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袁氏户口簿背后的“治安强化运动”

2022-04-17 01:56李延军
邯郸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户口簿保甲邢台

李延军

(邯郸学院 地方文化研究院,河北 邯郸 056005)

1941-1942 年期间,日本军部为支持太平洋及南亚地区战争,把华北占领区建成后方兵站与战争资源基地,采取“以华治华”“以战养战”策略,扶植操纵华北伪政权,策划实施了一场大规模的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前后共实施五次,范围波及整个华北地区。在这场运动中,日伪政权极尽政治、军事与文化等手段,推行保甲连坐统治,对广大民众进行反共殖民宣传,封锁抗日根据地,掠夺战争资源,驱使奴役华北民众。华北抗日根据地在这场运动中遭到沉重打击,广大民众遭到残酷剥削与奴役。

在邯郸学院太行山文书中心,有一件名为“民国三十一年邢台县第三区南盖宗村周袁氏(户主)户口补助簿”的文书,就是这场残酷运动的历史产物,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关于日伪“治安强化运动”,已有不少学者做过宏观研究,为该户口簿解读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但该户口簿反映的刑台地区个案研究极少涉及。通过对该户口簿全面研读,结合相关地方档案系统分析,管中窥豹,既可厘清该户口簿历史背景,全面认识日伪政权在刑台实施“治安强化运动”历史概貌,也可为该运动研究提供鲜活案例,补充其宏观研究之阙如,有助于我们对日伪政权实施残酷殖民统治与奴化宣传,以及由此对中华民族的犯下的罪恶历史事实,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该户口簿概貌及其特殊属性

该文书在太行山文书中心编号为HTX03B010001,名称为民国三十一年邢台县第三区南盖宗村周袁氏(户主)户口补助簿,纸张尺寸291×176 毫米,共八个页面,其中文字及表格均为竖排印刷,空白处为毛笔手工填写。各页面主要内容如下:

1.封面,自左向右依次为:“中华民国三十一年□月□日/户主 周袁氏/注意/1.凡本户口所有之人口均须登记斯簿/2.遇有查户口时应详实告知不得隐匿/3.遇有户口变动应即刻报告甲长再转报上峰/4.凡不受官署调查□及填报不实或延期不报一经查出定行罚办/邢台县第三区 乡镇 南盖宗 村街门牌 四五 号 户口补助簿”。

2.第二页,自左向右依次为:“标语/1.欲求治安必须歼灭共匪/2.大东亚战争即为灭英歼美以求东亚之安全/3.欲求民生安定首须平抑物价/4.共党歼灭后东亚方得安全/ 5.东亚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剿共”。

3.第三页为“户口簿正式表格,第一列为表头:“邢台县普通户口调查表 普字第 号 第 页/ 年月 日调制”;第二列内容为:“第三区 镇乡 街村 第一保 第五甲 第八户”;第三列为“类别/事别/姓名/性别/已未嫁娶/年龄/籍贯/是否识字/住居年数/职业/他往何处/家中有无枪械/附记”;第四列为“户长/周袁氏/女/已/五四/邢台/世居/农/无”;横向首行为“亲属称谓”,其他为待填空白表格。

4.第四页为上页表格续表,横向首行续前表有“同居关系”、“雇工”、“共计”三项,其中“共计”列分三项:“共计 男 口/女 口”、“现住 男 口/女 口”、“他往 男 口/女 口”,其他为待填空白表格。

5.第五页为“临时寄居人口登记表”,第一列为表格名称:“临时寄居人口登记表”,第二列为“来住日期/与户主关系/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来住理由/他往日期/他往地点/备考”等项,其中在“来住日期”和“他往日期”所在行每格均有“ 月 日”待填空白项,其他为待填空白表格。

6.第六页为上表空白续表。

7.第七页与第二页一样,为该户口簿附列的殖民宣传标语,均为竖向版式,自左至右依次为:“1.东亚解放后民族方得享真正自由/2.勤俭增产方可安定民生/3.检查户口以免匪类潜伏/4.户口若均能认真检查乃为治安之基础/5.十家连座(坐)为免匪氛之不发生”。

8.第八页即封底,列有“保甲条例摘要”二款5 条,“保甲条例摘要”为横向标题,竖向为保甲条例摘要内容,自左至右依次为:

“一、本甲住民中有左列之行为除本人依法处罚外对本甲各户长应受连座罚金其在未发觉前能将犯人报告得免除之/1.通匪与以便宜或隐匿匪徒令逃脱时/2.对国民政府有叛乱阴谋或对铁道公路及通信线施行破坏或知情隐匿庇护时/二、各户长遇有左列情事发生时应立即报告甲长递次转报/1.如有形迹可疑之人潜入境内者/2.留客在家寄宿及其别去或家人出外作经宿之旅行及未归者/3.人口出生死亡以及婚嫁迁移等或因其他事故致户口发生变动者则依户口调查变动表填报之”。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该“户口簿”具有以下几点要素:

1.不仅有户主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籍贯、职业、年龄、婚否等,还登记有户主的居住年数、他往何处、家中是否有枪械等非常规信息;

2.除登记户主之外,还有亲属、同居人员、雇工等,即与户主同一住址下与之相关联的所有人员信息,且这些人员信息的详细程度,与户主等同。

3.除上述常住人口信息外,还有临时寄居人口登记信息,除寄居人口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外,还有临时寄居人口的来住日期、与户主关系、来住理由、他往日期、他往地点等详细行踪信息。而且这些信息还嫌不够详尽,每个表格底部还均设有附记、备考栏,以备登记其他未尽事宜。

4.该户口簿不仅有详实的人口信息,还有大量的显著文字内容。文字内容也分为两类,一是与户口相关的保甲制度规定及注意事项,如封面的注意事项、封底的保甲条例摘要等;二是反共殖民宣传标语口号,如第二、七页的十条宣传标语。

由上可见,该户口簿不是我们常见的常规户口簿,主要登记户主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而是涵盖了多达如下七个方面的详细内容:1.户主及其家庭成员基本信息;2.与户主相关的亲属、同居人员及雇工基本信息;3.临时寄居于户主地址的流动人口信息;4.上述所有人口的外出、来往以及暂留分布地点及详细行踪;5.除与人口相关的各种信息及行踪外,还专门登记有“家中有无枪械”一项;6.显著位置专门载有与户口制度直接相关的保甲条例重点条款;7.大量与户口簿功能不相关的政治宣传标语及口号。

这些内容可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户主及其相关的所有人员信息及详细行踪;二是与户口簿本身功能不相关的政治宣传类内容。这显然不是一本常见的普通意义上的户口簿,首先,它具备严密的人口控制功能;二是特征鲜明的意识形态宣传色彩。尤其对户主保甲连坐的六条规定,属于永远也无法完成的无限责任株连。这些显著特征与日伪殖民时期的“治安强化运动”直接相关,第一类信息就是当时保甲连坐制在户口簿上的直接反映与体现,第二类信息是历次运动具体行动内容与宣传动员口号,是该运动保甲连坐统治与反共奴化宣传举措的直接见证。只有深入了解其背后发生的那场“治安强化运动”,才能认清这段沉重殖民历史,理解该户口簿上各种信息的历史背景。

二、该户口簿背后的华北日伪“治安强化运动”

华北日伪政权实施的这场“治安强化运动”,时间自1941 年3 月30 日起,至1942 年12 月10日止,在不到两年时间内,紧锣密鼓高密度实施了五次,是一场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的系统殖民统治运动。

1941 年2 月15 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第四科出台《“治安强化运动”实施计划》,对这场运动进行周密部署:1.“扩大、加强和训练自治自卫组织”,如“剔抉、破坏共产党组织;训练行政机关职员;扩大实行保甲制的地区;统一实行户口调查;扩充及训练自卫团;进行警备演习;传达情报;修筑道路、城墙、电线杆、壕沟、桥梁等”。2.扩大、加强民众组织(合作社的扩充和加强,扩充训练青、少年团,妇女会,劳工协会等)。3.治安军、警备队等协助上述工作并参与日军的讨伐。4.普及宣传“东亚新秩序”的观念及“日满华条约”内容(通过电影、讲演、图片、广播及小册子等方式)。①《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第四课“治安强化运动”实施计划》(1941 年2 月15 日),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6 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467 页。

1941 年3 月20 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发表广播讲话,强调:“没有巩固的治安,就谈不到安居乐业,我全体军、官、民应同心同德,不能只依赖友军的力量,而应积极主动地做好治安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华北建设成为幸福的乐土。”②《林文龙为日方授意就治安强化运动要旨拟撰广播稿送审致齐燮元函》(1941 年3 月6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 辑第2 编附录(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第414-415 页。以王揖唐为首的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在日军的指挥部署下,由此拉开了持续两年之久的五次大规模“治安强化运动”。

1.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

该次运动自1941 年3 月30 日起,至4 月3 日止,提出的运动要点有:一、“对于乡村地方之自治、自卫组织加以扩大强化”,“肃清共产党并破坏其组织”,“扩大保甲制度施行区域”,“一体实施户口之调查”,“传达情报”,“修筑道路、城墙、电杆、壕沟、桥梁等”;二、“扩大民众组织”,“扩充强化合作社”,“扩充训练青少年团、妇女会、劳工协会等”;三、“剿灭扰乱治安分子之工作”。①《伪华北政委会关于宣布实施强化治安日期与意义的训令》(1941 年3 月11 日),伪华北政委会挡案(231)69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第一次运动仅开展五天,主要是宣传动员,为下一步大规模运动做准备。

2.第二次“治安强化运动”

该次运动自1941 年7 月7 日起,至9 月7 日止,历时两个月。其宗旨是:一、将“华北宣布为确立的反共思想之区”;二、整合“军、政、会及民众”力量,“发挥其统合的威力”;三、加强防共力量,“特别扩充乡村之防共自卫力”。②《为华北政委会检发第二次强化治安运动实施及宣传计划训令稿》(1941 年7 月2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 辑第2 编附录(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9 月第1 版,第432 页。王揖唐声称,“剿灭成为新生华北唯一祸患的中共及其武装团体,使民众得到安居乐业的幸福”。“实行剿共,巩固治安”成为这次运动的重点,采取的措施一是军事作战,二是政治宣传。[1]420该次运动国民革命军遭到沉重打击,几乎全部撤出敌占区。八路军及各抗日根据地也损失严重,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压缩。

3.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

该次运动自1941 年11 月1 日起,至12 月25 日止,历时1 个月又25 天。这次运动的重点改为经济战,在对根据地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实施彻底的经济封锁,切断根据地物资供应渠道;同时,对占领区物资实行配给制度,建立华北经济自给自足体制,以期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日《华北治安报》称,这次运动导致“敌占区日常生活用品及各类物资匮乏,粮、盐、火柴、煤、油等生活必需品很难买到”③《河北文史资料》第24 辑159 页。,中共抗日根据地生存空间再次遭到极大压缩,生产生活更加困难。

4.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

该次运动自1942 年3 月30 日起,至6 月20 日结束,历时两个多月。运动规模与强度更大,“华北方面中日军、官、民集中总力”,以“东亚解放”“剿共自卫”“勤俭增产”为目标,“确立华北思想战之基础”,“务须促使各县各村联合协力担任剿抗共产党军”“对消费部门应须力行节省,对生产部门则专谋增产”,推行更为严厉的保甲制度与粮食增产工作,更加强调“剿共自卫”与“勤俭生产”。通过保甲制度,隔绝中共军队与民众联系,同时大修碉堡、炮楼、封锁壕等军事设施,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进行联合“讨伐”“清乡”,搜刮掠夺粮食、金属等物资。④《伪华北政委会检发第四次治运实施要纲暨补充实施要领的训令》(1942 年3 月),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 辑第2 编附录(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6 月第1 版,第488 页。其次,通过增加生产,减少民众抵抗情绪,以求得“治安区”的扩大与稳定。第三,开展“思想战”,大肆宣传“大东亚战争”理论,欺骗麻痹广大民众,实施思想奴化,为其“军事讨伐”和“经济掠夺”行动开锣鸣道。

5.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

该次运动自1942 年10 月8 日始,至12 月10 日结束,提出四个口号:“建设华北完成大东亚战争”;“剿灭共匪肃正思想”;“确保农产降低物价”;“革新生活安定民生”。重点是,一要宣传“共产主义绝难容于华北及东亚”,二是向民众灌输“华北对于大东亚战争之任务,在乎供给军需资源、协助日本”,三要激发民众生产热情,宣传实施“紧急物价对策,于农村并无不利之处”。⑤《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宣传计划》(1942 年9 月),《华北政务委员会公报》第171-172 期合刊(1941 年10 月29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其中“安定民生”的调门更高,“此次(第五次)治运目标,厥为四项,而安定民生,实乃成功之因素,盖民生安定,其余均可迎刃而解,而建设华北,完成大东亚战争之伟大成果,自不难指日期待。欲求安定民生,必须增加农产,所谓民以食为天也。”①《河北省公报》,河北省档案馆,654-1-108。

这场运动连续实施五次,历经两年,贯穿始终的都是一种屠杀与怀柔兼施的殖民统治手段。通过“建设华北完成大东亚战争”欺骗宣传,麻痹民众,瓦解民族抗日意志;通过“剿灭共匪肃正思想”,向民众灌输反共灭共思想,政治上诋毁中共,动摇中共民意基础;通过“清查户口”,推行保甲连坐,清剿中共生存土壤,封锁根据地物资供应;通过“确保生产”,“降低物价”,名为保障民生,实则统制经济,掠夺资源,奴役民众;以“革新生活安定民生”为名,与中共争夺民众,拉拢蒙蔽青年,为其侵略战争卖命,最终目的是把华北变成其侵略战争的兵站与物资补给基地。

在此期间,伪河北省公署所属各道、县与新民会等日伪组织,控制自卫队、保安团、警备队等汉奸武装,在“治安区”城乡大肆清查户口,整顿编乡制度,以大乡制武力并乡并村,颁发“良民证”,巩固强化保甲制。伪省公署规定:各县村庄以一千户为标准编为一乡,不满一千户者,联合附近各村庄编组。乡镇居民以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其编制悉依保甲条例办理,闾邻旧制暂即废止。据伪省公署统计,到1942 年12 月,全省组织保甲7811 联保,43152 保,430019 甲,自卫团丁1447437人。[2]92-96广大民众在“连坐”高压下画地为牢,失去行动自由,整个华北成为一个巨大的监狱,为日伪疯狂“扫荡”“蚕食”根据地,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治安”环境。

该户口簿直接反映的邢台地区,当时就处在这种“治安强化运动”的历史大环境中,其载明的大量信息就是这场运动的直接记录。该户口簿户主周袁氏,女,54 岁,农民,世居邢台,一人寡居,没有枪械,属邢台县第三区南盖宗村第一保第五甲第八户,其本人及与之相关的所有人,理论上均处于该户口簿设计的严密保甲系统控制之中,尽管其户口簿上仅她一人。

在该户口簿“注意”事项中,明确载明了户口登记的严厉规定与惩罚措施:“1.凡本户口所有之人口均须登记斯簿;2.遇有查户口时,应详实告知,不得隐匿;3.遇有户口变动,应即刻报告甲长,再转报上峰;4.凡不受官署调查□及填报不实或延期不报,一经查出,定行罚办。”这是当时驻邢台的伪顺德道当局在这场运动中清查户口,推行保甲统治的直接见证,同时还摘录有保甲条例中的连坐惩处条款:“一、本甲住民中有左列之行为除本人依法处罚外,对本甲各户长应受连座罚金。其在未发觉前能将犯人报告得免除之。1.通匪与以便宜或隐匿匪徒令逃脱时;2.对国民政府有叛乱阴谋,或对铁道公路及通信线施行破坏,或知情隐匿庇护时。”并声称“十家连座(坐)为免匪氛之不发生”,毫不掩饰其以反共目的。直接针对中共的宣传标语就有“1.欲求治安必须歼灭共匪;4.共党歼灭后东亚方得安全;5.东亚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剿共”等。足以见证“治安强化运动”的打击对象就是中共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

同时,在一件不具备宣传功能的户口簿上,印制了大量反共殖民宣传标语口号,这在以往资料尚未见提及,也足以说明在这场运动中日伪宣传工作的“细致入微”,无孔不入,更充分说明日伪殖民宣传对广大民众影响之深,毒害之广。

封面标明民国三十一年的这件户口簿,正处在第四、五次运动期间,从内容到格式,全方位反映了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与性质。事无巨细的人员及其流动轨迹,见缝插针不厌其烦的宣传标语,正是这场运动保甲连坐统治与奴化殖民宣传的典型体现。如“东亚解放后民族方得享真正自由;大东亚战争即为灭英歼美以求东亚之安全”等口号,就是其“大东亚战争”荒谬理论的直接反映;“欲求民生安定首须平抑物价;勤俭增产方可安定民生”内容,是其“安定民生”“降低物价”殖民措施的直接反映;其他各条反共宣传口号,更是其“剿共自卫”“确立华北思想战之基础”的赤裸裸叫嚣。同时对其是否持有枪械,进行严格实名登记。所有这些,为我们直观认识邢台地区的“治安强化运动”,提供了直接历史见证。

三、该户口簿所在的邢台地区“治安强化运动”

当时日伪统治下的邢台,是河北省公署顺德道驻地,属日伪统治的河北省南部一带核心区域,直接控制着约130 公里平汉铁路干线,方圆17300 平方公里领土,先后组建有“日本特务机关”“邢台县维持会”“邢台县公署”“冀南道公署”和“顺德道公署”等驻邢伪政权机构,以及宣扶班、新民会专职宣传班子。这些组织紧跟伪河北省公署行动,收买汉奸,镇压抗日军民,掠夺战略物资,强化殖民统治,同时进行亲日宣传,是当时邢台地区实施“治安强化运动”的直接组织实施者。

有资料显示,侵邢日军早在进城之初,就在全城四关遍修碉堡炮楼,当时的四座城门、南关的西大街、羊市街、马市街城阁,均有日伪军警把守,对过往民众实施检查。牛市街阁、靛市街阁均被封死,迫使民众绕道接受检查。实施“治安强化运动”时,强制推行保甲连坐,把居民街区划地为牢,大街小巷密布特务汉奸,对民众进行监视盯梢,一家有事,株连四邻。民众出入城门,必须向日伪岗哨出示“良民证”,稍有怠慢,即遭拳打脚踢,甚至被抓坐牢。牢房常用轧杠子、抽皮鞭、灌辣椒水等法西斯手段,对民众横加施暴。民众为求活命,不得不花钱贿赂,四处求人担保。而汉奸特务趁机敲诈勒索,中饱私囊。“北瓦窑村王孟氏的丈夫,因没带“良民证”被汉奸胡同公活活打死。而失去丈夫后的王孟氏生活无着,沿街乞讨,胡同公又不许其在城内乞讨,逼其出城。她最终被迫将女儿卖了50 元钱,给了胡后才被放过”。①宋成林、赵继文著《日伪统治下的邢台城》,参见《曙光初照卧牛城》,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年9 月,第132-134 页。

在实施“剿共自卫”期间,日伪政权强征民夫,在平汉铁路两侧开挖“护路沟”,修筑“护路墙”,以及碉堡据点,派驻重兵把守,“每百米间设一哨卡,夜间悬挂马灯,装甲车日夜巡逻,戒备严密”。[3]201同时在铁路以西的沙河、邢台、内邱、临城一线,先后构筑三道封锁线,在其间广建碉堡,碉堡之间设巡逻点,日夜保持联系。在铁路以东不断增修公路,对平原根据地进行分割、封锁。在公路沿线同样大修碉堡,安设据点,实行“囚笼”政策,形成一个“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体系。[3]180当时的冀南地区,“平均每三至五村就有一个碉堡”[4]。太行与冀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就这样被平汉铁路及其周围公路网,切割封锁得水泄不通。

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期间,顺德道所属内邱县境内,“山丘地带经济封锁线蜿延长达八十余华里,均用山石砌成,极为坚固,并筑稠堡七处,坚实高大,工程颇巨。隆平县知事亲率警团讨伐,查获伪冀南行政专署用品多件,俘虏便衣八路军七名。广宗县查获私运铁锅、食粮、枪弹甚多。又任县、威县、清河、巨鹿、南宫等县屡出讨伐,截获匪方物资及俘虏甚众。”②《汉奸吴赞周关于视察顺德冀南真定各道区治安强化运动的报告》(1941 年12 月13 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档案(231)70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邢台境内抗日根据地受到严重封锁,生存活动空间遭到极大破坏与压缩。

伪河北省省长兼省警备司令吴赞周在其视察报告中称,顺德道“自四次治强运动以来,道属地区西面推进三十里,东面已完全确保,直至省境与山东交界地带,在任县等处收复一百一十七村。关于东亚解放工作自宣传入手,已组织巡回演剧团及随军宣传队,并刊发报纸、小册、标语、漫画,随地召开民众大会,俾人民了解东亚解放之意义。”③《伪河北省长吴赞周视察保定冀南等道区第四次治运情形有关文件》(1942 年5-6 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 辑第2 编附录(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6 月第1 版,第496-499 页。日伪组织在进行军事“扫荡”、经济封锁的同时,反共殖民奴化宣传同样遍地开花,极尽各种手段,对广大民众渗透洗脑,企图以“思想战”打开突破口。

在第五次“治运”时,其“思想战”更为细致深入,逐渐转向妇女青少年,强调“大力开展以青少年男女为主要对象的运动。为此,除特别要对各级学校进行积极的工作外,并要灵活运用宗教团体及社会教育设施的教化宣传力量”,注意“灵活运用从少年到少年、从妇女到妇女、从农民到农民的各阶层所特有的心理上的感染力”①《华北方面军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实施纲要》(1942 年8 月6 日),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6 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年6 月第1 版,第528 页。。从9 月26 日起,伪顺德道接连召开道、会干部职员及各县责任者会议,道尹王季章亲赴各地进行动员督导,“为使各地民众对五次治运有深切认识起见,除由道尹亲赴南和、任县、平乡、沙河、内邱、尧山、隆平、临城、柏乡等县视察督导,并召集农民、学生、妇孺讲话外,并特组巡回演剧团,分赴各县演剧宣传,唤醒全民,一致协力。”②《吴赞周编送关于视察冀东等五道第五次治运工作报告》(1942 年10-11 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 辑第2 编附录(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6 月第1 版,第519-521 页。其宣传手段不断花样翻新,利用戏剧巡回演出等通俗方式,污蔑中共,不惜代价“利用各种方式,将共产党之残暴行为、活动之现状,以及其策略阴谋广为宣传,使民众对之发生厌恶,以谋破坏其下层组织活动”。为使其反共宣传蛊惑人心,甚至歪曲中华传统文化与安定民生为幌子,对民众进行欺骗宣传,“为诱导其自动反共思想,亟应提倡‘护乡’‘爱家’‘敬老’‘扶幼’‘节孝’等中国固有之美德,以顺民心”,而要实现上述目标,还必须“确保农产”“减低物价”并“安定民生”。③《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实施纲要》(1942 年8 月),《华北政务委员会公报》第171-172 期合刊(1941 年10 月29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

这件仅有一人寡居的南盖宗村周袁氏户口簿,扉页封底写满了反共殖民宣传标语口号,可见日伪反共殖民宣传已是绞尽脑汁,无孔不入,渗透到了广大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连一个农村老寡妇也不放过。

在“确保农产”“安定民生”方面,日伪政权不顾邢台地区气候条件,强迫农民凿井,大面积种植水稻,以满足日军战争所需。顺德道当时“凿井完成一万五千四百六十六眼,正在挖凿者尚有一千余眼,并在邢台、任县两地扩充稻田,开垦荒地,预计食粮当有大量之增加”。顺德道的束鹿县“议定各镇村每地九十亩凿井一眼,至四月底已完成三千五百四十六眼”。邢台县北小汪村,开辟了所谓“模范水田”3000 亩,1942 年又“增辟一千五百亩,利用达活泉、野狐泉、大汪泉三处泉水灌溉,计有干渠十一,支渠四十,水闸二十,水门二十二,稻种皆系陆羽一三二号,每亩可收一石。又拟于今年开发七里河等地稻田,可扩充至四万亩,现正在积极进行中”。④《吴赞周编送视察保定道属定县安国博野蠢县治强工作实况报告》(1942 年6 月25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 辑第2 编附录(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6 月第1 版,第500-501 页。如此大规模强制种植水稻,完全是为日军提供军粮服务,其收获大都被日伪当局掠夺殆尽。

在日伪政权一波接一波的疯狂“治安强化运动”中,中共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遭到重创。单第五次“治运”期间,10 月8 日至月底,伪顺德道的“肃正讨伐”就有“总计三百三十六次,击毙‘共匪’一百二十名,俘虏二十六名,击伤一百二十六名,投降三十三名。虏获大小枪三十八支,子弹四百八十六粒,手榴弹五十三枚,其他战利品甚众。各县警队均能发挥单独讨伐能力”。⑤《吴赞周编送关于视察冀东等五道第五次治运工作报告》(1942 年10-11 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 辑第2 编附录(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6 月第1 版,第519-521 页。相邻的“晋察冀边区共军(司令聂荣臻)在日军积极围剿之下,某(其)根据地完全覆灭。冀中地区共军(司令吕正操)自朱占魁被日军逮捕后,吕正操深感本身的危险,彷徨无路,陷于没落状态。晋冀鲁豫边区共军(总司令刘伯承)部下置冀南、太行、太岳、冀鲁豫四分区,在‘治强运动’中均蒙致命的打击……其他各省地区的匪共,也都在彻底治安第一主义的口号之下日趋于崩溃,全华北的民众已获得安居乐业的保障了。”⑥《华北“治强运动”总本部第三次“治运”成果检讨》(1942 年4 月),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6 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年6 月第1 版,第516-517 页。

日伪组织宣扬的所谓“全华北的民众已获得安居乐业的保障”报告,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欺骗与谎言。有资料显示,在当时邢台的马路街、小河子一带是典型的贫民窟,大批民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常常死于非命。西门外路北沟沿、马路街路南城墙根、东门外小黄河西岸等地,是日军的杀人现场,时常传来骇人听闻的枪声,恐怖气氛弥漫全城。而清风楼后面的“新民会馆”和西门里的“朝阳旅馆”,日伪人员乘坐豪华马车、人力车,扬武扬威,进进出出;在“愉快楼饭庄”“保全德饭庄”等高级酒店猜拳行令,吆五喝六;东门里、西门里街的“一二三慰安所”“平康里慰安所”则是专供日军寻欢作乐的妓院,日日笙箫,夜夜淫曲……[5]其所谓的“安居乐业的保障”,其实是日伪汉奸们的保障,广大民众的人间地狱。

据《邢台抗战损失调查档案》记载,抗战爆发前邢台城内原有居民14000 余户,约7.23 万人,1945 年10 月邢台市有人口9391 户,45224 人,[6]159八年时间邢台城减少人口4609 户,约27000 人。虽然是日占期八年的统计数据,但也可以窥见“治安强化运动”期间邢台城人口锐减的惨状,可见邢台民众遭受日伪殖民残酷统治之甚。

这场运动虽只持续了两年,但其恶劣影响绝不止这两年时间,往前是1939 年1 月至1940 年3月间的三期“治安肃正运动”,往后直至1945 年日本投降,这场运动的各项措施依然在发挥作用。致使华北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及国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队,均遭受极其严重的损失,各根据地面积大幅缩小,平原根据地几乎完全丧失,华北抗战进入最为艰苦的困难时期,中国抗日战争也由此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乃至对整个中日战争形势均产生极为重要影响。直至1943 年,伴随着太平洋战场局势转变,日军才将华北部分主力师团南调作战,不得不结束了这场“治安强化运动”,整个华北抗战局势才开始有所好转。[7]1-2

结 语

这件仅八个页面的小小文书,名不见经传,内容寥寥,却以小见大,极为典型、真实地见证了日伪时期鲜明的殖民统治特征。这些特征与华北日伪政权的五次“治安强化运动”直接相关,是这场运动的直接历史产物与见证。这场运动以“以华治华”“以战养战”为目的,以军事占领与攻击为威慑手段,以经济掠夺为中心任务,以维持治安、奴化教育为辅助保障措施,依托保甲连坐制,层层推进,持续发酵,致使华北抗日根据地遭到惨重损失,战略资源遭到涸泽而渔式的掠夺,陷华北民众于水深火热般苦难深渊。

这场运动既有“军事战”,不断对根据地实施“扫荡”“蚕食”,也有“政治战”,严酷推行保甲连坐统治,压缩根据地抗日军民生存空间;既有“经济战”,以“囚笼”政策封锁根据地,掠夺控制战争资源,也有文化与教育奴化宣传的“思想战”,从意识形态上与中共争夺民众,陷根据地于孤立,怀柔削弱广大民众的抵抗意志。

在这场残酷运动中,邢台广大民众与华北人民一道,遭到了日伪政权从军事、政治、经济到思想宣传等全方位的系统殖民统治与奴役,生命财产惨遭杀戮掠夺,思想意识被洗脑奴化,致使邢台这颗华北大地的明珠,沦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兵站与物资补给基地,惨遭掠夺。

这件周袁氏户口补助簿,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均历史地再现了邢台地区广大民众在华北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中,遭受的残酷保甲连坐统治与反共殖民奴化宣传的历史原貌,为我们充分认识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所犯下的历史罪恶,提供了最直接的文物见证。更为重要的是,将这场“治安强化运动”的相关内容与反共宣传标语口号,编印在户口簿的宣传方式,尚未见有其他资料提及,充分显示了日伪宣传奴化工作的“细致入微”与“良苦用心”,及其对广大民众的影响毒害之广泛,同时也显示了这件文书不可替代的独特历史价值,值得我们诊视与警醒!

猜你喜欢
户口簿保甲邢台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社会中的保甲制
游邢台动物园
户口
精准扶贫如何界定家庭人数
民国时期警察与保甲之间的关系研究(1932—1945)
——以成都为中心
户口簿
关于加快邢台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