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问题驱动教学思考与范例

2022-04-23 16:26范桂飘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2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中学语文教学

范桂飘

【摘要】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本文认可问题驱动教学在学科知识的建构与问题解决能力之间找到了一条结合之路。并试图通过对问题驱动教学的学理解释,从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考试的要求两方面分析语文课为什么要提倡问题驱动教学。最后,从问题驱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问题和一些范例两方面思考怎样推动问题驱动教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问题驱动;教学;范例

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优势是“基础知识扎实”,然后,我们今天也依然看到,为了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这一优势,在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基本方式。于是,我们的教学往往陷入纯粹的对“知识点”落实的追求,学科内容被碎片化、断点化。因此,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把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纵观国内外的课程改革,我们可以发现,要解决好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学习的意义”,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而问题驱动教学在学科知识的建构与问题解决能力之间找到了一条结合之路。下面,本人以语文学科为例,尝试对问题驱动教学进行思考以及分析一些实施范例。

一、问题驱动教学的学理解释

问题是一种心理情境,是当主体意识到没有直接的、现成的、明显的、确定的方法、想法、途径、结论可遵循以达到目标时所处的情境。问题通常使人面临困难,面对挑战,最能引发人的动机,激发人的思维。“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法,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它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枯燥无味,由教师先教授理论知识,再通过例题讲解来解决问题。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来制定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问题,最终寻求解决方法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辅助性的,学生是主导性的,起决定性作用。

二、语文课为什么要提倡问题驱动教学

有这样一种说法:语文课的主要价值似乎就是通过开设一门又一门的课程向学生传递语文学科的不同知识。在这种状态下,花样百出的语文课程已经逐渐丧失了其应有的育人内涵,而逐渐变成仅仅作为某一门类知识载体的“课程碎片”。教师乐此不疲地进行零打碎敲、蜻蜓点水式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而学生得到的往往是单一而破碎的、浅层的、有确定答案的但很难建立关联的内容。当面对复杂的、深入的、没有确定性答案也似乎很难找到唯一路径的问题时,学生大多茫然和无奈,往往出现无从下手或束手无策的状态。其实这种情况不仅是专题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问题驱动教学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提倡问题驱动教学,也是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人才培养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四个坚持”,其中有一条是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包括知识的构建。问题是一种心理情境,是当主体意识到没有直接的、现成的、明显的、确定的方法、想法、途径、结论可遵循以达到目标时所处的情境。问题通常使人面临困难,面对挑战,最能引发人的动机,激发人的思维。课标也明确要求这些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以“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为途径来获得发展的。新课标的涉及依据也明确说明了“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

新语文课标已经明确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为了回应课改的呼唤,我们必须做出积极的改变,比如变展示教案为展示问题,比如变展示教师能力为展示学生能力等。因此,问题组织教学是有助促进新课标理念向实际转换的有效措施,而且可以使师生自然而然走进新课程。

2.考试的要求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起码呈现出以下几点思路:第一,凸显应用,提高关键能力强导向。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凸显应用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强化选材的实践应用导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试题重点选择既能体现语文学科特色,又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引导考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选材设计有助于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在应用语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第二,创设情境,聚焦学科素养求创新。2019年高考语文命題聚焦语文学科素养,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扩展素材选取范围,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落实综合性、创新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对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清晰指示了语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这些试题设置都着力于引导考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其文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也提到高考内容的几项功能,包括应用性和创新性,强调高考学以致用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考查,避免考试和生活学习脱节,坚持应用导向,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提到高考关注与创新相关度高的能力和素养,考查学生进行新颖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摆脱思想的束缚,大胆创新。

所以,很明显新课标下的高考,考生必须面对从封闭到开放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要逐渐减少接受学习的机会,要逐渐增加探究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今后的考试。这也是我们提倡问题驱动教学的原因。

三、怎样用问题驱动教学

第一,问题驱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

一是频频出现“假问题”。许多的课堂看似有问有答,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不少的课堂出现的问题是“假问题”。何谓“假问题”?就是我们看到不少课堂上的问题都是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置的“问题教学”。这样的问题因为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学生没有产生“空缺感”,自然也没有“消除空缺”的动力,所以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我们将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中的问题称为“假问题”,只有主体自己感知到的问题,才能使学生面临困难,面对挑战,才能引发学生的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二是问题的层级不够。一般而言,从对信息组织管理的不同层级,我们可以将问题分为三种层级:收集类—组织类—拓展类,而我们看到不少“问题驱动教学”中的问题多集中在收集类和组织类这一种层级。比如,小说的教学中我们常见的问题是解决何人、何地、何时、何事、如何……这一类的问题。这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就在2019年9月份,我去观摩了某地级市的一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共6名选手进入当天的决赛,我们可以看看部分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呈现的问题。选手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呈现了如下的一些问题:(1)小说的基本知识;(2)林冲的任务形象是哪一种典型?(3)理清文章波澜起伏的情节;(4)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问题中1是收集类的问题,2、3、4是组织类的问题。这些组织类的问题一般都有一些套路,所以课堂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一些范例。怎样有效开展问题驱动教学?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教师应了解一些问题的分类知识,这样才能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通过不同的问题来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前文中涉及的按从对信息组织管理的不同层级来进行分类是一种方法,因为拓展类的问题是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同样,在前文所说的某地级市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就有选手提到了这一层级的问题。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就有选手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这一场大雪,你觉得林冲还会上梁山吗?这一个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点燃。除了这一种问题的分类方法,我们还可以依据问题结构的完整性、答案的开放性分类,一般可分为封闭性问题、半开放问题与全开放问题这三类。应该说传统的教学是以封闭性问题为主的,这种问题对于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技能的学习与效果很有作用。所以,传统的教学(包括现在的初中教学)会有许多的套路教给学生,学生记住了这些套路就能答题,比如背诵、文言文子、词积累和特殊句式的判断方法,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一般就是从人物形象本身、情节、主旨几方面回答……课改之前的教学,多倡导的是半开放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检驗学生拓展思维与创造思维,让学生能运用已知标准来进行决策,比如小说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梳理、主旨概括;作文教学中的论证方法的选择……新课标之后,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提倡任务群学习,主题教学,所以绝大多数为全开放的问题,它考查的是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考查学生能否发现真实问题,是否有团队精神。比如学习鲁迅作品专题后,有学生会进行鲁迅女性视角的研究;阅读《边城》后,学生可以自选一个角度对《边城》进行解读,学习《离骚》后,学生会思考《离骚》的意义……

因此,面对从封闭到开放的问题,学生接受学习的机会递减,探究学习的机会递增,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逐渐接触并尝试解决全开放的问题。这需要学生占有大量的资料,可能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是也可能是唯一的方法。研究高考题,我们也可以发现将命题设置与生活现实相结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6题要求考生对“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说法进行分析。但“‘新型’的志愿者”这一说法并未直接出现在材料之中,是命题结合生活实际而设定的特殊问题情境,考生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才能理解考查内容。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6题“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也引导考生从材料中迁移出来,结合中国当代的伟大成就来深刻理解考查内容。这些试题设置都着力于引导考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所以如果我们的学生平时只接触封闭式的问题,是否可以适应今后的考试?当然,我们也要明确的是各类问题都要涉及,依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按不同层级设计好问题,让问题真正能驱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其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从学生中来,并且由学生去解决的原则。所以涉及到对学生的了解,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层次性则表现在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经历了从简单至复杂、从形象至抽象,应对课堂开展层次性设计,其符合不同层次高中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此种问题的阶梯性设计,便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把控。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不妨参考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第五部分(学业质量)中的“学业质量水平”和“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两节。里面有非常权威的说明,在这里不再赘述。语文老师如果能从学生的问题中判断出学生现阶段的学业表现的话,这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们教师的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评价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有了这个判断,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内容时,就能较好地把握学习内容的深浅程度,也能较好地区分学生达到的水平。这样的话,问题驱动教学就能对学生和老师的教、学、考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5]于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中学语文教学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