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萃取头对橘子皮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

2022-04-19 08:54张赫宇
现代食品 2022年6期
关键词:烷烃电子鼻类化合物

◎ 张赫宇,徐 瑞,李 勇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生命科技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橘子皮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皮,其一般作为生活废物被扔弃。如何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再生利用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橘子皮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成分,因为这些成分的分子结构式中含有大量的羧基、羟基等官能团,它们可以与一些化学试剂发生交联反应,制备出有效的吸附剂材料,进而对水有净化作用[1]。例如,通过使用磁性纳米颗粒改性后的废橘皮氧化吸附水中As3+,对橘子皮进行皂化交联改性后,用于吸附水中的Cu2+、Pb2+、Cd2+等重金属离子[2-3]。

在生活中,橘子皮因其特殊的香味,经常被用于替代空气清新剂。鉴于此,本研究以普通废橘子皮作为研究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对 3种不同萃取头萃取的橘子皮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废橘子皮进行改性加工制得环保型空气清新剂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橘子皮,来源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宁大新百超市普通橘子;正构烷烃购自美国Sigma-Aldrich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GCMS-QP2010 Ultr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日本 Shimadzu公 司;DB-WAX (30 m×0.25 mm,0.25 μm)型超高惰性气相色谱柱,美国Agilent公司;50/30 μm DVB/CAR/PDMS、65 μm DVB/PDMS 以及100 μm PDMS纤维萃取头,美国Supelco公司;PK157330-U型SPME手动进样器,美国Supelco公司;电子鼻PEN 3.5型嗅辨仪,德国Airsence公司;WNB22型美而特电热恒温水浴槽,上海树立仪器仪表有限公司;LT202E型电子天平,常熟市天量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电子鼻检测

将废橘皮内部白色组织物质剔除后,切成0.3 mm×0.3 mm×0.2 mm左右的颗粒,准确称取2.00 g作为样品,置于50 mL电子鼻进样瓶内,密封。于40 ℃水浴锅中放置20 min后,冷却至室温。然后进行样品电子鼻检测,重复3次。

电子鼻。初始准备时间:5 s;电子鼻测样时间:100 s;计数时间间隔:1 s;自动调零时间:10 s;空气清洗时间:300 s;电子鼻内部流量:400 mL·min-1;进样流量:400 mL·min-1。

1.3.2 橘子皮挥发性成分的萃取与分析

(1)风味物质的萃取。在试验之前,先将3种萃取头进行老化。称取橘子皮碎粒样品(2±0.01) g,置于15 mL顶空瓶中,用聚四氟乙烯隔膜将顶空瓶口密封。将其置于40 ℃水浴中20 min。然后将老化后的萃取头插入密封的萃取瓶中进行吸附,保持30 min,然后立即将其转移到GC进样口250 ℃下解吸5 min。

(2)GC-MS条件。GC:DB-WAX(30 m×0.25 mm,0.25 μm)气相色谱柱;程序升温:初始温度设置为40 ℃,保持3 min。然后以5 ℃·min-1的升温速度升温到 90 ℃,再以8 ℃·min-1的升温速度升温到230 ℃,保持10 min;载气:氦气;恒定流速:1.8 mL·min-1;进样口温度:250 ℃;MS: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 ℃;四极杆温度:150 ℃;质量扫描范围:20~350m/z;扫描方式:全扫描;溶剂延迟3 min。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对样品GC-MS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表格。采用SIMCA14.1软件对GC-MS数据进行制图;其他图均采用Origin 8.0软件绘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子鼻数据分析

电子鼻是利用气体传感器阵列的响应图案来识别气味的电子系统,PEN3.5电子鼻内部含有10个金属传感器。电子鼻的10个传感器在进样后开始响应,当样品中某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时,所对应的感应器的响应值越偏离基线。随着进入电子鼻的挥发性物质浓度趋于稳定时,响应值逐渐趋于平稳,一般情况下传感器会在85 s后达到平稳状态,因而选取88~90 s这3 s的平均响应值作为特征值。

由图1可知,W2W、W1W、W5C、W1C和W3C这5种传感器对橘子皮挥发性物质的响应不明显,这表明部分烷烃类化合物、大部分芳香类化合物、有机硫化物以及萜烯类化合物含量较低。而传感器W3S、W2S、W5S和W1S对橘子皮样品的挥发性物质的响应值较为明显。传感器W5S对氮氧化合物较为敏感,表明在橘子皮样品的挥发性物质中含N和O原子的杂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传感器W3S对烷烃物质敏感,表明橘子皮样品中烷烃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传感器W1S和W2S的强烈响应表明在橘子皮样品的挥发性物质中,醇类化合物、部分芳香类化合物占有很大比重。

图1 电子鼻对橘子皮样品响应雷达图

2.2 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SPME萃取头是利用石英纤维头表面涂渍高分子化学材料层的吸附性,对样品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富集,然后在气相色谱进样器中进行热解吸、分析,进而得出样品中的各挥发性成分。3种不同萃取头(50/30 μm DVB/CAR/PDMS、65 μm DVB/PDMS、100 μm PDMS)对橘子皮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萃取结果,如表1所示。①3种萃取头在橘子皮样品共检测出6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检测出醛类3种,醇类20种,烯烃类30种,酸类1种,酯类7种,烷烃类2种以及其他类1种。50/30 μm DVB/CAR/PDMS型号萃取头在橘子皮样品中检测出挥发性化合物46种,其中醛类3种,醇类20种,烯烃类21种,酸类1种,酯类1种,烷烃类0种,其他类0种。65 μm DVB/PDMS型号萃取头在橘子皮样品中检测出挥发性化合物34种,其中醛类1种,醇类13种,烯烃类15种,酸类1种,酯类3种,烷烃类1种,其他类0种。采用100 μm PDMS型号萃取头在橘子皮样品中检测出挥发性化合物38种,其中醛类1种,醇类12种,烯烃类19种,酸类1种,酯类3种,烷烃类1种以及其他类1种。从萃取挥发性物质的数量和相对含量来看,萃取头50/30 μm DVB/CAR/PDMS萃取到的挥发性物质种类较多、含量较高。在3种萃取头萃取的挥发性化合物中,烯烃类物质以及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普遍较高。②烯烃类物质在3种萃取头萃取的物质中的含量分别为40.11%、27.08%、23.03%,醇类物质在3种萃取头萃取的物质中的含量分别为20.80%、8.76%、8.12%。③紫苏醛、L-紫苏醇、2-(4-亚甲基环己基)-2-丙烯-1-醇、己醇、芳樟醇、辛醇、榄香醇、十二醇、α-松油醇、(E)-2-己烯-1-醇、(Z)-3-己烯-1-醇、月桂烯、α-荜澄茄油烯、(3E,7E)-4,8,12-三甲基十三、壬酸、δ-榄香烯、对薄荷-1,3,8-三烯、(1S)-(-)-β-蒎烯、橙花醇、桧烯和2-甲基-1-苯基丙烯等20种化合物同时被3个萃取头吸附上,说明这20种挥发性物质可以初步被认为是橘子皮样品中的共有物质[4]。

表1 橘子皮样品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表(n=3)

续表1

续表1

2.3 GC-MS数据PCA分析

对样品GC-MS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主成分贡献率越高,对原始多指标信息的反映越好。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90%,PC1代表总方差的61.70%,PC2代表总方差的33.60%,说明前两个主成分涵盖了橘子皮样品中绝大多数气味信息[5]。

由图2(a)分析比较发现,3种萃取头的GC-MS数据在PCA分析的二维(PC1-PC2)空间的投影分布在3个不同的象限,表明3种萃取头萃取的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图2(b)中可以看出,十一醛、紫苏醛、2-异烯丙基-5-甲基-4-己烯醛等挥发性物质与萃取头50/30 μm DVB/CAR/PDMS相关。十二醇、β-蒎烯、乙酸月桂酯、β-可巴烯、壬酸等挥发性物质与萃取头 65 μm DVB/PDMS、100 μm PDMS 相关。榄香醇、月桂酸甲酯、2,6-二甲基-2,6-辛二烯等挥发性化合物与萃取头100 μm PDMS相关。

图2 GC-MS数据PCA分析二维得分图和载荷图

3 结论

对橘子皮样品进行电子鼻分析发现传感器W3S、W2S、W5S和W1S对橘子皮样品的响应值较为明显。表明含N、O的杂环类化合物、烷烃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和部分芳香类化合物是橘子皮样品的主要挥发性物质。3种萃取头共检测出6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50/30 μm DVB/CAR/PDMS、65 μm DVB/PDMS 以 及100 μm PDMS萃取头分别检测出挥发性化合物46种、34种以及38种。在这些挥发性化合物中,烯烃类物质以及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普遍较高。3种萃取头的GC-MS数据在PCA分析的二维(PC1-PC2)空间投影中分别分布在3个不同的象限,表明样品存在明显的差异。

猜你喜欢
烷烃电子鼻类化合物
电子鼻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
手性磷酰胺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合成α-芳基丙醇类化合物
利用正构烷烃建立快速筛查禁用偶氮染料定性分析方法探究
基于DFI-RSE电子鼻传感器阵列优化的葡萄酒SO2检测
麻疯树叶中3个新的糖苷类化合物
基于电子鼻的肺癌无创检测研究
1,3,4-噻二唑取代的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体外抗真菌活性
微生物来源的甲氧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快速书写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的烷烃
烷烃系统命名叶1的“多”“简”“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