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导学单点亮时代背景,助力阅读教学

2022-04-22 01:43杨啸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情感体验

杨啸

关键词:时代背景;情感体验;朗诵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能从中感悟作者及作品的思想感情,但教师们通过本册教材实际的导学案教学,发现有些文章离学生时代远,很难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或是缺乏生活体验,或是时代距离差大,或是历史知识了解甚少,难以在情感上真正地感悟,只是浮于表面,影响了教学效果。在经历了第二单元情感共鸣不足后,便在后面几个单元采用了在导学预习单里介绍时代背景法,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历史,了解作者,了解文章,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采用多因素、被试间的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时代背景,因变量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导学案、课后作业情况。

(二)研究对象

从五年级选取两个班级,即五(6)班和五(7)班,两个班学生人数几乎相等(分别为45人和46人),这两个班的学习习惯尚可,平时的语文认知能力、素养水平差不多。

(三)测试方式

检测导学案及课后作业、课文朗诵情况,时间为40分钟。内容为本节所学内容。

(四)实验过程

一个班在导学预习单中出示时代背景,另一个班课前不出示时代背景。

1.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为了更好地体现时代背景的作用,五(7)班先不看视频进行教学,五(6)班先看视频后,提前下发导学预习单,让学生回家搜集资料,认真完成导学预习单,在学生充分了解时代背景后再进行导学案教学。不看视频的五(7)班,上起来课堂氛围沉重乏味,如死水一般,学生读书没有激情,自然也无法感悟圆明园一课传达的思想感情。而且,课后习题“为什么要花很大笔墨写圆明园的辉煌”,学生仅有几人能说出来,基本要靠教师概括。

而在五(6)班,上课前,教师并没有讲述课文知识,而是让学生晚修观看《圆明园》纪录片,整整观看了两个晚修。纪录片里,从圆明园的最初兴建,最后到圆明园的毁灭,富丽堂皇的宫殿,天宫巧夺的设计,不胜枚举的稀世珍宝,让学生赞不绝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直到看到圆明园的毁灭,清政府的夜郎自大,外国侵略者的贪得无厌,让学生义愤填膺,甚至潸然泪下。此时此刻,再来上《圆明园的毁灭》已是水到渠成。

第二天,教师结合昨晚看的视频及提前下发完成的导学预习单,再进行上课。课前导学预习单设置的问题有:①观看《圆明园》纪录片。②圆明园是什么时候开始兴建的?③圆明园是什么时候毁灭的?是谁毁灭的?④你最喜欢的圆明园的建筑是什么?为什么喜欢?⑤你认为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是什么?⑥看了《圆明园》的纪录片,你想说些什么?每一个问题都是从课文出发,从各个角度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圆明园的前世今生,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课的时代背景,更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与作者一起产生文本的共鸣。

因为有了导学预习单的预热,同学们上课时挺直腰杆,眼神发亮,充满了期待。事实上,学生在品读辉煌时,语气里满是自豪与骄傲。在品味毁灭时,虽然只是寥寥几句,可学生很好地把握住了情感基调,愤怒、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很多知识点不需太多讲述,学生已是能说出其所以然,道出遣词造句的奥妙。

后经检测,《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五(7)班学生朗诵情感到位、准确流利仅为60%,导学案及课后作业正确率为75%。五(6)班学生朗诵情感到位、准确流利为90%以上,导学案及课后作业的正确率达到了93%。

2.学习《七律·长征》

在上本单元之前,教师们备课组对本文人物的故事做了调查:有十分之三的学生对其有所了解,知道一些故事,三分之一的学生只知道人物的名字,但对他的事迹及才华都不了解。其他的只听过人物的个别故事。对本人物感兴趣的人只有百分之二十八。

为了更好地体验时代背景的作用,教师在五(6)班教学《七律·长征》导学案第一课时,并没有深入地了解长征,只是把长征通过ppt三言两语而概之。然后,按部就班:发现七律体裁特点,理解词意诗意,朗诵诗歌,整个过程波澜不惊,学习氛围寡然无味,朗读也欠缺抑扬顿挫,整节课成了拉车,拉一下,进一步,效果有限。而在五(7)班,则利用综合课,让学生先欣赏人物的诗歌《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等,让学生讲述伟人的故事,師生一起欣赏《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视频,一起分享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丰碑》《草地夜行》等。学生们在分享中深有感触,泪水与激动齐飞。在学生对时代背景、人物背景充分了解之后,趁热打铁,便开展了导学案教学。

在五(7)班教学《七律·长征》时则设置了课前导学单,内容如下:①了解本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②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③欣赏人物的诗词《沁园春·雪》《菩萨蛮·大柏地》《沁园春·长沙》。④观看《飞夺泸定桥》《长征》等影视片段。⑤了解长征开始及结束的时间。⑥了解长征中转折点遵义会议。⑦了解长征中的感人事迹。⑧说说你对长征的看法。所设置的问题涉及了长征中所有时代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历史距离,有助于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及主要事迹,从而在情感上感知长征的艰难,红军的乐观和英雄大无畏的精神。

当学生用一周时间做好了这些准备,对长征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了解,对时代背景非常清晰后,再来教学自然是水到渠成。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本来“暖”與“寒”的内在含义是很难理解的,结果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快认为“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时的欢快心情,“寒”则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一下了解决了本文的重点难点。有了前面一系列的准备,学生对本首诗的情感完全不用教师多讲,自己通过朗读就呈现了出来。

后经测试,五(6)班能读出课文情感为80%,五(7)班能读出课文情感为95%;五(6)班导学案及课后作业正确率为84%,五(7)班导学案课后作业正确率为95%。课后对本文中主要人物感兴趣的,五(6)班为60%,五(7)班为97%。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师发现“导学案导学预习单,使学生有备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操作性极强的有效学习,学习完全自主,完全参与其中,学生完全主宰着学习,效率自然很高。”①尤其在导学预习单中布置搜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的作业,对学生理解文本,教师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施,都有着很好的助力作用。

通过测试结果,教师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导学预习单中出示时代背景会助力阅读导学案教学,帮助学生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解决文章重点难点,能提升学生朗诵能力及阅读能力。

四、分析与讨论

为何两个学情类似的班级的课堂效果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根源就在于导学预习单提前对时代背景的感知。《圆明园》纪录片通过图像、声音,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了圆明园的前世今生,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了当时的背景,激发了学生爱国情感及对侵略者的痛恨,增强了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文章情感基调在时代背景介绍之后,得到了很好的体验。

而学生从对搜集资料的不感兴趣,到搜集时的如火如荼,只因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时代背景、人物背景,这种巧妙点拨,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适时解决了文本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有了学习历史人物的兴趣,产生了研究历史人物的念头,达到了教师们语文导学案教学的目的。

五、结语

1.在导学预习单中让学生提前感知背景,能促进学生对全文情感基调的感悟,帮助学生体验文章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与作者、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情感育人的效果,达到悟情促读的效果。

2.让学生交流背景,能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钻研教材的念头,并能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代背景就像一座桥梁,将时代、作者、作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整合阅读,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可谓是好处多多。

3.时代背景应根据课文的需要适时出示。对于涉及革命题材、历史题材、科学技术等类型的文章或文段,教师应该在导学预习单中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了解时代,了解作者,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消除分歧,启迪思维,让时代背景在导学案阅读教学中熠熠发光。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教师在利用导学案教学这类文章,把握时机,点亮时代背景,也许,教师们就可以点亮学生的心窗,点亮民族振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情感体验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新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华丽追梦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