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的进攻
——我们的脸上为什么会长青春痘

2022-04-25 08:17
科学大众 2022年8期
关键词:青春痘皮脂腺丙酸

跟“青春”有关的词,多半是褒义的,但“青春痘”是个例外。

这种例外不仅体现在名字上,世间的疾病多爱攻击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比如婴幼儿、中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青春痘偏偏热衷于为难青少年。

谈论一种疾病,有多种角度。拿青春痘来说,可以聊发病率,《柳叶刀》上的论文显示,青春痘的全球发病率大约为8%,可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以聊结果,大部分情况下,青春痘只是暂时的皮肤问题,但也有3%~7%的患者久久不愈,乃至出现严重的瘢痕。

在这里,我们用一种特别的角度:从外而内,一点点深入。

罗伯特·威廉

知识链接:

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用刀片在一个名叫杰米的小男孩胳膊上划了几下,而后在切口处涂抹牛痘浆液,使其对天花拥有了免疫力。

多变:青春痘的样子

从外表来看,青春痘不像豆子,而像一座小型的火山。起初,是一个圆锥形的隆起,顶端或白或黑;接着,“火山口”出现黄色的脓液,好像在酝酿着什么;最后,脓液喷薄而出,在皮肤上留下暗红色的硬结。

这种独特的表现,早在几千年前就吸引了学者们的注意。古希腊人和古埃及人都曾留下相关的描述,在治疗上不约而同地推荐了蜂蜜。大概是蜂蜜晶莹剔透的外观,让他们产生了“以形补形”的想法。到了公元6世纪,君士坦丁堡的医生开始将其称为“Acne”,指一种发生在生命顶点(青春期)的脸部病变。之后,又过了一千多年,人类才第一次准确地描述青春痘。

1799年,英国医生罗伯特·威廉决定效仿动植物学的做法,为林林总总的皮肤病建立一个清晰的体系。于是,他开始用“丘疹”来形容皮肤上山丘一样的隆起,用“脓疱”来形容内含脓液的皮损。他又穿行于贫民窟与医院之间,寻访病人、绘制标本,建立了一个庞大有效的分类系统。从此,青春痘不再是一种泛泛而言的疾病,而是有了精准的定义。

我们现在说的青春痘,学名叫寻常痤疮。与之相对,有一些特殊的痤疮,比如主要侵犯婴幼儿的婴儿痤疮、与月经周期高度相关的月经前痤疮,等等。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小八卦:威廉不仅对皮肤病贡献卓著,还是一位坚定的疫苗支持者。当时的人们或者将天花视为绝症,或者认为接种牛痘是离经叛道。而威廉不仅写了一本《论疫苗接种》,为牛痘接种正名,而且带着自己接种过牛痘的孩子在天花病房里转悠,鼓励那些正在忍受痛苦的患者。正是因为有无数像他一样的学者,我们才能不断接近疾病的本质。

炎症:青春痘的本质

穿越皮肤表面、深入青春痘内部,我们会看到什么呢?会看到淡黄色的脓液。医生们见到这种场景,会称之为“发炎”,即发生了炎症。

炎症听起来像是一种疾病,其实它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具体一点说,它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打个比方,特异性免疫像是军队,研究敌人的特点(抗原性),进而研发相应的武器(抗体);而非特异性免疫像是警察,承担着日常巡逻的任务。

警察巡逻,会带着许多装备。非特异性免疫也有巡逻用的装备,比如TLR。TLR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广泛分布在多种细胞的表面,组成了一个个巡逻点。一旦检测到意外损伤,它们便会活跃起来,启动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相当于一次身体局部的动员。首先,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以便保证养料的供应;其次,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从血管内部流动到外部,以便稀释有害物质;最后,周围的感觉神经末梢被激活,以便向大脑发送信息。相应地,青春痘周围的皮肤会变红,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疼痛。

大部分时候,炎症是身体恢复健康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少数情况是例外。比如,在新型冠状病毒的作用下,免疫系统对炎症的调控有可能被打乱,导致炎症相关的物质异常增加,不管不顾地对周围的细胞发起攻击,进而引起患者器官衰竭,乃至死亡。这就是相关新闻中偶尔提到的“炎症因子风暴”。

知识链接:

人体有3道防线:以皮肤和黏膜为代表的第一道防线、以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为代表的第二道防线、以免疫器官和抗体为代表的第三道防线。前两者具有普适性,合称“非特异性免疫”,后者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称为“特异性免疫”。

一种TLR的模式图

痤疮丙酸杆菌

毛囊的结构

细菌:青春痘的中介

于是,下一个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激活了TLR呢?

将青春痘刺破,挑出一部分液体放到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脓液、坏死的细胞,以及一种短棒状的细菌——痤疮丙酸杆菌。

按照对氧气的需求,可以将细菌分为三类:离不开氧气的、不能忍受氧气的,还有两种情况下都可以生存的。痤疮丙酸杆菌属于第三种,有氧气的时候可以凑合,没有氧气的时候则更加活跃。

说到这里,必须介绍一下痤疮丙酸杆菌的生活环境——毛囊。乍看起来,我们的皮肤是光滑的,其实每一平方厘米的皮肤上,都散布着许多的毛囊。它们像是花瓶,底端膨大,中间空空,藏着或粗或细的毛发;上端开口于皮肤表面,暴露在空气之中;旁边,还有一个“挂耳”,叫皮脂腺。

正常情况下,痤疮丙酸杆菌生活在皮脂腺周围。那里与外界相通,富含氧气,所以它们只能委委屈屈地过日子。不过,非正常情况总是有的。

有时候,其他的细菌也会落到皮肤表面。细菌与细菌之间,远不像人与人之间那么和谐,因为皮肤的表面积有限,上面可供细菌利用的物质同样有限。痤疮丙酸杆菌占住一些地盘和资源,新来的细菌便不大可能过分活跃,对我们的影响也相应比较轻微。在这种情况下,痤疮丙酸杆菌相当于健康的帮手。也有一些时候,皮脂腺周围忽然变成了缺氧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痤疮丙酸杆菌开始大量增殖,强烈地激活免疫系统,进而引起青春痘。

知识链接:

按照是否具有传染性,可以将疾病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又可以将传染病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课本上说的“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痢疾杆菌同样是兼性厌氧细菌,没有氧气可以生存,有氧气则更加活跃。

激素:青春痘的核心

为什么皮脂腺周围会变成缺氧环境呢?

毛囊底部的细胞,分裂能力极其旺盛,会不断生成新的子代;而新生的细胞,不断往上迁移,直至到达皮肤表面。接着,它们会慢慢角质化,最终从皮肤上脱落,给更年轻的细胞留出位置。如果将这种现象比作多米诺骨牌游戏,那么雄激素就是推倒骨牌的手。

雄激素虽然带了个“雄”字,却不是男性独有。其分泌量从青春期开始激增,是一系列身体发育的幕后推手;其作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作用于毛囊,刺激毛发的增长。体内的雄激素水平合适,毛囊就会如前面说的,进行有序的循环;反过来,雄激素的水平过高,会激活一系列的生化过程,导致角质细胞异常,于是它们不再乖乖褪去,而是赖在那里不走,进而堵塞、封闭导管,形成缺氧环境。

痤疮丙酸杆菌自然对此表示欢迎。当它们活跃起来的时候,还会遇到另一种异常增多的成分——皮脂腺分泌的皮脂。

皮脂腺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组织。首先,其分布非常广泛,除了手掌、脚趾等少数几个部位,到处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尤以头、面和胸、背的上部为多;其次,皮脂腺看起来像一串葡萄,分泌皮脂的方式也十分别致——其中的腺细胞负责产生油脂,然后直接溶解自己,将油脂注入旁边的导管内。

皮脂的成分跟护肤霜差不多,里面有许多脂肪和蜡质,既可以让皮肤保持柔软、焕发光泽,又是很好的抑菌成分,可以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的繁殖——除了痤疮丙酸杆菌等少数细菌。

那么,是什么在影响皮脂分泌呢?答案正是我们的“老熟人”——雄激素。

在青春期,我们体内的雄激素开始激增。雄激素过多,一方面会引起导管堵塞,为痤疮丙酸杆菌创造缺氧环境;另一方面会促进皮脂分泌,给痤疮丙酸杆菌带去丰富的营养物质。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激活细胞表面的TLR。TLR为了对付细菌,激活炎症反应……这便是青春痘的由来。

知识链接:

13~15岁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身高、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不同的人,在身高、体重方面一定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跟激素、遗传等多种原因有关,只要在正常的范围内,就不要过分介意,重要的是关注和呵护自身。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松了一口气:原来,青春痘是雄激素和细菌的错,跟洗脸次数没有太大关系。下一篇,我们就来说一下“松一口气”,也就是青春痘的心理效应。

青春痘形成的大致过程 供图/视觉中国

猜你喜欢
青春痘皮脂腺丙酸
要青春不要青春痘
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
食醋固态发酵中丙酸含量变化及生成机理研究
23例皮脂腺癌的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皮脂腺瘤31例临床病理分析
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2-18F-氟丙酸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34例感染性皮脂腺瘤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