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都市圈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2022-04-09 13:34方友熙陈冬梅
国际商务财会 2022年5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

方友熙 陈冬梅

【摘要】福州都市圈建设起步晚,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研究表明,影响福州都市圈经济发展有四个因素。采取以政府顶层设计为前提,在“集聚——溢出”效应框架下,以福州数字经济循环系统为中心,聚焦数字经济差异化,制定出适合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是提升福州都市圈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51;F273.1;F49

都市圈概念源于1910年的美国人口统计,后来这一概念被一些国家吸收,运用于布局都市圈规划,将其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城镇群体空间组合。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我国“都市圈”概念,目的在于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使区域社会经济联动发展。福州都市圈是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21年5月26日批复同意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而形成的。2022年1月22日,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把“促进福州都市圈加快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信息化时代,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球资源要素、经济结构、竞争格局重塑的重要驱动力,决定着区域之间竞争的规模、层次。因此,福州都市圈社会经济联动发展,数字经济是关键路径。

一、福州都市圈概述

(一)福州都市圈空间区域

福州都市圈分为四市一区,由以福州市为中心、联系紧密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福州、莆田两市全域,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南平市延平区和建阳区、建瓯部分地区。都市圈力求构建“一核三中心,两带三湾区”的空间结构,其中:“一核”为福州主城区——滨海新城、福清、平潭,定位为都市圈主中心;“三中心”为莆田、宁德、南平三市中心城区,定位为都市圈次级中心;“两带”为滨海滨江T型区域发展走廊;“三湾区”为环三都澳湾区、闽江口湾区、湄洲湾湾区,定位为未来都市圈主要增长地区。[1]

(二)福州都市圈经济特色

1.经济水平高,东西部发展存在落差

福州都市圈拥有较高的人均GDP,但四市一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显示,福州都市圈的人均GDP(10.37万元)高于福建全省人均GDP(10.25萬元),进一步研究发现,四市一区在地理条件、要素禀赋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福州都市圈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福州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区包括福州(10.42万元),如平潭综合实验区(10.68万元)、宁德(10.5万元),经济较发达;西部地区如南平(10.03万元)、莆田(10.2万元),经济水平则相对低一些,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福州都市圈西部地区多是内陆山区,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和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处于劣势。

2.区内产业错位互补,彼此合作大于竞争

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三次产业划分,福州都市圈产业结构各具特色,如表1所示,福州、平潭第三产业占比高;莆田、宁德第二产业占比高;南平、宁德、平潭第一产业占比高。从现有产业布局看,都市圈内支柱产业各具特色,如宁德的新能源产业、南平的生态茶业、莆田的制鞋和纺织产业等在全国乃至全球享誉盛名。福州、宁德、莆田等闽东北经济协作已历时30余年,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成效显著,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扩散效应。

3.地处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范域,外向特征明显

福州拥有悠久的海洋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福州港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通商口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莆田拥有“中国海洋文化发祥地”之称,妈祖文化发源地,随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远播海外,是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平潭是南岛语族文化发源地,海坛海峡水下文化遗址资源丰富,在我国海洋文明历史挖掘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宁德地处福州东北面,北接温州、西连南平、东临台海,以三都澳为枢纽,是“海上丝绸之路”向北、南、东沿海延伸拓展的重要链接点。福州都市圈基于区位条件、历史文化渊源,成为我国海上贸易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经济贸易交往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而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又夯实了国际经贸基础,这一历史延绵不断,为国家持续发展提供丰厚的战略资源。

总之,信息化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仅依靠传统产业思维模式,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必须不断创新发展。自1995年D.塔帕斯科特的《数字经济——联网智力时代的承诺和风险》出现以来,数字经济被世界快速接受,且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冲击着竞争战略、组织结构和文化习俗,不仅在国家层面,在区域发展、企业战略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都经历着新的洗礼。

二、福州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在国外兴起“数字”概念初期,中国同步跟进。1999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发布了《数字地球北京宣言》,其后一年时间中国各地纷纷提出“数字北京”“数字海南”等概念。2000年9月,有专家向福建省政府递交了《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数字福建总体框架方案》[2],提出建设实现福建省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对递交的建议书和方案迅速作了批示。2001年2月,福建省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将“数字福建”建设作为福建省重大发展战略,启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探索进程。经过20年发展,作为福建数字经济区域主要区域的福州都市圈数字经济取得较大发展,但存在明显问题,主要有:

(一)数字经济整体核心竞争力不强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中国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福州入选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排名22),发展进程属于规模快速扩张的第二阶段。《白皮书》指出,现阶段,诸多城市已经打造出自己亮眼的优势产业名片,例如南京集成电路、无锡物联网、南昌虚拟现实等,而福州都市圈暂时没有发展出适合的核心优势产业,数字经济整体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化

《2020年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评价报告》显示,福州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层次化明显,见表2所示,福州都市圈整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数字经济指数值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福州地区指数值88.49,第二梯队莆田地区指数值76.94,其余为第三梯队,平均指数值为68.31,低于闽东北协同发展区指数值74.1。

(三)区域数字发展速度不均衡

数字经济指数由数字发展基础、数字技术创新、数字社会应用、数字治理水平和数字产业发展五个维度组成,通过将福州都市圈2017—2020年期间数字经济发展目标数值作比较分析,南平、宁德地区始终呈现正增长,分别上升11.86、6.11;其余三地的数字经济指数呈现波浪式增长,见图1所示。平潭地区主打两岸协同数字经济创新基地,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仅为66.65,为三大梯队的末尾;莆田地区在数字社会应用、数字治理水平指标保持全国领先,但后两年增速明显疲软,2021年京东(仙游)数字经济产业园作为福建省唯一电商园区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对后续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福州地区得益于区位优势,无论在哪一个维度均領先其他地区。

三、影响福州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的因素

市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市场力是要素资源流动、企业区位选择与决策、产业集聚与扩散以及删除——区域分工与协作的核心动力[3]。福州都市圈各自的资源禀赋差异,发展速度、规模、水平以及范围也不一样,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一)交通便捷性

福州都市圈不同地区的交通便利程度不同,交通越便利,数字资源集聚越快越明显,越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福州、莆田等海岸线地区港口多,2020年1—7月,福州港作为中国主要港口,疫情之下内联外扩,累计货物吞吐量达1.34亿吨,首超厦门港,成为福建第一港。湄洲湾港作为福建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紧随福州港,厦门港之后,排名第三。福建省政府在《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20—2035年)》中表明将建成福州港和湄洲湾港4个亿吨级大港。交通便利带来资源聚集也包括数字资源,造就福州和莆田数字经济发展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多是内陆山区,交通条件比不上其他地区,南平尽管拥有着福建绝大部分的山林资源和地质资源,这些资源由于交通的限制导致实质性发展数字化经济十分困难。

(二)数字人才汇聚程度

数字技能人才是支撑福州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福州都市圈现有44所大学,其中本科院校19所,专科院校25所,仅福州市就占据本科院校18所,专科院校17所。高校数量优势有利于数字技能型人才培养,截至2021年6月底,福州大学已开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课程,率先培养专门人才。与福州相比,福州都市圈其他地区高校数量偏少,高层次、高水平、有影响力的高校更是屈指可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学科力量薄弱,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数字产业化相关人才的专业培养较弱,产业人才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强,造成了这些地区数字经济提速发展与人才供给断层之间的矛盾。

(三)数字资本积聚程度

受社会财富总量限制,有限资本在某个地方积聚程度与数字化经济推广速度正相关。据东南网报道,仅第四届福州数字峰会就给福州带来720亿元资本汇集,资本流入极大地推动了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峰会项目签约的47个数字项目体现了福州企业的数字经济意识,从而带来资本汇聚。其他地区企业或行业对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主观意识和竞争战略认识未到达一定高度,虹吸资本的磁场缺乏动能,极大影响了数字化转型的速度。

(四)圈外竞争对要素的虹吸

福州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圈外竞争对要素虹吸的影响。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对数字经济发展要素的虹吸。据《2021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指数报告》统计,全国数字经济总指数排名前10名中,长三角的上海市、杭

州市 ;珠三角的深圳市、广州市;京津冀的北京市、天津市均位列其中;同时成渝都市圈的成都市、重庆市也入围,而福州都市圈并未有城市入围。由于历史、政治因素,福州都市圈城市群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城市群。城市群集聚与规模对数字经济转型升级影响巨大。另一方面,福建本省其他城市对福州都市圈内各城市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也不可能忽视。截至2021年,厦门总指数排名位于第10位,福州都市圈并未有城市入围前15名。

四、福州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研究表明,采取以政府顶层设计为前提,在“集聚——溢出”循环系统整体框架下,以福州数字经济循环系统为中心,聚焦数字化经济差异化,制定出适合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如图2所示)。

以福州为中心,在全省、全国、亚太乃至全球视阈内布局都市圈的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等流向的框架;用尽“多区叠加”政策精神,在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发展上,超前设计并积极“先行先试”,探索出新路;顶层设计应预留台湾回归后的海峡两岸在先进科技制造、国际货运、海洋渔业、人才融合、中华文化正本清源等方面融合的先手框架,留足发展空间。建立以福州数字创新为核心的“集聚——溢出”循环系统。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因素向中心城市移动的特点,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各种数字化要素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在这基础上,吸引其他城市各种数字资源,如资金、数字技术、数字化人才、数据信息底盘等,使福州形成更大的数字经济市场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经济,产生规模效益,加快内部的发展速度。当福州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以向周边城市资金投资等形式实现时,产生新要素资源的外溢。“都市圈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高级阶段”[4],对外溢出的资源要素不是低端生产要素的新聚合,它是溢出要素与当地特色资源要素的结合,形成地区特色新经济产业模式。

(一)发挥引领创新模式——福州数字科技创新

发挥引领创新模式是基于具备一定数字经济基础的区域所实施的一种形态。福州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数字经济资源,依托现有国家实验室,争取国家级科研机构等重大创新平台落户,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最新数字技术,引领都市圈的数字科技创新;依托福州众多高等院校、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研发机构重点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数字创新的技术企业。通过探索科技创新转化模式和机制,促进“政、产、研、资、创”等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形成产学研用结合、上中下游衔接的科技创新格局[5]。

(二)依托行政资源模式——莆田数字“343”重点发展体系建设推广

依托行政资源模式是政府已经取得一定数字经济成果,再利用行政力驱动数字经济创新外溢的一种形态。莆田在建设和推广数字政务方面已取得全国领先地位,政务数据已经与社会数据融合。利用政府行政资源,进一步优化政府与社会信息平台,推进都市圈分享“莆田惠民宝”信息平台与京东集团合作成果。在建立健全“343”重点发展体系[6]的基础上,携成功经验参与都市圈四市一区的供应、生产、设备、运输、运营、消费等多方面数据信息的整合建设,共同打造“安全可靠、共建共享、无缝对接”的都市圈数字政务应用服务体系。

(三)吸收转型模式——宁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吸收转型模式是基于数字创新资源相对不足的一种形态。这一状态下,主要聚焦于“虹吸——集聚”效应,结合本地区特色产业,产生数字经济新形态。宁德地区数字基础方面位列都市圈第二梯队,良好的数字基础意味着可以充分吸收福州数字化溢出的资源,借助传统制造业优势,推动宁德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高质量转型发展。具体来说,在吸收数字经济成果后,从建设数字化工厂和智能车间到数字经济成果赋能电池、零部件生产,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增材装备制造、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装备等,形成“生产链到产品”的制造业全面数字化转型。

(四)引进提升模式——南平绿色数字经济提升

相对于吸收转型模式,引进提升模式适用于数字资源匮乏的地区,但所处区位置和环境使其拥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可以引进其他地区先进的数字经济成果赋能本地区的产业数字化提升。南平地区绿色产业资源丰富,但数字化水平相对不高,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主要聚焦对绿色产业的价值链提升。政府制定“超常规虹吸政策”,吸引其他地区、全国、世界先进绿色产业资源,福州都市圈主动溢出相关资源,助推南平产业数字化创新,形成“吸收——助攻”的新型发展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外岛试创型模式——平潭两岸数字融合探索

平潭位居福州都市圈外岛,区位特色引动中央赋予“多区叠加”政策的改革动能,试创融台数字经济区是其优势特色。在当前国际局势和海峡两岸关系冷冻期,平潭数字经济发展需要跳出固有的思路,数字化基础薄弱以及岛屿经济并非完全弱势,它便于大膽设计和实施超常规创新模式。依托平潭台创园的“台陆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码族部落——两岸青年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园区项目”,建设融科技、人文、创意与社区为一体的两岸数字融合生态圈;在数字政府监督机制体制上试创出平潭新特色,为国家进一步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发展提供资源。

五、结语

福州都市圈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应把握两个重要的关键词,一是创新,二是试验。创新就是创立或创造新的,这一过程就是尝试,在不断的“试错”“容错”中寻求答案。数字经济是国家、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充分利用国家批准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这一战略窗口期,探索区域数字经济要素流通机制、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和产业集聚-扩散发展新模式,其意义十分重大。

主要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网.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http://www.fujian.gov.cn/zwgk/ zxwj/szfwj/202107/t20210709_5644123.htm. 2021-06-27.

[2]王钦敏.“数字地球”和“数字福建”[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5-9.

[3]卢中辉. 都市圈边缘区空间经济联系机理及效应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9.

[4]游怡乐. 浙江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研究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8,(11):61-62.

[5]福州工业和信息化局网.福建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落户福州新区仓山功能区[EB/OL].http://www.fuzhou.gov.cn/zgfzzt/sjxw/fzjx/ xxcy/202105/t20210528_4110144.htm.2021-05-28.

[6]莆田市政府网.我市聚焦10个重点产业 健全“343”重点发展体系[EB/OL]. https://www.putian.gov.cn/zwgk/ ptdt/ptyw/202009/t20200930_1528387.htm. 2020-09-30.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
数字化—数字经济及其它
数字经济环境下中国跨境贸易税收问题研究
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税法的改革
国外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