辰(1784)会试,对洪亮吉的试卷最为赞赏,欲列第一,为人所阻。他在卷末题《惜春词》六首,有“万紫千红号花海,冠军毕竟让槐黄”10之句。撤闱后,纪先生特地枉驾去看望洪亮吉。幸好,殿试时洪亮吉获第二名。亮吉《纪尚书昀》的怀人诗有句云:“只我最饶知己感,下春官第枉高轩。”对纪先生这位“伯乐”,一直念念不忘。这两组诗作,情真意挚,写出每人的性格特征和习性,笔意超妙,是洪氏代表作。

乾隆五十年(1795)乙卯,这是洪亮吉生平最不寻常的年份:这年洪氏年届五十,出任贵州学政后的收官之年,将举行乙卯科乡试,亮吉琢育黔中士子的心血,将在此科结出硕果。

本年学政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剩馀府州的科考,预选参加乡试的生员,从中挑选优秀的拔尖者,调来贵山书院,以便亲自教导。

按有关规定:学政每届任期三年,必须对生员进行两次考试(岁考或科考)。半年要补行科考的有遵义、大定和贵阳三府。

这年的正月,省里发生了一桩轰动全国的大事:十九日,布政使以下各官,奉邀巡抚冯公与学政洪公至甲秀楼,张放灯,酒至半酣,忽传铜仁苗民石柳邓起事,戕官夺寨。在场的按察使张继辛、贵东道员尼堪富什浑,立即开路赴铜仁,冯光熊也于次晨前往,仅布政使贺长庚留省主持政务。

洪亮吉于二月初起程去遵义府。途经龙场(今修文),正值油菜花开,《晓发龙场》中有“冥濛菜甲花,飘黄十馀里”1之句。《早渡延江》中提及“蛮乡”“蛮水”“蛮花”,还特写“蛮人”,“蛮人如飞禽,举足能蹈空。但觉云四飞,眼底青濛濛”2,写敏捷的轿夫。经过螺堰塘、养马塘、四十里铺到达遵义城。

住遵义试院校士。《二月晦日使院小楼看桃花》中有“精舍未妨勤课士,粗官聊愿与谈兵”3之句,涉及铜仁军情。

从遵义出发去黔西,途中纪游诗多首,最佳者当推《鸭溪行馆》:“一巷黄鹂语,多于鸡犬声。酒边人去住,花里径纵横。戍火上楼见,山泉傍榻生。居人最勤力,月黑未归耕。”4此诗有选本录入,为洪氏代表作。

一行人住沙溪行馆,都是去年行经之地。

黔西州廨中有大海棠树,上年来时花期已过,洪亮吉同年友张知州要他来年赏花,而今如愿以偿,喜而作诗,有“两年心迹寄乔柯,喜向花时整玉珂”5之句。当晚就宿海棠院中。

在大方试院完成全府生员的科试,寒食日又为威宁等三州童生举行院试。《清明》诗云:“三年寒食住三州,前年在安顺,昨年在黎平,并皆扃院试士。一样摊书据案头。……扃门莺燕时来觑,出谷烽烟昨已收。时得冯巡抚知会,初二日在嗅脑勦杀逆苗二千馀人,正大营道路已通。”6实际是苗民军初受挫,战斗还在继续。

试完返程,再度住宿黔西南州海棠院,写《宿海棠庭院》:“墙头香气时飘忽,骑马入门丝雨歇。春风亭外二分花,夜色帘前半规月。梨桃杏李春事忙,参差一亩横海棠。三更窥径花如活,红气入窗蒸梦热。”7此诗为洪氏代表作。

五月回到贵阳,有《端五日闻官兵捷音》诗,诗中述及黔东战况,有“台筑三层号受降,诗歌六月劳还役”8之句,过分夸大战绩。

今年雨水太多,使署后墙外的荷花不盛,赏花者很少,“三层阁上无一人,花亦悄然如惜别”9。诗人写长诗一首,分别寄冯巡抚、张兵备、尼堪臬使和甘肃的姜开阳。回忆往年荷花盛开,官民同赏的盛况,与今夏的憔悴形成鲜明对比。

洪学使于六月完成贵阳府生员科试、童生院试。学使的任务基本完成。于是尽心辅助从各府甄选来贵山书院的应考诸生。

来贵州前,他访知这里书籍匮乏,特地购买经史足本及《文选》《通典》等,分发各府学,让诸生熟读,开阔眼界。又辅以文字訓诂之学,充实学力。不时出题考试,提高应变思维。短短三年,黔中学风丕变,士子争相磨砺,发愤苦读。

八月应试,洪学使护送两千多名士子入闱。发榜时,填写者从第六名填起,至副榜止,再回头填“五经魁”,从第五名倒填至第一名“解元”。当时监临官是布政使贺长庚。洪亮吉在填榜前列出他的八位得意门生,笃定能考中。在六名以后的榜单中有二十多位是学古书院的,其中包括洪学使列出的五位。还有三位的名字没有出现。贺布政使对洪学使开玩笑说:“学使大人此次预拟的中科人,恐怕有一二个要漏掉吧。”洪亮吉笑着回答:“请不要着急,待填完全榜再看吧!”填榜结果:第一名解元费涵,第二名亚元任爣,第四名罗万象,正是洪学使所列名者。在场人员无不叹服。

这次乡试贵州榜取四十二名,其中二十七名是洪学使从各地选来的生员。这是洪学使几年耕耘的收获。他写了一首长诗纪其事,题为《乙卯贵州揭晓,会城书院生徒获隽者二十七人,回途率成五百字志喜,全用缉韵,即呈吴烜、陈希曾两主试及许刺史学范诸同考》。诗中历述三年来“周行十三府,日或不暇给”,在寒湿蛮瘴之乡,艰辛视学校士,而且亲自教读,“兼疏声韵谱,润此舌本涩。峩峩讲堂开,一善皆引汲。经旬辄分俸,俾得备粮粒”。为琢育蛮方文士,学使“三年饱看山……靡险不搜缉。谁云鬼方恶,直欲胜宣歙。麻衣三百辈,门外时鹄立。谆谆戒勤学,士行尚谦挹”。1

此诗算是执节黔中三年的自我总结。所选拔的大批人才,除甲寅(1794)、乙卯(1795)两科取中者外,以后几科又有考取者,或选拔萃科,没有一位是秀才。其中有若干中甲科,入仕途,或任教职,育人才、做学问。这批人才中,有胡吏部万青、花布政使杰、何编修应杰、张比部应枝,翟编修锦观、徐进士英杰、苏大令廷棻、焦进士承炜、周进士际华、贺进士世清等,均知名一时。尤其重要的是,洪学使三年的努力,极大激发了黔中学子勤奋向学之风,促成一代代人才的涌现。

任满入京时,督抚密折陈奏声名,“以为清廉爱士,数十年所未有”2。

他从童生中考选的秀才中,有两位后来传承其学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一位是傅潢,字星北,贵筑人。洪学使取为生员,赏其诗,又授其汉学门径。后来他赴北京游学,恰逢洪先生从伊犁戍所赦还,便去洪先生的“更生斋”求教。傅潢在北京考取进士,返家时,特去江苏阳湖,于洪先生墓前祭拜,守墓三天而归。他有诗集和学术著作存世,又把研治汉学的门径传授给儿子傅寿彤3。寿彤中进士后入翰林院,做过按察使,不仅能做诗,还是著作等身的学者,继承和弘扬洪稚存先生的治学仪轨和精神。

洪学使在都匀府院试时,独山州童生莫与俦前来求见,与洪公侃侃辩论,洪公曰:“子理足气壮,必以名节著。”4当届院试取为生员。嘉庆三年(1798)莫与俦中举,次年成进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恰好洪公任教习,分课张惠言、汤金钊、莫与俦等十四人。同任庶常馆教习的还有纪昀,加上会试总裁朱珪、阮元,对莫与俦期望很大。莫与俦任遵义府学教授期间,向弟子传授汉学门径,后来,其弟子郑珍和儿子莫友芝成为著名学者。郑珍、莫友芝有“西南巨儒”的美誉。而郑珍、莫友芝、傅寿彤三人都是洪先生的再传弟子。

洪亮吉一生,混迹于公卿幕府二十馀年,四十五岁入翰林院,四十七至五十岁持节黔中,回京仍在翰林院,一度在上书房行走。五十四岁时上书“极言时政”,其中“进贤退不肖”一款,极赞贵州长顺人刘清为官清正,“不特百姓服之,即(白莲)教匪亦服之”“闻刘清今尚为州牧,仅得从司道之后随同办事,似不足尽其长矣!”1对朝廷不重用人才颇为不满,认为朝廷应该改变权臣当政的局面,任用贤能,同时也指责皇帝“视朝稍宴”“小人荧惑”。言辞激烈,直指痛处,嘉庆帝看后震怒,命王公大臣审问,定为“大不敬斩之决”之大罪,后皇帝开恩,改流放伊犁。所幸第二年,皇帝下诏赦还。后返故里。主讲洋川书院多年,潜心著述,直到六十四岁逝世。在黔期间,跋涉奇山险水,穿越蛮乡烟瘴,苦心孤诣甄拔和琢育人才,提振黔中文风,创造出辉煌业绩,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对黔中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黔中三年,不仅是洪氏毕生功绩的辉煌期,也是当时黔中文教事业发展的新起点,影响深远。

Hong Liangji Qianzhong Presides over Education

and Literary Creation

Huang Jiangling

Abstract:Hong Liangji was famous for his poetry and writing, but he did not succe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only at the age of forty-five was he appointed to the post of editor of the Hanlin Academy, and was then he was promoted to the post of academic administrator. During the three years he spent some time inspecting Qianzhong at the behest of the emperor, he carefully nurtured talents and vigorously boosted the spirit of Qianzhong Middle School, creating an unprecedented performance that only Yan Xiu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uld match with him.  With the help of Jiang Shan, he composed a large number of poetic works in Qianzhong, many of which are masterpieces of Hong's life and they are valuable legacies in Guizhou's literary history, it was worthy of being cherished and passed on.

Key words:Hong Liangji;Following the Emperor's orders to inspect Qianzhong;Cultivating talents;Revitalizing the literary style;Poetry and writing

责任编辑:王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