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在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探索
——以花卉生产技术课程为例

2022-04-11 14:18孙景梅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花卉劳动思政

◎孙景梅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7 日至8 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为发挥专业课课堂育人的功能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年3 月20 日)中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可见,劳动教育已经被提到重要地位。各大高校都纷纷开展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融入各科教学过程的探索和实践育人工作。学术界对我国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的现状、意义、实现路径等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部分高校教师,特别是与大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专业课教师还是以灌输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及价值观教育的引领,劳动教育也只是喊喊口号,走个形式,未能深入开展。在这种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以课堂作为主阵地,发挥专业课教师及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

一、课程改革背景及现状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3]”因此,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已成为重要课题。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园林食品加工系,针对高职生的厌学和教学及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展开了不断研讨和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彻底改变了学生的“三无一带”即(无书、无笔、无笔记,一带指的是只带手机)上课现象,学生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已慢慢养成,能自我管理、主动学习,相互协作,积极提问勇于展示自己。花卉生产技术课程通过“项目情境训练教学法,“问题引导互动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教学法”,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同时,通过广泛的搜集材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专业技术得到提升,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如表1 所示,通过对2015 级、2016 级、2017 级、2018 级园艺技术、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追踪调查,学生就业率高达98%,专业对口率达58%,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社会责任感强,懂经营、会管理,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花卉生产技术课程立足于立德树人,将实践性很强,涉及花卉生产全过程各种专业技术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课程践行主动课堂的“三化一关键”三化“即理论内容问题化,操作内容项目化,学生学习小组化,学习成绩平时化”;一关键即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学会的,老师仅起到引导作用。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学习方法,扶正学生的人生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

表1 园林与园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表

二、农业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在乡村振兴和接续脱贫攻坚大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尤其所有涉农专业的学生。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民不能完全脱贫,势必会影响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农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涉农专业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农业类专业特别是园艺技术专业,具备实施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的优势,在这里需要强调,尽管农口类专业参与劳动的机会较多,但单纯的劳动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只有通过劳动使劳动对象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4]。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贯穿于花卉生产技术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将立德树人落实在花卉生产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提升“双引擎”协同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又具备正确劳动观、价值观的花卉生产及营销类人才。

三、多维度推进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元素的融入

(一)采用“问题引导互动教学法”

教师或学生设置问题的方式,如图1 所示,首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其次,学生回答问题给予积分,最后,教师再进行问题解答及拓展引入课程思政或者劳动教育。具体操作如下:在讲授花卉生产技绪论章节时,老师或者学生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花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对于花卉这个概念既有狭义的又有广义的,学生又提出问题,什么是广义花卉,什么是狭义花卉,在课程学习开始之前你认识多少种植物? 同学们畅所欲言,尽管同学们说出的植物名称并非专业,对19级园艺技术38 位同学进行统计,如图2 所示,在课程开始之前知道的植物种类有的3—5 种,有的多达30 余种。如图3 所示,通过查阅资料主动学习一次课之后有些同学知道花卉名字多达40余种。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入意在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热情,教师适时引入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中国花卉对世界园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花卉产业的繁荣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同学们为花卉产业发展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图2 课程介入之前认识花卉种类图

图3 第一次课后认识花卉种类图

(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课程思政

通过调查发现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具有专业认知水平较低、专业自信度不高及专业使感命不强等特点,更需要专业同理心和自信心的塑造,教师对《花卉生产技术》授课内容进行认真梳理,选择中国传统十大名花开展思政教学,如在讲授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菊花,以一首耳熟能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诗为开端。让同学们查阅资料,关于菊花的诗词还有哪些?交流各自的感受,意在通过交流补充加深对菊花文化的认识和对菊花精神的理解。最后教师用1—2 分钟进行总结: 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原产于中国,开封菊花尽人皆知,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观赏又可以入药和食用,优秀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异彩纷呈的菊花文化,早已变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和中华民族紧密融合。菊花那谦逊的态度和飘逸的神态,以及不世俗、不攀比的品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通过对菊花栽培历史及菊花文化的了解,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其中,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花卉生产技术》这门课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一定帮助,让学生在“三农”环境中培养同理心,增加专业信心和专业价值感。充分发挥《花卉生产技术》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微信课程学习群等网络教学手段的功能,推送学习拓展知识,学生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延展课程思政的时间和空间,提升教学改革效果。

(三)增加实践环节

河南是农业大省,花卉又是朝阳产业,在绿化美化环境方面发挥很大作用,将美好环境建设和乡村振兴理论渗透到课程中,带领学生亲身体会花卉带给我们美好体验,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绿化建设及附近公园绿地的绿化美化过程中,从中体会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价值。我国正处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发展花卉产业大有可为,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不忘学“农”初心,立志为实现全面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多次带领学生开展植物识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知识的主动性,使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和不畏困难的奋斗精神,共建绿水青山、美好家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5]。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感性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渠道。让学生查阅某种花卉栽培规程,栽培新技术等信息,巩固学生课堂成果,紧随国际前沿、通过学术会议、竞赛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及智能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使其认识到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在实践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助推职业素养养成。

(四)延展课后实践学习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根据某个工作任务,如播种繁殖,理论讲清,分解任务项目、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技能,拓展到有性繁殖这一岗位,并对出苗率这一成果进行综合评定。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实现由科技发展的受益者向科技发展的助推者的身份转变,强化学生专业自信及对园艺专业价值的认同。课程思政应随着实践教学的深入,形成“感性认知—职业认知—价值认知”的价值塑造体系,循序渐进地实现学生的主观认同。

(五)劳动教育贯穿项目情境训练

项目情境花教学则是职业领域内的实践,重在“动手实践”。劳动教育培养的则是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高技能的前提应该也必须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在新时代背景下,也必须要从项目化教学向项目化育人转变。随着花卉产业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盆栽花卉艺术性、观赏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纯色的单一的盆栽因花色单调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所以“花卉组合盆栽”就应运而生,因在国内起步较晚,市场缺口较大,创新性也较强,为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首先按照最优化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初步方案设计,方案考虑到的内容较多,如容器的选择、基质的选择配比、花卉品种习性、花色、花期长短等诸多要素,然后组织学生去就近的花卉市场进行参观,实地调查方案涉及的栽培容器、花材及相关装饰配件能否具备,能否用其他进行替代,进行方案的修订。根据方案设计要求实践操作,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端正自己劳动态度,发扬工匠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反复训练,直到创作出组内各成员都满意的作品为止。在项目情境训练教学中,学生只有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某个项目。劳动教育融入的项目情境训练,可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团队意识,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六)教师应创造性融入课程思政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根本。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更应充分发挥其在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方面的育人作用,要求教师花大工夫打磨,以打造劳动专题“金课”的标准来备课,需要注意的是,在实习、实训的专业攻关劳动教育过程中,低境界是强制性实施,高境界是审美性实施。强制性实施就是不管学生主观意愿如何都必须参加并完成相关实习和实训,审美性实施则是在参与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和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等。通过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除了以实习、实训作为实践教育载体外,更重要的是构建一种以专业技能为显著标识的校园文化,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渗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锻炼元素,真正做到学习与专业技能、生活与专业技能融为一体。在具体操作中,学期开始之前,利用假期制订花卉生产技术教学计划,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明确需要在哪些章节、哪些知识点融入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元素。课程思政并不是将思政内容生搬硬套到专业课中,而是需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合作,充分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再将这些思政内容很自然的融入课堂教学中。王学俭认为,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6]。

四、结语

近年来,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在高职教学中是相互独立的,无法协同运行联动,说到底是对三全育人理念理解不够深入,贯彻不够彻底。事实上我们应该借助思政课程的导向性功能来实现立德,同时借助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来实现育人,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来拓宽学生实施劳动路径、拓展劳动育人的价值。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以劳动教育为辅助手段,全方位多渠道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培养一批乡村振兴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能的德才兼备复合型人才。以课程思政建设为载体,让劳动教育落实落细[7]。以花卉生产技术课程为例,结合高职学生和课程特点,基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重点解决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有效无缝融入问题。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深挖花卉生产技术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适时引入劳动教育、劳模精神,提升园艺技术、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育人、育才双丰收。专业课教师更应该发挥优势作用,提高自身对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认知程度,加强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牢牢把握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功能定位,力争把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猜你喜欢
花卉劳动思政
李鱓·花卉十二开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花卉之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