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2年展望
——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分报告

2022-04-25 03:33孙诗桐刘芳圣
中国土地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国土土地利用

林 坚,孙诗桐,刘芳圣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2.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2021年,国内外学者针对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问题展开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Elsevier、Springer、ProQuest等电子期刊数据库,梳理分析了2021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研究发展现状和重点问题,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展望2022年国内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研究趋势。通过检索“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s)、“ 土地资源保护”(land protection)、“土地生态”(land ecology)、“国土空间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土地利用”(land use/LUCC)、“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land assessment)、“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空间规划”(spatial planning)等关键词,筛选出学术文献90 篇,其中,中文文献54篇,英文文献36篇。主要分布在《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地理学报》、《中国土地》、《规划师》、Land Use Polic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Planning Practice&Research等期刊,内容涵盖土地资源保护、低碳绿色土地利用、土地效率评价、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等方面。研究主题的细分情况见表1。

表1 关于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Tab.1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n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ning

1 2021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1.1 国内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021年,国内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研究以土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绿色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效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技术方法为研究热点。土地资源方面,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成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依据,同时“双碳”目标指导下探索绿色低碳导向的土地资源开发模式成为研究重点。土地利用方面,土地功能转型相关研究逐渐深入,土地效益评价成果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宽,更好地服务于国土空间治理。在空间规划方面,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深入,详细规划尤其是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亦成为研究热点。

1.1.1 重视土地资源资产价值与空间配置

为推进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各类自然资源要素的资产价值作为有力推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受到普遍重视。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管理需要,研究者提出了以市场机制和政府管控为两翼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中国方案[1],完善了从县级单元到宗地的覆盖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的土地资产核算方法[2]。针对土地生态价值,生态功能脆弱的农产品主产区、三峡库区、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持续受到关注[3-5],在保障生态安全基础上明确经济建设的力度和方向,为生态脆弱区开发保护决策提供参考[6]。此外,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优化经历了“计划治理、管制治理、政策治理、底线治理”4个阶段[7],学者将保障粮食安全、服务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研究目标,开展土地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8-10],研究发现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刚性过强不能导致资源错配[9],可通过多目标规划模型[11]平衡效率和公平,有效推动国土空间配置优化。

1.1.2 聚焦土地资源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印发标志着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土地作为主要的碳源和碳汇,其利用类型、方式、强度、结构等。直接或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排放和吸收[12]。土地绿色利用作为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需要重视土地利用理念革新,从粗放、过度式利用向节约、保护式利用转变[13]。学者基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对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模式的碳排放和碳汇开展定量研究,通过模拟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和碳汇,提出低碳土地利用政策建议[14-15],识别低碳土地利用的关键区位[16]。魏保军等认为实现碳达峰需要跨学科的复杂技术体系,需要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空间尺度搭建技术体系框架[17],将减碳目标纳入空间规划全过程和各层级[18]。学者同时针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开展实证研究[19],提出发挥不同类型环境管制政策的交互协同作用,设计碳排放权的空间转移机制,实现兼顾城市建设土地需求和生态用地转用平衡的目标[20-21]。

1.1.3 分析土地利用多功能转型路径

随着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土地利用转型成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逐步从基础性研究走向应用性研究,研究分支更加清晰化与系统化[22],学者提出通过效率提升、价值显化、要素流通与结构优化4大渠道,促使土地利用转型为城乡融合做出贡献[23]。针对乡村地区,学者认为调控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关键在于激活土地资源要素,解除城乡二元体制对乡村土地空间发展的限制[24]。其中,耕地利用转型主要体现在种植结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耕地经营方式以及耕地产出等方面[25],学者发现耕地利用功能正处于从经济社会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型的过渡期[26]。熊昌盛等通过综合评价法区分耕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指出全国耕地多功能存在显著空间差异[27]。在宅基地转型方面,高金龙等通过对苏南地区的农村宅地基转型研究发现,宅地基正经历着由“居住保障”向“财产福利”转型的过程,其功能由原来单一居住功能向资产福利、身份表征等功能转型[28];在乡村工业用地转型方面,张正峰等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工业用地转型程度与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呈正相关[29]。在城市地区,城市建成环境侧重混合利用转型,土地混合利用成为提升城区品质,带动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30]。周德等以杭州为例研究发现城市土地利用混合程度总体水平偏低,以主城区为中心逐渐递减,未来应将土地混合利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31]。

1.1.4 评估各类建设用地利用效益

土地资源约束趋紧推动建设用地从增量到存量再到减量的发展模式转变,构建节约高效的国土空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诉求。学者提出新发展阶段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仅要重视量化经济效益,更要关注时间成本和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的最优契合[32]。研究者围绕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分布特征、优化测度方法和提升路径开展研究。空间分布特征方面,根据“核心—边缘”理论,研究者发现天津中心城区用地效益极化明显,市郊区县与中心城区差异大且缺乏中间梯度层级[33]。方法优化方面,学者探索了应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模型测算土地利用效率[34]和探索基于土地利用潜力的城乡一体化的分等定级方法[35]。影响机制方面,研究者将用地效益与政府管理水平联系,探究用地效益与政府对管理者和企业的责任约束力的关系[36],评价政府土地供应的绩效水平[37]。在用地效率提升方面,研究指出应从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方面入手,加强节地技术实践和推广[38],同时针对集约型城市和粗放型城市,立足于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实施管理性调控、经济性调控、规划性调控的差别化供地政策[39]。

1.1.5 夯实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

在理论研究上,随着“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践的开展,学者提出新时代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包括价值取向理论、空间理论、程序性理论、四“部门”治理理论4个理论体系[40]。宏观中观尺度上的国土空间规划,更多的是“领域”(Territory)的概念,微观尺度详细规划中,更多的是具体到“空间”(Space)[41]。为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双评价”作为保障,贯穿规划方案研制各环节;以各层级上下结合的“三区三线”体系为载体,形成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底图;抓住关键阈值参数,实现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的升降尺度传导[42]。同时,土地发展权配置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灵魂”,深化土地发展权的理论认知,能有效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43]。延续和应用两级土地发展权理论,林坚等提出了嵌合于我国传统行政区治理体系、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的“区域—要素”统筹理论基本框架[44]。从宏观看,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空间的划定实际上是央地针对土地发展权的博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是不同层级政府对土地发展权的再分配,规划编制体现央地协同治理目标的实现[45];从微观看,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土地发展权外部性的限制,避免私人的开发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土地发展权直接经济价值和外部间接经济价值的测算有利于保障控制性规划的有效实施[46]。

1.1.6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方法创新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逐步细化,创新规划技术方法成为研究热点。学者总结了“双评价”中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抗解问题和有限理性[47],指出应重视通过沟通交流、公众参与等方式应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具体问题。在“双评估”方面,明确了实施评估和风险评估的内容,构建了实施评估框架[48],完善了“事前研究、风险调查、风险论证、风险研判”的风险评估流程[49]。在三区三线优化方面,构建了“承载力—适宜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模型[50],基于生态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的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拆分”与“集成”方法[51],基于“社区网络单元”作为最小单元的城镇开发边界和城乡边界划分的方法[52]。服务于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空间规划有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空间治理的重要工具[53]。国土空间规划目标与国土空间治理指标存在严密的价值传导关系,并且不同层级政府的规划指标在关注对象、控制性、统筹性存在差异[54]。曹小曙等通过构建覆盖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的详细规划分类,推动实现自然资源全域全类型覆盖的规划体系[55]。对于城市开发边界以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者提出了通过增加中间层级、划定生态管理单元、刚性与弹性结合的空间管控等方法,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域覆盖、层级传导和有效实施[56-57]。针对开发边界外,通过“上下结合”型的乡村空间治理运转机制,构建刚性与弹性结合、物质空间与空间关系交互、空间权属与空间组织叠加的乡村空间“物质—组织—权属”综合治理框架,为落实实用性村庄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条件[58]。

1.2 国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021年,国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研究涉及水土资源联动的评估与保护、跨学科的土地利用研究、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海洋空间规划等方面。土地资源方面,强调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的影响,强调划定保护区时综合考虑水文地质过程,同时重视本土知识在土地资源保护中的应用;土地利用研究拓展了土地利用数据应用的新方向,包括公共健康研究和疫情传播等;土地评估方面,强调多目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将居民主观偏好纳入土地开发保护决策中,实现主客观结合评价土地适宜性;在空间规划方面,重点关注海洋空间规划,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引导下实现海洋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1.2.1 联动水土资源配置与机制研究

2021年由于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保障农业生产最重要因素,因此,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的影响、水土资源的整体保护成为研究热点。学者通过对缅甸、哈博罗内、尼日利亚等地的实证研究,证明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城市化带来的森林砍伐、修建住宅和采矿等活动造成了水污染、水资源短缺、河道变化等问题,同时增加了洪水风险[59-61]。但微观层面研究证明不透水地面扩张增加了径流量,减少了蒸腾作用有利于水资源的利用[62];草地或耕地变为林地则由于树木的树冠截留和根系吸水会导致土壤缺水,显著影响区域未来干旱水平的预期[63]。因此,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的影响机制十分复杂,水土资源的保护一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过程和气候变化影响,实现对保护区脆弱程度和修复优先级的科学划分[64]。另一方面,提倡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和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开展湿地等关键地区生态修复工作,将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化作为土地资源利用目标[65]。

1.2.2 探索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新手段

国外针对土地资源保护强调基于当地文化和知识水平对土地资源开发保护进行有效引导。本地知识体系包括传统的农林复合利用模式、以森林作为水源缓冲区、实行保护性农业等措施,有效协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提升了当地社区对于气候变化等外部风险的适应能力[66-67]。针对欠发达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采也会破坏当地环境。因此提高自然资源管理水平对欠发达地区尤为重要。学者提出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定政策加强对自然资源评估监测水平[68-69],另一方面提倡联合私人和公共金融部门发挥金融创新优势,应对气候变化等各类风险,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70]。针对气候变化这一重要风险,学者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划定气候变化保护区、充分考虑非生物因素并且加强保护区之间的连通性,以弥补现阶段保护区划定方法的缺陷[71]。

1.2.3 拓展跨学科的土地利用研究

随着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低碳发展模式的提出,土地利用研究融合地理学、生态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成为了综合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联系自然和人工环境的重要桥梁。有学者认为基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相关研究,构建土地系统科学的关键挑战是提出普适理论指导跨学科研究,目前相关研究虽然为适应环境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解决办法,但是局限于特定的土地类型和范围,未能整合形成整体性解决方案,以实现各解决办法效益协同与矛盾调和[72]。以此为目标,不同学者为实现更大尺度、更多学科的土地利用研究进行了探索。新冠疫情影响下,公共健康科学尝试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LULC)数据与电子健康记录相结合,将土地利用数据应用于公共健康研究,建立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开展跨学科研究分析;同时,土地利用对源于动物的传染病蔓延存在影响,相关土地景观研究可为保护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73-74]。针对现阶段土地利用研究限于特定区域的问题,统筹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成为重要方向,综合考虑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直接、间接的联系,探索海洋资源对陆域土地利用和治理决策的影响,以更好地服务于流域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75-76]。除此之外,大数据研究和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也为更详细微观的土地利用数据提取提供了保障,例如有研究利用以地块为单元的微观地籍数据,结合出行生成率和网络分析工具,对步行出行进行详细评估,测算形成城市空间活力[77]。

1.2.4 创新土地适宜性评估方法

随着用地需求的多元化催生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基于不同标准和不同目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整合成为重要研究方向,研究者综合运用多标准评估(MCE)和多目标土地分配(MOLA)决策工具确定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发展策略。该方法可灵活处理环境影响、约束条件和规划目标,兼顾自然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78]。在此基础上,居民对土地利用的主观评价和支付意愿成为了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补充,例如通过评估当地居民对天然森林、人工林、农田和牧场4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偏好,在兼顾土地利用多样性同时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期望[79];通过农民种植意愿和土地分配分析结果,引进土地配置决策方法评价土地适宜性,发现农民更愿意选择作物组合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结构[80];支付意愿也应用于对土地未来开发方式的评估,将居民主观偏好作为决定土地开发适宜性的影响因素[81];通过参与式方法对居民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排序,通过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偏好提出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82]。在此基础上,学者探索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展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综合经济社会适宜性和生态适宜性评价对农作物选择提供指导,对比传统农作物生态需求模型,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有效预测经济社会适宜性,未来可作为农用地适宜性评估的新方法[83]。

1.2.5 关注海洋空间规划

受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蓝色经济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海洋也是调节气候变化的关键生态系统,规划研究逐渐将重点从陆域转移到海域,完善海洋空间规划(MSP)体系和技术方法。学者综述发现海洋空间规划相关研究采用生态系统研究方法,未来应整合多学科研究方法,制定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海洋空间规划和管理需要突破传统海洋管理部门划分和地域限制,提出协调一致的海洋资源管理政策,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84-85]。现阶段海洋空间规划未能实现海洋和陆地的联系,导致对不同行业和建设项目重要性评级不统一,进而产生陆海空间规划的矛盾冲突[86];同时,目前基于经济效益的蓝色产业规划和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海洋保护规划未能实现统一融合,导致海洋开发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被低估[87]。未来应探索整合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综合性海洋空间规划[88],关注气候变化对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实现以适应气候变化为目标的海洋空间规划[89],尤其应关注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海岸带地区的规划管理[90]。

2 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重点问题对比及重点进展评述

2.1 国内外重点问题对比

国内外在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的研究主题有较大共性,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自然禀赋、土地制度等条件有所差异,研究的关注点与具体内容也存在不同(表2)。

表2 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研究主要内容的对比Tab.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ning in China and overseas

(1)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和粮食危机背景下,国内重点关注粮食主产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国外关注土地利用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强调引导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2)在土地利用方面,国内提出围绕“双碳”目标构建多学科综合的技术体系研究框架,国外则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开展宏观多生态系统和微观个体研究,宏观统筹不同生态系统,全面评估土地开发产生的影响,微观服务于公共健康政策制定和建成环境品质提升。

(3)在空间规划方面,国内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总结各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经验,归纳优化技术方法,国外关注海洋空间规划的研究,旨在协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提升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2.2 2021年重点研究进展评述

2021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成为决定土地配置的重要因素。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构建不同尺度的土地资产核算方法,为土地资源配置,尤其是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开发保护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开展土地资源效率评价,实现关键地区效率与公平,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碳达峰行动方案的提出标志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绿色低碳的土地利用方式对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研究者一方面对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和碳汇进行定量分析,归纳低碳发展的技术方法体系,提倡将低碳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另一方面通过刻画土地利用转型,判断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土地多功能利用、促进城市紧凑集约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提供依据和建议。

土地评价方面,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对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新需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成果需服务于城市更新、产业升级转型和治理水平提升,同时实现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和整体经济效益提升,对政府管理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通过土地评价探索建立“同价同权”的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分等定级方法和土地供应绩效评价,为构建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推动政府管理水平提升做出贡献。

空间规划方面,重视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研究,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关注土地发展权配置在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不断创新“双评价”、“双评估”、三区三线划定方法。服务于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适应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型,研究构建上下传导、覆盖全域的详细规划体系,通过增加中间层级、划定生态管控单元等方式,实现规划的层层传导,有效衔接和全域覆盖。

2021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相关研究在以下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土地资源配置方面,目前土地资源配置研究仅针对土地的开发价值或保护价值,缺少对土地资源供给、生态用地保护底线的统筹考虑,实现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系统协调,未来需从不同尺度,开展更大范围的土地要素配置效率评估,为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跨省耕地补充等土地要素市场化机制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低碳发展作为土地利用的重要发展模式,目前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汇的实证研究数量仍十分有限,应继续深入开展各级各类的相关研究,既需要基于实验对植物和土壤进行微观尺度碳汇测算,也需要立足宏观尺度基于用地类型的系统评估,为计算土地碳排放和碳汇提供可靠的技术方法和参考依据,作为国土空间规划评估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结合企业、居住、道路等大数据分析办法,建立碳排放的数据库,为产业转型升级、负面清单制定、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和用地功能布局等提供具体建议。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方法不断丰富,但涉及到不同用地类型的规划和管理仍需进一步协调,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法治建设仍有待加强。除此之外,国土空间规划系统研究仍需要挖掘,目前更多研究针对某一类或某一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开展研究,尚未打通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并实现对各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手段的有效传导。

3 2022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研究展望

3.1 主要科技需求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自然资源部等相关管理部门印发系列关于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文件,对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提出新要求。

推动经营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开展土地指标跨区域交易试点。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实施评估,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改进完善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机制,稳妥推进补充耕地国家统筹实施。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一是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相关空间性规划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开发强度,鼓励城市留白增绿。二是明确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

深化自然资源领域重大改革。一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价值评价机制和价值实现推进机制,健全经营开发机制、保护补偿机制、价值实现保障机制。二是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加快健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协同发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三是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全面提升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系统功能,深化森林草原领域改革,完善产权权能,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构建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一是逐步形成技术标准体系。有步骤推出能用、管用、好用的国土空间规划标准,覆盖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到详细规划的全类型规划编制的需要,强化基础标准的约束作用,逐步推出“双评价”“社区生活圈”“城市设计”等方法标准。二是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根据条件和需求,实现村庄规划的覆盖,明确村庄布局分类,对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用途管制和建设管理要求建设。

3.2 重点研究方向展望

在研究2021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主要科技需求,展望2022 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重点研究方向。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方法。结合土地要素市场化要求,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地区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城市居住品质,实现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成为重要目标。探索建立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和跨省域补充耕地方案,推动土地资源高效配置与节约利用。

探索绿色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响应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要求,未来应实现碳核算技术方法突破,明确绿色低碳土地利用技术瓶颈和研究计划,将碳排放和碳汇的定量测算纳入规划和建设方案比选标准,将低碳目标纳入国土空间治理的全过程。

提升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水平。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方法不断涌现并应用于国土空间治理,更好地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辅助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决策,监督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落地成为重要研究方向。未来应深入探索应用于不同层级、不同尺度的空间分析、模拟和预测的技术方法,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

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参与机制。随着各省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不断公布,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甄别采纳公众提出的各类建议,体现“开门编规划”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下一阶段重要工作内容。

3.3 《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

《中国土地科学》在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将重点关注土地要素配置、低碳土地利用、多功能土地利用、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乡村规划编制技术、规划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等热点问题。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国土土地利用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路径思考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聚焦美丽呼伦贝尔 谱写国土绿化新篇
基于GIS⁃Logistic回归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的法理和机理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