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形影神》组诗中陶渊明的人生心态

2022-04-23 15:39梁瑞
青年文学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长生陶渊明境界

梁瑞

形神问题一直是我国哲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先秦时期,哲人们就提出了关于形神关系的提问及思考。《荀子·天论》中说:“形具而神生。”认为人的躯体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精神是躯体所衍生出来的关联物。庄子认为肉体是灵魂的载体:“夫大块载我以形。”认为大自然之所以要给予我们躯体,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有所寄托。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对精神的重视,也可以看出他不否认和轻视躯体的重要性。如庄子在《天地》篇中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他认为精神依托于形体,并且需要形体保护,形体健全是精神美好的基础,形神两者各自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或缺。

一、陶渊明《形影神》组诗中人生哲理的体现

《形影神》三首诗中,《形赠影》表达生命之短促,不是永恒长久的。旧时许多人都是“旧自然说”的支持者,嵇康、阮籍等人对自然规律所持的态度正是如此。这类人大多都求名立善,渴望长生。陶渊明在诗中感慨:“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摆出了他鲜明的立场,理性看待“旧自然说”。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世人都敬畏自然,但恰逢乱世,大多数人只能从饮酒中寻求超脱,并借饮酒来乞求可以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影答形》则是拟用名教者的口吻对“旧自然说”做出批评。“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认为长生是不可能的,想要保养生命最后也会苦恼不堪。生死无常,人一旦离世,便形影俱灭。于是提倡立善留名,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永生的境界。這也体现了当时儒家“立德、立功、立言”思潮的影响,致使人们认为有了好的声誉就能够达到一个永生的境界,流芳百世,于是开始狂热追求立善求名之道,达到“形”“影”永生之境。

陶渊明在追求长生和立善求名中不断探索、反思,终得以《神释》来诠释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庄子说:“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陶渊明结合庄子的生命哲学并在诗中表达“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的看法,他认为世间的凡夫俗子,不论贫富智愚,都在拼命地维护生命,追求长生,实在是非常糊涂。因此,陶渊明极力阐述形和影所带来的苦恼,通过“神”来辨明自然界中的事理和人生真理,以此来解决人的忧愁与烦恼,表达自己对生命真谛的反思。这与传统以“自然”为核心来解释事物的道家思想如出一辙。如《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陶渊明所说的形、神思想又有所不同。“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和“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意在批评名教者主张的立善能够永恒的说法;“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则破除了“旧自然说”者对长生与求仙的幻想,以及借酒消愁的消极思想。“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则是倡导人们要顺其自然,变成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祈求腾化飞仙之术,如此便可与天地共存,获得永久的生命状态。

陶渊明对参透人生的真谛怀着强烈向往,他结合自己所经历的人生困境,并由这些经历衍生出对人生真谛的深切体会。他以个人生活的困惑、社会困境,以及对人生认识的困境为立足点,以“自然”为理论基础,将“自然”作为人生的根基和本质。陶渊明从自身所经历的困境的特殊角度,完美阐释了人生的价值和生死的含义,并用寄情于诗的方法鼓励后人不能总惆怅于生死之事,而要用豁达、自然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死。这三首诗不仅是陶渊明的精神寄托,也是他的生命境界、艺术境界以及做人心态的关键。陶渊明通过拟人对话的形式,将形、影、神分为三种范畴,并说明了它们各自的人生价值观念。

二、对陶渊明《形影神》组诗中人生哲理的思考

真正富有哲理价值的人生观,是深入洞察人生,是人类对理性的求索。《形赠影》和《影答形》就体现了两种人生价值观,它们都是对理性的求索,为了祈求长生和立善求名寻找某种依据。但祈求长生和立善求名这两种人生价值观对生命的认识是肤浅的,在“神辨自然”的理性思想下,它们都具有盲目性。陶渊明认为“形”和“影”都是受人类欲望的支配,是使人们苦恼的根源所在,所以唯有高于个人欲望的理性精神,方可让人了解到生活的本质,才能顺其自然,对自然持有正确的态度。陶渊明人生哲学的过人之处就是他崇尚理性,不依赖于外在的能力和信念,以及他追求理性过程中的实践。如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在描写陶渊明临终时的情景时说:“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显示了陶渊明在临终时面对死亡的冷静和坦然,这也表明了他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生活实践上的。陶渊明人生哲学在现实层面的成就,远超过了他思想的本身。陶渊明的《形影神》组诗虽然主要想表达的是神辨自然的委运任化,但并没有否定“形”和“影”,只不过它们的存在需要由“神”来驾驭,他认为生命应该服从于至高的理性。这也说明了陶渊明诗中的“形” “影”“神”这三种范畴具有高度的思辨性。《形赠影》和《影答形》反映了平常人的自我意识中最高的理论境界,而《神释》则反映的是陶渊明理性的生命哲理,其中的“神”则是陶渊明在人生哲学中的一种重大创新。

“形”“影”“神”也是陶渊明感受到的三种境界。“形”专注于物质,因生命短暂,物质享受不能够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了激烈的矛盾,陶渊明用“酒”来指代它。在魏晋时期所有以忧生与享乐为题材的作品,都是对“形”境界的体现。“影”则专注于功利,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则以“名”来指代。“影”的境界试图用立善求名来解答,“形”所产生的问题,这似乎是一个理性化解。但立善以求名依然是人生欲求的体现,依然会因为人们的欲求无从实现而产生难以克服的问题。所以,“形”与“影”是两个对立的境界。但是陶渊明不停留于矛盾的境界,而以“神”的境界来解释它们的对立,并缓解它们的对立所带来的苦恼,所以“神”指的就是理性的人生境界。

三、对陶渊明《形影神》组诗中人生哲理的研究反思

对生命的思考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对生命的追问引领着我们不断去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陶渊明是一个有思想的诗人,他幼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尚道义,重名节,使得陶渊明志在四海,萌生了大济苍生之心。在当时儒道兼容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再结合陶渊明的过往经历,陶渊明取老庄、孔孟思想之精华,成就了自己“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陶渊明虽然胸怀大志,却终生仕途崎岖,当旁人都在求名利和高官厚禄的时候,他却淡然应对,拂袖而去,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式田园生活;在当时玄学和饮酒文化盛行的影响下,旁人都在追求潮流,放浪形骸大谈玄学,陶渊明却开始思考、追问生死的意义所在;当其他诗人都在忧虑生死无常、叹息人生苦短的时候,陶渊明则意识到人有生必有死,认为应该坦然面对生死,依顺于自然。所以他通过《形赠影》和《影答形》极力陈述形和影带来的痛苦,通过《神辨》来解释自然的道理,消除人们的疑虑。

生命是什么?《荀子·天论》中说:“形具而神生。”在陶渊明看来生命是形、影、神的融合。“形”指的是形体,即承载生命的躯体,表达了人们祈求长生的愿望;“影”指的是留于世间的善誉,比单一躯体对世间的影响更加深远,会不断延续、传播,超越身体的局限,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永恒;“神”指的是精神、思想,即生命的意识,通过这种理性的意识来化解人们对“形”“影”所产生的欲望而带来的苦恼,“神”从自然的视角出发,洞察生死,并指出生死其实是一种自然规律,希望人们顺应自然,不要因为追求长生和虚名,而去违背自然,给自身徒增烦恼、忧心忡忡。正如陶渊明在《饮酒》中说:“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人就像枯槁一样,虽然留下善名,但也会随着身死一同消逝,所以称心就好。“神”所表达的是一种理性,这种理性能够看透生命在自然中的真相,所以才能够消除人为了追求长生和虚名的苦恼。通过“委运任化”的理性来表现陶渊明对人生的反思,说明人生价值和生死的重要性,劝导人类必须用豁达、坦然的心境对待生死,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为什么而活着?陶渊明在并序中也提到:“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他认为人无论富贵还是低贱,聪明或是愚笨,都在操持经营、努力生活,以此来珍惜自己的生命,陶渊明认为这是一件很糊涂的事情。如他在《形赠影》中说道:“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天与地不会消失,山川也不会改变,草木会遵循自然常理,在霜降时枯萎、凋敝,露水时重新焕发生机,但人虽然是万物灵长,却不能循环往复,得到永恒。对于人来说,长生不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保护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世事难料,可能昨天还遇见的人,今天就不在了,消失得无声无息,只留下他生平用过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会给留在世间的亲人和朋友带来无止尽的悲痛和伤感。既然不能避免死亡,陶渊明给出了他的建议:“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为了什么而活?陶渊明曾在《影答形》中说道:“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既然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必又留有执念,不如多做一些善事,立下一些功劳,努力留名于后世。比起《形赠影》里“得酒莫苟辞”的建议,虽然酒能消除忧愁,但与多做善事、多立善功,努力留名后世相比起来,确实使生命显得更有意义。

怎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清朝人汪洪度说:“《形赠影》乃挥杯劝影之言,《影答形》言饮酒不如立善之为正,各从无可奈何中各想一消遣之法,设两造以待神为之释也。”饮酒和立善,无非都是人对欲望的一种托词,饮酒可以消愁,立善可以留名。因为欲望的产生,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快乐的感觉也是因为欲望得到了满足,如此往复,至死方休。那么,为何不跳出循环,随缘而化呢?正因如此,陶渊明才觉得人生有限,不应该为了满足无限的欲望,而去浪费大好光阴。冯友兰先生在其哲思录中说过:“意义发生于自觉及了解。任何事物,如果我们对它能够了解,便有意义;否则便无意义。”人和禽兽的区别就是人能够认识了解,能够自觉,而禽兽不能。也就是说,“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了意义”。“得酒莫苟辞”可能就是陶渊明在了解人生后的一种自觉反应,同时也表达出他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死的敬畏。顺其自然、委运任化,让自身回归到田园,回归于自然,回归到真我,用心去了解它,就不会想太多,想法少了就不会有过多的欲望,欲望少了就不会给自己增添烦恼。没有烦恼的人生是最幸福的,视为理想人生。如冯友兰先生说:“此好人生,就其自体方面言,即是理想人生,最好至善之人生;就人之知识方面言,即是人生理想,对于人生之最高观念。”对于陶渊明来说,无欲无求也是一种舒适的生活态度及理想人生,只不过这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放下欲望,享受“大化”带来的乐趣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无外乎是对其的珍惜并且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如此珍视光阴,珍惜人生,既是陶渊明对自我人生的通透了解和自觉反应,也是他对自己理想人生的一种实现。所以,陶渊明在《神释》中说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如今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当我们遇到挫折与烦恼时,也要学会像陶渊明那般的潇洒,然后坦然地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形影神》组诗是陶渊明一生思想的结晶,也是展现他人生心态的关键,体现了他生命思想的高度。陶渊明通过对儒家名教和道家自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历,透彻地感悟了生命的真谛,这对后世文人的思想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形成了他所独有的“新自然观”。

猜你喜欢
长生陶渊明境界
你好,陶渊明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陶渊明 饮酒》
Application of real space Kerker method in simulating gate-all-around nanowire transistors with realistic discrete dopants∗
我的长生天 我的厚土地
慎独的境界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