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的逻辑理路和建构路径

2022-04-08 07:52冯凯张鹏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冯凯,张鹏

(1.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2.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地位,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提供了理论指导。

“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精华,课程内容是经典文献中思想观点的表达、总结、归纳。基于此,本文拟从3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的逻辑理路与构建路径。

一、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必要性

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十分必要,这既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新时代应加强经典文献的研究,把学习和研读经典文献视为“看家本领”,让经典文献提供的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灵。

(一)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学识涵养、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的集中表现,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表征。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须融入“原理”课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资本席卷世界。全球化正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趋势”[2]的延续和发展。这部分内容对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2021年版)(以下简称“原理”教材)第四章、第五章内容。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如果能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内容融入其中,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欧洲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有着悠久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种理论环境中形成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概念,说服力更强。1843年马克思与正义联盟取得联系;1844年来到巴黎后,他深刻分析了工人运动的现实情况。在无产阶级运动中,马克思认真审视了以往的共产主义理论,并构建了共产主义思想,实现了对魏特林、巴贝夫、普鲁东的共产主义学说的扬弃和超越。在《巴黎手稿》《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均阐述了他的共产主义思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再认识以及深入的研究,将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中,有助于挖掘其当代价值。

(二)“三全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3]。从《意见》可以看出,思想价值引领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如何将思想价值引领落实在实践层面是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正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因此,我们要坚持崇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原理”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原理”课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投身伟大事业。例如,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不少学校举办了多场展览,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导,而且组织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观学习,通过情景式教学、PBL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原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中展开,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教师还应通过多种途径搜集马克思的生平资料,为学生展现一个立体真实的马克思形象,以此激发学生的昂扬斗志。

(三)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要求

立德树人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性最强、抽象程度最高的课程,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下了“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5]。马克思年轻时热爱诗歌创作,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在他辉煌的一生中,他几乎从未中断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这些作品中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这些资料也成为学好“原理”课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有必要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 1843年在致卢格的信中,马克思曾借塞·布兰特《愚人船》中的意象,将“满载愚人的船只”比喻为自己的祖国,对当时德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透彻分析,认为旧制度的破产正在加速,并表达了建立新世界的强烈愿望,他指出:“这命运就是我们所面临的革命。”[6]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跃然纸上,这成为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文本依据。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时,聂锦芳教授[7]分别撰写了《马克思研究如何面对历史与当代——2018德国“马克思年”特里尔展览巡礼及思考》与《理解恩格斯:七十五载人生,八个“生活驿站”》,这两篇文章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不朽事迹和他们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教材的重要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授;应全面挖掘经典文献的内容,提炼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益的内容,深入分析其所蕴含的当代价值。

二、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的环节

(一)经典文献的选择

在选择经典文献时,要坚持全面性、权威性、前瞻性原则,既要利用好已有文献,又要学习借鉴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最新研究成果是选择的关键和重点。值得注意的是,《马藏》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的出版是学界的盛事,为学好“原理”课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纂的《马藏》,旨在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流传过程中形成的著作文本进行汇集、编纂,分为中国编和国际编,目前已出版8卷,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本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收集整理了新中国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要著作的中文版本,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源。深入挖掘《马藏》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里蕴含的“原理”课教学资源,研读其中的光辉篇章,有助于从历时的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播过程,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

(二)经典文献的内化

要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杂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意蕴,仅靠原理教科书是不够的。“哲学就是哲学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西方哲学史,立足西方哲学史,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路径,深入探究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和批判,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教师还应理清哲学概念的发展脉络。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实体、存在等概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其产生的语境,才能讲清楚马克思哲学概念的真正内涵。

(三)经典文献的融入

马克思作品涉及的领域广泛,文本晦涩难懂,分章节教学、分专题教学是经典文献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个可取的办法。首先,分析受众特征,加强理论引导。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性强,教师应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撰写教案,同时加强科学指导,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马克思思想。其次,选定相应章节,确定该章节阐述的原理。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可以追溯这一理论产生的原始语境,结合马克思对这一理论的探索,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为线索,系统梳理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三、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建构路径

(一)增强心理认同

“原理”课课堂效率不高,氛围不活跃,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对“原理”课重视不够,缺乏心理认同。实践证明,增强学生心理认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首先,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个学科和研究对象。马克思的思想一生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他从小接受启蒙教育,思维敏捷,大学期间热爱文学创作,推崇浪漫主义,在柏林期间受到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加入“博士俱乐部”,从融入其中到渐渐剥离出来只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育人因素,营造让学生真正理解、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良好氛围。例如,马克思在大学期间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都是他不断努力的结果,他对知识充满渴望,曾经选修了很多课程,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形成心理认同的重要资源。这部分内容可以与“原理”教材“导论”部分融合起来,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其坚毅的品质。

其次,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隐喻。马克思作为一位热爱文学、精通文学的哲学家,善于借用各种典故达到隐喻的效果,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深入发掘“经典文献中以隐喻为代表的兼具亲和力与针对性的修辞手法”[8],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马克思及其哲学思想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例如,马克思将资本视为一种“普照的光”,论证了资本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向全球扩张内蕴的资本逻辑,这部分可以与第四章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相融合,加深学生对资本的理解。

(二)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

教师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为线索呈现他一生的哲学探索历程。马克思的人生是由众多“事件转向”构成的,大学生活的点滴、对黑格尔哲学的颠覆、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等都是重要的事件。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图片、思维导图、视频等方式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拉近学生与马克思的距离。例如,在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的转向时,可以开展情景教学。马克思在巴黎接触工人运动,了解各个阶级的生活境遇。教师应讲清楚他所持的无产阶级立场和为人类进步发展做出的贡献,将这部分内容融入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选取巴黎公社起义历史事件作为案例向学生讲授马克思的群众史观。

2.PBL教学

教师可设置合理的问题,发动学生查找资料,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形成良好的激励作用。例如,在第一节课中可以以“你了解马克思吗”“他就读于哪所大学”“大学期间服过兵役吗”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基于某个哲学问题展开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马克思的了解。

3.实践教学

实践出真知,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实践教学应与课堂教学相互呼应,形成协同效应。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国内外举办了多场展览,报纸、自媒体等平台发布了很多以马克思研究为主题的文章、视频,例如,“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的相关文章等等,都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该部分内容,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建立丰富多元的教学模式

1.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00”后学生独立性强,注重反思,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长期以来,受教科书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过程的阐述被简化。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哲学体系,学生才能理解其中的复杂问题。例如,马克思曾对普鲁士专制统治作了鞭挞,关注现实问题,进而对黑格尔哲学产生怀疑,写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批判与超越。在讲述教材第一章第三节辩证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讲解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的不同,进而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

2.重视问题导向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 既要原原本本地读, 又要带着问题去读。”[9]问题意识对思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重视“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例如,在政治经济学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及其新特征,引导学生准确分析社会矛盾,深刻理解当代社会背后隐藏的复杂问题。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授式”教学侧重于教师的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交往理论中,交往双方互为主体,基于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式的转变,“交互主体性”思想有助于更新原有教学模式,弥补“主体—客体”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经典文献是“原理”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源头活水,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学习、研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真正做到“原理”出处有依据,课堂教学有依托。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