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4-14 11:12王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5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病情急性

王丹

急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处于持续升高状态[1]。急性脑卒中具有预后差、易合并并发症等特征,如未能做好患者的康复管理,则可能形成吞咽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2]。早期康复治疗主张于早期阶段借助各种康复训练措施加速患者的康复[3]。为确定该方法的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57例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8年2 月~2019年7 月收治的5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干预组(29例)。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2±11.2)岁。干预组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7.0±10.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即于病情稳定1 周后指导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

1.2.2 干预组 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于患者病情稳定24 h 后,立即给予患者康复治疗。

1.2.2.1 卧床期治疗 ①肢体摆放。参照患者病情给予其合理摆放肢体,变更体位。②关节活动度训练。自急性脑卒中患者体征稳定起,结合患者的恢复状况,按照由被动运动、助力运动向主动运动过度的顺序,引导患者坚持运动锻炼。③翻身训练。按照2~4 次/d频率,鼓励患者自主进行翻身活动,以改善肌肉功能。④呼吸训练。引导患者进行吹气球训练、咽部冷刺激训练等,以改善其吞咽功能及呼吸功能。⑤电疗干预。参照患者的神经功能,设置电疗仪参数,持续通过电疗刺激,修复患者的受损神经。⑥生物反馈治疗:患者取坐位,上肢平放于桌面,保持放松状态,将电极分别贴于患者上肢冈上肌、前臂背侧肌群皮肤表面,参照患者的耐受程度设置刺激强度。嘱患者于电刺激形成时,集中注意力。此外,常规采用针灸、作业疗法等措施进行治疗。

1.2.2.2 离床期治疗 ①膝关节控制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外展等训练,提升膝关节活动度。②重心转移训练。嘱患者保持单腿站立20~40 s 后,将重心转移至另一条腿进行锻炼。③爬楼梯训练。指导患者依据自身活动功能恢复状况,进行爬楼梯锻炼,以锻炼膝关节、下肢肌肉功能。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活动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焦虑评分,治疗前后C 反应蛋白水平。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说明神经受损越严重。②活动功能评分:采用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估,其中上肢运动评分总分为66分,下肢运动评分总分为34分,合计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运动功能状态越好。③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成人用)(GQOL-74)进行评估,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④焦虑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症状越严重,总分<50分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焦虑,61~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活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活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活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活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活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焦虑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及焦虑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焦虑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焦虑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干预组C 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mg/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mg/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随着急性脑卒中患者规模的扩大,其康复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之一。结合既往经验可知,急性脑卒中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如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未得到及时修复,则极易引发相关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4,5]。

关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时机,目前尚存一定争议。常规康复治疗主张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完全稳定后开展康复干预。这种治疗模式的理论依据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各项体征处于稳定状态,神经损伤波动较小,实施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机体的刺激较小。

早期康复治疗是一种新观点,该观点认为:于早期开展康复治疗,更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早期康复治疗方法是指于患者病情稳定24 h 后推行康复治疗,借助各类康复措施刺激机体受损神经的修复,并改善患者的活动功能、吞咽功能。

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早期康复治疗方法的应用优势在于以下几方面。①能尽快修复受损神经功能。早期康复治疗方法自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初期阶段起实施康复治疗,此时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较轻,且患者具备一定的自主修复能力,经重心转移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电疗等措施干预后,患者多可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修复效果。本研究证实:治疗后,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16±3.25)分低于对照组的(13.05±3.8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可改善活动功能。活动功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表现[6]。相对于常规康复治疗而言,早期康复治疗可及时利用规律性、完善化的康复训练体系,刺激患者的神经肌肉组织,为其活动功能的恢复提供支持。本研究证实:治疗后,干预组活动功能评分(64.57±6.82)分高于对照组的(49.66±6.1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提高生活质量。脑卒中急性发作后,患者极易发生吞咽困难、眩晕、活动受限等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7,8]。常规康复治疗由于推行时机较晚,虽然可避免因患者体征波动、病情进展带来的风险,但由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较长,其缺损神经修复难度较高,不利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早期康复治疗模式则可借助早期性的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改善患者的一系列症状,减轻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9]。本研究证实:治疗后,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59.28±4.95)分高于对照组的(55.34±5.1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改善炎性损伤。急性炎性损伤是脑卒中的主要病理机制[10]。炎性损伤的持续,不仅会加剧患者的痛苦体验,还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状况。康复干预措施的早期开展可快速缓解患者的急性炎症损伤,抑制患者的病情进展。相对于常规康复治疗而言,早期康复治疗的及时性特征使得生物反馈疗法、电疗等康复治疗措施的作用可得到良好发挥,因此,早期康复治疗缓解急性炎性损伤效果更加显著。本研究证实:治疗4 周后,干预组C 反应蛋白(7.90±1.57)mg/L 低于对照组的(11.36±2.58)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缓解负性情绪。脑卒中发病后,患者多因担忧预后不佳、后遗症等而形成焦虑情绪。相对于常规康复治疗而言,早期康复治疗是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早期阶段给予患者康复治疗,这种及时性的治疗与患者的预期高度相符,可坚定患者的康复自信,减轻其心理压力。本研究证实:治疗后,干预组焦虑评分(44.31±4.26)分低于对照组的(49.10±4.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行早期康复治疗,能修复神经损伤,为患者活动功能的恢复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病情急性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包炎1例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