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教材,变“教知识”为“启思维”

2022-04-23 18:45李定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2期
关键词:科学运动实验

李定宇

反复梳理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成的学习场所,由于教学手段、学生情况及节奏快慢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效果都会随之有不同的呈现。营造研究氛围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必须通过反复调整教学设计,把握教学进展,才能使课堂教学从“教知识”的课堂走向“启思维”的课堂。思维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围绕“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主线进行,用问题启发思维,营造安全、润泽的思维空间,整合碎片化的知识形成思维链条助力思维碰撞、思维生成。本文以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下册《运动的物体有能量》为例,阐述在这节课教学设计上推敲的思考。

一、创设实验情境,构建思维空间

课堂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善用学校环境设计合理的教学场景,将校园生活情境导入课堂,真实情境下开展科学探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技能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在执教粤教科技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9课《运动的物体有能量》时,我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安排如下。如下图1。

利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四个情境:撞球游戏情境、摆球相撞实验情境、弹弹棋实验情境、十字路口情境。教学过程可以通过视频、实验演示的形式引发学生讨论、分析和记录。通过弹玻璃球这样一个经典游戏思考“为什么运动的小球会把静止的小球撞开?”然后,通过摆球相撞实验情境指引学生发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再通过弹弹棋实验情境探索“能量有大小,质量大、运动快的物体具有更大的能量”,最后结合生活中运动的物体分析,以十字路口行人与小汽车相撞的场景迁移应用。四个情境,四个模块,依据教材知识脉络设计。

科学教学中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且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设计做到生活经验与知识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去理解知识内容,提高整体课堂教学效率。这个版本的设计四个情境,多情境关联性不密切。理想的情境教学应该是一个场景贯穿整堂课,让学生专注在一个场景,探索过程更连续,更完整。

二、聚焦科学概念,促进思维发展

知识与技能是思维发展与能力提高的工具,达成的表现如行为、过程和作品成为思维成果、教学目标。以科学概念的输出驱动课堂输入,是为了突破重点、难点知识点输入。发展思维与能力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因此应该把知识转化成为解决真实问题的有力工具。教材上或其它媒介的内容,适合学生阅读或作为搜集信息的素材,无法支撑学生发生有深度的生成与知识迁移,只有转化为有目标、情境、任务、活动、评价……的学习支架,才能够支撑学生在课堂发生学习研究,才能让学生通过结构化学习过程产生思维成果。这样,“教知识”的课堂才能转变为“启思维”的课堂。科学概念是科学规律的概括性表达。在科学教学中,掌握科学规律和清楚科学概念是科学课的目标之一。于是,我有了如下图2的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来源于动能定理: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Ek表示,表达式:EK=mv2。从动能定理分析,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与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系,那么让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分别验证质量、速度为因素的变化就可以得到结论了。并列的问题设计,探究之后归纳概括,但是没有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脉络接近中学讲解能量的思路,是一种验证实验的设计思路。现阶段五年级学生需要引导描述现象,丰富发现规律的过程更符合学情。小学和中学一些教学内容的衔接,应当多一点实验现象的描述,多一点注重探究过程,多一点联系生活,多一点科学规律体验。不要为了保证实验设计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诞生的精彩观念。科学探究并不是为了寻求一个确定性的答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产生并发展思维,辩护并修正解释的能力。

三、优化整合知识碎片,注重思维产出

《运动的物体有能量》第3版本调整了探究活动的两个问题,延伸了弹球实验情境的现象继续探索。“问题一:为什么静止的小蓝球能动起来?”“问题二:你能让小蓝球弹得更远吗?”在迁移与应用的环节,行驶中的小汽车具有的动能与行人具有的能量比较,引出交通安全教育。无边界的学习以牛顿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课后继续实践研究。

第3版本相比第1版本的思考,在实验设计过程聚焦在小蓝球的运动研究,活动具有大板块的特点,学生可以做沉浸式探究。有时候,教学的设计需要做减法,将教材上的部分内容调整,这样可以使教学进度更从容,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第3版本相比于第2个版本的思考,在于模糊死板概念“运动与质量”“运动与速度”的“填鸭式”引导,变为柔性的现象分析,重在规律的发现过程和运动物体现象的体验、感悟。

科学探究课不是一节动手课或者活动课,如果学生在探究课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动手而不去动脑,这不是一节成功的探究课。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的细节上融入更多思维支架推动学习进阶,给学生的探究搭建好脚手架,例如道具制作,、材料的选择、,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等都需要斟酌。本节课最后的无边界引入牛顿摆迁移与拓展研究,演示的牛顿摆现象“拉起一个球,拉起两个球,拉起三个球”,学会留悬念,在某些学生兴趣点戛然而止,利用“左右各拉起一個球呢?”来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实验和分析的热情。

科学课程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大量联系生活中与科学原理相关的例子,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递进式问题设计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参考文献:

[1]曾小兰.让儿童在“任务驱动”中主动探究——谈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设计的特点和教学策略[J].科学课,2004(11):31-32.

猜你喜欢
科学运动实验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不正经运动范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科学拔牙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