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

2022-04-08 07:52吴琼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科建构学科

吴琼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正式启动,我国新文科建设由此开始。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会议于山东大学(威海)召开,标志着我国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2021年11月,教育部认定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标志着新文科建设由设想走向实践。与其他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是新文科建设的先行学科[1],所以,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机制与路径是学界和业界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将新时代新闻传播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归结为“48字”:“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2]“48字”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宣传工作系列论述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高举旗帜”就是要求媒体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面大旗坚决不动摇,“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3]。“引领导向”要求媒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既要做好政治方向引领,又要做好舆论与思想引导,助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4]。

二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习近平说:“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5]“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求媒体必须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用新常态的“大逻辑”进行研判,“深入解读经济政策,科学分析经济形势,热情宣传建设成就,展示经济光明前景,稳定人们经济预期”[6]。

三是“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国家的主人是人民,人民团结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团结人民”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报刊”思想的继承与伟大创新。“团结人民”要求媒体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将“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团结人民’是方法,‘鼓舞士气’是目标。”[7]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挫折与失败在所难免。因此,媒体要及时、深入地对问题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研究与阐释,鼓舞人民以积极的心态、必胜的信心迎难而上,上下同心,同舟共济。

四是“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媒体一方面要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构筑中国精神,建构社会文明,以达到“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8]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时刻不忘记抓“大事”,顺“大势”,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思想、重大方针、重大决策、重大问题、重大主张进行舆论引导,以凝聚思想,构建共识。

五是“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媒介不仅是信息交集、声音交汇、观念交流的平台,而且还是正与谬、是与非、善与恶的交锋地。“新闻意味着揭露真实”[9],新闻是“事实”的真实“示现”与“再现”,“真实”的终极标准只能是“事实”。“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要求媒体要以社会真正关切的问题为中心,识别问题,剪除丑恶,用正确的立场、客观的事实、科学的语言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绝对不给错误的思想、观点留下分毫机会与空间。

六是“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新闻自由的原则是真实、客观、公正。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却以人道主义和新闻自由为借口,刻意攻击、抹黑中国,放大、歪曲中国问题,他们“不是非常愿意报道一个真实的中国”[10]。我国媒体要以社会正义为原则进行客观、公正的国际传播,利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1],建构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可以说,“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媒介实践,这是一个“‘全球性’计划而不是‘国家’计划”[12]。

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919年至今,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成效斐然,完整的本、硕、博(后)培养体系已经形成,年均向国家输送人才数以十万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布点高达1 428个,分布在739所本科高校,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1 270所的58.2%[13]。美中不足的是,目前我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理念、机制、路径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差距依旧不小。

(一)价值引领实践性不足

价值引领至关重要,事关思想理论之创新,理想信念之树立,人文精神、国家情怀之养成,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培养[14]10。价值引领方面,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价值观教育淡化。习近平说:“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5]起初,我国新闻传播学是从西方国家引入的舶来品。受西方话语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以技术为人才培养中心,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呈现“中立化”“模糊化”与“无意义化”的倾向。

二是立德树人功能淡化。新闻传播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实践之学。可是,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人却曲解了“实践”二字的本义,片面、错误地认为只要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就万事大吉,忽视了职业伦理、职业道德教育。

(二)文理知识分隔

1952年进行的高校院系大调整,是我国文理分科的起点。不可否认,文理分科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文理分科也导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割裂,很难培养出文理兼修的复合型人才。

新闻传播学属于文科门类,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当前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的知识背景是以文科为主,他们于学历教育阶段很少获得理工科的相关知识。同时,受高校评价标准的影响,教师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学历提升、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而对其他学科尤其是理工科知识不甚关心,因而不能进行知识的延展。此外,新闻传播学学生目前以文科生为主、理科生为辅。“整个学科从上到下,老师都是文科出身,就算招收理科生,最后也只能把他们当成文科生来培养,根本做不到提供文理兼修的教育。”[16]目前,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知识融合是大势所趋。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去除根深蒂固的分科观念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三)培养范式需创新

“四新”之“新”是理念、机制、思路、标准、路径、技术等的“全方位创新”[14]8。新文科建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院系虽然已经开始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提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与创新,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培养范式的设计与建构,是人才培养理念、目标的体现与实践。科学、合理地设计与构建“全方位创新”的人才培养新范式是关键。

三、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的实践指向

在网络社会,传播生态、媒体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已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此,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借助新导向、新标准,探索新理念、新出路,培育新人才。

(一)价值引领:深入开展新闻观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文科建设,价值引领为第一要义。吴岩说:“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知识性与价值性是哲学社会科学并驾齐驱、互为滋养的一体两翼,不可厚此薄彼[14]10。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系统和思想体系,既是理论指南又是价值导向。新文科建设实践中,补足精神之“钙”至关重要。新闻传播院系要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路径,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其是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48字”方针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实现全面立德树人之目标,新闻传播院系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深耕典型新闻人物、热点新闻事件、重大社会问题,加强新闻传播职业操守、道德与伦理教育,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新闻传播职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培养学生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的理念与技能。

(二)文化+N:以学科交叉为路径,推动“两种文化”融合

康翠萍认为,知识形态“进路”的规律是“综合→分化→再综合”,前现代社会是“综合”,现代社会是“分化”,而后现代社会则是“再综合”,无论是何种形态,知识都是一个整体的存在[17]。“四新”建设是网络社会实现知识“再综合”的高能通路。“综合”是“四新”建设的本质逻辑。一方面,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新的命题与方法;另一方面,新文科则为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提供了价值、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观照与支撑——“‘新’是方向,‘文科’是基础”[14]9。

学科交叉是新文科建设的路径。“人才”与“人”是密切相关而又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以工具性为导向,后者关注的则是“人”本身。所以,新文科意义上的学科交叉绝非不同学科之间知识图谱的叠加、拼接与嫁接,而是指以促进“人的回归”为目标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事实上,文理知识的真正融合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N”,即跨界融合,融的是理念,合的则是路径与内容。例如,自2019年起,安徽财经大学新闻传播专业以“小岗精神”建构与传播为使命,利用工作坊、俱乐部、知识社群、兴趣部落、大讲堂等媒介,于培养方案中嵌入数门理工科专业(主要是数学、统计学与计算机)的通识、文化类课程,以传授科学文化,建构科学思维,目前化“加”为“融”的阶段性效果已经显现。

(三)卓越集群: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建构人才培养新范式

新文科建设就是要消弭传统的学科意识、壁垒意识和边界意识,“将各门学科知识解码为可灵活选择与组织的信息元”[18]。季卫东认为,“卓越集群”是新文科建设得以实现的真正“达·芬奇密码”,其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功能分化,而是机制整合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串联和互动关系”[19]。由此,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培养就是要以问题为中心,重建学科生态,重构学科布局,建构无边界、全链接、深融合的知识网络集群与实践路径集群。具体而言:

第一,知识体系系统化。一是“跨专业”。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的专业已达10个。壁垒分明的专业目录设置却限制了人才培养的延伸性。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可以根据传播生态、社会需求“活化”专业目录,融合不同专业之间的知识,建构专业集群,创新知识图谱。二是“跨学科”。新闻传播新文科人才培养要“扬长而为”,以学科耦合、学科赋能为路径,主动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数据等进行交流融合,建构“大”学科集群,夯实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真正融合的基础。

第二,现实路径协同化。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是人才培养范式创新的另一表现。2014年9月,天津师范大学与天津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该校“部校共建、院媒协同、实践育人”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由此开启。目前,该校不仅建立起了“部校”共建、“媒校”共建、“基地”共建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框架集群,而且还与南卡罗莱纳大学、密苏里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肯塔基大学、太平洋大学等多所大学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为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培养国际传播人才。

2017年10月,美国一流人文院校希拉姆学院首先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即以新技术为基础对传统文科进行解构与再建构,可是直到目前为止,“该概念在美国文科的专业品质与水平上并未占先”[18]。由此可见,新文科建设取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技术本身。如果将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简单且狭隘地理解为以技术为基础的实验平台、实验器材建设,则是只知其“表”而不知其“理”,其行势必不远。所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不是“硬件”而是“软件”,“与形式的‘新’相比,文科建设更需要内涵的‘思想’”[18]。

四、结语

当前,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新闻传播教育是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媒介是建构民族与国家同一性与连续性的决定性器件[21]。网络社会更需要媒介人才创新培养。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必须借新文科建设之东风,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卓越集群为实践路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新闻志向崇高、业务能力精湛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猜你喜欢
文科建构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超学科”来啦
建构游戏玩不够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