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间信仰中毗沙门天王形象研究综述

2022-04-11 21:56周鸣勇夏子崇
速读·中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间信仰守护神综述

周鸣勇 夏子崇

◆摘  要:毗沙门天王源于古婆罗门教中的财福神俱毗罗,随着密教系统思想的传入以及其专门经典的出现,唐朝时期的毗沙门天王形象发生改变,成为多重神格的独立神祗。目前,国外对毗沙门天王的研究以日本学者为主,分为三类即兜跋毗沙门天王、佛教神像以及石窟造像。国内学界对毗沙门天王形象研究成果分为四个方面,即宗教、守护神、石窟造像以及民间本土化等角度进行分析。综观国内外学界对毗沙门天王形象的探索,其本土化研究相对涉猎较少,仍需进一步探索其本土化嬗变历程及传播路径。

◆关键词:毗沙门天王;守护神;民间信仰;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界对毗沙门天王的研究以日本学者为主,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将日本学界对毗沙门天王的研究共分成三类,即兜跋毗沙门天王、佛教神像以及石窟造像中的毗沙门天王。

20世纪初,日本学界对兜跋毗沙门天王形象进行研究。1938年,松本荣一所著《敦煌画的研究》,较为详实的释读了兜跋毗沙门天王图像。1939年,松本文三郎在《兜跋毗沙门天考》中,表示兜跋毗沙门在日本广泛流传,但“兜跋”一词在中国却不曾使用,应是日本对毗沙门天王的专属称谓,且认为“兜跋”一词应与西藏不无关系。

有关佛教神像中毗沙门天王形像的著作可参见1941年宫崎市定所作《毗沙门天王信仰的东传》,表示毗沙门天王作为独立信仰已逐步东传。1992年,宮治昭所作《印度の四天王与毗沙门天王》研究印度四大天王信仰,并认为毗沙门在四天王中具有平等地位。2000年,古正美《于阗与敦煌的毗沙门天王信仰》一文结合表示敦煌毗沙门天王信仰与于阗关系密切,并对敦煌毗沙门天王图像及其信仰的传播展开研究。

综上所述,日本学者主要将毗沙门天王作为佛教神祇及其信仰的传播来研究和讨论。在有些成果中虽提及其东传的现象,却并未指出毗沙门天王在东土流传的盛况。

二、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以往学界对毗沙门天王的研究,多是将其作为单纯的佛教神像或是中国古代战神来论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内学界对佛教神像中的毗沙门天王形象研究已较为丰富,1983年,徐梵澄在《关于毗沙门天王等事》文中对毗沙门天王、那咤和夜叉的名称读音及读音含义等做了相关考证。进一步指出,本土毗沙门天王造像形象是由西域传来的天王形象进行了演变。2016年,霍巍在《从于阗到益州:唐宋时期毗沙门天王图像的流变》文中提到,毗沙门天王在为于阗国的八大守护神之一。在当时的环境下为毗沙门天王推崇為“战神”及守护神,提供了历史背景和舞台。

作为“战神”及守护神的毗沙门天王形象,国内亦有所探究。2005年,公维章在《唐宋间敦煌的城隍与毗沙门天王》文中指出“城隍”在敦煌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边境地区毗沙门天王神格凸显,成为敦煌的保护神。2009年,王涛在《唐宋城市保护神二元格局的形成与分布》文中指出,唐宋时期佛教毗沙门天王所具有的护国护民特点渐渐凸显。

此外,学界对石窟、造像中的毗沙门天王形象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文献资料,对毗沙门天王的研究更加深入。2007年,刘永增在《安西东千佛洞第5窟毗沙门天王与八大夜叉曼荼罗解说》文中指出,该窟表现佛教内容是一个新题材,说明西夏时代受藏传密教影响较深,视为早期藏传密教的雏形。2008年,谢继胜在《榆林窟15窟天王像与吐蕃天王图像演变分析》一文中指出榆林窟第 15 窟前室北壁天王像是毗沙门天王图像发生演变的重要转折点。

相对毗沙门天王的本土化研究,学界对其涉猎较少。2011年,王涛在《唐代城市保护神与宗教》一文指出其神性一部分转化为民间信仰,另一部分神性与道教神祗李靖结合,成为被道教融合的一位神像。2016年,王树平、包得义在《论毘沙门天王信仰的流变及其世俗性倾向》中写到毘沙门民间信仰愈加表现出功利性特点和世俗化倾向。2017年,夏广兴在《毗沙门天王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流播与影响》中指出毗沙门天王在与中华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逐渐本土化。

至此,综观学界对其探索,众多学者仍将其作为佛教神祇或石窟造像中的天王形象进行解读研究。在上述文章中,毗沙门天王作为守护神来研究已有所涉及,但并不能足以涵盖其在中土流行的所有神祇功能。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毗沙门天王的研究主要限定在佛教范围内进行探讨,关于民间信仰中毗沙门天王的学术研究,涉猎较少。通过上述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对毗沙门天王这一佛教神像的探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作为中国化的民间守护神形象研究,仍需进一步系统性的探索与挖掘。

毗沙门天王神像广泛传播于唐朝社会中。唐朝时期西域与中原各民族之间、以及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新变化,这种变化为毗沙门天王在中原地区被崇奉为“战神”及守护神性质的神灵,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历史舞台。毗沙门天王以战神或守护神的身份保护着西北地区,敦煌地区百姓借助“赛天王”活动祈求“国泰民安,永无征战”。晚唐时期的徐州地区亦出现以毗沙门天王为主的窟龛造像,体现了毗沙门天王作为战神及保护神的思想内涵。因此,唐代毗沙门天王本土化研究,可以更好的体现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为增强我国民族文化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源泉,以及促成当今中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意识起到历史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霍巍,从于阗到益州:唐宋时期毗沙门天王图像的流变[J].中国藏学,2016(01):24-43.

[2]公维章,唐宋间敦煌的城隍与毗沙门天王[J].宗教学研究,2005(02):113-119.

作者简介

周鸣勇(1974—),男,汉族,江苏镇江人,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西安石油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艺术

夏子崇(1993—),男,汉族,江苏沛县,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艺术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西安市2021年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安文创设计中唐代毗沙门天王形象应用研究》(课题编号:YS6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关中地区民间艺术遗存粟特祆教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9YJAZH124);西安石油大学2021年校级教改项目《“四新”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多元融合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间信仰守护神综述
杨俊德:农业丰收的“守护神”
麦香遍地粮满仓——山西省“三夏”生产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测2019年你的守护神兽是什么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探析民间信仰作用下的社区公共生活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
莫斯科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