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思政”同行同向助力研究生培养“三全育人”*

2022-04-11 07:36张新旻黄雨歆孟宇辰杨瑞东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学工导学研究生

张新旻 黄雨歆 孟宇辰 杨瑞东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基于此项要求,高校的育人工作应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正确引导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全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四维思政”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从队伍建设、制度完善、资源整合和环境优化等方面逐步落实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新要求。

一、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立德,就是要以中国传统文化育人树立文化自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树立远大的民族志向,提高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觉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须通过人才培养来体现,而研究生群体作为高层次人才,是党的建设的宝贵资源,高校更应重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以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科研学术,更应涵盖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状况的调节等。目前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仍然是高校工作的短板,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举措不足、成效较弱的问题。和本科生思政教育相比,针对研究生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因此,开展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系统研究并构建相关体系工作迫在眉睫。

二、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多聚焦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涵式发展,切实推动破除“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两张皮的困境。从理论层面,部分学者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目的性证明,课程文化发展理论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本体性证明,有效教学理论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发展性证明。更进一步,部分学者从“课程”与“思政”协同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课程思政是解决“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分离的有益尝试,可以通过发挥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合力,做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2];有研究认为思政教育应立足于“情感-认知-行为”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专业课与思政课的融合路径,聚焦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践教育[3];也有学者认为,应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下,改善传统思政课孤立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政课程的发展[4]。

结合研究生科研为主的特点,部分学者着眼于研究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将“导学思政”作为打通学生思政和老师思政工作的关键环节,通过师生导学互动的方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将师生导学互动内蕴的思政教育理论迁移到师生科研团队之中,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思考和探索[5]。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等人提出要立足于导学关系,构建符合当代研究生特点的导学思政体系,在指导学生科研攻关过程中进行思想引导和学术价值引领。

还有部分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学工思政领域,认为应将思政教职队伍与学生工作人员共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中的核心力量,充分考虑系统中存在的非协同性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做好思政教职队伍与学生工作人员的顶层规划设计,建立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促进思政教职队伍与学工队伍的交融与互补。

(二)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高校实践情况

从高校实践角度看,现阶段高校在思政教育的不同层面分别加强了顶层设计。

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角度来看,很多高校研究并利用学科专业特点,在课程思政领域分层分类开展新尝试,促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全方位融合,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融合能力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在导学思政建设上,将“导学思政”嵌入到“导师-学生”关系之中,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互动,通过系统、科学、规范的体制推进和保障导学思政的科学化发展,从而更好地形成思政育人大格局。

从学工思政的建设现状来看,学工队伍作为学校思政管理工作的主体,担负着培养和引导学生的重要使命,在学生思政教育、网络思政教育、学业指导、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获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后续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强化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融合和管理,从学生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

纵观现阶段思政教育在理论研究和高校实践等不同领域所开展的情况,可以发现研究者和高校管理者们在思政教育各个具体层面的探索已有了较大进展。然而从整体来看,思政教育仍存在联动不足、各自为战的问题,表现为主渠道与主阵地的有机融合不足、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育人不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因此,结合新时代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实际需求,打造新型思政教育体系,围绕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导学思政和学工思政四个关键环节,融合打造全新的“四维思政”育人体系和格局,实现“四维思政”育人体系的相互协同、融合和互动,牵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精准到人”的发展。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四维协同

为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主体互通互联,多资源开放共享,消除在育人模式、育人场景上“独奏曲”“独角戏”的“单打独斗”状态,我们提出以立德树人为理念,以建立健全高校思政研究机构为抓手,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导学思政和学工思政等四个维度入手,将“三全育人”“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贯穿始终,依据“思政课程德之体,课程思政德之基,导学思政德之要,学工思政德之精”的框架思路,打造“四维思政”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详见图1。

图1 研究生“四维思政”教育体系概念图

思政课程,是高校专门为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开设的一系列相关显性课程,在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培养中,思政教师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直接或间接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对高校学生的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主要的内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打造全方位的课程育人体系,更加侧重将思政教育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贯穿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使文化自信融入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养成文化自觉,在完成学科教育目标的同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导学思政,是研究生阶段区别于本科生的核心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学术科研、职业发展、校园生活等多层面,构建符合研究生特点的导学思政体系,在指导学生科研攻关过程中进行思想引导和学术价值引领,拓展导师对学生开展价值引领的方式方法,将“导学思政”嵌入到“导师-学生”关系之中,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互动和实践,实现研究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

学工思政是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的亮点,将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场景深度融合,选拔优秀辅导员、工作组教师以及党建相关工作人员承担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遵循研究生的培养规律,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同时全面启动“精准助学”帮扶项目,对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帮扶,做好困难学生个人学习、课余活动、兴趣爱好、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个人价值,发挥学工思政教师的引领作用,凸显其教书育人的重要价值。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通过学工思政活动提升学生党员自身的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标兵、生活的模范、工作的榜样[5]。

四、研究生“四维思政”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四维思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涉及教学、科研、学工等多个领域,不同的主体具有其与生俱来的价值诉求,如何在可以接受的逻辑下将这些维度的工作整合在同一框架内,统合多种价值诉求,使其组成要素或子系统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同向发力,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效协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以研究生“四维思政”教育体系为基础,构建四维度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全面把握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搭建面向研究生的“四维度两融合”思政课程体系,加强“四维思政”中四维度内部融合和外部联动,针对性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以体制创新贯穿“四维思政”的教育理念,突破固有的单一思政教育体制,拓宽“四维思政”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实践场域,并将其融入到教育全过程,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产生育人合力,从而更好地推进“四维思政”工作格局变革,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思政课程要做好地基工作,思政老师为整个“四维思政”教育体系保障理论储备,有情有理有气有力讲好思政核心课程,摒除“片面强调政治”的倾向,结合研究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充分尊重研究生群体的特异性、选择性和自主性,探索更加具有可行性的教育途径与方式。借助思政老师力量,开展专题教育和理论教学,转变课程教师和科研导师片面关注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而忽视德育的状况。在课程思政的覆盖度和专业化方面,推动专业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涉及的思政理念和可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从而进一步促进“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导师是研究生思政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工作中要进一步提升导师开展德育的积极性,引入反馈评价机制,将导学思政与其绩效评价相挂钩。同时给予导师充足的自主权,全面激活新时代导学思政教育的内在创新力。导学思政是重要实践环节,更是整个“四维思政”体系的最重要的环节。

“学工思政”是体现研究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根本一环,要充分发挥朋辈力量,在服务同学的基础上追求思想引领这一更高要求。

五、总结与启发

以“四维思政”为核心内容,推进新时代研究生“四维思政”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建设,因势而新地推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四维”层面的有机融合;加强“四维思政”教育体系育人能力建设,因时而进提升教师“立德”修养和“树人”能力,帮助学生充分领悟思政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夯实新时代研究生“四维思政”教育体系的制度保障建设,因事而化地完善和落实思政教育制度,确保“四维思政”教育体系有序推进、发挥实效;设立“四维思政”机制机构,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思政教学、思政研究和思政工作进一步提升;构建新时代“四维思政”研究生教育体系,为我国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体系支撑,以期为培养国家急需的、有理想信念的高层次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学工导学研究生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学工团队自省:解决校园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研究
学工—教务联动育人管理模式探究
“教学+学工”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