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22-04-14 11:12李玲玲马婷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5期
关键词:夹脊神经痛带状疱疹

李玲玲 马婷婷

带状疱疹多发于春秋两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老年人,是以分布于患者周围神经丛集性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通常是单侧的皮疹,并按节段分布,由成簇的疤痕皮疹,患者年龄越大,神经痛越严重,其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这种病毒是嗜神经的,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皮肤潮红及渗出等炎性病变,及患者神经支配区皮肤剧烈疼痛,且受累神经可能出现炎性坏死,留下神经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1]。早发现、早治疗是缩短病程、缓解神经痛后遗症的关键,抗病毒药物通常用于临床治疗[2]。阿昔洛韦有抗病毒作用,但单纯西医治疗存在一定不足,且患者年龄较大,且常与其他基础疾病合并,难以维持长期药物治疗[3]。近年来,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带状疱疹的治疗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作者采取针刺联合阿昔洛韦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 月~2020年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空军医院皮肤科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2.4~64.4岁,平均年龄(53.8±3.81)岁。试验组患者年龄43.5~63.9 岁,平均年龄(54.9±3.8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皮损呈鲜红色,水泡成群,泡壁紧张,舌质红色,舌苔黄色,口苦,咽喉干燥,易怒,灼热刺痛,大便干燥,尿黄纳入出现前皮疹常有皮肤刺痛或烧灼感,可伴有轻度不适和发热,临床表现为出血性或坏疽性损害的患者,疼痛明显,严重者疼痛难忍,甚至有后遗症神经痛;年龄30~69 岁,病程5 d 以内的患者;未接受抗病毒镇痛治疗的患者;知情同意,愿意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不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或有特殊带状疱疹的患者;有严重肝肾疾病或恶性肿瘤者,或处于孕期、哺乳期及月经期的妇女;未能按时复诊,或者在复诊前1个月内接受免疫调节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昔洛韦(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4050)治疗,2 片/次,3 次/d,持续治疗15 d。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针刺治疗。针刺穴位选择:选取病变周围阿是穴,以及病变相应节段的华佗夹脊穴,选择穴位3~6个,同时选择太溪穴(双侧)、三阴交(双侧)、足三里(双侧)。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皮损部位,常规消毒,夹脊穴选择1 寸针,直刺,阿是穴取皮损处,1.5 寸针,进行围刺,倾斜15°角进针,取泻法。太溪穴(双侧)、三阴交(双侧)、足三里(双侧)1.5 寸针直刺,采取平补法。持续治疗15 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患者满意度、临床疗效、疼痛情况。①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时间,主要包括无新水泡出现、结痴、止痛、痊愈,其中无新水泡出现为原水泡开始干化;结痴为水泡干化;止痛为疼痛消失。②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评估量表评定患者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③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不影响工作及生活;4~6分为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7~10分为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及生活。随访1个月,观察有无遗留神经痛,遗留神经痛评分越低,则患者疼痛程度越轻。④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患者皮损消失;显效为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皮损消失>80%,疼痛明显减轻;有效为患者症状体征改善,皮损消失60%~80%,疼痛减轻;无效为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皮损消失<60.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无新水泡出现、结痂、止痛、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d)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遗留神经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为皮肤科高发疾病,主要是由病毒入侵机体导致急性皮肤炎症感染,该病主要的临床特点为发病突然,表现为胸部、腹部、腰部水疱、丘疹,严重者形成片状或者块状疱疹,神经疼痛症状严重,给患者带来痛苦,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带状疱疹患者要给予积极的治疗[4]。目前临床上对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研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与免疫功能有关,主要为感染病毒而发病,因此临床上采取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为常见的抗病毒药物,给药后可被病毒胸苷激酶、细胞激酶予以磷酸化处理,转换为磷酸化盐,阻断病毒的合成和复制,达到良好的抗病毒效果[5]。并且临床上建议在皮损出现后马上使用抗病毒治疗,从而使抗病毒药物发挥最佳疗效[6]。主要的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来减少对神经功能的损伤,从而缓解神经痛,让皮损愈合。但是临床研究发现,单纯的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联合针刺治疗。在祖国医学中,带状疱疹被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主要的发病机制为肝气郁结,湿热之毒闭阻经络,使得气机不畅,瘀血在体内停留所致[7]。针刺治疗已经有了非常多临床实践基础,本文采取夹脊穴联合阿是穴的针刺治疗。阿是穴主要针对疾病痛处急性施针,镇痛效果比较明显,为传统的镇痛穴位,夹脊穴其镇痛效果也同样明显,两种取穴方式近年来广泛的应用在疼痛的治疗中。夹脊穴与督脉和膀胱经在背部的第一侧线距离较近,督脉为“阳脉之海”,主管一身的阳气,足太阳为一身之巨阳,夹脊穴在二者中间,位于机体阳其最旺盛之地,因此针刺夹脊穴可以起到督脉阳气、调节诸经气血的作用[8]。督脉和膀胱经在循行上入络脑,与脊髓和脑关系密切,分布于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内输于脏腑,因此夹脊穴可以通过调节神明和调节脏腑从而起到止痛作用[9]。而在临床上,夹脊穴的镇痛作用也得到了大量的试验证实。同时笔者又采取辩证取穴的方式,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位,是常见的保健穴,脾与胃互为表里,针刺足三里可以起到调节脾胃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活之源,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汇的穴位,具有调节阴经的作用,带状疱疹为火热之毒盛,因此针刺三阴交可以起到滋阴从而泻火解毒的作用;太溪穴为肾经原穴,针刺该穴位可以调动肾水,起到降肝火的作用[10]。以上穴位同用,起到清热解毒、止痛之功。此外,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抑制痛觉信号的传递,止痛效果明显。从本试验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无新水泡出现、结痂、止痛、痊愈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遗留神经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阿昔洛韦对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有良好的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夹脊神经痛带状疱疹
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调节作用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谷雨
——滋阴养胃 少酸宜甜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51例临床观察
健身气功与“夹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