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翻译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2-04-24 07:41蒋瑞函霍跃红
东北亚外语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发文民俗

蒋瑞函 霍跃红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 连 116044 中 国

一、引言

民俗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因,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某一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统。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有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既包括传统现象,又包括新生现象,具有维系功能、调节功能与审美功能(邹本涛,2012:60)。新时代,民俗文化表达已不再局限于普通民众的日常交流与文学作品,在政治外交话语中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朴实形象的民俗语言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能够拉进谈话双方的心灵距离,其亲切性与政治外交话语的庄严性相得益彰。新时代中国外交话语所呈现的语言特征既不失典型的严肃庄重感,又具非典型的亲切生动之意,而外交语言风格转变的背后正是我国国际地位提升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直观表现。因此,民俗文化外译不仅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深远,还与我国外交话语表达效果和国家形象的立体化塑造息息相关。实时掌握民俗翻译研究的现状,有助于研究者厘清本领域的发展动态与核心热点,进而明晰未来的研究方向。因此本研究借助计量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和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分别对民俗翻译研究的年度发文量走势、关键词共现和聚类、作者发文频次、文献被引和关键词突发探测等方面进行了可视化呈现与分析,以期丰富我国民俗翻译的研究视角,进而提升我国外交话语外译的语言张力与国际传播力。

二、研究设计

CiteSpace是一款用于识别、可视化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的Java应用程序,由陈超美教授所开发,现已为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李杰 陈超美,2017:2)。它可以提供四类可视化知识图谱(张继光,2016),本研究将基于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获取得到的数据,制作四类知识图谱并依据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统计时间截止于2022年1月12日),本研究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完成数据采集:首先设置检索词“民俗”和“翻译”进行模糊查询,以求获取最大限度数据;其次剔除书序、通知等非研究型论文,最终获得1984年至2021年间的研究型论文共492篇,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数据;最后以ref格式导出知网数据库的文献,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5.8.R3版本)中打开,并绘制知识图谱,为后续进一步分析讨论做好准备。

三、结果与讨论

借助计量可视化工具CiteSpace,本文对1984年至2021年间发表于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的492篇研究型论文进行了分析,下文将呈现可视化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年度发文量走势与主要研究热点

根据492篇文献的年度发文量,绘制如下图所示的民俗翻译文献发文量走势图(图1)。

图1.民俗翻译文献发文量走势图

如图1所示,关于民俗翻译研究的文献发文量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肇始期(1984-2003年),共6篇;发展期(2004-2012年),共77篇;繁荣期(2013-2021年),共492篇。截止到发文量数据采集时间,各时期年均发文量分别为:0.3篇、8.6篇和45.4篇。由此可见,以民俗为主题的学术型翻译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学界针对民俗的翻译研究更是大幅增加。

关键词聚类是通过对全部文献的标题、关键词及摘要中的术语进行高度凝练,呈现出的研究核心区块,可以反映出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将492篇文献导入,对关键词聚类后,调配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民俗翻译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图2)。

图2.民俗翻译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如图2所示,从#0到#9的前十个关键词聚类区块名称依次为:“民俗文化”“异化”“翻译”“民俗”“目的论”“翻译策略”“文化身份”“文化差异”“外宣翻译”“民俗学家”,这些聚类的名称体现了民俗翻译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其中,对#8外宣翻译这一研究领域进行关键词聚类图谱追踪观察,发现外宣翻译领域中对民俗翻译的关注点聚焦于:“五不翻”“三原则”、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词、民俗文化、民俗叙事与翻译教学模式,从关键词聚类出现的2012年至2021年间,聚类的核心皆在于中国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对外翻译和翻译原则等题材,即便是以传播我国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为目标,但研究对象仍旧以经典文学作品、民间文学作品与相关风俗习惯与风土人情为主,至今未有学者在政治文献外宣文本中研究民俗文化元素的翻译。后文中“外宣翻译”与“外宣”的关键词共现信息也再一次印证了民俗翻译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图2)中#8关键词聚类的反映结果。

但现状是,新时代时政文本及外交文本翻译早已成为外宣翻译的重要研究话题。当今我国外交活动强调“亲诚惠容”原则,国家领导人也常在时政文本及外交文本中使用通俗、亲切、易懂的民俗语言。这或许值得引起注意与深思:研究者是否注意到民俗语言、民俗文化的翻译在传播中国故事、构建中国形象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维系与调节功能,且能同时满足文化需求与审美需求?此类研究是否又将成为我国国家话语能力构建的重要助力?但无论如何,不能否认的是:在民俗翻译研究领域中,政治外交话语文本中民俗元素翻译研究的缺失值得引起学者注意。

关键词是对文献研究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通过对某一学科领域内的文献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与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将492篇文献导入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共得到389个节点与610条连线的民俗翻译关键词共现图谱,该图谱直观地反映了民俗翻译研究领域的研究核心词汇,如图3所示。

图3.民俗翻译关键词共现图谱

梳理图3数据后,由关键词频次可知,在检索关键字“民俗翻译”(17)“民俗”(23)和“翻译”(74)之外,民俗翻译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民俗文化”(105)“翻译策略”(47)“外宣翻译”(36)“目的论”(22)“异化”(19)“英译”(17)“归化”(15)“英译策略”(10)“文化差异”(10)和“文化翻译”(8)等方面,进一步验证了上文对关键词聚类呈现的研究分析结果。在前20位关键词中,翻译策略相关的关键词共有4个,分别是“翻译策略”“异化”“归化”和“英译策略”,总频次共91次,占比20.4%,翻译策略在民俗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目的论”是民俗翻译研究中应用最多的重要理论,其中旅游文本是被关注最多的翻译研究对象。

以上信息均证明,在民俗翻译研究领域中,政治外交话语文本中的民俗元素翻译研究确实鲜有学者关注。但此类研究无论是在发扬优良精神、彰显文化自信方面,还是在构建国家形象、提升话语能力方面,均具有不容小觑的意义与价值。

(2)高产作者

通过梳理492篇文献发现,共有民俗翻译研究发文作者328位(统计数据包含第二作者与第三作者)。其中发文量大于等于2篇的作者共有72位;发文量大于等于3篇的作者为高产作者,共有23位。借助CiteSpace工具绘制民俗翻译研究高产作者图谱(图4),民俗翻译研究领域的23位核心学者发文共计87篇,占统计数据中发文量总数的17.68%。

图4.民俗翻译研究高产作者图谱

我国民俗翻译研究成果相对丰硕的研究者有胡晓红、孙乃荣、安文婧、刘睿、曹易娟、李莹、万正发、周莉、李睿祺和卢静等学者。其中,从图4节点连线可以观察出,胡晓红与刘睿、曹易娟、孙乃荣等学者合作较为紧密,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合作网络,且几位作者在表2中发文量排序居前几位,下文将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具体分析。

胡晓红是民俗翻译研究领域成果最丰硕的学者,在2015年至2020年间先后与其他研究者合作发文16篇,其主要研究内容为节日文化翻译、外宣翻译、河北民俗文化翻译与翻译策略等。如胡晓红、史耕山、肖文娟(2015)以译语读者视角出发,在目的论视域下重新审视了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胡晓红、徐少保(2019)在生态翻译观下,从文化维和交际维深入探讨了河北定瓷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并指出译者应充分适应源文本生态环境,在译介时依据文化语境灵活采取归化与异化策略,力求使译入语读者与源语读者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阅读感受与情感体验,进而实现有效的对外宣传。胡晓红与刘睿合作发文共有4篇。例如,刘睿、胡晓红、马永良(2017),胡晓红、徐少保、刘睿(2020)分别对民俗茶文化和河北民俗节庆文化外宣翻译策略进行了探析。胡晓红与曹易娟也多次合作,共发文4篇,如胡晓红、曹易娟(2017a)在《中国民俗节日翻译策略初探》一文中,基于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探析了我国民俗节日文本的翻译策略;随后,曹易娟、胡晓红、马永良(2017b)又详细解析了汉族民俗节日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指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西方读者能否有效接受中国民俗文化的关键所在。

孙乃荣(2017)对我国茶文化传播的内容及意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并深入探讨了茶文化翻译过程中,音译法、直译法、直译加注与意译法等翻译策略的译介效果。随后,孙乃荣(2019)基于文化自觉观,对民俗英译文本进行解读,提出了民俗文化翻译应采取的“求同”与“存异”两种翻译取向。安文婧的民俗翻译研究侧重于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译。如安文婧(2014)根据目的论,探讨了侗族民俗文化翻译策略。熊伟和安文婧(2019)针对壮族民俗文化外译出版物在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三种壮族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出版策略。此外,安文婧(2016)以《呼兰河传》葛浩文英译本为例,详细分析了文中关于东北地区民俗的翻译策略及效度。

(3)高被引文献

根据492篇文献的被引用次数从高到低排序,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文献为蒋红红于2007年发表在《国外外语教学》(今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上的《民俗文化翻译探索》,总计被引用108次,在该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文中详细探讨了华夏民俗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和不可替换性等问题,指出民俗文化译者应明辨文化身份,通晓文化背景,并熟练掌握合宜的文体技巧(蒋红红,2007)。此外,蒋红红的《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一文被引次数位列第三,共被引65次。该文指出,在民俗文化翻译时,译者充分认识和把握“词汇空缺(lexical gap)”和“语义空缺(semantic lacuna)”这两大翻译特征是极为必要的(蒋红红,2004)。

值得关注的是,在民俗翻译研究高被引文献前10位中,只有第10位《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研究综述(1995—2012)》为综述所有语种的研究文献,其余9篇均为民俗英译研究,由此可见我国民俗文化翻译研究过程中,英译研究成果相对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关于其他语种的研究亟待进一步提高。

(4)研究前沿探测

CiteSpace的关键词突发探测算法是某一关键词在某一时段出现频次激增的指标,可以作为某一学科研究前沿的历时性变化趋势考察和发展趋势预测的依据。本研究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突发探测功能,对民俗翻译研究繁荣期(2013-2021)的研究前沿进行历时性的趋势考察,运用Top N(50)算法,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根据关键词突发的起始时间排序,获取了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突发探测图,如图5所示。

图5.民俗翻译研究前10位关键词突发探测图

梳理图5发现,关键词“外宣翻译”“英译策略”和“民俗”突现强度较高,均在3以上,其中“民俗”一词突发持续时间最长,共计4年。依据CiteSpace算法,红色节点部分象征着对应关键词在该年份出现激增,红色节点的终止年份越接近当下时间,该关键词则越有望持续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图5中,“外宣翻译”突现时间由2019年至2021年,仅2年时间爆发强度就高达4.64;“文化外宣”一词2020年首次发生突现,并持续至2021年,爆发强度达2.16,因此,以文化对外宣传为主的民俗翻译或许迎来热潮。

(5)研究发现与启示

借助可视化工具CiteSpace,本文对492篇文献数据中的潜在信息进行了探索与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民俗翻译研究虽然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已来到了繁荣期,但研究还尚未处于完全成熟阶段,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2)民俗翻译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民俗文化”及其“翻译策略”;研究对象主要为经典文学作品,如《呼兰河传》《红楼梦》与《边城》等;未有学者从事政治话语、外交话语翻译中的的民俗元素翻译研究。(3)胡晓红、孙乃荣、安文婧、刘睿与曹易娟等学者为本领域的高产研究者,蒋红红学者在领域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其中,胡晓红副教授所在的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民俗翻译研究的带头机构。(4)涉及文化外宣的民俗翻译研究有望迎来新一波热潮。

同时,研究仍然发现,民俗翻译研究领域尚且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研究对象不够丰富。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已有的研究对象多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某一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业外宣文本、宗教民俗文化和节日民俗文化等;然而,聚焦于我国各民族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存在的民俗文化现象与民俗语言的研究还存在广阔空间。(2)研究视角不够宽广。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目的论、功能理论、关联理论、生态翻译学等研究视角,所借助的理论缺乏创新性,且趋于刻板套用理论进行研究。实际上,学界期望且亟需研究者结合更多、更新的理论视角来进行民俗翻译研究。(3)研究层面略微单一。国内的民俗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等方面,民俗翻译领域仍有许多方面暂未引起学界关注,如外交话语中的民俗语言翻译研究、民俗翻译的跨学科研究等。(4)研究语种覆盖面少。我国的民俗翻译研究中,英译文本研究的文献数量远超其他语种,期待从事小语种研究的学者能引起重视,未来能进一步丰富、提高与突破该领域的研究。

四、结语

本研究借助计量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和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分别对民俗翻译研究的年度发文量走势、关键词共现和聚类、作者发文频次、文献被引和关键词突发探测等方面进行了可视化呈现与分析,分别总结出四点研究发现与研究不足。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民俗文化外译更是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大意义。掌握民俗翻译研究现状,有助于研究者厘清本领域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趋势,紧跟学术热点及研究前沿。我国民俗翻译研究尚且存在广阔空间,期待本研究能对广大学者略有启发,从而促进民俗翻译的深层次研究。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发文民俗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