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莲香》陈明德马来文译本的偏离

2022-04-27 22:13林澜
蒲松龄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偏离

林澜

摘要:本文简单梳理《聊斋志异》在新马、印尼等地的翻译情况,细析《聊斋志异》中的《莲香》陈明德马来文译本中的偏离现象,分别为人物塑造的偏离、地名文化内涵的缺失、古代女性绣履文化内涵的缺失、鬼狐文化的缺失、中医药文化的偏离等。该故事里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宜苛求非专职的土生华人译者能完整地传递到马来语世界里。本研究或可作为已有翻译的总结,或可作为未来翻译的参照,以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莲香》;马来文;偏离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聊斋志异》在新马、印尼等地的翻译都只是节选译本,或是零星翻译的故事,《莲香》无论在节选译本翻译还是零星翻译都被选中,以它作为《聊斋志异》的典型译文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聊斋志异》在新马、印尼等地的翻译

荷属东印度和英属海峡殖民地的中国古代小说译本有历史小说、志怪小说、世情小说等等。《聊斋志异》是中国较具代表性的志怪小说,在殖民时期的马来文译本有二,两个译本都只是《聊斋志异》的节选译本,但都选了《莲香》;《聊斋志异》的故事被零星翻译为马来文的有四篇 [1],《莲香》是其中之一。

1889年,新加坡大马路(Norht Briage Road)六二一号保华轩(Poo Wha Hean)印务所出版了定名为《杂说传》第一册(Chup Swat Tuan Kesatu)的故事合刊,所译故事取自《今古奇观》《包公案》和《聊斋志异》。译者为陈明德(Tane Bng Teek)。译自《聊斋志异》的故事只有一篇:《莲香》。[2]

六年后的1895年,在荷属东印度,一个名为《月志》、副标题为“选自《聊斋志异》以供读者消遣”的译本在巴达维亚由布芝格公司(H. Prange & Co.)出版,此译本有四十三篇故事,真正译自《聊斋志异》的只有二十七篇,其中包括《莲香》,译者为杨振源(Jo Tjin Goan)。1915年,选录自杨译本的《〈聊斋志异〉故事精选》在雅加达出版,所选故事二十四篇,《聊斋志异》故事十二篇,《莲香》也包括在内。编选者为许正美(Kho Tjeng Bie)。译文的故事情节跟原文接近,只是或增加些枝节,以补充说明,或割弃某些译者认为次要的情节,如篇末的“异史氏曰”多数未译出。到了1938年,在当年的《小说集》(Tjerita Roman)11月号,一位名为史立笔(Soe Lie Piet或S.L.P)的译者再次翻译并发表了《莲香》。史立笔的译文除了个别句子刻意漏译、有些对话改为转述外,基本忠于原文,只是篇末的“异史氏曰”也没有译出。[2]可能译者们没有意识到,“异史氏曰”是正文部分思想内容的揭示、总结、扩展、深化、升华或者补充、解释之类,绝大多数是很自然的,很有必要的,也很成功。它集中地体现了先秦以来无论史传作品、佛经、寓言以及散文、小说的评议文字中所具备的重道义、辨事理、寓褒贬、明劝教的特点,并从而决定了“异史氏曰”的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使得《聊斋志异》评点是文言小说评点的最高峰。[3]译者们也许认为“异史氏曰”与故事本身联系不大,翻译的意义不大。所以,不管是新加坡譯者还是印尼译者,都不译这部分。

1966年,梁友兰的《中国文学一瞥》在雅加达出版。在该书中,梁友兰辟专章介绍《聊斋志异》。在评述《聊斋志异》时,作者译出《聊斋志异》故事三篇,分别为:《凤仙》《黄英》和《促织》。译者在翻译《凤仙》时,把开头穷书生刘赤水撞见狐女八仙与胡郎鬼混、拾得八仙纨裤归还、八仙遂另荐其妹凤仙以报刘生这一段删去。后面刘生金榜题名、衣锦荣归一段也略去,不过仍不损原作的主题和精神面貌。译《黄英》时,译者将故事开头第一段略去。其实该段披露了陶三、黄英的人生观(也是作者蒲松龄的人生观),非常重要。它通过陶三与马子才的对话,表达了“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的思想,正和清初经世致用的时代思想相吻合。第三篇《促织》,译者在介绍它时说,该篇主要是抨击官吏的残暴,欺压良民。而实际上,蒲松龄在篇末“异史氏曰”的评语明确无误是在委婉地抨击最高统治者——皇帝,而不仅仅是抨击官吏。[4] 三篇故事的译文和评点都发生了偏离,说明不管在何时,译者处理原文本都有一定的主观性。

三、《莲香》马来文译本的翻译

《莲香》的翻译按照时间顺序,先有陈明德译文,继而有杨振源译文,后来可能读者要求更高,于是再有史立笔较忠实的译文出现。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本文讨论的是陈明德译本。陈明德是早期的土生华人译者,他的译作共有四部,分别是:《雷峰塔》《杏元小姐与梅良玉的故事》《十说传》(即《杂说传》)和《凤娇与李旦》,算是较多产的了。其中,《杏元小姐与梅良玉的故事》原著是清代白话小说,写的是唐朝梅良玉与陈杏元的爱情故事,《凤娇与李旦》是关于唐睿宗李旦与民女凤娇的爱情故事,加上《雷峰塔》更是有名的爱情悲剧,可见他译的作品以爱情故事为多,只是他把《雷峰塔》黑白蛇与许汉文的故事发生的时间错放到了元朝。不过陈明德依然算是一个认真的译者,他经常用马来语创作诗歌和韵文介绍故事内容和每个章回 [5]332。陈明德的诗文中并未杂入任何Holo词汇,诸如“menimpan”“laksana”等的遣词用字,同样的也展现了他深厚的马来文造诣。[6]80其实,陈明德一如其他的峇峇即土生华人译者,并不是专职翻译。他出生在海峡殖民地,开了一家集福公司,和别人合资经营,专卖酒和食品。后因为生意需要前往日本,便把手头上正在翻译的《凤娇与李旦》交给另一位峇峇翻译家曾锦文继续翻译,间接促使后者走上翻译创作的道路,成为闻名新马的翻译家。而陈自己则成了新加披第一批日货推销商之一 [5]332-358。因此,我们似乎不宜对他苛求太多。

《莲香》原作约有四千多字,讲述了狐仙莲香和鬼女李氏与书生桑子明的爱情故事。起初莲香与桑生欢好,然后李氏乘莲香不在时来会桑生,后桑生身体每况愈下,莲香治好了桑生并让李氏认识到自己与桑生在一起会有损他的健康。李氏伤心离开并转世到刚死的燕儿身上,桑生娶了燕儿,不久,莲香产下一子后死去,十四年后转世卖到桑生家,又跟李氏即燕儿和桑生在一起了。蒲松龄写此文并不在歌颂一夫两妻的艳福,主要是歌颂男女用情的痴与专,藉以讽刺人不如鬼、人不如狐之可悲可叹。

陈明德所译《莲香》的马来文译本一如其他土生华人译本,译者是在译述,是在讲故事,偏离之处不少。第一为人物塑造的偏离。译文中的人名都被改掉了,即将男主角“桑子明”改为“洪白瑞”,女主角“莲香”改为“卓莲姐”,另一女主角“李氏”改为“邓静云”。

《聊斋志异》中以人名命名的故事仍是继承纪传体的方式,其叙述模式为:开篇首先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身世等,以人为中心、按照时间先后的自然时序贯穿和统领传主的经历,展开故事情节,以“传”的形式围绕传主展开叙事。[7]《莲香》原文开头如下:“桑生,名晓,字子明,沂州人。少孤,馆于红花埠。桑为人静穆自喜,日再出,就食东邻,馀时坚坐而已。” [8]359译文开头却是这样的:主角洪白瑞(Ang Pek Swee),为一塾师,在村外设馆……有学生十七人。斋后有小山一座,林木葱茂,附近农舍疏落,夜阑更深时,空寂无人,阴森恐怖。[2]

译文开头就出现了偏离,把主人公名字、职业都改了,删去传主的籍贯和身世,增加了环境描写,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铺垫,不过,还算基本保留了章回小说开头的叙事模式。然译者随意更改人名地名,却不知道蒲松龄半遮半露地交代过创作《莲香》的灵感来自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在《异苑》的一篇桑龟故事里,有一棵大桑树,桑树的名字恰恰是子明 [9]。

译文对静云的描述大致如下:一日,另一年轻貌美女郎出现。此女姓邓(Teng),名静云(Chay Hoon),出身仕宦人家。父母本拟赴苏州府履新,途中遇歹人被害。静云幸为一老媪所救。洪先生见此倩女,以为又交桃花运,便邀云入内,共度春宵。蒲松龄原著对李氏,即译文中的静云,是这样塑造的:

“妾良家女,姓李氏。慕君高雅,幸能垂盼。”生喜。握其手,冷如冰,问:“何凉也?”曰:“幼质单寒,夜蒙霜露,那得不尔!”既而罗襦衿解,俨然处子。女曰:“妾为情缘,葳蕤之质,一朝失守。不嫌鄙陋,愿常侍枕席……” [8]359

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柔弱、顺从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中国古代男性所特有的处女情结,和他们对女性柔弱之美的向往,译本对此没有多少表现。

原著的地名有很深的渊源。《莲香》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沂州红花埠,即今山东郯城县红花埠村,但写到莲香的洞穴却在南山——尽管红花埠并没有南山,而桑龟故事中乌龟“尽南山之樵”一语则提到了“南山” [9]。地名所具的互文性,马来文译者意识不到,他增加了两个地名:静云遇见男主角前被害的葬身之处Hooh Jim,后来静云投胎的叶家在启丰街。

第三处偏离是古代女性绣履文化内涵的缺失。原文写赠绣履情节如下:

风流秀曼,翩然入桑生之斋。一夕与生缱绻,鸡鸣欲去,赠绣履一钩,曰:“此妾下体所着,弄之足寄思慕。然有人慎勿弄也!”受而视之,翘翘如解结锥,心甚爱悦。越夕无人,便出审玩。女飘然忽至,遂信款昵。自此每出履,则女必应念而至。[8]360

赠绣履情节,原与李妇少女(即译文中的静云)有关,译文卻移接到莲姐身上。原故事中,女鬼即李氏最为得意的就是一双绣履。连那女狐即莲香都讥讽她“妹所得意惟履耳!”女鬼与桑生一夕风流后,赠绣履一钩,“弄之足寄思慕”,因其“翘翘如解结锥”,便令男人“心甚爱悦”,又因为是“下体所着”,所以嘱咐桑生“有人慎勿弄”,足见鞋子在古时被女子视为极私密的物件,非丈夫情人不可一见也。而且“每出履,女必至”,说明手中握有绣履等于掌握该女子。这女鬼转世为人后,第一件事就是问桑生讨还鞋子 [8]70-74,可知其重要性非同一般。鞋在古人特别是古代女性心目中,一直与性、婚姻联结在一起。现今被视为“中国鞋”的绣花鞋,在古代常被作为一种定情、吉祥之物来使用,在唐宋时已成风俗。[10]中国古代男子对女子绣履的迷恋,女子绣履的性暗示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马来亚的华裔侨生恐怕是难以理解到位的。

第四处是鬼狐文化的缺失。

关于两女对彼此的猜疑指责,译文大概翻译为:洪先生从二人的对骂中,获知二女原来一为狐,一为鬼。与原文情节相比实在太过简单,原文对鬼狐的人物形象塑造,远远要丰富得多。

中国的鬼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狐狸出现“瑞兽”与“妖兽”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当狐按照自然与历史规律出现,其便为祥瑞,而当它打破了这种规律,它便成了灾祸的预兆。《聊斋志异》中的狐对传统狐文化的继承主要体现在狐观念与狐故事两个方面。狐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不祥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其能作祟害人。此外,《聊斋志异》中狐故事的发生地亦是与传统狐观念有关。古人多认为“狐不渡江”“狐不得南”  [11],所以《莲香》原著把故事地点定为山东是有原因的。至于狐故事,《聊斋志异》中有诸多故事有底本可循。《莲香》与唐代《刘立》篇皆有死后托子之事,且狐与生有二世之缘。[11]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度。世人眼中的狐狸、女鬼都是要迷惑男人,伤害男人的,但蒲松龄对狐鬼的描写尤其注重人情味。郭沫若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对蒲氏的评价是:“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聊斋志异》中的狐鬼大多热情洋溢,蔑视礼教规范,大胆追求爱情,与封建淑女背道而驰。鬼狐的故事,是蒲松龄对现实生活的幻想,幻想是对现实的超越,非人的鬼狐形象可以不受人间道德伦理特别是所谓的男女大防的约束。作者借莲香之口替狐狸鸣不平:“人有甚于狐者矣。天下痨尸瘵鬼,宁皆狐蛊死耶?”“‘狐能死人,何术独否?’莲曰:‘是采补者流,妾非其类。故世有不害人之狐,断无不害人之鬼,以阴气盛也。’” [8]362至于静云为鬼之祸害,蒲松龄也替她做了辩护修饰:“李即投地陨泣,乞垂怜救。莲遂扶起,细诘生平。曰:‘妾,李通判女,早夭,瘗于墙外。已死春蚕,遗丝未尽。与郎偕好,妾之愿也;致郎于死,良非素心。’” [8]362塑造了一个虽是女鬼,但心地善良,感情真挚,让人爱怜的形象。

译文叙述的是:据说在中国,娶得狐妻,乃三生有幸,前生必乐善好施,广积阴德,始能如愿以偿。学者辜美高认为:《莲香》之所以受欢迎,大概译者以为此篇涉及人鬼狐的三角恋爱,饶有民俗的趣味,最足以代表鬼狐传了。 [1]但实际上,《莲香》故事开始看似一篇纯粹的爱情赞歌,然而在两女的知己情结建立之后,男主人公桑生逐渐退向配角,甚至在新婚之日对桑生的春风得意也只字不提,重点写李氏的自述经历和莲香的反应。此后,托孤在两女之间进行,哭坟是李女为主。十年后的相会桑生也只是陪衬。而两女的前世之身合葬,更是个少有的创意,桑生也仅是个不俗创意的执行者。故事的高潮不是桑生与二女终成人间眷属,而是二女情缘丰碑的落成:“燕谓生曰:‘妾与莲姊两世情好,不忍相离,宜令白骨同穴。’生从其言,启李冢得骸,归而合葬之,亲朋闻其异,吉服临穴,不期而会者数百人。” [8]365

两世情好,死后同穴,往往是发生在两性情人间的事情。原文行文至此,《莲香》不但脱离了男权意识的轨道,而且脱离了男女爱情的轨道,成为一曲女性知己情结的颂歌。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再是较为常见的对落魄书生孤寂情怀的安慰,甚至也不是对爱情的赞美,而是对一种人生态度的称颂和对知己之情的讴歌,这种知己之情因其属于女性而具有特殊的意义。只是,如此复杂微妙的情感,难以在当时的马来语世界彻底无遗地予以呈现。

第五处偏离是中医药文化的缺失。原作中有莲香第二次以药丸治愈桑生“鬼症”的情节,因为需要他人的唾液辅助,蒲氏将服药过程描写得颇为复杂而由此生出几许趣味:“‘……我以丸进,烦接口而唾之。’李晕生颐颊,俯首转侧而视其履。莲戏曰:‘妹所得意惟履耳!’李益惭,俯仰若无所容。莲曰:‘此平时熟技,今何吝焉?’遂以丸纳生吻,转促逼之。李不得已,唾之。莲曰:‘再!’又唾之。凡三四唾,丸已下咽。少间,腹殷然如雷鸣。复纳一丸,自乃接唇而布以气。生觉丹田火热,精神焕发。” [8]365中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为强调唾沫的重要性,取名“金津”“玉液”“琼浆”“甘露”“玉醴”“华池神水”等美称,所以李女、莲香的唾液有治病养生的功能,当然作者更是想赞美人间真情。而译文译为:出二仙丹,一令洪先生服食,另一研碎,摩擦其身。洪先生遂病愈。[2]

四、结语

尽管《莲香》译本中出现这么多的偏离现象,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英属海峡殖民地华人对聊斋故事的理解不到位。由新加坡《振南日报》1915年所载无方论《聊斋志异》10条相关资料来看,华人对聊斋故事的解读还是多角度、较深刻的。比如载邱菽园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聊斋故事,以为《聊斋志异》“仙鬼”是“属寄托的,而非迷信的”,其文风足以与“近代欧洲诗豪名、沙士比亚,文豪名、哈葛德”相比。无方并认为“(《聊斋志异》)文字价值且远出《红楼梦》之上”,还提出将蒲留仙与秦留仙进行比较。[12]当翻译活动具有多元文化交流的特点时,我们对它的研究也应该采取跨域的视角,即跨种族、跨行业、跨宗教信仰等。翻译实践是动态的,是译者作为读者把原文的理解在另一种文化中完整地创造出来,而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完美的翻译永远不可能存在,我们对翻译的研究也应该处于动态中。

2011年7月12日,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马来语部编译的马来文版《〈聊斋志异〉爱情故事选》新书推介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家图书馆隆重举行。马来文版《〈聊斋志异〉爱情故事选》共收录了《聊斋志异》中15则经典爱情故事,其译者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马来语部已故的资深翻译薛两鸿先生。为增进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让马来西亚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马来语部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将该书在马来西亚成功出版发行。中国驻马使馆临时代办陈德海、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馆长拉斯林等出席了推介会。[13]可见,对聊斋故事的翻译永远在进行中。本文总结归纳陈明德译《聊斋志异·莲香》的偏离现象,希望能为今后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略做参考,至少,可以窥探到中马文化交流的细节。

参考文献:

[1][新加坡]辜美高.《聊斋志异》在马来世界的传播[J].明清小说研究,1989,(4).

[2][新加坡]辜美高.《聊斋志异》故事的华裔侨生马来文译文[J].蒲松龄研究,1993,(Z2).

[3]董玉洪.中国文言小说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4][新加坡]辜美高.印度尼西亚《聊斋志异》的译介[J].蒲松龄研究,1994,(2).

[5][法]克劳婷·苏尔梦.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6]黄慧敏.新马峇峇文学的研究[D].台湾政治大学,2004.

[7]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摘要[D].上海大学,2010.

[8]赵伯陶.《聊斋志异》详注新评(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9]郑子运.《聊斋志异·莲香》系年辨正[J].蒲松龄研究,2019,(1).

[10]鞋的秘密:关乎古代女性的性与婚姻[EB/OL].https://cul.qq.com/a/20141024/022066.htm,

2014-10-24.

[11]商楊雨彤.《聊斋志异》中的狐与中国狐文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5).

[12]李奎.新加坡《振南日报》载《聊斋志异》相关资料述评[J].蒲松龄研究,2012,(2).

[13]马来文版《〈聊斋志异〉爱情故事选》新书推介会在吉隆坡举行[EB/OL]http://news.cri.cn/

gb/27824/2011/07/12/5311s3303905.htm,2011-07-12.

On Deviation of Tan Bengteck's Malay Translation

of Lian Xiang in Liaozhai Zhiyi

LIN La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Beibu Gulf University,Qinzhou 535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combs the translation of Liaozhai Zhiyi in Singapore,Malaya,and Dutch East Indies,and analyzes the deviation phenomena in Tan Bengteck's Malay translation of Lian Xiang in Liaozhai Zhiyi,including the deviation of characterization,the missing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lace names,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ncient women's embroidered shoes,and of ghost and fox culture,and the dev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etc. The story itself contain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It is not reasonable to expect that these part-time Peranakan Chinese translators could have fully conveyed it to the Malay World. This study could be a summary of existing translation or a reference for future translation,so as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to go global more.

Key words: Lian Xiang;Malay;Deviation

(責任编辑:李汉举)

猜你喜欢
偏离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农安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差异研究
比较优势、空间差异与区域产业定位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解读《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英文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
广告仿拟的超常搭配现象探析