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

2022-04-19 05:28旭夜
科学大观园 2022年5期
关键词:腰间绳结

旭夜

在北京冬奧会闭幕式运动员入场环节,由数字AR技术生成的“中国结”在天空不停变换形态,与地面影像交相辉映。既表达了中国与世界的连接,也寄托着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中国结下方的五条吊穗也被设计成了奥运五环的颜色。在去年12月9日的“天宫课堂”第一课上,航天员王亚平也在水膜试验的道具中展示了中国结。中国结(Chinese knotting),一种从头到尾都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的装饰艺术品,已经成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从古至今,中国结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讲述着古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常常伴有中国结的身影。例如最重要的春节,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长辈会将铜钱用红丝绳穿起来,再系上结,以求孩子能长命百岁。

说到绳结,其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迹中,就发现了骨针和各种带孔的骨、贝类等饰品,这表明人为加工的绳线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而当先民们用这些绳线穿制兽骨、贝类装饰品或缝制衣物时,必然会产生简单的绳结。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绳结几乎有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

除了绑缚功能外,绳结还被智慧的先民们赋予了另一实用的功能——记事。结绳记事,即人类在语言产生后、文字出现之前漫长的远古时代里的一种记录事实和沟通的方式。战国时期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就记载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在上古时代是用结绳的方式来治理天下的,而后世的圣人则将结绳改为契刻文字。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提到:“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

我国少数民族当中,至今也还有结绳记事的实例。如云南独龙族直至上世纪50年代仍处于刀耕火种、轮荒耕作的原始社会生活形态,他们以结绳的方式来记录时间。根据《滇藏高原考察报告》记载,独龙族人把结着若干疙瘩的麻绳挂于床头,以免忘记。若出远门,则把麻绳系于腰间。结绳多数用于记录日程,例如约期结绳,就是取两根细绳,各结上相等数量的结,一结表示一天。双方各持一绳,分开后每天解一结,将全部结解完,双方就必须在相约的某地会面,不得失约。

奴隶社会高度发展的商朝,绳结不仅发展了实用功能,还初步具备了装饰功能。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商代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人像上身裸露,下身着裙,腰间系带,用于扎紧衣服,结纽于正前,纽中插物,结的造型结构已非常精巧,并且从商朝开始流行佩戴的解结工具觿(音xī)也佐证了人们服饰中“结”的广泛应用。彼时古人穿衣系带时,为了防止衣带散开致使衣裤脱落,往往会将衣带系成死结,因此为了方便解结,就会随身佩戴解结工具“觿”。觿既有用骨头做成的,比如象骨,也有用玉石制成的。西汉文学家刘向曾在著作《说苑》中提到“能决烦乱者佩觿”,便是用善解绳结之觿寓意善决烦乱之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急剧变化,结亦从朴素的实用功能逐渐向审美功能转变。无论是器物、佩饰抑或是服装,均出现了装饰性的结。以佩饰为例,中国人自古尚玉,历来有“君子必佩玉”之说,而佩玉要借助绳带,必须要打结,因此玉与结产生了不解之缘。《尔雅义疏》中提到,“佩玉之组条,用以连贯玉者,也叫纶,用丝绳婉转结之”。把一块块玉佩、粒粒珠子用绦带穿起来,形成长长的佩饰挂于腰间,是贵族们彰显身份和财富的重要手段。从信阳、江陵等地战国楚墓出土的彩陶木俑,更清晰地描绘了当时人们佩玉打结的情形。

到了秦汉时期,佩绶制度逐步成形,用以显示身份等级尊卑。所谓“绶”,即指一条丝线编织而成的阔带,悬挂在腰间的革带上,以不同的色彩来区分等级。这种印绶由朝廷统一发放,一印一绶,且规定官员平时在外,必须将官印装在腰间的鞶(音pán)(即革制的囊)里,并将绶带垂在外边。从皇帝到各级官员所佩之绶在尺寸、颜色及织法上皆因等级而不同,让人一望便知佩绶人的身份。

唐代作为中国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也迎来了中国结发展历史的高峰。这一时期编结工艺分工细致,出现了专门的编结作坊。唐朝时期服饰雍容华贵、异彩纷呈,胸、腰、膝等部位都应用了大量的结饰。例如唐代永泰公主墓和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宫人,多为着单色裙,裙腰下两侧各开一衩口,露出其内所穿的细密间裙,并以一条环绶结带从腰衩内伸出垂下,或在腰衩下端打一花结。而有名的万字结也源于唐朝。武则天长寿二年,梵文“卍”被采用为汉字,读音同“万”,被视为吉祥万福之意;而形似“卍”字向四端纵横延伸的万字结也常被用来当作结饰点缀衣物,以取“万事如意”“福寿万代”之意。

宋代,中国结饰开始商业化,产生了专门出售结饰的生意。北宋苏汉臣创作的绢本设色画《货郎图》便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结饰售卖的场景。画中一株梅花树下,货郎手推货车,车上货物琳琅满目,其中就有各类结饰艺术品。宋代诞生了酢浆草结,就是我们常说的幸运草结,通常形似四叶酢浆草。传说遇到四叶酢浆草的人会得到幸运,而形似四叶酢浆草的结饰自然也被赋予了吉祥幸运之意。

这一时期,结饰已经应用于战士的盔甲中。宋代战士盔甲的头盔、胸前、腰间、剑柄、鞋面,都布满了造型不同、功能各异的结。比如用于固定头盔的结有单翼蝴蝶结、双翼蝴蝶结、倒蝴蝶结、无尾蝴蝶结等。明清是结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诸多日常用品,比如纽扣、香囊、荷包、扇袋等都能看到式样繁多、配色考究的结饰。由于古人的衣服多没有兜,因此所需物品几乎都需要用丝带悬挂佩带。比如古人出门常带的牙签、耳挖勺和镊子等小工具,就经常成组串在一起系在腰间。到了清代,构思巧妙的结俨然成为衣兜。《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提到宝玉请莺儿为他打络子。所谓络子便是以线绳结成的各种花样的小网袋,通常系于腰间,以系配各类坠饰或装汗巾、香囊、扇子等随身小物。络子花样繁多,有一炷香、朝天凳、方胜、连环、梅花、柳叶等多种。结饰还应用于纽扣之上。除了金玉等物制成的纽扣外,还有用丝绸或布料编制的盘扣,即用狭窄布条卷成圆形或扁圆形盘条,然后盘成各种花样,一端制成球形做扣,另一端制成环套,再用针线固定在衣襟上。中国民间关于盘扣的编织方法很多,如蜻蜓扣、孔雀扣、凤凰扣、梅花扣、琵琶扣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常常伴有中国结的身影。例如最重要的春节,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长辈会将铜钱用红丝绳穿起来,再系上结,以求孩子能长命百岁。即使到了现代,中国人还是会习惯春节时在家里、汽车上装饰漂亮喜庆的中国结,或是用红绳搭配金饰并编上各式各样的结饰,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端午节时,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以外,亦有佩戴长命缕的习俗,便是用青、白、红、黑、黄五色丝线系于足腕,以求不染病瘟。《燕京岁时记》载:“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即葫芦)、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时七夕节即乞巧节,便是女子向七姐(织女)祈求心灵手巧之意。因此在七夕节时,女子间还流行着各种乞巧斗巧的活动,比如穿针乞巧,就是女子比赛穿针,将彩线一口气穿过七枚针孔,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姑娘们还会拿出自己制作的各式小工艺品、打的络子互相评议、赠送,以示友情。

中国结,既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体现,又寓意着吉祥和对美好未来的展望。例如,“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是男女间表达海誓山盟的定情信物,早在南北朝时期便有南朝梁武帝萧衍的诗句“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盘长结”寓意相爱的人永远相依相随;佩玉上装饰“如意结”,惟愿称心如意;“吉祥结”取大吉大利之意;在烟袋上装饰“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则寓意福在眼前。

从最初的记事之结,到后来的服饰之结、吉祥之结,這种充满古老智慧的艺术,已被当今设计师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之中,并随着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这中间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由设计师陈绍华设计的申奥会徽了。象征着世界五大洲团结、协作的五环,既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以表达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又环环相扣构成了中国结的形象。整个标志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

北京2022年冬奥会颁奖花束选用了“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这款花束采用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派绒线编结技艺”,象征着友爱、坚韧、幸福、团结、胜利与和平。绒线编结的花束既保留了奥运颁奖仪式中花束的形制,又践行了节俭、可持续的办奥理念,寓意着温暖、祥和,永不凋零,可永久保存。

中国结,将中国人民寓意丰富而美好的祝福带给世界。

◎ 来源|北京日报(有删减)

猜你喜欢
腰间绳结
奇妙的绳结
野天鹅(上)
活动名称:印加奇普绳结(INCAQUIPU)数字
背起你的“行李箱”
忆儿时《地道战》观后
双人脱困
小偷
潇洒流苏
藏在腰间的滑板车
“解绳操” 防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